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長春

作者: 艾羽

導讀朋友從南方老家長沙過來,我領著他在長春的街道轉了之後,他問怎麼眼前的長春看起來和南方其他的城市沒有什麼區別,確實,從街道和城市建築上來看,除了僅存的幾座日式建築以外,其余的是和所有城市一樣的毫無個性的鋼筋水泥,所以,從這城市的外貌中很難了解真正的長春,而我以為,要了解一座城市,首先應該去體驗當地的美食,飲食文化是一方水土滋生出來的� ...

朋友從南方老家長沙過來,我領著他在長春的街道轉了之後,他問怎麼眼前的長春看起來和南方其他的城市沒有什麼區別,確實,從街道和城市建築上來看,除了僅存的幾座日式建築以外,其余的是和所有城市一樣的毫無個性的鋼筋水泥,所以,從這城市的外貌中很難了解真正的長春,而我以為,要了解一座城市,首先應該去體驗當地的美食,飲食文化是一方水土滋生出來的,最能體現當地的文化和人的性格,於是,我們去了向陽屯。 向陽屯是長春極富特色的吉菜飯館之一,吉菜是東北菜系的一種,不過我到現在也沒弄明白它區別於其他東北菜的地方,我老覺得是地方政府硬生生做出來的一個菜系,以此來拉動經濟還是什麼就不明就裡了,話扯得遠了,打住,說回向陽屯。只見進得門來,迎面是一幅莊稼院的喜慶氣氛,到處是成穗成穗的苞米串和大紅大綠的實在姑娘,各包房形同某個農村公社,有村長家、大隊會計家、錢串子家、王寡婦家不等,各色標語口號張貼在四面牆上,這些把朋友看得連呼有趣。在錢串子家坐下不久,熱乎乎的各種菜上來了,經典的白肉血腸,小雞燉蘑菇,豐收菜,土豆烀茄子,排骨豆角粘玉米燉寬粉條,高粱米水飯、大馇子粥,一切都透著一股粗粗拉拉的不拘小節的熱情勁。按長春的規矩,一人滿上一缸白酒,就著熱乎乎的燉菜,開喝。當然這酒也不能隨隨便便地喝,長春的酒文化自成體系,酒桌上按大小依次提酒,提酒詞短則三五句,長的可幾分鐘,長春人普遍能說會道,口才想必就是在酒桌上這麼練成的,一般提酒的人往往會將自己的酒一口干掉,以表達誠意和感情。長春人喝酒不用別人勸,先把自己喝得盡興了,然後再和朋友喝,能喝酒的決不偽裝,不能喝酒的也盡力比劃比劃,仿佛只有這樣,才不辜負了朋友間的情分,也只有這樣,才能盡享酣暢淋漓的痛快。這麼一頓飯下來,朋友早就暈了,在南方哪見過這個陣式,啤酒尚是淺酌而已,況乎白酒?特別是提酒的時候,南方人向來內斂含蓄,在公開的場合不輕易表露情感,聽長春人借著酒來表達感情很是有些不習慣,輪到朋友的時候,被逼著詞不達意勉為其難地說了幾句,只是遠遠不及長春人渾然天成,揮灑自如。我來長春幾年,卻也喜歡上了這種長春的酒文化,平日難得有敞開自己,和別人拉近距離的機會,因為有酒,一切不顯得生硬,一切就有了恰到好處的渾和。春節時,回到南方老家,酒桌上人人理性而克制,交流起感情也是淺嘗即止,倒讓我生出幾分失落,不明白老家的人難道就不需要這種直接的感情交流?難道就能總放在心裡不找個機會釋放出來?這時候,我就會格外地懷念長春人端著滿杯酒真摯地邊和你掏心窩子邊一飲而盡的痛快勁。

只是酒是好酒,可吉菜我卻怎麼也喜歡不起來,朋友喝暈之余還不忘和我抱怨吉菜的粗糙,不管燉菜涼菜炒菜都一水兒的糙,每個菜都是粗加工就可以上桌成菜,比如白肉血腸,大塊的肉加酸菜大鍋一燉就妥,高興了再扔點蔥花進去,豐收菜更是,清水洗干淨碼一盤子也算一個菜,涼菜裡面的熟食,切成片也碼一盤子成菜,蘸點醬油就二兩酒就是好生活了。長春以燉菜為主,想是因為簡單易操作,不需要太復雜的烹飪手法的緣故。而南方老家卻大為不同,同樣是雞的做法,長春除了小雞燉蘑菇,頂多再加點粉條,就沒見過別的做法,而老家那邊,可做成手撕干鍋雞,瓦罐文火煨雞加以天麻、人參等各種藥材,還有桂圓蒸雞和辣椒炒土雞等。比如火焙魚,有大小兩種,大的約半斤,小的兩三寸長,都是新鮮的用鹽腌完後曬干,然後放在火爐旁邊烘烤,每半小時翻動一次,如此反復需要十幾個小時才算烘干好。烹飪時,小魚可直接做,大魚則需先用手撕成條狀,配以大量的辣椒蒜瓣蒸炒均可。再說比較經典的腊肉,是新鮮的肉切成長條用鹽腌好,掛在通風處風干,然後用大鐵皮桶裡面放上鋸木灰(即木頭屑)點燃,用這煙火慢慢熏半個月才好。腊肉的烹飪方法如同火焙魚,可蒸可炒,加以各種配料,可做出各種不同的菜。大部分的家鄉菜都是如此,在上桌之前需要經過層層的工序,這些工序都有其中的道理存在,這些經過幾千年沉澱下來的道理加上做的過程中的用心,這才使原本最世俗的飲食成為了文化。不過,我想吉菜的粗糙自然也有它存在的道理,它與長春的天寒地凍,與粗獷大氣的民風看似那麼和諧,質樸寬厚,熱情豁達,這想必也是吉菜逐漸在全國火起來的原因。

這幾年,長春的茶館也越來越多了,以前,長春人是不愛喝茶的,記得剛來長春,每逢家裡來人,我都按老家的習慣給每人沏上一杯清茶,久了卻發現如果不是口渴,客人很少喝茶,有時去別人家做客,初時也奇怪主人怎麼不以茶待客,再後來才明白長春人並沒有喝茶的習慣,即使喝茶也只喝花茶,而花茶多是次等茶葉配以茉莉花制成。家鄉到處是茶園,在山坡上呈梯級分布。小時候去過鄉下的茶園,還看過采茶制茶的過程,每年新茶上市的時候,茶農都挑著扁擔進城賣茶葉,喝上一杯新茶,被那股清香甜甜的浸潤著,那一瞬間會真實地感受到生活的安寧。到了長春,就再沒享受到過這樣的愉悅。有時去茶館喝茶,覺得長春人太把喝茶當成一回事了,把喝茶與格調、品位等同起來,茶道固然是一種文化,可是我想更應該把喝茶還原成一種生活方式。家鄉的茶館不像長春都透著一股附庸風雅的氣息,而是各色茶館不等,最多的是大眾化的茶樓,包房不多,所有茶位都在一個大的空間裡,聊天,下棋,打麻將,或者就是單純為了喝茶,更有那種露天的茶館,幾個竹凳,一個竹桌就是一個茶位,幾十個上百個這樣的茶位坐著形形色色的人們,人們就在這種悠閑的市井氣息中品出許多滋味,而這種市井氣息正是長春所缺少的。說起市井,似乎隱含貶義,我卻不這麼以為,以前老家的城市中有著許多的小巷,小巷的兩旁是各式的院子,夏天院子裡的居民在外面納涼,也把他們花花綠綠的衣服晾滿小院,冬天各家一起坐在竹凳上一邊曬太陽一邊說些家長裡短的閑話,就是這樣一幅幅的市井圖散落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還有夜間的大排擋,人們坐在江邊,在江風中,在人聲鼎沸中,品嘗最原汁的民間小吃,我喜歡這種在柴米油鹽中有滋有味地生活著的市井氣息,也因為這樣,才顯出了城市熱熱鬧鬧的活力。

長春典型的地方文化有二人轉,說起二人轉,想起一個事情,也是老家來個朋友,吃飯後帶他去泡吧,是那種有表演節目的酒吧,中場是二人轉表演,只見台上男女二人不停說著各種低俗的段子並相互間調笑,令朋友看得詫異苦笑,直讓我替東北的地方戲羞愧。二人轉是傳統的地方民間戲,不知何以被糟蹋成了這般模樣。我知道趙本山這些東北小品演員以前都是二人轉演員出身,二人轉出自東北的民間,蘊含深厚的民間底蘊,趙本山他們將二人轉中最樸實自然的的東西帶到了小品中,並逐漸演變成我們所看到的東北地方小品。春節過年回家,在長沙的田漢大劇院看了一場極富湖南地域特色的表演,以長沙方言的小品為主,配以歌舞和主持人的搞笑,三個小時下來竟看得饒有興趣渾然不覺。我想表演的成功是因為抓住了本土觀眾對本土文化的親近感,據說田漢大劇院能容納上千人卻天天爆滿,在長沙別的幾個劇院情形也差不多,形成了長沙獨特的演藝文化。我們知道的奇志大兵就是從這樣的節目中走出來的,同時還造就了一批在湖南家喻戶曉的本土明星。可是為什麼在長春的各個演藝場所卻見不到富含東北地方特色的小品的蹤跡呢?其實長春更應該有這樣的空間才對,據說高秀敏已經把家安在長春,《劉老根》中的很多演員也都出自長春,所以說長春是有條件把東北地方小品發展成為一種文化產業的。不過南方人素來注重休

閑,像成都那樣的城市,休閑的意識已經滲入到他們城市的每一處經脈之中,長春培養出這樣的休閑氛圍可能還需假以時日,我想當越來越多的長春人有了這樣的休閑意識的時候,也大約就是東北地方小品文化走進市民生活的時候了吧。

長春沒有什麼歷史,記得前幾年剛剛是長春建城200周年,比起南方城市動輒幾千年的歷史,長春的歷史委實乏善可陳,因此也沒什麼可給人細細品味的地方。每每外地朋友過來,我常常為找不到可看的東西而苦惱。不過長春的人文環境是讓人欣慰的,眾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廣場和綠地覆蓋率,彙集世界各地雕塑作品的雕塑公園,當然還有在全國的城市中少有的寬闊筆直的街道,這些都是長春人引以為傲的地方。長春雖然不大,可卻是東北三省的省會城市中最干淨漂亮的一個,也因為沒有太長的歷史,長春是隨意而簡單的,在這個城市生活,率性自在,安詳舒適,這是一個適合生活的城市。


精選遊記: 長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