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佛境五台山

作者: (蘋果)

導讀或許遙遠的關系吧,過去我對五台山知之甚少,頭腦裡可以連接的,只有毛澤東《紀念白求恩》的那句話:去年春上到延安,後來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職。過去也曾想像過登五台山,不過年月久了,也沒機會來往,心思就漸漸淡了。直到前兩年,聽山西朋友講五台山的傳奇,覺得很有趣,心中多了些敬重,又留意起這座山了。對世界上任何一種東西,見到的時候越早,� ...

或許遙遠的關系吧,過去我對五台山知之甚少,頭腦裡可以連接的,只有毛澤東《紀念白求恩》的那句話:去年春上到延安,後來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職。過去也曾想像過登五台山,不過年月久了,也沒機會來往,心思就漸漸淡了。直到前兩年,聽山西朋友講五台山的傳奇,覺得很有趣,心中多了些敬重,又留意起這座山了。對世界上任何一種東西,見到的時候越早,對生命就越有價值,五台山也不例外。眼下真好像到了夢想成真的歲月,就在惦念五台山的時候,機會就來了,心裡不禁一陣高興,心想千萬別讓這機會擦肩而過。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五台縣東北,在太行山西側,距太原大約有200公裡樣子。我們乘車從河北石家莊去五台山,要翻越巍峨的太行山,跨越道道峻嶺,路程也要200多公裡。

車下太行山,進入五台山境內,正值夕陽時分。車順著彎曲的山路一路奔馳,顯得格外輕松流暢。依著車窗,看滿山景色,晴朗風情給人以透明的心情。路上,滿眼都是落日裡的山影,山巒逶迤連綿,霞光輝映西天,晴空萬裡,透徹明亮。這裡,山連著山,坡連著坡,鮮有村莊經過,讓人感到幾分原始的意味。山坡上一層層的水杉,還有松柏、楊樹等,顯現出一種深邃的神秘。

傍晚間,來到五台縣的台懷鎮,也就是五台山的中心地帶,選擇一家賓館過夜,准備第二天上山。

雖然到了台懷,讓人疑惑的是,此時還不知五台山在哪裡,山是一座什麼樣的山。在我的猜想裡,五台山應該像峨眉山那樣,是一座拔地而起的高山,有海拔3000多米的金頂,山林郁郁蔥蔥,充滿神秘的風情。事實上,完全不是這個樣。

原來,五台山不是一座山,而是山的組群,整個五台山區環周大約有250公裡。五台山的得名,源於隆起的五座山峰,因峰頂平坦,其型若台,故名五台山。這五座山分別是:東台望海峰,南台錦繡峰,西台掛月峰,北台葉鬥峰,中台翠岩峰。其中北台最高,海拔3058米,有華北屋脊之稱。

五台山又有清涼山之稱,是難得的避暑勝地。此次身臨其境,深刻體驗到清涼的真實。雖說已是五月末了,山裡卻似剛開春一般,山裡與山外形成鮮明的季節對比。臨行前,好友再三提醒我要多帶衣服,說五台山冷得很。當時我想,這山還能冷到哪裡去,不必大驚小怪,也就沒帶更多的衣物。下了汽車,來到山下才知道,這裡的冷不是夏季刮風下雨的冷,而是一種霜雪冷,甚至有些刺骨。當太陽落山以後,山裡的氣溫急劇下降,在山裡散步,手腳都難以展開。晚上房間裡也一樣,待在其中,感覺窗外剛下過一場大雪似的,睡覺時只好把能蓋的東西都用上,湊付一夜。

冷歸冷,五台山的山情依然讓人耳目一新。第二天出門,一片山野風光呈現在眼前。霞光明媚,晴空萬裡,空氣清爽,到處洋溢著芳草的香味。舉目遠近的山林,山坡草地,都是整片青翠的顏色。我問導游去哪座山峰,導游說來五台山不是來爬山的,是尋訪佛教聖地的。她介紹說,五台山周圍的山谷裡分布著120多個寺廟,雖說五個峰頂都有獨特的風光,也有廟宇香火,但五台山的五大禪處,像是殊像寺、菩薩頂、顯通寺、羅侯寺等多是在山谷裡。

原來五台山名揚天下,並不是緣於山的俊美,而是由於佛。五台山是佛教最早傳入中國的地方,不僅有漢傳佛教,也有藏傳佛教,並且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因而多年來廟宇興旺,香火不衰,逐漸成為中國佛教聖地。佛是五台山的靈魂,若是沒有佛的光環,五台山就會黯然失色。所以,到了五台山要看佛,尋求超凡脫俗的境界。

於是,懷著對佛禪的敬重,去了顯通寺。顯通寺位於五台山寺廟聚集區中心,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據說,該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最早建立的寺廟之一,與法門寺一樣有名,明代就被稱為五台山五大禪處之首和青廟的領袖寺廟。進到院裡可以看到,整個寺院建築輝煌,中軸線上有七重殿宇,其中大雄寶殿、無量殿、銅殿設計建造之精美,足可以讓人體驗到藝術的價值含量和佛的感染力。供奉的文殊塑像,還有許多美好的傳說,展示了佛在傳入中國後的功德。在顯通寺周圍,還有許多吸引眾人朝拜觀瞻的寺院。煙霧升騰的萬佛閣,在眾人虔誠的敬香和還願者毫不吝嗇地報答中,可以領略佛禮的隆重和佛的恩德。莊重威嚴的塔院寺,佇立在五台山標志的巨大釋迦牟尼舍利塔下,在藏經筒的旋轉風聲中,可以感受了黃教的博遠浩大。靈鷲峰上的菩薩頂,在清代皇帝康熙和乾隆的御碑石前,在那能祛除人生108種煩惱的台階上,可以體會到至今還在光大的皇家色彩。清淨風涼的南山寺,在始於元朝的雕塑和壁畫以及精美石刻中徜徉,可以領會到佛光普照的神靈。

五台山廟宇眾多,風格各異,文化厚重,本身就是一本讀不完的書,其景致難以用筆墨來表達。眾多的廟宇建築群,猶如一個巨大的寺廟博物館,有"五台歸來不看廟"之說。佛教和圍繞佛所發生的故事,已經把五台山神化了。融建築、人文與佛教為一體,成就了五台山的輝煌。

五台山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並不在於廟多,而是另有緣源。中國佛教有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大菩薩。文殊,全名為文殊師利(manjusri梵文),佛教說其是般若的化身,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專司"智慧"。文殊早先在菩薩中並不居首位,傳說到唐朝時,不空三藏上疏要求尊文殊具普賢、觀音、地藏之首,唐代宗予以恩准。由於他們的道場分別在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所以五台山也跟著成了名山之首,從此有了"金五台,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之說。

五台山的峰多,寺廟多,卻有著質樸的本色。這山既無華山的凶險,也沒有黃山的嫵媚,更沒有長白山的原始,是一種穩健的風範。不知這是不是佛的造化。五台山看似山,實際上是佛的缽體,因此來到五台山,好像面對一個巨大的設問,讓你回答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讓你調整對世界萬般事物的評判。

佛教傳入中國2000多年,漸漸被人們所認識,所接受,並且成為某種精神寄托。佛,簡簡單單一個字,它神通廣大幾乎無人不知;又是這個簡單的字,古往今來,能說清楚的人沒有多少。佛家的那些經書,那些事理,晦澀得未必每個出家人都能看懂,何況是香火百姓了。不過,這個舶來品到了中國,把各種聖諦變成了"保佑"和"富貴",因而釋迦牟尼、彌勒佛和菩薩等,被百姓喜愛了,接受了,於是與玉皇大帝、灶王爺還有關老爺一起,被當作中國的爺了。至於什麼是佛,也沒有多少人去管了,只管燒香求得保佑就好。

佛是什麼?我想,不應僅僅是佛祖的經書和故事,更不會是寺廟和出家人,而是一種修養和狀態。我們所求的佛,應該是一種追求,一種境界,一種寄托。

許多人心有深苦,不可解脫,因而看破紅塵,出家成為佛家弟子。其實,紅塵未必不好,出家未必清淨。因為有紅塵在,才有眾生追逐的美好生活,世界由此變得色彩繽紛,充滿活力,所以決不能把災難和痛苦歸罪於紅塵。況且,佛也保佑眾生富貴吉祥、名利雙收等,也沒有排斥紅塵。這種"苦",完全取決於人的心態,由追求和欲望所派生。

面對生活中的苦惱,事業上的波折,今天我們所要修行的,決不是要忘卻什麼,也不是回避什麼,更不能視而不見,用幾柱香火解脫自己,而是要敢於面對。世界上除了佛,沒有無苦的人生。人,不可能沒有煩惱,關鍵在於能否找到煩惱的根源,用決心、毅力和智慧戰勝它。對待已有的財富和榮譽,也不必當作炫耀的資本,而看作是幸運者,以此去幫助更多的人。我們所要"加持"的,就是要明白一個境界,求得一種不畏煩惱、勇於抗爭的能力和精神。

(2004年5月22日)


精選遊記: 五台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