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雲南之千年古村諾鄧(上)

作者: 有心髒病的貓

導讀知道有諾鄧這樣一個地方純屬偶然。去年秋天同事elaine清理辦公桌時發現一本旅游雜志,見尚屬當年期刊便物盡其用地放到我桌上了。整本雜志內容一般,唯獨一篇關於諾鄧的游記吸引我從頭讀到了尾。此次再度來滇,既沒能實現從怒江翻山到德欽的計劃、走雨崩的願望又再次落空,時間陡然有些富裕起來,便想到這個千年古村去看一看。因為沒有事先計劃,只記得是在大理� ...

知道有諾鄧這樣一個地方純屬偶然。去年秋天同事elaine清理辦公桌時發現一本旅游雜志,見尚屬當年期刊便物盡其用地放到我桌上了。整本雜志內容一般,唯獨一篇關於諾鄧的游記吸引我從頭讀到了尾。此次再度來滇,既沒能實現從怒江翻山到德欽的計劃、走雨崩的願望又再次落空,時間陡然有些富裕起來,便想到這個千年古村去看一看。因為沒有事先計劃,只記得是在大理州境內,還是從麗江出發去劍川前匆匆上網查了一下,才知道它位於雲龍縣果郎鄉。

網上關於諾鄧的資料很少,雖然搜索出了十幾個鏈接,但都是指向同一篇文章。雲:諾鄧村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境內,被稱為“千年白族村”,它是唐代南詔時期遺留的滇西北地區年代最久遠的一個村落,是雲南最早的史籍《蠻書》記載中至今唯存的原名稱一直未變的村邑(唐代著名典籍《蠻書》成書於公元863年)。村中保留著大量的明、清兩朝建築和著名的玉皇閣道教建築群,民居住宅和道路街巷層層疊疊、台梯相連,一切都古香古色,讓人無法抵御思古之情。村中還較完整地保存有古鹽井以及明代五井鹽課提舉司衙門舊址,是研究雲南古代鹽業經濟文化的“活教材”。

2月11日

本來下決心要坐早上6:40的車(每天只此一班)從劍川直接到雲龍,但終究還是沒起來,盡管上了鬧鈴。奇怪了,人家老了都是覺少了,我怎麼越老反而越睡不醒了呢?沒辦法,只好繞遠取道下關了:(。坐9:15的車,三小時後到達下關客運北站,這裡沒有到雲龍的車。乘8路公車進城,按照站牌的指示卻坐過了一大段距離——公交線路已改,站牌卻未更換。走回頭路找到客運總站,也沒有到雲龍的車,還好下一個客運站相距不遠。下關到雲龍只有建設路分站發車,40分鐘一班,票價25.50元。13:10的票已然售空,只好坐13:50的。從滇西北高原上下來以後路上的風景就差多了,一路上除了田園風光還是田園風光,實在有些單調,不像高原的路上隨處可見雪山大江流雲牧場,讓人總有好心情。

一百多公裡的路遇到兩個禽流感檢查站,專人上車檢查有沒有人攜帶雞鴨羊。正在為羊們又犯了什麼錯誤而感到奇怪,車上有人說越南又鬧起口蹄疫了,倒…… 一路上被大太陽曬得昏昏欲睡臉發燒,環顧全車,就我旁邊的這塊車窗沒有簾子:(。

17:10到達雲龍縣客運站,進站看了一下,雲龍到昆明的車次很少。怕到時候現買買不到,順手買了第二天下午17:30發往昆明的臥鋪車票(事後發現這是此行所犯的最大錯誤)。

本打算直接到諾鄧村裡找戶人家借宿,但想到自己已多日未曾洗澡,又天天被雲南的陽光曬得大汗淋漓,實在該清洗一下了,還是住縣城保險一點,就在客運站對面隨便找了一家叫“興仁旅館”的住下了。單人間30元,老板娘死活不肯降價,就當圖它24小時熱水吧。

收拾停當出去轉悠,發現雲龍這個建在山坳裡的小縣城卻有著濃郁的人文色彩,難怪它屬下的諾鄧村歷來重視教育、人才輩出。在順著沘江河修建的沿江路上,連一個公共廁所都用水墨工筆裝點得詩情畫意。一路欄杆上刻的除了梅蘭竹菊便是古人的名言警句,且都是“未能隨俗唯求己,除卻讀書都讓人”之類。

下午6點鐘的太陽是溫暖而不熾熱的,隨意選一個石凳坐下,聽著石欄下沘江水緩緩流過的聲音,任四季如春的清風拂過面頰,看西下的陽光在縣城東面的群山上灑下一片金光…… 回頭觀察偶爾經過的行人,呵呵,又是“出門孩子男人帶”——妻子和婆婆悠閑地背著手散步,裹在花毯裡的寶寶則乖乖地趴在爸爸的背上。在雲南對這種情景早已司空見慣,但每次看到仍是很羨慕——不要誤會,我羨慕的不是那位妻子,而是那個寶寶…… 哈哈。

過橋,信步上山,先到了鬥姥閣,一座規模很小的兩層建築,也很簡陋。恕俺無知,至今不知這位鬥姥是何方神聖。她也是坐在蓮台之上的,卻像二郎神一樣有三只眼,而且是單頭四臂。塑像修得可以說非常粗糙,有意思的是塑像兩邊木柱上的對聯卻與宗教無關,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橫批自然是“苦讀寒窗”。第二層上是一位秦始皇裝束的男子正伏案提筆的形像,組合起來倒是頗為獨特。

繞過鬥姥閣繼續上山,到了高七層的文筆塔下,怎麼看也不像老東西,問在上面玩耍的當地孩子,果然是九七、九八年才修建的,頗覺無趣。下山的路很滑,害的我都不敢邊走路邊發短信了。再度過橋回到縣城,進了幾乎全部被毀正准備重修的蟠龍寺。鬥拱雖然剛被刷得艷俗,但就形狀和結構來說,當年應該也是頗為精美的。

雲龍縣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納入中央政府的版圖,古時候雲龍的井鹽不但要供給滇西各地,而且遠銷東南亞各國。鹽業的發展帶動了運輸行業,為了方便馬幫運輸,雲龍縣從唐朝開始在穿境而過的瀾滄江和沘江上建造了一百多座風格各異的橋梁,也難怪雲龍自稱為“橋梁藝術博物館”。不知道這些存在了千百年的古橋還能在現實的風雨中屹立多久,只可惜它們大都不在縣城裡,而且分布極其分散,松水藤橋在白石鄉、通金橋在長新鄉、砥柱橋在寶豐鄉、飛龍橋和功果橋在舊州鄉,還有彩鳳橋、青雲橋等等,我就只能借沿江路上那一個個燈廂裡的照片來想像它們的風貌了……

(未完待續)


精選遊記: 大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