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村到海濱、從土樓到洋房、從客家到僑鄉——閩西閩南紀行

作者: last2000

導讀在工作滿五年之後有了休假,不必候著五一和國慶湊熱鬧似的在人潮中穿梭,也終於有足夠長的時間能走出江浙而放眼全國。幾經斟酌,最後把首次長途旅行的目的地選在距上海不太遠的福建西南部,計劃游連城、土樓、廈門三個點,以土樓為中心,其他景點視情況再定。此次旅行費時共9天(火車上2天2夜)。去除攝影方面的開支外兩個人的實際消費大約為3200元,其中火車票� ...

在工作滿五年之後有了休假,不必候著五一和國慶湊熱鬧似的在人潮中穿梭,也終於有足夠長的時間能走出江浙而放眼全國。幾經斟酌,最後把首次長途旅行的目的地選在距上海不太遠的福建西南部,計劃游連城、土樓、廈門三個點,以土樓為中心,其他景點視情況再定。此次旅行費時共9天(火車上2天2夜)。去除攝影方面的開支外兩個人的實際消費大約為3200元,其中火車票來回1144元。

11月19日上午,背上大背包,懷揣打印出來厚達幾十頁的資料,趕到鐵路上海站坐上南下的火車,開始了閩西閩南之旅。

(一)——連城之冠豸山:“上游第一觀”的客家神山

11月20日,晴轉雨,連城。

凌晨4:37,火車抵達三明市永安縣,坐面的(2元/人)到汽車站。黑暗中難以看清小小縣城的真面目。吃了點稀飯然後就只能無所事事地等待,好在5:40就有發往連城的中巴(19元/人)。

汽車在大霧中的山路上疾馳,令人有些擔心。霧時散時聚,散開時能看到遠方的群峰浮在雲上,就如前年在廬山五老峰所見一般,卻又著實讓人興奮。

兩個多小時後到連城,此時天已放晴了。叫了一輛人力三輪車(4元)去冠豸山,遠遠望去,那“上游第一觀”的主峰竟真的很像一個腳氣藥水廣告中出現的大腳丫,前輩驢友所言不虛。授票處在半山腰,途中可以看見全山僅存的一棵迎客松(其余的都在建國後各次運動中砍伐一光了),沒打算去石門湖(30元/人)而只爬山(30元/人)。

人稱“北夷南豸,丹霞雙絕”,我沒去過武夷山,但若武夷山的景色如冠豸一樣,那我肯定會失望。冠豸山的景色不可謂不好,峰巒疊嶂、屢有出神入化之奇石,但其一山中無水(石門湖是冠豸山一側新建的水庫,想必湖上看山應該還是不錯的),僅此就不能和擁有九曲溪的武夷山相提並論。山上有一段路有跳步和水道,若是大雨之後有山溪流過那會添色不少;其二景區狹小又緊鄰連城縣(距離1.5公裡),離塵世還是近了一些,這讓我想起了縉雲仙都的芙蓉峽,但芙蓉峽的鄉村也有曲溪穿過,從高處俯瞰田園景色十分誘人,似又比冠豸山下鄉村之後就是縣城要好看。

爬冠豸山十分費力,因為山道幾上幾下,得翻越幾個山頭,有不少從石門湖過來的游客在爬完鯉魚背後已大呼不支,殊不知此後至少還有一個鯉魚背。但山道不險,除非像我們一樣走錯到一處禿岩上。最高處的長壽亭確是風光無限,群山爭翠,裸露的土石卻透著紅色。不過那被當作賣點的“生命之根”卻不似廣告畫上的高大,而且與丹霞山的那個想比也遜色一些。

冠豸山以書院多而聞名,可惜如今有的成了旅游局的地盤,有的則緊鎖大門,那懸掛林則徐“江左風流”和紀曉嵐“進步東山”匾的東山草堂更是改成了飯店加小賣部。整修一般多幾個人文景點豈不更好。摩崖石刻以南宋大儒羅從彥的“壁立千韌”最為珍貴,但管理者在這方石刻前很近的地方造了一個亭子。冠豸山古老的摩崖石刻都在低處,而最高最醒目用銀色塗抹的那個卻是前省委書記的,多少也讓人有點失望。

總的來說,冠豸山沒能給人以驚艷的感覺,但仍值得一游。就在東山草堂旁的一線天,那“客家神山”的石刻則提醒我們,此處已是客家腹地。未來的幾天裡,我們都將在客家人的家鄉作客。

(二)——連城之四堡:殘敗的雕書古作坊

下午坐中巴(4元/人)去四堡鎮,看中國僅存的雕版印刷基地。途中路過一個大鎮,正巧趕上集會,大堆大堆的桔子1元4斤,還有大量的竹席、掃把、塑料盆等各式雜貨,煞是熱鬧。

由皺氏宗祠改建成的博物館(20元/人)就在鎮上,當天下午除了我們兩個沒其他人,等了老半天才見管理員取來鑰匙。其中能見到大量的雕版、古書和雕版印刷工具,圖片文字資料則介紹四堡的歷史地理及古書坊分布。那本著名的袖珍版《論語》也在博物館中陳列,長僅6釐米左右,字跡卻十分清晰,正文用大字號、注解用小字號,依我看這類袖珍書還是以作弊工具的可能性最大。

雕版印刷技術充分利用了其優於活字的地方,字號運用靈活、排版精到、圖文並貌,有的甚至用上彩色包裝,堪稱精美。當年四堡和蘇州、杭州、福建建陽並稱四大雕版印刷基地,霧閣鄒氏、馬屋馬氏兩大家族產品遠銷海內外,甚至有自己的版權,這四堡也必定熱鬧非凡,如今這裡只剩下一座座早已移為他用的古書坊和散落民間的雕版、古書仍在默默暗示這裡乃詩文源流,而在我們看來,四堡已同一般村鎮無異。

霧閣村就在博物館近旁,鄒氏三兄弟精心營造的子仁屋內外散落著各種農具,而大堂則成了木工的地盤。老實說書坊建築有什麼特色我看不出來,子仁屋是居住工房合二為一的,看上去同一般的復合四合院式住宅沒什麼區別,所能看出來的無非是用了質地很好的青磚、牆比較高大和屋頂一般為硬山式而已。霧閣村的建築均年久失修且夾雜許多新磚房,從中實在難以想像當年的情形。

叫了一部三輪助動車(1元/人)到馬屋,村口有一座木平廊橋玉沙橋掩在大樹後。灰褐的木質本色、三個小巧的歇山頂分居橋兩端和正中間,倒也耐看。不過比起泰順泗溪雙橋之靈動精透和龍泉永和橋之壯觀大氣,這玉沙橋就顯得普通了。馬屋的古建築群相對保存得更為完整。踏在村中的卵石路小道上,兩旁皆是高大的青磚山牆,多少有了回到過去的感覺,但一樣看不出哪些是書坊哪些是民宅,古屋也一樣的長久失修,沒能找到馬屋的“林蘭堂”,但村裡的宅院比起子仁居來又見小了。村口倒有一三進大屋,門前有兩根高大的旗杆,大門緊鎖不得而入,有可能是宗祠。

出了村子發現從連城到四堡的中巴終點就是馬屋,正好回縣城。下起了大雨。晚上找了一間招待所(70元/夜),有獨立衛生和熱水洗澡,但一個電視機卻修了老半天都弄沒信號,最後還換了一間房。

(三)——連城之培田:精靈剔透的客家豪宅

11月21日,陰有小雨,連城。

早起到老車站准備坐中巴先到朋口,不想正巧有一部車經宣和直接到培田村(6.5元/人),8:40發車,車行一個多小時才到。從連城到培田,每天應該只有兩班車來回。

青山、綠水、古宅,培田至少可以說是我到過的最優美的古村之一,其村落保存之完整和原生態可比前童,建築質量則略遜俞源。唯一不快的是從中巴下車走進繼述堂後不久,村口的售票員就追蹤過來非得讓我們買了兩張票(20元/人),售票亭在百米開外,隔了幾道宅子,看不到繼述堂,估計我們是被村民通報了。

培田的民宅是客家特有的“九廳十八井”結構。標准的“九廳十八井”的確有九個廳堂(中央主軸五進廳:門樓廳、後廳、下廳、中廳、上廳,外加樓下廳、樓上廳、左花廳、右花廳共九個正向大廳),中軸之外左右各跨出兩列住宅,十八個天井用來取光。每個天井與四周的住房就構成一個獨立的庭院,各庭院之間有通道相連,門一打開十八個天井可以自由走動,每到一處又似曾相識,如入迷宮一般,而通道門一關就成了獨門獨戶的小院,互不干涉。

而實際情況則靈活多變。如村口的吳氏繼述堂(大夫第),中軸和左側都是標准樣式,而右側卻連跨出三列住宅,整體規模十分龐大,天井遠遠超過十八個,房間更是無數。除了主軸的幾進大廳外,左右四列住宅都有大量廳堂,或正向或側向,分別供放著祖先的牌位(可能是分支)。天井內大多植有花草,有的更是把天井一角稍加修飾成了一個小客廳,有的天井裡是水井和渙洗場所,生活在這裡應該是十分舒適方便的。繼述堂裡的居民告訴我們,這裡的通道門白天打開夜晚關閉,安全性和私密性也都有考慮。而在繼述堂後還有一進工匠房,同繼述堂有門相連。

村中“九廳十八井”建築還有多座,只是規模不如繼述堂大,一般都保持三列的樣式。“九廳十八井”的廳堂和住房都有明顯的規劃和結構上的聯系,因此如繼述堂這樣的大型建築應該是事先就設計好的而非不斷添加出來的。中軸廳堂作為家族禮儀中心自不必說,兩側幾十個小庭院上百人都住得下,是否吳氏祖先從建房一開始就為兩三代後預留了大量住宅?分房或分支在這裡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九廳十八井”的容量比起後來所見的土樓來還是稍小了些,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特點仍表露無疑。

培田村全村都姓吳,這讓我們有些不解。後來在永定,當地人告訴我們客家人有姓隨地的習俗,入贅或出嫁到哪裡就改當地的姓,因而一個人有兩個姓並不稀奇,載我們游初溪南溪的阿通就有兩個蘇、李兩個姓,都能叫。村人十分好客,見到我們總讓喝茶,有的還請喝酒吃飯。不過有了前面的索票經歷,總覺得這種好客被打了些折扣。

全村的中心是一條千米古街,從建築樣式看應該是商業街,不過現在已沒什麼人作生意。街兩旁還有不少祠堂,一般都叫“某公祠”,以兩進的小院為多。沒有發現吳氏大型祠堂,在被燒毀的都閩府旁有一個三進的衍慶堂,只有廳堂沒有廂房,倒座有戲台,看上去挺像宗祠。培田的山溪是從村外流過的,因此村內就由水川相連,這和前童的很像。在千米古街兩側就各有一道水川,一個無水,一個卻水流甚急,水則時混時清。

在村裡漫步,不知不覺就過了三個多小時。到培田一般以容恩坊起頭,以南山書院收尾,這個位於山腳的古書院如今有一條通道通向小學校,期中的建築也被改建一新,看不出當初的模樣,書院後邊一個廳堂內有人在做菜,後來才發現是為小學生准備午餐。曾出過三個黃埔生和20多個博士的南山書院如今成了小學的一角,這個結果不算壞吧。

下午2:00坐上回連城的中巴,到朋口(3.5元/人)下,一兩分鐘後就坐上了從長汀往龍岩方向的長途汽車(19元/人),正好兩個空位。一路風光迤儷,很長一段時間裡路邊就有一條大河,把山劈成兩半。兩個小時後抵達龍岩市。初看上去龍岩更像一個縣城,而規劃又雜亂無章,讓人難以產生親切感。不知道其市中心是什麼模樣的,是否會如麗水或九江那樣有小城的熱鬧。能趕上去湖坑的末班車(4:50發車,17元/人),買了個盒飯就上路了。

(四)——土樓之永定篇:霧鎖初溪

當地人說到“土樓”,都是指的湖坑鎮洪坑村,或者叫“土樓客家文化村”,那裡是游人到的最多的地方,收40元門票。從龍岩到湖坑又是兩個多小時,睜大眼睛往窗外看,眼見到高陂鎮時天色已黑,楞是沒瞧見一座土樓。直到靠近湖坑,才隱約看到車燈照亮路兩旁的一座座土牆,也不知這些樓是大是小。

晚上7:00才到湖坑,下小雨,中巴司機不去土樓,向我們介紹倆摩托車司機載我們進去,說門票只要25元/人。沒過多久,那個叫“阿通”的摩托車司機就帶著叔叔騎車過來了,熱情地向我們介紹,談價錢,顯然是長年精於載客帶游的。摩托車又行了十多分鐘才抵達文化村,夜色中,昏暗的燈光映亮振成樓的一角,高大而壓抑。

不想再廢工夫找店,就住在阿通介紹的振成樓附屬工房(40元/晚)。老板又請喝茶,然後廢了很大工夫向我們介紹土樓的旅游路線,最後終於說動我們接受包車(1天/200元兩輛摩托車,游初溪和南溪回洪坑,開價是130元/1輛車),客房的床倒是很大,不過衛生間要從樓後門出去,裡面用塑料尿桶,洗漱也在下樓。老板給了我們兩張當天的廢票以備查票。

11月22日,陰有小雨,永定。

六點超過就起床,坐著阿通和叔叔的摩托車出發先去初溪。沒有料到路途是那麼遙遠,車行三刻鐘才到下洋鎮(永定和南靖總讓我想起泰順,這下洋鎮看上去就頗像泰順仕陽鎮),途中遇見有一個村莊舉行祈福大會,請了戲班子,煞是熱鬧。到下洋停下來吃早餐,牛肉丸(2元/碗)味道的確不錯。而從下洋到初溪還要三刻鐘。

這一路過來盡是土樓,數量之多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本以為土樓只是存在於幾個點的稀罕物,只有振成樓承啟樓田螺坑才叫土樓。可是事實上在當地土樓實在是最平常不過的建築,絕對占據統治地位,許多村都有體量不比振成樓小的土樓,磚房反而成了附庸。兩天裡沿途土樓看了不下幾百個,以至於到後來沒了新意,眼睛都有些乏了。

初溪土樓群應該是我在永定看到的最美麗的樓群,一道山溪從前方劃過,之後的山坡上三圓一方四座大中型土樓呈弧型排列,再之後又是一大片的中型和小型土樓向遠方鋪開。可惜我們從抵達到離開,初溪始終蒙在一層濃霧中,偶爾散開一下卻也見不到遠方的山頭。半隱半現的初溪給人以一種神秘的美,但整個畫面卻也色調陰冷不易近人。

從觀景台下來看集慶樓,是永定最早的土樓,第一次進入土樓內部,被幾百個小房間包圍,不免被其龐大所震懾。集慶樓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單元(從一樓到四樓四間房作為一單元)都有樓梯的土樓,各個單元之間又有隔板,完全是獨門獨戶。阿通說這樓屬於“離經叛道”,因為客家一個土樓就一個家族,一般都四到八個公用樓梯,每一層都打通,沒分成小家庭使的。這座樓不久前有過整修,據說整修前樓梯不牢靠會掉人,現在這裡已很少住人,單元之間的隔板也已經拆掉。

離開初溪,又得坐一個半小時的摩托。途中在月流村俯瞰日字形和品字形土樓,其實是兩座方樓建的緊了造成的錯覺。又在月霞村(這裡的村名還真好聽)看永康樓。

永定土樓申遺的主力是初溪、洪坑、高頭三個土樓群以及衍香、振福、永康三座土樓。以前沒看見有驢友在游記中提到永康樓,因此這屬我們計劃外的收獲。永康樓比較小,但十分精致,比較特別的其樓內組堂不是如常見的位於中間,而是從門廳直抵後樓形成一道中軸線,又有兩廂,完全是兩進四合院式,門廳後的六塊鎦金木雕門是我們此行在土樓中看到最精美的藝術品,想必二宜繩武這兩座以裝飾著稱的土樓,其內雕功也就這個水准吧。永康樓主是一位老太太,其丈夫子女都已出國,樓裡人口也不多。月霞村華僑眾多,村裡的土樓全被華僑出錢抹成白色,看上去反道怪怪的。

在月流村的時候,阿通又出主意,說到他叔叔家吃飯,10元/人,比飯店便宜些,我們便接受了,菜倒也豐盛,有魚有鴨子大概七八道。

下午到南溪,路程就近得多了,先到環級樓,主人還是請喝茶,等我們出了門才來問我們要錢(5元/人)。環級樓以抗震和回音而聞名,當年一次大地震曾在牆上震出一米寬的口子後來竟慢慢愈合。我們從外牆上看的確有幾道裂縫,但很難分辨是否是地震造成的,因為當地土樓小的裂縫並不少見。回音是的的確確有的,但不是很誇張有拖聲的那種,只是站在中間聽上去比其他地方聲音更厚更淳更重而已。環級樓是永定很少見的沒有組堂的土樓,諾大一個圓堡中心有回音也許並也不奇怪吧。

沒有到實佳觀景台,而是到了供水站的山頭上。南溪的村莊用水都是從山上引山溪下來,嘩嘩得引到蓄水池中又嘩嘩得流到河中,看上去怪浪費得。村人改變了過去用井水的習慣,大概水質也不比從前了。南溪土樓同樣十分眾多,沿溪水兩岸綿延幾千米,但不若初溪主次分明、層次清晰,看上去反而顯得雜亂無章。這個觀景台大概是最不耐看的一個,高頭、下阪都比它好,田螺坑觀景台要收費20元/人,沒去看。

觀景台下就是衍香樓,也要收5元/人,就沒再進去。阿通帶我們去看他自己家的土樓。一個小圓樓,大概只建了三四十年,卻已經坍了門樓,缺了一個口。據阿通說是建樓的時候瓦沒蓋實,結果滲了水,坍樓的時候聲音巨大。現在樓裡只住著阿通的父母和長兄,快荒廢了。這麼一個殘樓,不久前卻被旅游公司發現並被打上“U型土樓”的標簽,拍成了廣告畫!

繼續往回走,看了振福樓(5元/2人),樓裡恰巧在表演木偶戲,兩個木偶活靈活現,配音也恰到好處、十分自然,就是我們聽不懂在說什麼。許多書籍、功略上都說振福樓是振成樓的姊妹樓,都是林家修建的。這和阿通說的又不一樣,他說姊妹樓稱呼的來源,是因為兩座樓是同一個建築師設計的,在造完振成樓後緊接著就造了振福樓。振福樓和林家無關,但一樣是有錢人的房子,一樣的八卦方位、一樣的精致。振福樓門和院門都是一側往裡凹的,與牆體形成一個夾角,據說是為了能正對南方,從樓門經院門又正對上游溪水,財源滾滾,上游兩道支流又只能看見一道,謂財不可通吃,得留些給下游。

出了振福樓阿通介紹說可以去李登輝祖籍,現在不少游人都去看。離此地三四十裡遠,不算土樓游程內,但可以“免費”送我們去,我們選擇回洪坑。

回到洪坑已經超過四點鐘了。一路過來的確路途遙遠,以摩托車100元/天的價格雖不便宜,但也屬合理。有中巴車可到南溪和下洋鎮,但都只發現了一輛。

在文化村裡依次看福裕樓、如升樓、奎聚樓,最後回到振成樓。許多驢友都說這文化村已成了商場,連阿通載過的日本客人都說這裡沒了土樓的氛圍。地面都是用卵石精心鋪過的,又種植了大片的草坪,這裡早已是地道的旅游景點而非“村”了。但不得不說的是,土洋結合的“土樓王子”振成樓、前低後高如宮殿般的五鳳樓福裕樓,樓中建閣氣勢磅礡的方樓奎聚樓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附送一個袖珍樓如升樓。閩西有名的土樓十分分散,只有洪坑一地能集中如此種類齊全而又保存相對完好的樓群,實在不容錯過。

對於一些游客來說,到此一游也足以親歷土樓了,如果文化村能滿足大多數游客的需要,也許旅游公司會放棄對初溪南溪下阪等地的開發而讓那些地方盡量保持原生態吧?振福樓本來已經改成土樓博物館,文字圖片資料還在,牆體地面都經過了裝修,後來土樓申遺沒成功而據說要等到2006年,老板立馬走人。我想既然洪坑已經開發成熟,就多引導游人去那裡吧。

據說這裡周末都會有大量游人來參觀,白天有多熱鬧我們不知道,只是旅社裡人多了不少,兩個中年婦女也是從上海來的,還有一個在廈門當老師的加拿大男生攜著一個年紀比較大的女伴。不知道他們能不能習慣尿桶。阿通依舊開始討論明天的行程,不過我們決定只要他們送一程到高頭或塔下即可,一天或半天全陪開支太大。

(五)——土樓之南靖篇:當土樓出現在江南

11月23日,晴,南靖。

早上七點左右起床,正是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又進到振成樓裡拍了一些照片。星期天阿通有其他生意,便讓他叔叔一人載我們,經高頭再到塔下,要了我們20元。後來載我們去書洋的摩托車司機說我們被宰了。

高頭仍是永定的地盤,距離洪坑不遠,車行大概五分鐘過一點就到了,先爬觀景台。比起南溪和初溪來,高頭土樓群的數量不多,但因為有“土樓之王”承啟樓在,所以主體相當突出,晨曦中,一座方樓裡升起裊裊炊煙,倒也動人。

承啟樓雖大,但大得有限,而當地體量龐大的土樓並不少見。要收30元/人的門票,門口的保安虎視眈眈得盯著我們,我們就是沒進去。錯過了那四個環,留一些小遺憾。南靖土樓申遺的主力是河坑、田螺坑土樓群以及梅林的懷遠樓、和貴樓兩樓,因此,我們從高頭經塔下、下阪再到田螺坑的路線也沒有涉及南靖土樓的主力。

相對永定來說,南靖的山地更多更高,環境像極了泰順,而那些土樓、村落均局促在高山之下,顯得十分渺小。這一路自然風光十分優美,高山、森林、溪流,比起浙東一些大作廣告的風景區絲毫不差。

當天最大的收獲是塔下,一個極其迷人的山村。公路旁始終有一小溪相伴,水量有限,可到了塔下水面卻突然開闊,水流平緩,經過數個低壩形成三道跳步,村人便在這河邊洗滌。一座石橋連接村兩岸,兩位老人在橋上對弈,乍一看宛若身處江南。所不同的是小河兩岸沒有枕河民宅和廊棚,而仍是連片的土樓,體量中等或偏下。一樣的舒適悠閑,身處塔下似乎不必理會外界是何年何月何模樣,只需悠悠地品位這小橋流水人家,品位這懶散無所事事的生活了。

有指示牌會引導我們去尋獲那著名的張氏家廟,十幾根高聳的石龍旗杆在默默述說這村莊並非不問世事,也同樣追求功名,從明清直到民國。意外的發現是兩根嶄新的石龍旗杆是在2000年後才立的,沒了功名的目的卻是子孫為母親百年大壽而立。看來長壽村並非虛名,但這花費對村人而言也不小吧?

沿河走不遠就到了“圍裙樓”裕德樓,前四後三,當年被軍閥一把火燒掉,後來重修就只修了前半邊。後邊那三層樓的土牆斑駁不堪,說是圍裙有些不像。

在塔下又一摩托車司機要拉我們生意,最後談下來經下阪、田螺坑到書洋一共33元。從塔下到下阪,從下阪到田螺坑都不遠,就是最後一段廢時較多,那司機說如果住田螺坑,會有人開出到書洋50元的價錢。

下阪村裕昌樓(5元/2人)的確很值得一看,以前知道它是因為“東倒西歪”的柱子,後來聽介紹才知道這樓是南靖最古老的土樓(始建於元代),樓裡每單元一個水井也是土樓裡十分少見的,共有20多個水井,現在前半邊水質下降被封,後面11個井仍在使用,水質清冽,水位高於地面又不會溢出,十分有趣。

至於東倒西歪的柱子更是奇異,裕昌樓樓長正忙著裝修,他簡單地介紹了一下,說這個土樓由五戶人家出資(客家的?閩南的?),本來打算造七層,後來只完成五層,而第五層造好後就一直沒實際使用過,東倒西歪的原因至今沒人能解釋。載我們的司機則十分相信當地的傳說:出資人在下兩層建造的時候對木匠師傅款待得好,但第三層開始時卻舍不得銀子虧待了師傅們,於是師傅們就造了這東倒西歪給臉色看。裕昌樓用了數百年還不倒,師傅們真是手下留情了。只是現在這裡有不少圍欄已經調落,樓板也吱吱哇哇。

回到上海在書店裡翻閱一本土樓的書,才發現裕昌樓還保持著一項紀錄:它是福建最高的圓樓。

從裕昌樓出村不遠也有一個觀景台,躲在路邊的一片茶樹地,路根本沒修過爬上去很廢力,沒有那個司機帶還真不知道。下阪村正好夾在兩高山的谷地中,前方數座圓樓方樓而幾乎沒有其他新建築,景色稍遜初溪而遠勝南溪,十分迷人。

出下阪不遠有兩條道,往下通向上阪,也是一樓群,往上走幾百米就能仰望田螺坑了,五朵金花此時更像是半山上修建的堡壘群或巨大的宮殿。不過田螺坑觀景台現在也要收費20元/人,我們沒有從實地觀看那暴光率最高的土樓群,又留下一些遺憾。有趣的是,田螺坑土樓群在許多出版物和南靖人嘴裡是“五朵金花”,到了永定那裡卻始終被叫作“四菜一湯”。

從書洋到梅林距離不遠,懷遠樓和貴樓距離書洋鎮大概分別只有5到10公裡距離,此外還可順帶游覽擁有最大圓樓順裕樓和臨河方樓長源樓的石橋村,可能又要花去半天時間。我們要趕往廈門的班車,決定不看了。

下午一點,從梅林方向來的長途班車准時到達書洋,上車嚇一跳,過道裡都滿滿地坐了人,只提供給我們小板凳。從洪坑方向也有一班車經書洋到廈門,但不知道會不會那麼擠。車價倒便宜:22元(三個多小時)。

有些依依不舍的離開這裡,眼見著大客車開始時在山路上盤旋許久,然後漸漸地駛進平地上的大路,眼見著路邊的土樓開始時村村都有,毫不稀罕,然後漸漸地越來越少終於在視野中消失。

(六)——廈門之鼓浪嶼:似曾相識

穿過長長的跨海大橋,汽車駛入廈門市區,突然有了一種回到上海的感覺,寬闊的馬路旁高樓林立,商廈把自己打扮地花枝招展,車輛、人群川流不息。從上火車算起,離開大城市已有五天,到了廈門竟有一些親切。

不過從哪裡都沒看出廈門有什麼特色,除了路比上海更寬一些,人比上海更少一些,一切都似曾相識。靠近碼頭一帶有一些老街,上世紀初到中葉的小型西式的建築,帶著柱廊,廊內許多專賣店,比市區其他地方更古老優雅一些,但這柱廊又讓我不時想起上海的金陵路。對廈門的第一印像除了干淨整潔外(也是碼頭附近,一些小吃街和個體服裝街,連整潔都說不不上了),其余都一般。

然後就直接去鼓浪嶼,然而最初的印像卻也是十分不佳。首先是小,從廈門島就能一覽無余,而鷺江擺渡的距離可能還不及陸家嘴,島上也沒什麼高低起伏,日光岩根本就是一個小不點兒。坐擺渡(3元來回)到了島上,迎面而來的卻是大片的店鋪,賣海產的、賣服裝的、賣旅游紀年品的,還有飯店,讓我們不知道為什麼要到這小島上來,身邊又圍上來一群人要作導游的,要介紹住店,其中一個被我們拒絕後還咒我們找不著旅社。

夜色中在鼓浪嶼的小道上走了一段時間,發現這裡的確沒有小旅社,只能回頭找賓館,不想當天正好是旅游節,我們找到的一家只剩兩間房,150元/晚,不想再奔波就住下了。

11月24日,晴,廈門。

早上四點多起床,五點左右已經到了日光岩。正門處居然有一老頭已經等在那裡,帶我們從邊門(是通宵不關的)處進景點,然後收了我們10元錢,這一晨他大概能賺不少。日光岩門票60元/人,何時有人開始把門收錢我聽到三個版本:賓館服務員說6:00,老頭說7:00,還有一安徽游客說6:30,反正進去了下來是不會有人查票的。邊門在住宅後的一條小路上,的確不好找,不過進門就是日光岩寺,以後驢友有時間的話可以事先打探一下,免得又要交買路錢。

日光岩爬起來幾乎不廢吹灰之力,比佘山都低很多。我們是第一批登頂的游客,天還是全黑的,等了很長時間才慢慢見亮。6:00超過也沒等到日出,但已經等來了十幾個游客,在十平方米的岩頂唧唧歪歪,真沒法想像黃金周的白天這裡會擠下多少人。

環顧四周,小小鼓浪嶼造滿了各式小洋房,空間像是被壓縮了,卻尋不到地道的中國式建築。對岸的廈門也滿是在建的建成的高樓,但式樣卻遠不如陸家嘴豐富。遠方的群島在黑暗中慢慢顯出輪廓,大概也就和舟山普陀山相類。鄭成功古水操台和營寨遺址已沒留下什麼實物,與鎮海招寶山完整的海防堡壘相比又明顯不如,這裡多的只是摩崖石刻。到此時,我對鼓浪嶼仍是十分失望的。

沒有選擇去菽莊花園和皓月園(均為20元/人,三景點連票80元/人),只是在島上瞎逛,但接下來的兩個多小時卻讓我的情緒漸漸從失望轉變為舒心和愉悅。從日光岩下來不久,就漫無目的地踏進了一處極小的街心廣場,許多小吃流動車給人們提供鹹粥、糕點,不少人坐在小板凳上吃早點,再往裡走就是一些小吃店。走到海邊的一處草坪,兩個老人在健身器材上鍛煉,孩子卻三三兩兩背著書包上學了,再往前有一處沙灘可以檢貝殼,旁邊療養院裡的病人安靜的凝望對岸。越往前人越少,然後就又突然出現一大片草坪。

在我看來,鼓浪嶼最大的成功是不通車,甚至連自行車都沒看見,游客居民全部步行。在島上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少一份嘈雜,多一份干淨安寧,如若城市中的淨土。我在想若是把上海衡山路領館區或蘇州老城區圈一大片地出來只讓步行,會有什麼結果。又覺得周莊建設最大的失敗就是造了一條公路,上世紀80年代當陳逸飛和三毛們坐著渡船緩緩駛進古鎮時,內心會有多激動啊?

不知不覺中又闖進一個居民區,沒有商場、沒有游人,只有寧靜的小道、巨大的榕樹和樹後不知建了多少年的小洋房。這裡才是鼓浪嶼最迷人的地方吧?全是蜿蜒狹窄的小道,有時還要上坡下坡,讓我們找不到出去的方向。周圍全是小洋房,兩三層,小小的並不起眼,一點都不豪華,但卻精致典雅,而且都帶一個很小的小花園。也的確常能聽見鋼琴聲,盡管大多是單調反復的練習曲,但比起碼頭附近的喧囂,這琴聲要好聽幾萬倍。真的如身處異鄉了。這居民區大概近百年裡沒變過樣吧?島外的風風雨雨有沒有吹落到這裡?

又在不知不覺中回到日光岩路,前面兩條道上各有兩個大旅游團蜂擁而來。正午時分,我們離開了鼓浪嶼。

(七)——廈門之環島路、跨海大橋:望海

但廈門給我留下最深刻印像的卻不是鼓浪嶼,而是環島路和跨海大橋。都是坐在車上匆匆而過,連照片都沒拍,這美麗的鏡頭只能在腦海中翻閱了。

游完南普陀寺景區後,在廈大前面坐公交車,一路從環島路經過,寬闊干淨的馬路、路旁兩道大草坪,而草坪裡又種植了兩排高大的椰子(?)樹,一派南國風味,簡潔卻又大氣。路的東側就是大片的金黃的沙灘,寬大概幾十米,連綿不絕又達幾公裡之多。這裡的海水是綠藍色,色彩也比鼓浪嶼上的黃踏踏美麗得多,遠方,幾處島嶼凸顯著自己淡黑的身影。環島路東側應該正對金門,但不知這海中的幾處浮點上是否有台灣的同胞在呢?

沙灘和草坪之間就是寬十米左右的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貫通整個環島路。有的段落人行道和沙灘之間又會建有花園草坪。游人三三兩兩在此處閑逛,或者走下堤壩到沙灘上曬太陽,還有的干脆下海游泳(有的段落有海濱浴場),一副悠閑舒適的生活圖景。若我生活在廈門,沒事的時候必定到此處看著海發呆。

到廈門若只去鼓浪嶼不去環島路,也許有點虧了。若說環島路有什麼不足,我覺得這裡的沙灘被人為隔斷而不能連成一片有點可惜,若隔斷沙灘的是胡裡山炮台這樣的古跡那也就算了,可明明看見有的地方造的是賓館。

跨海大橋卻是26日從泉州回到廈門後的事了,下午4:51從廈門坐火車回上海,路過跨海大橋時正是黃昏,眼見夕陽掛在遠方底矮的群島上,海面卻被染成一片赤黃色,天空中也是一朵朵金色的霞雲,無比美麗壯觀。這景致該不是廈門獨有,也許是結束閩西閩南之旅的心理在發生作用,反正這廈門的海上黃昏給我留下了極其美好的回憶。

回過頭來說幾句南普陀寺(門票3元/人)。這寺廟香火極盛,游客眾多。不習慣的是其建築上用盡了色彩、雕刻的裝飾,幾進殿宇雖然宏大卻少了幾分莊嚴,花花綠綠的全沒江南古寺黑瓦黃牆的凝重,乍一看哪裡像個寺廟?後來到泉州,發現那裡的寺廟也和南普陀寺相似,裝飾過分繁復,而使用紅色磚牆也是當地民宅的特色,非寺廟獨享。其實景區裡我更感興趣的是南普陀寺旁的閩南佛學院,但幾處和寺裡相連的通道都立有游人莫入的告示,只能作罷。

南普陀寺後就是五老峰,我懷疑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鼓浪嶼—萬石山”中的“萬石山”就是五老峰,因為那裡有大量巨大的裸岩。一例眾多的摩崖石刻,山中景色一般,但登到山頂處有一平台,往前可以俯瞰山下整個南普陀景區,左側廈大、中間南普陀寺、右邊緊鄰著閩南佛學院,這一大群建築外沿就是環島路和大海。若往右側遠眺,又能看見鼓浪嶼全景。雖說要比爬日光岩累得多,但這五老峰還是值得一登。

(八)——泉州:宗教八卦宴

從廈門到泉州走高速公路要1個半小時(32元/人,火車站旁梧村汽車站)。剛到泉州時天色又已黑了下來,馬路狹小,建築雜亂,車輛眾多而且行駛混亂無序,揚起一陣陣灰塵,車站旁大量小攤販吆喝著。比起廈門來,對泉州的第一印像簡直是很差了。走了一段路,找了家招待所(80元/晚,標准間)休息。

1月25日,晴,泉州。

泉州城沒什麼自然風景,都是看一些古跡,回過來發現,這些古跡又都是一些寺廟觀宇,所以對人文景觀或宗教感冒的驢友也許會覺得乏味。不過,泉州城內宗教遺留數量之多、種類之豐富、歷史之古老的確非我所到過的其他南方城市可比,真個一活的宗教博物館。

1、閩南特色之媽祖廟

從招待所沒有直接去清源山的車,於是先步行去媽祖廟。在泉州市內,許多景點都可以步行,我們這一天半裡只有到清源山和洛陽橋是非坐公交不可的。

媽祖林默既然由人列仙,應該有祖廟,不過不知道在哪裡。泉州的這個是國內最大級別最高的媽祖廟。正門寬闊,兩邊各有一樓閣,正門後一戲台,院落後則分別是兩座單層大殿,但第二座改成了博物館看不出原來的功用。最後一進是一兩層高樓,名字很好聽:梳妝樓,但也在裝修。很多善男信女在大殿旁的瓦片上寫祝福的話,20元/片,日後用來蓋到梳妝樓上。兩廂還各有一列平房,也已改成展覽館或商店了。因裝修,沒有收門票。

一樣的紅磚牆和精美繁復的雕飾,這使泉州的各寺廟從外觀上看都差別不多。從規模看,媽祖廟只相當於一個中等的佛寺。沒研究過媽祖廟各大殿的功能、殿內的塑像、擺供等,這部分功課沒做好。只看到大殿裡的媽祖面目慈祥美麗,讓人油然生出一種對母親似的親切感。在媽祖廟另一感受是同台灣省的緊密聯系。重修梳妝樓,出資最多的是台灣各地媽祖廟,大概都有上百個,每家錢倒出得不多。個人捐資中台灣各地市民和台商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似乎不比內地少。

聽到殿內有木頭敲擊的聲音,循聲而去看到有一個中年婦女口中念念有辭,拜過媽祖後往地上拋兩塊半圓形的厚木片,必然是在占蔔了。本以為這是在媽祖面前才有效的,後來發現在泉州只要有寺廟(伊斯蘭的清淨寺除外),即使是橋前村三四米見方的小廟,都必定有這兩片木片,也必定有人在占蔔,這可能已成了當地人的一種習慣。

2、泉州招牌之清源山老君岩

泉州市內常有類似“不到清源山,不算泉州客”的廣告,畫面卻只會是老君岩。其實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所指的清源山範圍很大,還包括靈山。而其主景區(30元/人)並不含山腳下的老君岩(15元/人,聯票40元/人),只是有山道相通而已。從媽祖廟有旅游公交車(2元/人),終點站就是清源山。

看到老君岩的第一感覺也是小,石刻僅兩人多高,全沒有廣告畫的巍然壯觀、君臨天下。且不說樂山大佛,龍門、雲崗石窟裡比之大的佛像都有許多,而老君岩已是國內最大的道教石刻了,看來道教還是少了些張揚。

不過這雕刻確是十足的精美,比如那耳朵,柔美豐潤,連老子耳朵上的洞都不漏過;又如那胡須,都是一根一根理得清清楚楚絲毫不亂的。老君目光深邃,體態端重,一派大家風範卻無半點霸氣。如此神韻卻歷經千年風吹雨淋,不禁有給老君穿件衣服蓋個亭子什麼的想法,而且老君的背上也確有傷痕。可若真蓋個亭子,卻又把老君同身後的清源山隔開了。

老君岩前有三塊梯級平地,懷疑是古代道教觀宇的地基。景區內沒什麼其他可看的,見到有一條山道通向弘一大師佛塔,結果走了三刻鐘到了塔前不遠卻被一個售票亭遮住了視線。原來弘一大師的塔已位於主景區之內,我是無緣了。在廈門閩南佛學院也有大師的佛塔,也沒能進內,據說大師絕筆“悲欣交集”就是在廈門寫的。後來在承天寺又看見一塊“弘一大師化身處”的碑,但“化身”二字什麼意思不懂。

3、又一招牌之開元寺雙塔

從清源山同樣坐旅游公交車到“西塔下”,下車抬頭就能看到開元寺西塔。

開元寺雙塔是泉州城的地標,其中48米多高的東塔“鎮國塔”是我國最高的古代石構建築,西塔 “仁壽塔”高44米多,入選四枚一套的“中國古塔”郵票(另三座是西安大雁塔、開封鐵塔、杭州六和塔)。

第一輯《建築意》上有專文批評這套郵票的選材,大意是鐵塔過瘦六和太肥,而開元寺塔則過於模仿木構形式卻因使用石才而全無木構之輕靈精巧。不過在我們這等門外漢看來,石塔就是石塔,敦厚凝重,高大端莊,並無不好。其石制飛檐鬥拱近觀是略顯粗重了些,但遠看也一樣的靈動,其每層塔身每個面上都有佛神菩薩力士的淺浮雕,還只能和石制飛檐鬥拱結合得好,若換作木構,那些浮雕就顯得突兀了。

因抱有東西兩個塔院,開元寺的規模大了許多,走進山門後竟是一個幾十米深的大院,大殿兩側古木林立,沒有廂房而是兩個直走廊,整個院落視野十分開闊。比較特別的是其大殿內的佛像不是常見的佛祖居中、兩菩薩列左右的平面樣式,而是中央一個四方高台,四周各一對力士守護,佛祖高高在上,體量雖小但下方圍有大量寺衛菩薩童子等等,場面很大,一副西天樂土盛世的場景。開元寺裡另一個著名的景點是我國最古老的唐代千年古桑。比起銀杏香樟之類,桑樹看來是長不大的,長了一千年個頭也只比我高一點點。

在開元寺東塔之北有海交博物館分館(2元/人),裡面主要陳列從洛江上挖掘出來的一艘泉州古海船以及大量文物。海船不大,但全部由木頭制作也頗可觀,船上遺物多為起居雜什,只有一副殘缺的像棋子讓我比較感興趣,讓人聯想起百年前水手們寂寞的海上生活。

4、異國情調之印度教圖騰柱

這兩根柱子位於開元寺大殿後,材質為青石,浮雕位於正中,四面各一副,兩根共八副。據考證,其圖案反應的是印度教教義,所以單獨列出來描述。印度教雕塑在國內尤其是東部地區十分少見,對印度教一點都不懂,所以這些圖案看上去有些邪門。

泉州另一個重要的宗教古跡是世界上唯一殘存的摩尼教(即拜火教或金庸小說裡說的明教)寺廟——草庵,但位於晉江不在市區,所以這次也沒去成。

5、閩南甲剎之承天寺

開元寺出門就是西街,接下來的幾個小時都是在泉州市中心的商業街上步行,感覺到這裡與車站附近截然不同的氣質。建築物全部限制高度,最多僅三層,所用色彩大多采用淺紅,許多建築物(包括剛剛建成的商品房)都安有尾脊微微上翹的歇山或硬山屋頂,顯然在色彩和形式上都刻意運用了泉州古代民居的元素,這使許多街區氣質風格相統一,顯得古雅而個性鮮明。而在西街等老街,又不時出現有年頭的小洋房,同鼓浪嶼的一樣小巧精致,色調卻是一例的紅色。走在這些商業街上感覺還是很美麗很有味道的。

除了承天寺和後來路經的關岳廟,泉州之旅中所到景點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承天寺規模比開元寺小一點,但也有五進之深,寺前七座宋塔一列排開引人注目,寺廟本身我說不出什麼名堂,寺內游客稀少香火不盛但十分寧靜清幽,不用買票,只幾個老頭守在門口,也沒見到幾個和尚,倒是有一些散客在陰涼的走廊裡呼呼大睡。承天寺旁就是一學校,還有學生從寺廟穿過到廟後的小花園裡復習功課,十分有趣。

6、廟學並存之府文廟

從承天寺裡走出不久穿過一條很狹小的街道就到了府文廟(3元/人)。文廟前有一個精心修建的廣場,讓文廟正門看上去顯得很氣派。

不過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只是最主要的廟的部分,寬闊的大院、長方的池塘,跨過拱橋才能走到供奉孔聖人的大殿。大殿開間很大,屋頂厚重,其內梁柱都有彩繪裝飾。大殿裡主要陳列著祭祀孔子時的古代禮器,大部分是青銅制造如爵鼎以及大量樂器。兩廂現在已經改成了展示館,展示古代學子拜師、求學、考試乃至衣錦回鄉等關於科舉方面的制度和習俗。

比較可惜的是府文廟左跨出去的兩個府學大院現在尚未開放,這讓我們只能看到廟的莊嚴卻看不到官方性質的府學是怎樣的建制,教室如何分布,哪裡是教師區休息區,有沒有生活區等都不得而知。從門縫裡看,中間的一個院子年久失修,雜草叢生,最外面的一個大院前面改成了文物商店後面被文藝單位占據。府文廟外有不少泉州古民居,單層小院,白色屋脊紅色磚牆,十分漂亮。

7、西亞風格清真寺之清淨寺

走進清淨寺(3元/人),仿佛走進了另一個世界,絕非東土大唐。立方光滑的石牆面,殘存的圓石立柱,總覺得承天壇應該是西方的某處遺跡。而大門樓的高拱內頂也無時不刻提醒我們其伊斯蘭特質。比起如西安大清真寺等建築上完全中國化的清真寺,清淨寺能保留這兩處來自異鄉的古建築實屬不易。

始建於唐代的清淨寺是國內第一座西亞建築風格的清真寺,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的清真寺而建。按復原模型看,原來的承天壇上有一個巨大的穹頂,後側還有一個細長高聳的宣禮塔,那該是很壯觀的吧。因其古老和特點鮮明,並不大的清淨寺位列全國十大名寺之一。

清淨寺歷經千年仍在使用,不過現在穆斯林所用的是一個形如泉州民居似的小殿堂(也是明代的哦)。正逢開齋節將至,殿堂前有一些人正在准備面制食品,這些糕點應該怎麼稱呼?

8、香火最旺的關岳廟

清淨寺旁邊有一個雜廟,地圖上標是“關廟”,牌匾卻標的是“岳廟”,香火竟是泉州市區裡最旺盛的,連媽祖廟都比不上。岳廟能有如此香火讓我十分意外,走到裡面一看原來主殿供的是岳爺,偏殿也供奉關爺,門口一塊單位的招牌則說這裡是“關岳廟”。這麼多香火應該是岳爺關爺共享了,市民是信關爺多一些還是信岳爺多一些就不得而知了。

9、穆斯林最早聖跡之靈山聖墓

1月26日,陰,泉州。

第二天早上坐公交車看過洛陽橋回來,半路下車,參觀了本次閩西閩南之旅的最後一個景點:建於唐代的靈山聖幕。

史載聖墓埋葬的是穆漢默德派遣來華宣教的四聖徒之二:三賢和四賢,另兩賢則分別在西安和廣州宣教。如此說來,靈山聖墓非但是國內,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穆斯林聖跡之一。聖墓不大,建在山腳的高地上,要走幾層台階才能到達墓前。墓地後側有一石柱環廊,有石屋檐,環繞著中間的墓亭。與常見古墓不同的是亭下兩具石棺突出於地表,就位於眼前而非埋在地下,讓我感覺離兩先賢距離很近很近。

墓的前方有一風動石,為泉州八景之一;墓室後的柱廊內有阿拉伯文石碑講述兩先賢在華經歷,此外還有鄭和下西洋出發時的記事碑,均為珍貴史料。聖墓旁還有一大片墓地,卻是古代在華經商的一阿拉伯商人家族墓地。大陰天的,也沒敢在這地方久留。

從聖墓出來已過中午,坐公交到車站,再坐長途汽車到廈門,在火車站旁的沃爾瑪采購了些食物,4:51火車出發,第二天晚6:00抵達上海(309元/人),旅程就此結束。

附:洛陽橋

在靈山聖墓之前看了看洛陽橋,中國最早的跨海大石橋,這也是泉州之旅行中唯一個宗教沒有瓜葛的景點。

建於北宋的洛陽橋有800多米長。粗重的石橋墩,歷經磨礪的條石橋板,延綿至很遠處,巍為壯觀。其橋墩用巨石壘築,前段迎著潮水方向做成船頭模樣,為世界首創的筏形橋墩體制。大橋溝通洛江兩岸,過了橋就到了惠安縣。橋的兩端各有一對古塔和一對武士守衛,靠近洛江區一側還有一古祠和大量碑刻,記述造橋及歷代補修的過程,有的字跡已根本無法辨認,即使明清兩代有的石碑也磨去了不少字。在洛江區一端,還有90年代後期立的石碑,告戒村民不要在重點文保單位上行駛機動車,看來這一千多年的古橋還是一副好身子骨。現在汽車是不通的,不過摩托車仍是暢行無阻。

在惠安縣一側有一巨大的石像,走過一看原來是造橋者蔡襄,後來在洛江區一側的橋前村發現了一三進大院正在裝修,殿前兩快石碑,碑上還建亭,原來也是蔡公祠。北宋的文人官員難道都有“發配”到邊遠處的經歷?又聯想起杭州的蘇堤。如此巨制石橋,當年建造的時候不知費了多少人力物力,建橋勞工有無抱怨?不過此後千年兩岸百姓都能從中受益,也難怪要立像建祠了。泉州晉江還有一著名古石橋“安平橋”,長度更是為洛陽橋的三倍,為全國古橋之最,不知造了多少年。

橋前村村民有很多靠撈牡蠣為生,當地人叫海蠣。洛陽橋下的海灘上就有不少村民在挖,一大袋一大袋的帶著泥土的牡蠣堆在路邊,等著有人開車過來收貨。也有人在村裡就開殼取肉,8元/人,我們也買了半斤,後來成了火車上的佳肴。

(全文完)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