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蘇軾”筆下的石鐘山,觀“江湖”黃赤分界線

作者: 原生

導讀記得在高中時就學習了蘇東坡的《石鐘山記》,一來被他的探索精神所感染,二來被石頭真的會發出鐘一樣的聲音吧?帶著這些疑問,登上了開往湖口縣的公共汽車了(車費七點八元挺公道的)。由於孤身一人,而手中除了一張地圖外,再也沒有其他關於石鐘山的信息,怎麼辦?身邊不就是有導游吧?於是我與同坐的大哥閑聊起來,這不就打聽了不少呢。大約二十分鐘後,車� ...

記得在高中時就學習了蘇東坡的《石鐘山記》,一來被他的探索精神所感染,二來被石頭真的會發出鐘一樣的聲音吧?帶著這些疑問,登上了開往湖口縣的公共汽車了(車費七點八元挺公道的)。由於孤身一人,而手中除了一張地圖外,再也沒有其他關於石鐘山的信息,怎麼辦?身邊不就是有導游吧?於是我與同坐的大哥閑聊起來,這不就打聽了不少呢。大約二十分鐘後,車到湖口縣,一下車,那位大哥便帶我上一縣內公交車,我也不管多少,車票五角,當是天氣很熱,又快中午,忍著吧,有人帶路,還急什麼呢?但我還是問他到了嗎?十五分鐘之後,他說到了,下車,走不遠處,便向上一看石鐘山的門樓。我問大哥貴姓答曰”張“,便又問”你真好“,他說”我是教師,這是我的職業習慣“,多麼樸素的一句話,讓我至今仍然銘記在心,令我感動。握手告別,謝謝。買票(三十五左右),進山了。下面一些有關簡介,請看(有興趣):石鐘山位於湖口縣鄱陽湖出口處。海拔61.8米,相對高度約40米左右,面積僅0.2平方公裡。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擊出如鐘鳴之聲而得名。尤以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曾夜泊山下,尋聲探源,並撰寫聞名天下的《石鐘山記》而相得益彰。石鐘山地勢險要,陡峭崢嶸,因控扼長江及鄱陽湖,居高臨下,進可攻,退可守,號稱"江湖鎖鑰",自古即為軍事要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登臨山上,既可遠眺廬山煙雲,又可近睹江湖清濁。如在月色之夜,謂"湖光影玉壁,長天一月空"。自古以來,文人雅士絡繹不絕來此山賞景。如唐代李勃,宋代蘇拭、陸游,元代文天祥,明代朱元璋,清代曾國藩等。郭沫若留詩《登湖口石鐘山》於此。石鐘山從唐代起就有建築,經歷代興廢,現仍存懷蘇亭、半山亭、紺園、船廳、江天一覽亭、鐘石、極慈禪林、聽濤眺雨軒、芸芍齋、石鐘洞、同根樹等景點,但多為清代重建。

在這裡看到了蘇軾大人的白玉雕像,也看到了那發出石鐘般聲音的石鐘石,輕敲果有其音。沿著林間的小道蜿蜒而上,兩邊被樹所蔭護著,古樹參天,幽極了。穿廊走亭,便可見一宗祠,周圍是幾棵上百年的香樟護著,走進,便感覺涼意習習,古色古香之味。走出,復前行,便來到一亭,名曰”清濁亭“,站在此亭上便可一清二楚地看到,遠處,長江與鄱陽湖兩水相彙之處,長江之水的渾濁與鄱陽湖之水的清,真可謂清濁分明,這是一道美麗的分界線。”正如亭上兩柱寫道“江湖分明,石鐘千年”。在這晨望江湖之水,心曠神怡,一覽無余,一葉扁舟正從遠處駛來,落了了鏡頭,成為了一個永恆的定格。真美。在這裡,據說可以看到三省:江西、安徽、湖北,也就是這裡是三省交界與分界之處,可謂奇觀。

在這裡也略微領略了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的風姿。

這就是我眼中的石釧山和江湖分界線。有興趣來看一看那條線吧!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