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鹿跑過的地方

作者: xj5huang

導讀濟南是著名的泉城,泉井多是其最大的特點。72名泉中,市區泉有48個,24個在郊外。郊外泉與市區泉相比,景色更美,泉水更好。柳埠的突泉和鹿跑泉是兩個在同一條山峪裡並同時被列入72名泉的泉井,突泉位列郊外泉第5,號稱南山諸泉之總;鹿跑泉也稱鹿寶泉、系名泉第70位。周日早晨6點出發,乘65路公交在仲宮下車,本想打的前往,恰逢新開通達九頂塔的88路公交開過來,� ...

濟南是著名的泉城,泉井多是其最大的特點。72名泉中,市區泉有48個,24個在郊外。郊外泉與市區泉相比,景色更美,泉水更好。柳埠的突泉和鹿跑泉是兩個在同一條山峪裡並同時被列入72名泉的泉井,突泉位列郊外泉第5,號稱南山諸泉之總;鹿跑泉也稱鹿寶泉、系名泉第70位。周日早晨6點出發,乘65路公交在仲宮下車,本想打的前往,恰逢新開通達九頂塔的88路公交開過來,在突泉村下車。早晨的錦陽川很安靜,河水清澈,南岸的農家飯莊老板早早起來,忙碌著准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游客。溪流嬌媚宛如妙齡少女在梳妝打扮,她俏麗的面容,窈窕的軀體給游人以莫大誘惑,人們總也看不夠她,於是便一次又一次地來到這兒欣賞她,愛戀她。

突泉是個大莊,名泉於莊的中部,托尼說小時候見過,很有氣勢。在莊西南看到村路向東展去,南側一條渠道中流水發出帶有衝撞感的流淌聲,托尼說沿此向上一定就是突泉,吾亦有同感。早晨的村莊,人煙稀少,水聲格外清楚洪亮。

未行太遠,在街上看到一景。一輛農用車在收購農婦的破棉絮,他不是交給她們錢幣,而是換給農婦花花綠綠的新布匹。這種古老的交易方式只有在經濟學教科書上曉得,那以羊換布的比喻,沒想到在此看見了,所以很好奇。我們已經進入了個人支票和電子信用卡的年代,會不會搞錯噢,竟還存在著以物換物!

在莊中部溪邊,老婦女浣洗衣衫,水流速快,打過肥皂的衣服在水中一放一提,即漂淨且水中又未留一絲污痕,依舊清清澈澈。幼童戲水,小手嘩拉拉撓得水癢癢的,發出咯咯的笑聲。呵,這就是我慕名的突泉嗎?它從方池一角輕柔地流淌出來,既無虎嘯,也不騰空,溫柔的像個嬌小的嬰兒,而她的下游河道卻水勢猛烈,不止嘩嘩流淌,更發出“咕咚咕咚”的吼叫。泉道在此打了個折,向北山上拐去,老鄉說真正的突泉在那上面。

約行十米,好像進入一座院落遺址,破敗的基牆,荒廢的場院,生滿無人理會的茅草。那突泉在何處?托尼正在打楞,我回首發現,一房址後牆邊有個井狀物,急呼托尼來看,清澈的泉水正努力從出水口不停地向外奔騰著。雖然看不出凸起的形狀,但它四外洋溢的漣漪卻顯示了其不凡的身價。老鄉說,突泉四季長流,從不干涸,水質清冽甘美,供全村食用和灌溉毫無問題。守著這麼美的泉水,人們司空見慣,只感覺方便,並無賞悅之心。回來翻看有關書籍,介紹其泉深達7米,看似卻好像觸手及底。書上還說,池邊曾有唐朝所建皇姑庵,庵中有塔,該塔後移至神通寺中。莊人稱其為“皇姑塔”或“小唐塔”,塔形為四方七級密檐式石塔,四面均刻有佛、龍、蓮和伎樂人,塔內為佛室,四角有龍盤柱,雕功精湛。還讀到明代山東按察司僉事晏壁的一首詩,題目為《詠突泉》,曰:“遙望仲宮廿裡余,清泉都彙昔山湖,齊城大旱作霖雨,一滴能生萬物枯。”

過突泉繼續東進,叉路口向東北上行。沿老鄉指引近路,穿過高高沒頂的玉米地,行裡許,踏上通往鹿跑泉莊的扶貧水泥路。這是一條沒有風景的路,峪不深,兩邊種著未收的莊稼。高粱揚著頭,讓人想起五十年代曾經流行過的一種男人發式“高粱花子頭”,真是很形像哩。棉花生長很有特性,不是一起開花,一起生桃,而是同一株棉棵,根部已經長成棉桃,白色的棉花已經能夠收獲了,上面枝頭才正在開花或含苞待放。山的盡頭風景突然美妙起來,翠綠的山高聳著如一堵牆擋住視線,你無法知曉山的那一面會有什麼景色,無限的猜測湧動在心頭。樹蔭掩蔽下,十數戶人家的小莊藏在其中。莊外一片山與樹倒映的水庫,碧綠的水和土黃的路、枝繁葉茂的大樹構成了祥和溫馨的田園小景。請教老鄉得知,該庫水即由泉水彙成,泉從北面流淌下來,十數個泉眼奉獻著自己形成了這樣的水塘。泉井曾有過兩個,一個已被填埋,一個矗立在莊稼地裡。泉流處是原始的荒野,穿岩而出繞過石塊與雜草流向池塘。庫北草叢中有著數百只正在長大的蝌蚪和青蛙,有的渾身通綠,瞪著鼓鼓的大眼,已經沒有了尾巴;有的棕褐色,形狀如蛙,屁股後面拖著短小的尾巴;還有的依舊如蝌蚪,頭小尾長,像條小魚。我拿手杖一撥,好家伙,眾蛙一起跳水,真壯觀,讓我開了眼,除了書上講的,我還真沒有見過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鹿跑泉名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此山有仙鹿奔跑於山野之中,仙鹿跑過的地方湧出一股股清流,山裡人稱其為鹿跑泉,並有看到仙鹿跑,喝過鹿跑泉水有好運之說。鹿跑泉莊藏在大山深處,卻並不閉塞,有通往仲宮和柳埠的兩條出山路,在看似高聳無路的岩壁上,還有兩個過山口,一處通往柳埠的北峪,一處通往錦繡川鄉的八裡峪劉家莊。山雖不矮,兩邊的地卻都種到了一起,明年看梨花時我們將翻越此山,再開通一條穿越之路。


精選遊記: 濟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