徽州憶,最憶是汪口

作者: bluesky_q

導讀一提起徽州,人們肯定會想起被列為世界遺產的安徽宏村和西遞,但如果您拜訪過婺源的汪口,一定會發現,對於徽州的詮釋,同樣可環肥燕瘦。 汪口,三面臨水,四周群山環抱,因村前兩河交彙,碧水汪汪,故名“汪口”。1960年以前,婺源東部“陸不通車”,水路航運只能到達這裡。據《婺源縣志》記載,汪口古為重要的水陸碼頭,“通舟至此”。明末清初時期,店鋪林� ...

一提起徽州,人們肯定會想起被列為世界遺產的安徽宏村和西遞,但如果您拜訪過婺源的汪口,一定會發現,對於徽州的詮釋,同樣可環肥燕瘦。

汪口,三面臨水,四周群山環抱,因村前兩河交彙,碧水汪汪,故名“汪口”。1960年以前,婺源東部“陸不通車”,水路航運只能到達這裡。據《婺源縣志》記載,汪口古為重要的水陸碼頭,“通舟至此”。明末清初時期,店鋪林立,商賈如雲。裕豐、立和、兆記、同茂、悅來和德通、四通等老字號店鋪和商行鱗次櫛比。水之多、商船之盛,是其他地方少有的。由於這裡是貨物之集散地,水陸交通便利,水路通樂平、鄱陽、饒州,陸路可直通休寧、屯溪和歙州等處,故汪口成了當時的“草鞋碼頭”。

當汽車翻過安徽與江西交界的山,快接近汪口的時候,兩邊的古民居就開始躍入眼簾了——秀麗和黑白,非常的分明。我已經意識到我來到了中國最美麗的農村了——連綿萬裡的茶嶺、黃綠相間的稻田、潺潺的河流、高大的古樹、飛揚的屋檐以及拱橋、蜿蜒的石板路,古徽州的文化並沒有隨著地名的消失而消失。

走在古人留下的那長長的、鋪滿青石的“千年古街”上,兩邊高高翹起的青磚牆垛和伸向街面的雕花廊樓,幾乎把頭頂的天空遮滿,仰天俯地,我仿佛聽到遠古的呼喚。東南向之古街道呈半月型,街長600余米,全村340余幢古民居,其街面兩邊就占有150余幢。粉牆黛瓦、磚木結構,兩邊馬頭牆微微挑出。如今漫步古色古香的一裡長街,即有清新寂靜之感,亦依稀可感昔日集市的繁華。千年古街還分設有“魚塘”、水碓、酒坊等十八條巷,這是汪口村的一大特色。基本上巷巷直通溪下當年的店口埠頭,給汪口歷史上商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汪口村全村姓俞,“俞氏宗祠”就落建在兩河之口的碼頭邊,由朝議大夫俞應綸入宮省親回鄉捐獻興建,占地665平方米,建築為清代中軸歇山式。祠堂為三進院落,前後進各五間,有天井和小園門,中進三間,青石板鋪地。整個祠堂以細膩的木雕工藝見長,凡梁枋、鬥拱、脊吻、檐椽、雀替、駝峰等處巧琢雕飾,有雙鳳朝陽、萬像更新、福如東海、雙龍戲珠、福壽雙全和漁樵耕讀等精美圖案百余組。用深雕、淺雕、透雕的藝術手法,人物鳥獸仿佛呼之欲出,山水花果無不形態逼真。總體格局氣勢宏偉、布局嚴謹、工藝精巧、風格獨特,被古建築家譽為“藝術寶庫”。當我們走進祠堂時,正有一群上海來的攝影家們,架著三角架,將高級相機的鏡頭頻繁地對准自覺興趣的角落,可見這座藝術寶庫的魅力。

村中的“大夫第”、“懋德堂”、“一經堂”等巍然考究的古老建築似乎訴說著當年的興旺和繁榮,門楣上精巧的磚雕和廳堂裡玲瓏的木刻無不標示出這些官宦商賈的顯赫和富有。一經堂,其古屋的歷史主人俞念曾,清政廉潔、為人寬厚,且勉學勤讀,頗得民心。此房子是在他任職後所建。由於祖上經商,故家下富足。這幢清式樓房,占地面積為150平方米,三間兩廂,其特點是,石庫門枋牆面的磚石雕飾簡樸,而至內之梁、門、檻之木雕精細、講究,古色古香,雖經歲月之滄桑,但現在仍保存完好。天井下的排水結構非常奇特,水由左邊流進,到中堂打轉後再從右邊排出,取“肥水不落外人家”之意。俞公受古訓:“人遺子,金滿籝,我教子,唯一經”之影響,故把自己的廳堂取名“一經堂”,意思是說,不學別人留給子孫的是金錢滿箱,而我要傳給後代的是經書,教誨他們要好好地讀書,使將來成為社會有用之才。“懋德堂”,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婺源“東門出城第一家”,占地面積為250平方米。五進三層樓,圈圍北面有一間專供富家小姐居住的“繡樓”,造型講究,雕工別致。正屋石庫門枋磚石雕工精細、栩栩如生,物體造型呼之欲出。其主人俞理臣一貫經商,並兼收祠眾租事,祖業殷實,家下富足。傳說他家當時做生意賺錢,“賽過河灘搬石”,故享有“業至三省,家無白丁”之名氣。他取“懋德堂”,就是要教誨其子孫後代,凡為人處世之事要施行大德。大夫第,是村裡一幢正宗的四合大院,建於清鹹豐年間(公元1851年),占地為200平方米。此官府之右側配有一間生活起居室。圈圍內西側設有陶瓷花飾牆檻。正屋設計莊重氣派,石庫門枋兩側打磨磚柱下之石磉雕飾出現麒麟圖案雕刻,充分體現出其主人之地位與名氣。室內雕梁刻棟,大天井四面的“走馬樓”寬敞恢弘,雕飾門窗,石板鋪地。大夫第是以其祖孫三代為官而聞名,真乃是古巷書香,人傑地靈之門第。

保存完好的“養源書屋” ,是由馳封奉直大夫、翰林院待詔俞光捐資,於清光緒五年(公元1880年)興建的,是昔日專供孩童讀書之場所。在那可以尋到深厚悠遠的徽州文化底蘊,據史載,這裡自宋至清有仕宦2665人,著作1275部,選入“四庫全書”的就有175部。

走出古色古香的村落,我佇立在村口兩河交彙的橋上,依戀地打量著這座山環水繞的千年徽州古村,其古村宅、古祠堂、古樟、古橋、古街……,無不向我們訴說著古徽州的輝煌和歲月的滄桑,心裡不免油然而生:徽州憶,最憶是汪口!


精選遊記: 婺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