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來到一個叫希拉穆仁的地方

作者: 肥狼

導讀“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等風情對我這個世代耕讀於江南的青年才俊來說具有無比的誘惑。我已是第五次來內蒙了。第一次來是1997年8月,那時剛參加工作,第一次出差便跑了趟長途——包頭。內蒙有什麼?當然是草原。問當地人草原在那裡,答曰:向北300公裡。只好作罷。第二次是去了正確的地方,呼倫貝爾大草原深處的海拉爾,可惜去的不是時候,11月的� ...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等風情對我這個世代耕讀於江南的青年才俊來說具有無比的誘惑。我已是第五次來內蒙了。第一次來是1997年8月,那時剛參加工作,第一次出差便跑了趟長途——包頭。內蒙有什麼?當然是草原。問當地人草原在那裡,答曰:向北300公裡。只好作罷。第二次是去了正確的地方,呼倫貝爾大草原深處的海拉爾,可惜去的不是時候,11月的天氣在當地已是零下25度的低溫,窗外千裡冰封,萬裡雪飄。不敢奢望看草原,只是慶幸能保全兩只真皮耳朵回家。後兩次都是來去匆匆呼市,連根草都沒撈到。而這次終於有機會好好了解一下塞北的風情了。

我們的導游叫莎日娜,正宗蒙古族人,蒙語的意思是山丹花,聽上去很美,人長的嘛,呵呵,身材還行。莎導說了,呼和浩特最初是由遵化、綏遠兩城合並而成,因用青磚建城而稱為青城,已有八百多年歷史。

天下男人色為先,於是我們一致要求先去昭君墓。一路上話題當然離不開四大美女,有朋友說的津津有味:四大美女其實各有生理缺陷,楊貴妃狐臭,王昭君塌肩……我冒了一句:給你你要不?昭君墓位於呼和浩特市南郊9公裡處的大黑河南岸,又名“青塚”,是王昭君的衣冠塚。之所以葬在這兒據說是因為王昭君就是投河於大黑河之中的。墓的主體是一個土丘,高33米,原是平地,來拜謁昭君的人都攜帶一缽黃土,日久堆積而成。在一片蒼翠蔥郁之中,遠遠望去,兀立平原的青塚顯出“黛色朦朧,若潑濃墨”的綠色,因而被譽為“青塚擁黛”。現在史學界對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的歷史功過意見分化嚴重,贊之毀之皆有。我對昭君的印像還是蠻好的,畢竟是咱老王家的人。千裡迢迢而來,沒帶什麼禮物,於是我在墓前樹干之上恭恭敬敬的刻下我的手機號碼,希望有一天昭君姐姐有空給我發短消息。

下一個景點是大召。內蒙的宗教以藏傳黃教為主,據說當年蒙古大汗率軍攻打至青藏高原,認為當地的藏傳佛教非常仁義,於是將其引入蒙古,大力推崇,發揚光大。歷史上達賴四世是唯一一個非藏族的達賴喇嘛,他就是蒙族人。內蒙的寺廟都稱為召。大召,又名無量寺,始建於明萬歷七年(1579年),它是呼市15座喇嘛寺院建立最早、地位最高、影響最大的召廟,達賴三世曾為寺中銀佛“開光”。清太宗皇太極曾在此下榻,康熙封其為家廟。召中有四大天王塑像,各有含義,合起來稱為“風調雨順”(如琵琶天王手中的琵琶是可以調音的,寓意為“調”),四大天王見得多了,這種說法到是第一次聽說。影響最深刻的是召中那只巨大的金色轉經輪。你手扶轉經輪順時針繞三圈,便是等於讀完一本經書。轉經輪是藏傳佛教的特色,當我的指尖觸碰到它的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了西藏——那是我心靈深處的一個夢想。

呼和浩特的北面是延綿的大青山,即陰山。翻過山是武川縣,據說是中國的土豆之鄉,品質極好,也盛產蓨面,就是燕麥,營養價值極高,但產量很少,一年一季。這地方原來叫女水,男人們過於文弱,總是被外族占領,於是改為現在的名字。

再往北去便是草原了。內蒙的草原分為三種:草甸式、經典式和荒漠式。最有名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是草甸式草原,也是蒙古族的發祥地,我們去的希拉穆仁草原則是荒漠式草原的代表。希拉穆仁蒙古語意為“黃色的河流”,位於呼和浩特市北90公裡,這裡有一座喇嘛廟——普會寺,寺院原為呼和浩特席力圖召六世活佛的避暑行宮,建於1769年,寺內三重殿,雕梁畫棟,十分壯觀。廟北就是美麗的大草原。眼前的草原不如我想像中的平坦,全部是起伏的丘陵,草已有些發黃,稀稀疏疏的,草皮底下依稀可見黃色的沙土,這就是所謂荒漠式草原吧。是不是感覺有些遺憾?就像旅游界的一句行話:不來很遺憾,來了更遺憾。讓人欣慰的是天空,真正的藍天白雲,晚霞更是妖嬈,只是紫外線太強,風太大,可憐我玉樹臨風的一張俊臉。蒙古族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騎馬、射箭和摔交是蒙古族男子的“三藝”。摔交太粗魯,射箭已失傳,於是我瀟灑的翻身上馬。馬是棗紅色的蒙古馬,個小,耐力極好,是中國騎兵的首選。馬倌說要左轉就拉左邊的韁繩,要右轉就拉右邊的韁繩,要停車就兩邊一起拉。上得馬來才發現馬背上並不安穩,走起來左右直晃,屁股扛的生疼,因為是第一次騎馬(小時侯在公園裡騎馬拍照的不算),太緊張,兩條腿直發虛,偏偏馬兒脾氣不小,小跑兩步,已是嚇的我嗷嗷亂叫。一路都在小心別從馬背上摔下出洋相,哪裡有閑心欣賞周邊的草原美景。據說要練就策馬揚鞭的瀟灑姿勢,至少得十幾年的浸淫。騎馬也是門學問。

晚餐完全是草原風格,奶茶、手把肉、烤羊後腿、奶皮、沙蒜、涮羊肉、馬奶子酒……據說奶茶有幫助消化的作用;馬奶子酒只有6度,酸酸的特別開胃;烤羊後腿是成吉思汗的至愛;涮羊肉卻與忽必烈有關,有一次忽必烈行營之中正要開飯,羊已殺好,水已煮沸,突發軍情,忽必烈一躍上馬,口中大呼:羊肉!羊肉!食官急中生智將羊肉切成片狀,置於沸水中片刻撈出,忽必烈吃後大呼YES,命名為涮羊肉。

席間有低沉的二弦馬頭琴聲,更有美貌蒙族姑娘前來敬酒,端起銀碗,歌聲嘹亮,一曲唱罷,你得一干而盡。說心裡話,眼前這位姑娘面容皎好,身材苗條,和我站一起甚是般配,一曲《我從草原來》聽的我蕩氣回腸,我立馬回報兩次草原式的干杯:用食指沾酒彈向天空,再用食指沾酒彈向大地,最後用食指沾酒抹在額頭上,然後一口喝完,酒氣一衝,我膽子變大,用剛學來的俄語大叫:喝的少(“好”的意思)!引來笑聲一片。大口喝酒,大塊吃肉,怎一個爽字了得。飯後參加篝火晚會,夜晚的草原異常寒冷,離開篝火一米就不能忍受。借著酒性亂跳一通,趕緊鑽進蒙古包。如今的蒙古包是水泥地面,再也不用擔心滿地的螞蚱與你共枕了。緊裹兩條棉被,噴著滿嘴酒氣,浪漫的想像著與心愛的女孩並肩躺在大草原上數滿天的繁星:一顆、兩顆、十八顆……酣然入睡。

草原清晨的空氣新鮮的可以罐裝出售,盡情的作幾個深呼吸,感覺身輕如燕,飄飄欲飛。我們又出發了。早晨的草有露水,羊是不吃的,所以羊兒們都還趴在圈裡,只有馬隊自動排成一縱隊,悠然的向馬場走去,這就是所謂老馬識途吧。最有意思的是我們看到幾條黃狗追著幾頭牛跑,把牛向一個方向趕,天啊,牧牛犬!哈哈。路上我們還拜訪了一戶草原老鄉,主人十分熱情。他是家庭的幼子,在蒙古族,幼子稱為守灶者,是一個家庭的主要繼承者,這一習俗大大區別於漢族。屋裡掛著老鄉與日本人的合影,據說日本人認為蒙古是他們的祖籍,蒙古人是他們的祖先,所以每年來內蒙旅游祭祖的日本人特別多。

路過一個敖包時,我們下車參觀。敖包也叫腦包、鄂博,意思是堆子。茫茫草原,遼闊無邊,古代牧民為辯識方向,在山坡高處壘石成堆作為標志,後來逐步演變為祭祀活動的場所。人們外出遠行,凡遇到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馬參拜、祈禱平安,以求吉祥。青年男女則把敖包作為約會的地方。一曲《敖包相會》讓多少少男少女心儀神往。每個敖包都有一個向南的祭台,導游說如果你要許願,就在附近找一塊石頭拿在手中,順時針繞敖包走三圈,然後站在祭台上默默說出你的願望,再把手中的石塊拋向敖包頂部。我十分虔誠的照做了,因為我心裡有太多願望。但最終我只許了一個願,我收斂了我的貪婪,希望能以此感動上蒼。我把我的一個夢想留在了草原深處,希望有一天能夠將它找回。

下一個目的地是包頭的響沙灣。包頭在蒙語裡意思是有鹿的地方,全國名牌“鄂爾多斯”其實是個地名,就在包頭南面,意思是宮帳。宮帳是指成吉思汗的宮帳。因為成吉思汗陵就在鄂爾多斯,那兒供奉的是成吉思汗用過的馬鞭、器具等物品,真正的成吉思汗陵墓在蒙古首都烏蘭巴托附近,深埋底下,地面萬馬踏平,不留痕跡。從包頭向南,穿越黃河,此處的黃河雖然還未流經黃土高原,但河水已經是一片混黃,看得人觸目驚心。黃河南岸種植了大片大片的向日葵,煞是壯觀美麗,據說有名的洽恰瓜子就是在這兒采購原料的。

經過一段崎嶇的山路,我們來到一條大河床邊,河床寬兩三百米,但真正有水的地方卻窄的可以一步跨過。我們坐索道從河床上悠然滑過,索道座椅是和紫金山一模一樣的,行到低處,可以俯身去采摘山坡上紫色的野花。

河床對面就是響沙灣了。響沙灣位於達拉特旗展旦召蘇木境內(在內蒙盟相當於地級市、旗相當於縣、蘇木相當於鄉),距包頭45公裡,是庫布其沙漠邊緣的一段。黃色一個沙丘接著一個沙丘,沙子很細軟,捧在手中,看著沙子從手指縫緩緩落下,仿佛時光無情的飛逝。眼前沒有生命、沒有綠色,我默默無語,一種凄涼味道侵襲全身。有一片沙坡是可以用來滑的,90米高,坡度大約是45度,天氣晴朗時,沙子十分干燥,從坡上滑下,沙沙作響,響沙灣因此得名,據說與敦煌的鳴沙山齊名。我們的興致沒有因為此時的小雨而減弱,坐在木板上,身子微微後傾,兩手插入沙中控制速度,魚貫而下,大呼小叫,體會飛沙直下的快感。這又是生平第一遭。

草原、大漠、牛羊、篝火、塞北風光,我在草原留下願望,帶走記憶。此時耳邊仿佛依然回蕩著騰格爾蒼涼的嗓音:我愛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


精選遊記: 呼和浩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