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之旅

作者: popofrog

導讀一 千島湖畔有座奇美的石林。 新安江是怎樣的幸運,誰曾想到,它的上游日後會出現如此秀麗、如此浩渺的湖泊,成為著名的風景旅游勝地? 千島湖又是怎樣的幸運,誰曾想到,在它的近旁又發現了一座如此奇美、如此神秘的石林,日後也成為著名的旅游觀光景區? 湖因山而呈奇,山因湖而增秀,相伴而益美,相得而益彰。 二 賦溪,多富有詩意的名字。它是千島湖畔� ...



千島湖畔有座奇美的石林。

新安江是怎樣的幸運,誰曾想到,它的上游日後會出現如此秀麗、如此浩渺的湖泊,成為著名的風景旅游勝地?

千島湖又是怎樣的幸運,誰曾想到,在它的近旁又發現了一座如此奇美、如此神秘的石林,日後也成為著名的旅游觀光景區?

湖因山而呈奇,山因湖而增秀,相伴而益美,相得而益彰。



賦溪,多富有詩意的名字。它是千島湖畔的一個小鎮,不,其實只是一個村落,它很美。進鎮的那座小石板橋,橋墩爬滿藤條,年復一年地抒寫歲月的滄桑。橋旁的古樹,不知有多少歲了,樹干雖見剝蝕,枝葉依然青郁。它是在回首往事,還是在遠瞻未來?——無語。村子全是江南特有的白壁粉牆的屋子,錯落有致,掩映在綠蔭之中。

多好,石林之旅竟從這開始。



進石林的道路是一條畫廊。兩旁是青蔥蔥的山。山麓多是江南特有的楠竹林,如綠色的霧,彌漫著,連成長長的霧帶。春天,兩旁的油菜花燦然奪目,似為道路鑲上兩道金邊。道路緊聯著一條小溪,瑩潔,清亮;水聲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猶如古典音樂,清新可人。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是來過新安江的,他曾寫有《青溪》一首,詩曰:“青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向晚猩猩啼,空悲遠游子。”李白寫的可是這條小溪?想必是,不然,這小溪的入江口的小鎮,何以竟叫賦溪呢?



進入石林了。這是何等奇異的景觀。藍青色的石頭平地拔起,如春筍,如樹林,如城堡,如屋宇,如村寨,如大海揚波,如狂潮驟起,如群獸奔馳,如蛟龍騰空,如飛鳥掠翅,如三軍爭戰,硝煙騰空,人仰馬翻,旌旗獵獵……

這景像,就好比有個偉大的雕塑家,摶石如泥,任意地炮制他的作品。一個個地拋擲在這坡坡嶺嶺上;也好比有個神奇的畫家,揮舞著他的如椽大筆,蘸青天為色,在大地盡情地抒寫他磅礡的情懷。

隱約間,我似聽到了吶喊,聽到了喧嘩,是那種倒海翻江的狂潮的呼嘯,是那種掀天卷地的驚雷的震響。仿佛間,我似看到了天空在斷裂,大地在沉陷,熔岩奔騰,烈煙衝天,雷雨交加。整個宇宙彌漫著熔岩的顏色,是紅,是藍,是白?

可怕!比我所能想像的一切可怕要可怕得多;但它偉大,比一切我所能想像的一切偉大還要偉大得多。這就是地理教科書上所說的地殼變動。我知道,石林這種地貌就是億萬年前地殼變動的產物。多麼神奇的力!它是崇高的極致,是雄偉的極致。

美在於力,美是力的結晶,不管是動態的力的運行,還是靜態的力的凝定。

日月迢遞,列星飛旋。美哉,星空!

奇石突兀,掩蹇怪誕,美哉,石林!



我在雲南路南見過石林,那裡的石林也是很雄偉,極壯美的。要說千島湖的石林與它有什麼不同,從自然形態這個角度言之,雲南路南石林粗獷得多,而千島湖石林則要精致得多。雲南路南的石林其一座座奇石,多如峻峭挺拔的山崖,它的標志性景觀阿詩瑪就是一座很高的石峰。而千島湖的石林其一座座奇石,則多如臥地狂奔的猛獸,它的標志性景觀是一座名之曰玉免迎賓的奇石。雲南路南石林的線條多呈直線縱向,有“刺破青天鍔未殘”之勢;而千島湖石林的線條則多呈曲線橫向,呈“烏嶺磅礡走泥丸”之意。如果說,雲南路南石林其美學品格以壯美取勝,相比較而言,千島湖石林則以秀美見奇。

雲南路南石林多的是城堡,峭壁,摩天巨刃;千島湖石林,雖也不乏城堡、峭壁、巨刃,但你可以不時發現精致的小巧的景觀。它們有的狀如袖珍的小圓鏡的穿孔;有的狀如才露尖尖角的小荷;有的狀如整齊排列的牙齒;有的狀如玉女頭上的發簪……是哪位藝術大師精心獨運的傑作?竟如此地出人意外,又叫人驚嘆!

千島湖石林多藤曼植物,你可以看見青藤緣石而上,有的竟穿石而過。這種藤石交纏的景觀叫人驚喜不已,好事者將它叫作藤石緣。

在雲南路南石林游覽,人與山相較,你只感到人的渺小,油然而生豪壯感,似與石山試比高;而在千島湖石林游覽,你則感到人與石相和諧,油然而生美感,似與山相親。千島湖的肖形石大多不大。那些或似動物或似人物的肖形石,你可以抱著它,與之合影比美;也可以兩相唔對,促膝談心。

我見奇石多嫵媚,料奇石見我應如此!



任何自然山水美其美的造成都不只是自然力的作用所致,人的文化活動起了極為關鍵的作用,自然美應是人文力與自然力合力的結晶。千島湖石林的美,也許在這方面更見重要。

我注意到在千島湖石林景區有一條名之曰“白雲古道”的古道。其實,它的原名為“遼嶺”。在《明嘉靖淳安縣志》有記載:“遼嶺,縣南七十五裡,乃淳壽二邑限隔之地。山高溪峻,懸崖絕壁,無路可通,舊唯水中往來耳。”明代著名閣僚商輅公的家就在距遼嶺腳3公裡的商村。這說明,石林雖然山道崎嶇,難以行走,但並不是隔絕人世的荒僻之地。相反,這裡的文化還頗發達。這種相對比較發達的文化對於石林的神化與美化是有很大意義的。

商輅,這個淳安名人對千島湖景觀的美化是有重要意義的。查《明史》,商輅有傳。傳雲:“商輅,字弘載,淳安人。舉鄉試第一。正統十年,會試、殿試皆第一。終明之世,三試第一者,輅一人而已。”傳還說:“輅豐姿瑰偉,帝親簡為展書官。”看來,商輅學問、相貌都是傑出的,可謂文彩風流,相貌堂堂。按中國傳統文化的說法,地靈則人傑,商輅如此傑出,與他出生地的山水不能說沒有關系。的確,淳安山水美。在淳安流過的新安江作為富春江的上游,其秀麗,早在唐代就為李白等詩人所稱頌。而富春江,其風光之旖旎,遠在南北朝就有盛名。吳均作《與朱元思書》,文中曰:“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著名的風景名勝——黃山離此不遠。由於此處山水奇美,許多畫家喜歡來此寫生,搜盡奇峰打草稿,在明代還形成了著名的新安江畫派。在淳安這塊地方,出過的名人是不少的。明代著名的清官海瑞雖不是淳安人,但他在此為官,留下了許多為民做主,嚴懲豪強貪官的佳話。可以說,這塊地方山水奇絕,人文薈萃,是中國文化發達之地。如果從大的背景看千島湖石林的人文美,難道不應該放眼到淳安、新安江、富春江乃至整個吳越嗎?



千島湖石林景區,張良洞應是最具人文內涵,也最具審美魅力的。

這其實只是一個不深的洞,其實,與其說是洞,不如說是一道內凹的深坎。橫長約五米,深約兩米。內有一石桌,名棋盤石,是當年張良隱居此地,與其師黃石公下棋的地方。張良是漢代開國元勛,傳說,他曾遇仙人黃石公。黃石公拿出一編《太公兵法》授予他。黃石公說:“讀是則為王者師,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也。”張良將此書溫習精熟後去投劉邦,終以此書的智慧幫助劉邦奪取了天下。漢朝建立時,漢高祖劉邦論功行賞,大封功臣。張良沒有戰功,如何賞?劉邦說:“運籌帷幄中,決勝千裡外,子房功也。”於是,封張良為留侯。這個評價是公允的。於是,張良成了歷代謀臣的典範,“王者師”的旗幟。劉邦的那句“運籌帷幄中,決勝千裡外”也就成了千古名言。

張良大概不算是典型的儒家,應屬於俠客、隱士一類人物,不過,從他的出世哲學來看,也有儒家的品味,算是兼儒道二家的人物吧。他的智慧來自黃石公授的太公兵法,太公姜子牙屬哪個學派不好說,黃石公當屬於道教所崇尚的仙家。令人感到特別有意思的是,黃石公說他本是一塊黃石。史載,張良十三年後到谷城山尋師,真的發現了一塊黃石,感嘆不已。他死前,特意囑與黃石並葬。

這個故事不僅將千島湖石林的文化基本上定了位,而且無疑大大神化、美化了千島湖的石林。古語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此處,則可換成:“石不在頑,有仙則靈。”



文化的差異在更大程度上區別了雲南路南石林與千島湖石林。眾所周知,雲南路南石林所在的地區居住的是撒尼族、彝族。他們用他們特有的文化美化了石林,於是石林一座最高最美的石峰就比做了撒尼族最美麗的姑娘阿詩瑪。在雲南路南石林游覽,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那種少數民族特有的文化氣氛。少數民族的故事大多與愛情有關,樸質、粗獷、熱烈,這種愛情故事又常與正義與邪惡的鬥爭結合在一起,充滿著現實與理想交織的浪漫色彩。雲南路南石林的文化意味基本在此。而在千島湖石林,我們感受到的則是屬於漢民族的那種神仙氣氛,飄逸而又神秘,感傷而又樂觀。

千島湖石林還有一個洞名之曰琴音洞。洞口流出流水,呈一小瀑布,聲音清脆響亮,抑揚頓挫,如琴音優揚。因是冬天來游,洞口顯得有些冷清,如果春天就好了。不知洞口可有桃花,如有,那就更像仙境了。我俄而想起了湖南武陵的桃花源。在傳說中,那也是一個洞,也有流水從洞中流出,只是洞口桃花灼灼特別逗人。桃花源,仙境的像征!唐代詩人張旭詩雲:“隱隱飛橋隔遠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在中國的道教神仙文化中,洞是仙人在人世間修煉的地方。不過,雖在人世卻隔絕紅塵,所謂“洞中只數日,世上已千年。”琴音洞是否是這樣的呢?

走進洞內,洞雖不大,但高,有天光射入,甚明亮。洞壁潔白,豐滿而又光滑,疑若女性的肌膚。我笑對朋友說,這洞其實也可叫女兒洞。此洞有後洞口,後洞口呈豎著的扁橢圓形,狀如女陰。看來,此洞的後洞口最好的題名莫過於“玄牝之門”了。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真是妙極了!

將張良洞與琴音洞比較一下,當是有意思的。兩洞都體現了道家文化、神仙文化。相對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似是尚陰、尚柔、尚出世的,但其實,道家文化也有尚陽、尚剛、尚入世的一面。至於神仙文化,它是從道家文化生發出來的。相比而言,張良洞較多地體現道家文化進的一面,剛的一面,入世的一面;而琴音洞則較多體現道家文化退的一面,柔的一面,出世的一面。



我認為,兩洞是千島湖石林的精華,是它的重要特色所在。但千島湖石林的景觀是非常豐富的,佛教文化在它景觀中也有所體現。這種佛教文化主要取自中國古典小說名著《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取經的神話故事。這在千島湖石林幾個景區都有所體現,其中最集中的當屬西山坪景區。

景區有很多肖形石,極像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師徒。其中,比較明顯且富有情趣的是:唐僧朝觀音、猴王誦經、八戒探路、神龜駝經等。唐僧、觀音是相距十數米的兩座石峰,從側面看,是很像唐僧與觀音的。早晨與傍晚,浴著霞光,兩尊石像熠熠生輝,很是好看。凡知道《西游記》的人都知道,唐僧與觀音的關系非比尋常。唐僧取經是觀音的授意,唐僧師徒取經途中遇到無數的劫難,當自身無法戰勝時,都是觀音親自前來幫忙解決的。可以說,《西游記》中的潛在的主角是觀音。兩座石峰並不大,但將唐僧與觀音的神態展現得惟妙惟肖。唐僧是虔誠的,雙手合十,似在向觀音訴說什麼;觀音是慈祥的,垂目而立,好像在認真地傾聽唐僧的請求。兩位取經的主角在此會面了,不是很有意思的事麼?

猴王聽經,是藍玉坪景區的一組石頭,最突出的一塊石頭很像猴頭。幾塊石頭一組合,就成了一個故事:猴王取經成功後,終成正果,也會誦經了。你看,他在誦經時,獅、虎、豹等都在傾聽。只有神雕不服,轉身而去。神雕不服悟空,是有根據的,它是如來的坐騎,豈聽老孫的?

也許《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取經的故事算不得標准的佛教文化,它是作家吳承恩根據民間傳說的一種再創造。從骨子深處看,它應算神仙文化。且不說《西游記》中天宮、龍宮、地獄都是神仙的故事,就是佛國西天在小說中也儼然是另外一座天宮。至於觀音、悟空騰雲駕霧的本領,也來自神仙傳說,佛經中幾曾見菩薩騰雲駕霧的?盡管如此,我還是將唐僧師徒取經的故事看做中國人所追求的另一種人生境界,如果說,神仙境界所追求的主要是超越與自由,那麼,佛教境界所追求的主要是慈愛與和諧。這兩者在千島湖石林景區都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千島湖石林景觀雖以出世的仙道文化為基本品格,但入世的文化特別是民俗文化也是甚有吸引力的。與張良比鄰的回音壁就很富有生活情趣。回音壁本是西山坪的兩座大山,在風景區入口處,它的景觀名為獅虎守門。而在這個景點,它則成為回音壁了。站在張良洞這面的山崖上,對著數十米遠處的虎山石壁大聲呼喊,可聽到清晰的回聲。同行朋友試喊:“你好!”音落,對面崖壁果然清晰地傳來“你好!”。大家樂了,剛好我們一行中有一女伴,於是戲喊女伴的名字:“某某,我愛你!”回音壁馬上傳來了“我愛你!”的回音。頓時,爆發一陣大笑,笑聲化為回音,在峽谷中久久回蕩。我對同行的景區的朋友說,這回音壁可改名為“應答崖”,這一應一答,不是妙趣橫生麼?在應答中,情感在交流,思想在交流。朋友們連聲說好。我想,這應答崖可能是千島湖石林景區最受歡迎的景觀之一。因為它最具人情味,最富大眾化。

藍玉坪景區進口處有一景觀也是最具世俗性的。這景觀為兩座石峰,它們相對,活像一對老夫妻。老大爺長須飄拂,兩手相拱,衣袖垂地。老太太躬身還禮,儀態謙恭,此景觀稱之為“相敬如賓”。這真是最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景觀了。如果將應答崖與此景觀聯系起來,不是分明表現了中國人的愛情婚姻觀麼?從一應一答的兩小無猜開始到白頭偕老的相敬如賓,中國人看重的就是一個“和”字。其實,豈止愛情婚姻如此,其他一切關系均如此。劉勰《文心雕龍》雲:“情往如贈,興來如答。”他說的是做文章的道理,其實也是做人的道理。因此,“應答”有著它深層的文化意蘊,這就是陰陽和諧,《周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此道既為天道,又為人道,是宇宙根本之道。落實在人倫社會,它既是美,又是善。《周易》有句雲:“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這一“鳴”一“和”不就是應答嗎?而“吾與爾靡之”,又是何等歡快何等和諧的場面啊!這難道不是最美的嗎?



徜徉於石林,我感受到的是自然美與人文美的合一,是自然的風流,是儒道仙佛的境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自然美的欣賞是不必也不能定於一尊的。千島湖石林的好處是,它給你提供了這樣一個思想自由馳騁的天地。

游罷千島湖,游興未盡,是不妨去游游石林的。


精選遊記: 千島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