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垟山(作者:張聲和)fm代發

作者: 懷抱天下

導讀春天裡,我和文聯裡的朋友們一起登上一個在浙南來說是很有特殊意義的山鄉。它是吳垟鄉。它有什麼特殊?山民告訴我,站在這個鄉的獅子山頭唱歌,可讓四個縣的人聽到,因為它是在平陽、文成、泰順、蒼南的交界處。這個鄉的棋盤山,又是平陽縣境內最高的山,海拔有1231米,所以這個鄉就稱為平陽縣的西藏了。到這麼個高山的鄉,除了欣賞它的自然風光外,那就是要觀看 ...

春天裡,我和文聯裡的朋友們一起登上一個在浙南來說是很有特殊意義的山鄉。它是吳垟鄉。它有什麼特殊?山民告訴我,站在這個鄉的獅子山頭唱歌,可讓四個縣的人聽到,因為它是在平陽、文成、泰順、蒼南的交界處。這個鄉的棋盤山,又是平陽縣境內最高的山,海拔有1231米,所以這個鄉就稱為平陽縣的西藏了。到這麼個高山的鄉,除了欣賞它的自然風光外,那就是要觀看的原始和貧窮了。人們普遍地認為,深山冷嶴裡,天高皇帝遠,交通信息都閉塞,物流人流不暢,哪有發展的機遇。可是在吳垟,我卻欣喜地聽到這麼個數字,這裡是平陽人均稅收貢獻率居第二的地方,僅次於被稱之為中國塑編城的蕭江鎮。那是哪來的錢啊?這就是高山“留”水的風光,是流水生財帶來的,自然資源與艱苦創業的造就的風光。

這裡是很美的地方,它有高山的廊橋――戈場橋,被稱之為溫州地區最高的廊橋。廊橋在兩山對峙之間,產生了驚險的美。廊橋的底部溪流在奔騰咆哮,叫人驚嘆。可是這樣的橋,這樣的山澗,卻沒有吸引我。來到吳垟,我本來關心它的是久聞大名的戈場橋,,是山野村寨和民風,而不是經濟。因為對城裡人來說,總有仰視高山的感覺,人們覺得高山具有很深的原始文化底蘊。可是一來到這裡,看到這裡人們的創業精神,我覺得不能說空話了,不能尋找這裡的景點,去無病呻吟一樣地說一些風霜雪月的事了。這裡自然風光已經超出了原來的意義了,它的景色在升華了,它的流水已經成了“留”水,它有太多的實在了。我是被一座座小小的電站的雄姿給打動的情緒。這些電站是在為山區的百姓賺錢的,是為山區致富的,是高山“留”水發財的新風光。

山民們時刻背誦“發展是硬道理,發財是小道理,創業是實在的道理”這個口訣。就只有2000多實際人口的山區鄉,投入到電站建設的錢就有6000多萬元。我早就聽人家說,這裡的投資是全民的投資,是細股成小股,小股集中股,中股彙成大股的投資。連老太婆賣雞蛋的錢的也被吸納到電站的建設中去了。這裡的水被許多次利用,這裡的資源被一滴不漏地得到發揮,一條山脈中就建有六座電站,從山腳到山腰,一個級差一個級差地建。就是去年一年的發電的產值就有1300多萬元,稅費的上繳就有320萬元。那麼,鄉裡有了收入後,各項事業也就跟著上了,一條投資840萬元的,總長21公裡也從山頭通到了山下。這裡的程控電話也是山區鄉最多的,平均3戶就有一部電話。這些電站的老板嘗到“留”水發財的甜頭後,一發不可收,現在又集資1.2億元,到浙北的常山縣去辦電站了。鄉干部說,你們這些“文人”,要寫我們的山區啊,要寫高山“留”水發財的好風光啊。

在吳垟的幾天裡,我更加崇敬高山,也更加崇敬在高山居住的人們。

高山,本來它有好多可以吟唱的題材。當我們朗讀唐詩宋詞,最動人的佳句中,總是帶有高山的字眼。世界上的幾大主要宗教,都具有神聖的或受人膜拜的高山。藝術家、詩人、作家和登山家已經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證據,表明了他們與高山之間特殊的超自然的關系。高山甚至還能夠調動最疲憊不堪的徒步旅行者或登山者的情緒。

登上吳垟高山,我原本是來頌揚這裡的自然的。因為高山,甚至還是生態的代名詞,我們溫州多山,至少十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高山。尤其我們已經意識到,高山是溫州經濟和人民生活中的水塔,接收了我們地面上大部分的降水。生滿苔蘚的高山雲林就長久讓水分保留著,大量雨水在高山上讓樹木和花草涵養著,讓水庫山塘保存著,它們可以流入河道,成為我們賴以生存的水資源,我們的60%~95%的淡水都來源於此。我們溫州人現在用的吃的水就來源於高山,取之於飛雲江的上游的珊溪水庫,它分別滋養著溫州市區和其它地區的生命和經濟。

而在我看到了吳垟的人民在崇山峻嶺裡,建造了這麼多的水電站之的之後,對於高山我又有了新的思想。半天裡,我們走了幾座電站。那些水庫的水是無法形容的清澈,那些生產環境是無法形容的清潔。那些勞動的效率也是如此高,一個工人就看管著三四台的發電機。那一條條高壓線輸送出去的就是能源,就是財富。

高山,能夠喚起我們的熱情和忠誠,這是大自然給我們的真正的恩賜,它可以召集政府、非政府組織、當地和山民群體來支持高山的可持續性發展。當我們的神聖感或驚奇感和利用欲一並產生後,我們對它的保護和開發就有了足夠的信心,它給了我們可以永續汲取的資源,我們就給予它一個人世間不朽的保護。它給我們帶來生態的、經濟的、社會的和文化的價值如此的巨大。對高山,我們也要像對熱帶雨林、珊瑚礁、文化遺產之類的地方進行一樣的級別的保護。


精選遊記: 溫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