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記游

作者: 傷心小箭

導讀“西湖春水綠於酒,西湖女兒嬌似柳”是前人留下詠西湖舊時的佳句,但眼下卻是深秋時節,想起古人留下的那些離別愁恨,自然讓我們一路忐忑。 可比起古代寒士又不知好了多少,那時的滿城山水都是為達官貴人們賞玩的,想寒士們們為逛湖山,典衣當裘,不得不“脫裘聊買西湖醉,村醪乍添新價”,我們現在只須花上幾十塊錢買張火車票就可到杭州,去享那古代窮書生沒 ...

“西湖春水綠於酒,西湖女兒嬌似柳”是前人留下詠西湖舊時的佳句,但眼下卻是深秋時節,想起古人留下的那些離別愁恨,自然讓我們一路忐忑。

可比起古代寒士又不知好了多少,那時的滿城山水都是為達官貴人們賞玩的,想寒士們們為逛湖山,典衣當裘,不得不“脫裘聊買西湖醉,村醪乍添新價”,我們現在只須花上幾十塊錢買張火車票就可到杭州,去享那古代窮書生沒福所享的西湖了西湖春水綠於酒,西湖女兒嬌似柳”是前人留下詠西湖春日時的佳句,但眼下卻是深秋時節,想起古人留下的那些離別愁恨,自然讓我們一路忐忑。

西湖原是靜的,打破寂靜的是游人,“西子的美總蘊含在靜境中的。太湖浩渺,洞庭廣闊,但其間山水相隔過於太遠,不如西湖有山能遠映湖光,有水能近呈山影。山不高,一丘一壑,回環曲折;水不廣,一亭一台掩映水際,絕勝於大山長河,獨顯出幾分女兒的纖細和柔嫩,夫何思歸?

“斷橋不斷水相連,日日笙歌引畫船”,據說寒冬時,橋頂橋身俱滿白雪,太陽一出,橋頂雪化,露出真身,而兩頭因勢低而雪未融,仍白皚皚的,遠望則中間似斷了一截,故名“斷”也。傷秋的斷橋卻沒了她的特別,護欄很短很低,除可背靠葛嶺,斜眺二堤外和旁邊那座“錦帶橋”並無明顯區別,有的,只是人們對白娘娘和許仙悲情故事的傳唱以及為了李碧華小說而駐足罷了。

其實西湖的第一座“情人橋”並非這大名鼎鼎的眼前物,而是那座白樂天多次留詩追思的“西泠橋”,“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若解多情蘇小小,綠楊深處是蘇家。”。一代才妓的不卑不亢不離不棄,贏得了同樣痴情的寒生鮑仁的全心,造化弄人,才子出人頭地後就輪到了自古紅顏多薄命,鮑生只得築一“慕才亭”埋蘇香丘,日夜對望,終不復娶。亭上諸多枯葉更添凄涼,而對面的秋瑾墓又加了幾分“秋風秋雨愁殺人”的感傷。歷史中的枯藤昏鴉只幻化為了眼前破損的石碑,而清麗的蘇家小小是否再乘油壁香車低吟淺唱那“家住西泠妾姓蘇”呢?不得而知了,只是讓她永眠於這孤山西泠也是一段緣了!

史載武松墓即在此旁,但文革中無辜被除。《水滸傳》上講魯智深聽錢塘潮而寂,武松折臂不願恩賜,修行於杭州六和寺,八十而善終。我們期盼能讓這位幾乎所有漢族人都敬仰的“打虎英雄”長醉西子湖“曲院風菏”旁,也不枉了景陽崗上的那十八碗酒了!

白堤和蘇堤的故事已被前人說盡,只有康熙乾隆留下的御碑斷斷地講著西湖的昨天。和金庸

一樣,看不慣江南遍地充斥的御碑和被滿化的大小匾額。有些東西是皇帝一個人改不了的。“大明寺”、“金山寺”,靈隱寺”……留傳在人們心中的仍是固有的名字,無須御賜後穿上黃馬褂的那副西洋點子哈巴狗樣,那樣的生命是不回會長久的。歷史傳唱的是的是白公、蘇公、楊公這些為人們做出了貢獻的人,而非取悅於統治者們的游樂的詩詞歌賦.

白堤的妙用是連接斷橋與孤山的。不錯,此孤山正是《笑傲江湖》中囚禁任我行的孤山。小說畢竟是虛構的,除了這個空名和後山那片梅林,亦尋不到其它與梅莊四友有關的點滴,也許正是林和靖居士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激發了金庸虛構梅莊的靈感。放鶴亭中那副鮑照的《舞鶴賦》描得龍飛鳳舞,大有禿筆老三在白壁上做那首《裴將軍詩》的氣度,一路下去,酣暢淋漓,但這份又與“梅妻鶴子”那份恬淡有些相異了。

文瀾閣和西泠印社名滿天下,一個是《四庫全書》的藏經樓,一個是中國印學的發揚地。濃厚的學風讓人有理由相信大師俞樾也要在孤山上建起俞樓。如畫的山水,靜謐的山崗,靈感也許正如山下的“六一泉”一般汩汩不絕。孤山有“平湖秋月”一景,是要接月色染湖水,和湖心的“三潭印月”一樣,每個地方的月都是同樣的,只是每個地方的人所處的境遇不同,所發出的感嘆不一樣罷了!

仍要從寒士們說起,“客裡不甘佳節過,借人亭館看禮花”,明儒生宗吉為了看梨花只得借人亭館;“善價誰求司馬賦?痴心欲借尉遲錢”也是宗吉對達官們的幻想。清代一寒生挑一肩行李來杭州過年,城門關卡卻要搜他幾本殘頁書,索他幾釐買路錢。走在開放的花港觀魚和曲院風荷公園裡,無須借人亭館,乞人買畫,各樣的花草一路看遍.有人倚欄時,魚齊聚欄邊仰有所求;爭食時,“前者為後者擠,尾出水面,以下擁上”。喂花港的魚與喂寄暢園的魚不同,此處是真山真水,沒有半分江南園林水中的脂粉膩氣,魚亦更自由自在。它可以從花港直至孤山,“海闊憑魚躍”,一池清水已讓魚兒比別處的幸福了不知多少倍!

“三秋桂子,十裡荷花”是柳永筆下的西湖,秋可見桂子們的清香,但沒有了夏時“十裡荷花”的浩蕩。半湖枯葉殘花,星星點點的睡蓮,有風時正應了“曲院風荷”的本意,作儒雅的,自然會談起林黛玉最愛的那句“留得殘荷聽雨聲”來。

湧金門是張順歸天的地方,梁山好漢征方腊本身就是一部血淚史。張順兄弟人稱“浪裡白跳”,生在潯陽江,見一池碧油油的西湖水便有“死在這裡也是個快活鬼”的念頭。上天垂憫,他死後作了金華太保,長伴西湖邊,《水滸》中“湧金門張順歸神”一節讓他和武松成了死後的鄰居。

錢王祠共有五道牌坊,吳越國亦有五代王。海塘、西湖、保淑雷峰都是這個小朝廷留下的。所以我們不用驚訝於為什麼在杭州的南宋皇帝們已被淡忘,元軍亦對錢王們的遺宮手下留情。

“柳浪聞鶯”的前身叫“六橋煙柳”,位列錢塘十景之首。春天柳色鮮,煙也濃。煙是樹上的一層綠霧,即柳色。而秋天是“柳煙淡蕩雨霏微”。柳色漸淡了下去,而晴天柳色又比陰天更薄,我們來得是大大的不湊巧了,可煙柳雖淡,確依有魅力引鴉雀棲戲,“惟有斷堤殘柳樹,淡煙猶鎮亂啼鳥”不正講的是這一趣嗎?

有人說,斜陽是接近消亡的陽光,但有時它亦顯得無比溫柔。雷峰夕照正是在南山路上的那份悠然。舊的塔倒了下去,新的塔又豎了起來。有“老僧”舊譽的塔成了全銅打造金光閃閃的“活力青年”。一座塔,本該是一雙合十的手,一種精神。後人們寧願它是壓著無辜白娘娘的,不願去考它其實只是吳越王錢為妃子祈福而建的一座“黃妃塔”,甚至魯迅先生在感情上也為其倒掉而歡呼過。岳墳的白鐵是無辜的,雷峰塔也無端擔了那份冤屈。不妨回到歷史中的黃妃塔來,它的矗立其實標志著吳越王國在中國歷史上滅亡腳步的加快;它的豎起不僅是許仙一家的家破人亡,而是一隅江山的斷送,一國百姓的苦難。與其相對應的是,後來的南宋王陵也被蒙古大軍壓在了錢塘江邊的白塔下面。那是一個歷史的公平輪回。

塔對面的淨慈寺不光留下了楊萬裡的詩,把“接天連葉,映日荷花”的美景展現了出來,更留下了濟公的傳奇。之前,這樣不羈的和尚是被空有響譽的靈隱寺趕出來的。所以我腹誹靈隱今日打了濟公的招牌吸引游人的舉動,而淨寺的晚鐘聲默默地澄清了這一事實,也是濟顛對世俗化的住持們有力的回應。

古人稱杏花可醉人,楊柳可熏人,南宋小朝廷的不思進取似乎也有西湖的“罪過”?“直把

杭州作汴州”的其實是統治者本身,但總的講,杭州太休閑了,讓人只想坐在湖邊曬曬太陽就感到“暖風熏醉”了!但於謙、張煌言的成長駁斥了”西湖無英豪”的舊論.凡之山水,歷代的點評總不盡相同的,罵湖的人也不少。“西湖好,十頃碧悠悠。有怨只澆蘇小骨,無情不上範蠡舟,斷送幾人愁?”而想到清兵一入杭州,設“旗下營”,禁湖,讓人回想昔日之盛,確有滿腔怨咒!南明南宋的軟弱只讓“畫舫空載月,酒壚枉斷煙”。那,應是西湖對人們的怨了。


精選遊記: 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