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曲.西域路迢迢之三

作者: 憐花凋謝

導讀7/16--高昌與交河*火焰山,高昌故城,阿斯塔那古墓,葡萄溝,坎爾井,交河故城,蘇公塔 *吐魯番23:48 Y203次 庫爾勒8:04 今天合伙租了一輛面的,一氣游覽了火焰山,高昌故城,阿斯塔那古墓,葡萄溝,坎爾井,交河故城,蘇公塔等地。車費每人50元,門票共計125元,其中柏孜克裡克千佛洞因為修路而未去成。 我喜歡高昌故城,城周是如此遼闊,使人懷念起高昌作為絲路重 ...

7/16--高昌與交河*火焰山,高昌故城,阿斯塔那古墓,葡萄溝,坎爾井,交河故城,蘇公塔

*吐魯番23:48 Y203次 庫爾勒8:04

今天合伙租了一輛面的,一氣游覽了火焰山,高昌故城,阿斯塔那古墓,葡萄溝,坎爾井,交河故城,蘇公塔等地。車費每人50元,門票共計125元,其中柏孜克裡克千佛洞因為修路而未去成。

我喜歡高昌故城,城周是如此遼闊,使人懷念起高昌作為絲路重鎮時曾經的繁榮昌盛;無數的斷壁殘垣,和地上那厚重的塵土,暗示著它由盛轉衰,最終滅亡的結局。

公元640年,唐朝兵部尚書侯君集率領西征軍攻下高昌,滅亡鞠氏政權,繼而在高昌設立安西都護府。兩百年後,西遷回鶻的一支在高昌建立牙帳,稱西州回鶻,版圖包括龜茲以北的半個西域,與亦為回鶻族卻信奉伊斯蘭教的喀喇汗王朝對立,最後雙雙臣服於成吉思汗的西征軍。1275年,對抗忽必烈的海都叛軍圍攻高昌,高昌亦都護火赤哈爾的斤戰死,顯赫了兩千年的高昌城遂與附近的交河故城同時毀於戰火。

維吾爾車夫揚起鞭子,驅趕著驢車載我們進入故城深處的寺院遺址。這座位於故城東南的寺院,尚存一座多邊形的塔和一個禮拜窟,是城內唯一保存壁畫較好的地方。從佛塔、本生壁畫和穆斯林禮拜窟共存的現像來看,可以推測出當時高昌人正從虔誠地信仰佛教,而漸漸接納伊斯蘭教的這一過程。

過了中午,來到火焰山中的葡萄溝。不少小販在葡萄架下售賣新鮮葡萄和葡萄干,除此之外,另有幾家餐廳和一個人工水池。因此被命名為“葡萄溝樂園”,並收門票20元,這總是國人巧立名目賺錢的小花招。不過,葡萄架下的涼爽,在那樣炎熱的夏日中尤其顯得可貴。

吃完午飯還有些閑暇時間,於是出了葡萄溝樂園,信步走向小路對面的小樹林。這裡有參天的古樹,清涼的葡萄架,還有從天山上流下的潺潺小溪。樹林中有戶人家,悠揚的歌聲和琴聲傳來,我循聲走去,只見在庭院深處的一個亭子裡,聚坐著四個正在飲酒的維吾爾族男子,其中一個青年彈著不知名的琴正引吭高歌。

我駐足細聽,那彈唱青年看到了我,向我微笑著繼續他的演出。可是我覺得他的笑似乎有些苦澀,他的琴聲蕭瑟,他的歌聲落寞,隱隱含著不為人知的苦悶。

另外一個胖胖的青年招手讓我加入他們,並請我喝啤酒,我欣然走向前與他們圍坐一起。胖子的漢語很好,據說他去過南方。我問那種琴是不是叫“冬不拉”,他說那是哈薩克族的樂器,這個叫“都塔”,是維吾爾族人特有的。聊了一會兒,他猛干了一大杯啤酒,和彈唱青年一起唱起了歌,琴聲一轉,逐漸變得歡快起來。

交河故城,座落在亞爾克孜河畔30多米高的一塊黃土高地上。這座最早曾是古代西域車師前國的都城,擁有與高昌同樣悠久的歷史,由於保護得相當好,現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城的四周為河谷天險,惟留下成斜坡狀的南門可供出入。

沿著新砌的大道,往右走可達東門。東門附近有一深30多米的井,直達亞爾乃孜河谷的地下暗流,但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古代是如何將如此深的水汲取上來的呢?是用30多米長的繩索嗎?總之是件極不容易的事,也可能是在戰爭狀態時應急備用的,平時居民自可出城汲水。

繼續往北行,來到交河故城最為標志性的建築。這是一座規模宏大的佛教寺院,走上台階,可以看到寺院中心的巨大佛龕。佛龕是空的,所陳列的佛像早已隨著時間的流逝或毀壞,或失落,令人唏噓不已。寺院的四壁,仍依稀可辨一些殘留至今的壁畫。

此時天氣大熱,故城中氣溫高達50多度,汗剛流出來即被蒸發。我感到精疲力盡,沒有再往北去故城的塔林和墓葬區,徑直回到了大門口。

門口有片大樹蔭,清清涼涼,不少維吾爾瓜農正設攤賣西瓜、哈蜜瓜,也有葡萄等其他水果。我們坐著和司機阿裡夫聊了一會兒,彭永半開玩笑地要他介紹一個漂亮的維吾爾古麗,阿裡夫用手一指那瓜攤老板娘,我們一看那老板娘大約30幾歲的樣子,知道阿裡夫在耍我們,佯裝發怒的樣子。阿裡夫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來,說老板娘確實還沒結婚。

彭永不停地抱怨總聯系不上那個美麗的維吾爾族古麗,是他在天池旅游時認識的,家正在吐魯番,為此我親眼看見他打了無數次電話,可惜總沒人接。他並不死心,我今晚就坐火車去庫爾勒,他想聯系上她,看看有沒有緣分,再決定幾時離開。

於是我獨自去了大河沿鎮等火車。非常幸運,站前有個小小的網吧,我可以一直娛樂到晚上11點多火車開來。

進了候車室,聽到有個男聲在高喊我的名字。我抬頭一看,正是彭永,他說他還是沒能打通那個電話,只得也坐這班車走。

還是無緣呀!我不禁莞爾。


精選遊記: 吐魯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