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風,武則天皇帝的陵墓

作者: yeah1994

導讀7月27日 扶風 多雲過了扶風,遠遠看到一尊巨大菩薩石像和石塔,我們頓時精神起來。走進法門寺前的一條長長的石道,充分感受這一建築群的序列。石道盡頭的五間廡殿,正脊厚重,屋角略微起翹,色彩素雅。一看便知是唐風建築。這就是法門寺的大門了。 據稱法門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珍藏佛教始祖釋迦牟尼舍利的寺院。法門寺可是佛教聖地了!參觀的人卻不多,比大雁塔� ...

7月27日 扶風 多雲過了扶風,遠遠看到一尊巨大菩薩石像和石塔,我們頓時精神起來。走進法門寺前的一條長長的石道,充分感受這一建築群的序列。石道盡頭的五間廡殿,正脊厚重,屋角略微起翹,色彩素雅。一看便知是唐風建築。這就是法門寺的大門了。

據稱法門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珍藏佛教始祖釋迦牟尼舍利的寺院。法門寺可是佛教聖地了!參觀的人卻不多,比大雁塔少很多。也好,佛教聖地清靜安寧,遠離繁囂,善哉!

釋迦牟尼是孔子同時代的人,而佛教在漢代才傳入中國。阿育王塔建於東漢,唐初改名法門寺,為皇家寺院。佛祖涅後舍利被分為八份置於不同佛塔供奉。中國典籍和印度史書都認為天竺孔雀王朝阿育王將一份舍利送給中國。人們卻以為這只是個傳說。明朝改建的寺塔,經歷400余年後於1981年倒塌。在清理塔基時,人們才發現釋加牟尼的舍利就藏在寺塔底下的地宮裡!在隋唐它有一段輝煌的歷史!震驚中外。

南北朝隋唐,佛教在中國盛行。唐代皇帝狂熱崇拜,每隔30年舉行一次迎請佛骨的儀式。法門寺到長安的200裡路,旌旗鼓樂,善男信女頂禮膜拜。這種活動在唐末越演越烈,直至唐僖宋將佛骨送回法門寺之後,地宮從此與世隔絕。1981年寺塔倒塌,佛骨重見天日,信徒們堅信這是佛的法力所為,虔誠的信徒還稱看到了舍利的閃光。

從發掘的碑石得知,唐代的寺塔正方形平面,有木質明柱支撐回廊,占地比明塔要大,卻比明塔矮,四層木結構。修復時引起爭議,是復原唐塔還是復雜明塔?因為缺乏唐塔資料,又因明塔高大雄偉,最後決定復原明塔。

我們眼前的13層磚塔就和明代的一模一樣。正八角形平面,青磚徹成,第二層雕磚石欄杆,每層疊澀出檐,有石刻鬥拱,每層每邊正中有一磚拱龕洞。最高一層的頂為穹形。同大雁塔相比,細部非常豐富,甚至用磚刻模仿木結構的角檐起翹、伸出的椽條以及鬥拱。塔身比大雁塔“瘦”、“高”,顯得更為挺拔。大雁塔“笨重”,全無細部,簡潔,粗獷。我猜想唐代的法門寺塔應與大雁塔差不多。

在塔外不遠處本應能看到唐塔的柱礎,可惜當時我們沒有留意。我們參觀地宮,裡面富麗堂皇,令人想起唐代宮廷乃至世俗對佛教的崇拜。我沒能看見舍利放光,也許不夠虔誠!塔周圍的建築都是唐風,熟知這一段歷史的人並不感到唐寺和明塔的不協調。

懿德太子和永泰公主是武則天的孫子孫女,他們19、17歲時,因議論武則天而被祖母處死。他們在武則天死後被追封為太子、公主,並為武則天陪葬。陪葬者中還有章懷太子等。章懷太子是武則天次子,因不滿母親專橫跋扈,抨擊時政,也被武則天賜死,死後以王的禮遇下葬。而懿德太子作為太子下葬,故懿墓是規格最高的陪葬陵墓。

懿墓已發掘。我們走進下坡的墓道,經過6個過洞,到達墓室,墓室並不大,穹頂,上有系長明燈的繩索,穹頂繪日月星辰,現已脫落,墓室還有壁畫,兩副棺材。一副是太子,另一副是國子監死去的女兒、與太子結為冥婚的太子妃。據說兩具屍體現存於同濟醫科大學。我們看到墓室穹頂靠近墓道處有一缺口,這是盜洞!我們驚嘆古代的盜基者居然有如此精良的測量技術,在墓室上方開洞從天而降!

秦陵坐西向東,而唐墓已變為坐北向南了。乾陵南道很長,小車跑了十幾分鐘。按照書本上說,進入這條路有一道門闕,一對石獅。我們並未留意,也許被前方景像吸引了:前方兩個山峰左右隆起,近乎對稱,道路從中間一直延伸。隨著汽車的接近,兩峰之間又冒出一個更高大的山峰,這就是乾陵的梁山主峰!主峰南面的兩峰稱為東乳峰和西乳峰,真的很形像!我們早就有“生殖崇拜”的想法,只是沒說出來。東西二峰上築瞭望台,猶如門闕。地形壯觀超凡。陵址是武則天親自選定的,讓人不得不驚嘆她好大喜功、意欲名垂千古的性格。唐陵基本上都因山為穴(秦陵堆山為墓),所以要選擇陵址。至於武則天選址遠離長安,因為長安附近已有許多漢陵了。

乾陵是高宋李治與武則天合葬墓,李治體弱昏庸,55歲卒於洛陽,而武則天精明強悍,82歲卒,極具權威。陵園本有內外兩城,如始皇陵。現外城遺址已消失,內城猶存,東西南北門分別稱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門外有石獅和門闕。乾陵地宮就在內城下,迄今無損,內部不明。以乾陵所處盛唐及武則天的性格看,地宮必定是藝術寶庫。郭沫若曾竭力主張發掘,他猜測過地宮裡面珍藏何物,卻憾於不能親眼目睹。我們期待著幽宮重啟的那一天。讓我們拭目以待!

走近東西乳峰,踏上陵前的石階,展開登陵序幕。我這才驚覺呂彥直設計中山陵一定參考了乾陵。登石階時,我留心數了數目,共18段,第一段34階,第二段21階……第九段是最長的一段,難以計數。第九個平台也是最長最大的,再向上,各段台階又各有變化,數目、坡度都不盡相同。後人猜測這些台階的數字的含義:18像征關中十八陵(唐21帝,有19帝葬關中,其中武則天與高宗合葬,故有18陵),34像征高宗執政34年,21則是武則天執政年數……還有許多數字的隱喻。我想,“18”的解釋未免牽強,武則天是第三朝皇帝,如何預見關中有18個唐陵?!

登完漫長的石階,便到達司馬道的起點。返身俯瞰,秦川秀色盡收眼底;而仰望梁山巍巍皇陵,氣宇不凡。

走進司馬道,想起張毅捷師姐給我們講“華表一對,飛馬一對,朱雀一對,石馬五對,石人十對……”果然如此。這些石刻雖然年代久遠已有所損壞,但整齊地站在司馬道兩旁,深感肅然。石刻也極精美:看那飛馬,長了翅膀,富於神奇浪漫的想像;朱雀(駝鳥),巧妙的鏤空浮雕……述聖記碑和無字碑分列西、東。述聖記碑是紀念高宗的,武則天撰文,中宗揩書。秦漢陵是沒有石刻碑文的,武則天為高宗立功德碑,可謂封建禮制首創。武則天把自己的“無字碑”立在東面——男左女右——也就是較崇高的地位。關於無字碑,歷來解釋是:武則天認為自己功高德大,無以文表;或者武則天料定身後毀譽不一,干脆任由後人評說功過。這些說法都不妥貼,因碑文由後人去寫,故應在中宗身上找原因。中宗雖是武則天親生兒子,但在母親淫威下惶惶不可終日,更擔心母親要立武家侄兒繼位。中宗實在講不出歌功頌德的話,又不能發泄對母親的怨恨,干脆不留一字。武則天臨終囑“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最終也沒有刻上去。我想,為什麼武則天最終沒有保留國號周,或立侄兒繼位?這位專橫強悍的女皇,終究沒有戰勝人們根深蒂固的宗法觀念啊!

兩功德碑後是蕃酋像(61賓王石人像)。高宗武後兩朝在擴大統治版圖上取得誇耀的政績,邊境少數民族領袖宣告歸順,成為唐朝官員。這種統治政策,似乎有點像現在的自治區政策!

再往上走就是梁山主峰了。主峰栽滿松柏,只留下陵道。因時間所限,我們沒有再登。只記得張毅捷師姐說她曾在山頂上捧起一抔土,可謂“太歲頭上動土”!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