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之洛陽印像

作者: 東山客

導讀前不久有過洛陽五日游,也已經胡亂整理了一些行程食宿方面的記憶.但總覺得意猶未盡,內心還有很多的話語不吐不快.便又執筆另起爐灶,想乘記憶還未完全模糊時如實記錄下在洛陽時的一些零散點滴的感受.雖然,以短短的五天時間去觀察上下幾千年,方圓數百裡的一座城市,不免有管窺之譏.但對洛陽,對中原大地,心中還是有一種隱隱的牽念,一種莫名的情結.這也是為什麼七月酷暑不 ...

前不久有過洛陽五日游,也已經胡亂整理了一些行程食宿方面的記憶.但總覺得意猶未盡,內心還有很多的話語不吐不快.便又執筆另起爐灶,想乘記憶還未完全模糊時如實記錄下在洛陽時的一些零散點滴的感受.雖然,以短短的五天時間去觀察上下幾千年,方圓數百裡的一座城市,不免有管窺之譏.但對洛陽,對中原大地,心中還是有一種隱隱的牽念,一種莫名的情結.這也是為什麼七月酷暑不去選擇其他避暑勝地而堅持前往洛陽的原因之一吧.無論如何,以一個千年古都的仰慕者的身份對這座千年古都說上幾句心裡話,不管是好是壞,是對是錯,是褒揚還是誤解,總不至於會招來一陣撲面而來的板磚吧?

洛陽城

如今的洛陽城早已沒有了往昔的繁華,站在街頭,你很難想像到這便是那座建都千余年曾經是中原翹楚黃河明珠的歷史名城.只有路邊街頭偶爾一兩座古色古香的建築,以及遍布城郊的多如繁星的各種歷史陳跡,在時刻提醒著人們這座古城曾經有過的風光.如同一個鉛華洗盡的婦人,雖然眼角眉梢仍殘留著昔日的風韻,舉手投足仍放不下過去那份雍容.但無論如何,你是再難以把她和昔日那位風華絕代,傾國傾城的美女聯系在一起了.

如果說中華大地如同一棵樹,那河洛便該是這棵樹的根了.從華夏文明最初的萌芽到這棵小樹苗逐漸地生長壯大,洛陽都當之無愧地承載著所有的艱辛和希望.如今這棵樹已經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有著如昆侖太行般遒勁挺拔的枝柯,有著如江南水鄉般清新欲滴的綠葉,也結出了如沿海明珠般飽滿靚麗的碩果.而洛陽,這座承載著五千年文化積澱和風雨滄桑的古都,卻如同大樹的根部,慢慢地淡出了歷史的舞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只有那一處處不斷出現不斷發掘的夏商故址漢唐遺跡,如同那長長的根須,猶自深埋在數千年的歷史文化沃土中,默默地吮吸著足以支撐供給這棵大樹繼續茁壯生長的養分.

歷史不僅是一種財富,也會是一種負擔,千年古都原本就會比其他城市多一份千年的沉重.相信古老的洛陽一定不會被這種沉重壓垮,什麼時候這塊古老的根須上長出了一片新的芽,那便是一片全新的希望.

老集

如果說洛陽曾經是華夏的中心,那老集曾經就是洛陽的心髒了.看到老集的第一眼就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不是因為它的雕梁畫棟古色古香,也不是因為它的人頭遄動熙熙攘攘.而是由於懸掛於老集十字街中心的的那兩面刺人雙目的大旗:"XX量販"!我不知道是否是自己孤陋寡聞,中國歷史上是否曾經也有過使用量販一詞的傳統.但我知道今天的量販一詞早已被深深地打上了鬼子的烙印.以洛陽老集這樣一個特殊的形像特殊的地方掛上這兩面大旗,就好像是一個穿旗袍的中國小姐頭上卻綁著一根日本武士頭巾,已經不是用不倫不類這個詞可以評價的了.尤其是當轉目四顧,發現有更多的地方,包括斜對面的某個大型超市,門口碩大的招牌上也赫然寫著"XX量販"時.內心中的悲哀,實在是莫可名狀的了.

注:原以為這些都是日方投資,所以總體來說當時主要還是哀其不幸.可後來聽說這些都是國人自己開的,尤其是親眼見到一家號稱是江南風味的餐廳門口的招牌上也赫然寫著"XX料理"後,便又多了一種怒其不爭的憤慨了.

真不同

真不同是洛陽的臉面.所以也許是為了突顯自己的與眾不同,真不同幾乎在自己的臉面上掛滿了昔日的榮耀.有著諸如"中華老字號","天下第一宴",...等等的榮譽碑匾,有著最近在央視常常露面的某位名人題寫的店名招牌,也有著掛滿牆壁的不同時期眾多中外名人的留影題詞.憑藉著實實在在的百年老店的歷史和曾經有過的輝煌,如今的真不同就像一位站在路邊的身上掛滿勛章的老兵,時時刻刻提醒著路人自己的過去自己的輝煌和自己的與眾不同.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一部濃縮了的華夏血淚史.古樸粗曠線條凝重的北魏石刻,讓人想起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的雄渾悲壯,那雙拿著斧钎,開山鑿石的大手似乎還在眼前揮舞著不肯離去.聯想到同時期偏安於江南的南朝勝跡的代表----波光艷影裡的十裡秦淮,以及千古流"芳"的亡國之音玉樹後庭花艷曲.不由得心下恍然為什麼當年南朝的北伐最終總是會功虧一匱難以成功了.而圓潤祥和線條流暢的唐朝石刻,代表的是又一種自信端莊雍容華貴的盛唐氣像,鬼斧神工超群絕倫的大盧舍那佛,便是這出盛唐絕唱的高潮頂峰了.同樣的安詳,同樣的慈和.但從盧舍那的表情上,你絕對感覺不到蒙娜麗莎般那種發自內心的欣然和笑意,也絕對不會感覺到普通廟宇中泥塑土偶般的那種冷漠和沉寂.從大盧舍那的臉上,你能感覺到的是那種勘破過去未來,因果了然於胸的大智慧,是那種誓願眾生渡盡,方肯立地成佛的大慈悲.唐以後宋元諸代的石刻,零零落落地散置在一些個不起眼的角落,實在是湊不成個完整的篇章,只能算是那出盛唐華章逝去後留存下來的幾縷裊裊余音而已.而近代在龍門石窟留下的卻大多已經是破壞的印跡了.石窟每經歷一次風雨,便會多遭受一次侵蝕,每經歷一場苦難,便會又多出幾處殘缺.那一尊尊零落殘破,斷手缺首的雕像,便是中華民族千年來所經歷的風風雨雨,所遭受的兵禍戰亂的最有力明證了.

白馬寺

佛門廣大只渡有緣之人.從來沒有弄清楚過自己究竟是否與佛門有緣,不過白馬與佛門有緣那肯定是無疑的了.自從追隨著攝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做苦力馱經東來後,白馬便一直背井離鄉流落在了東土,直到唐朝時候才有機會跟著唐三藏和尚西天取經順便回了趟家.今天的白馬不知到了何處,但據說取經後便已經修成了正果想必現在一定是在西天盡情享受那香煙供奉了吧.當年白馬歇腳的地方千年後成了香煙繚繞游人絡繹不絕的釋源祖庭,恐怕並不是當時馱著經書長途跋涉而來的白馬的最初目的.而大唐一代名相能夠在香煙繚繞莊嚴肅穆的釋源祖庭旁邊擁有一席之地,看來也該感謝我們這位白馬佛爺並未如後世某位皇帝一樣有那種"臥塌之旁豈容他人酣睡"的狹隘和自私了.

關林

從三國名將,漢壽亭侯,到千秋正神,武聖帝君.關老爺可謂是一路走來風光無限的了.不僅在華夏本土受盡眾生的頂禮膜拜,便是在海外也有著眾多的虔誠信徒,為咱華人掙夠了臉面.關老爺生平事跡很多,但無論是從最初的桃園結義,還是後來的千裡單騎,甚或是最終的困守麥城.都很難和世俗的錢財聯系在一起,以關爺夜讀春秋的高義當然也肯定是不屑為之的.今天的生意人動輒以關爺作為保佑生意興隆財源廣進的財神爺,甚至是看家護院消災解難的門神爺,無疑是對關老爺大大的不敬乃至褻瀆了.

少林寺

今天的少林寺已經很難讓人聯想起那座達摩祖師一葦渡江十年面壁的禪宗祖庭,而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旅游勝地.那密密麻麻拾階而上的人群中已經很難找得到幾位純粹意義上的香客了.寺內眾多新建的廟宇建築以及多處仍在大興土木的施工工地說明了近年來少林寺旅游商業開發的莫大成功.聽導游說如今少林寺的方丈也已經是屬於奔弛一族的了不知是真是假.聯想到那匹千余年前馱經而來的白馬,不由使人慨嘆世無名車遂使匹馬成名,若是換作如今,別說是白馬,即便是達摩祖師渡江時一定也會乘坐豪華游艇而不會讓那根小小的葦葉跟著沾光了吧.

中岳廟

登封是三教彙聚之地,中岳廟便是道家的代表了.相對於少林寺的昌盛,嵩陽書院的文脈,作為三者中面積最大的一處景觀,門庭冷落的中岳廟恰如其分地向世人展示了其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其實作為華夏大地上最古老最正宗的本土學派和宗教之一,道家也曾有過極度的輝煌.遠從河圖洛書,以及軒轅黃帝問道於廣成子開始,一直到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以後,道家都一直在中華大地上扮演著其獨一無二的角色.尤其是三千年前傳說中武王伐紂時的那場人神混戰,更是達到了其人才輩出事業興盛的輝煌巔峰.以至於事後論功行賞時,連當時的總設計師子牙同志自己都沒能占得一席之地.據說今天中岳廟的廟主文聘先生也是因那時的赫赫戰功從而謀得了現在這個職位.只是從那時起,似乎眾多的道家人物便早早地都躺在了功勞簿上,千百年來不見有絲毫新的業績.即便是後來諸多傳說中的三教並進,釋道爭鋒的事跡,也大多都以道家的失敗而告終.傳說中中岳廟最早供奉的只是文聘一人,而今終於也將夫人一並接進了大殿,這也許可算是千年來最大的革新和成就了吧.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是儒家的代表,更是禮教的發祥地.中華幾千年的禮教傳統,終於在此被發揚光大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魯迅先生曾說看見禮教書籍中間寫滿了吃人的字眼,但在今天的嵩陽書院裡是不可能有一絲一毫的吃人的痕跡的,你能看到的都是些諸如"勸學","正己","治世"等等的語錄,或許這也是後世學者為尊者諱,有意識地做了刪節改寫了吧.寺內那株據稱有4500年歷史的大樹,其生命直可遠溯到五帝時期,如今尚有新芽,不知可否算得上是華夏第一樹.而自古便倍受推崇的儒家學說,不也正如一棵植根於華夏沃土的大樹,歷久而仍未衰嗎?

古墓博物館

古墓博物館展示的不同時期人們的最終的歸屬.如果說千唐誌齋中那一塊塊墓誌石刻還讓人覺得抽像和單薄的話,那這裡展示的便是實實在在的一個人所能擁有的最終的空間了.依據原始狀況進行模擬復原的眾多墓室集中體現了漢唐以來歷朝歷代的喪葬習俗和禮制,而墓室中眾多的精美的壁畫和殉葬品也代表了當時燦爛的藝術成就和高超的工藝水平.不過對曾在其中的那些人來說,這一切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因為無論當時的貴賤美醜,現在都只是占據著博物館中的一個展位而已.就連旁邊的景陵如今也已只剩下了一個空空的地宮,只能讓盛夏前來的游客少許能感覺到一絲來自地底的涼意而已了.

小浪底

古有"黃河清,聖人出"的傳言.初到小浪底還以為黃河真的已經變得清澈無比,後來才知道所看到的清澈的一段原本是是黃河故道現在早已成為了用來蓄水的水庫了.攔河而築的小浪底大壩的壯觀自不待言,用來發電的水力發電機組卻被藏在了深深的大山之中無法一睹風采.好在運氣還算不壞的我們終於看到了大壩開閘放水排沙的壯美景觀,也算是不虛此行了.

龍馬負圖寺

若論起龍馬負圖的典故歷史,那已然是很久遠的了,但它目前的建築卻基本上是後來重建的.河圖洛書,是傳說中的中華文化之源,到龍馬負圖寺來,也是因為懷著這一種尋根溯源的虔誠和感恩而來的吧.正殿供奉著的伏羲,炎帝和黃帝,那都是我們華夏始祖.而兩側長廳石刻的周易全書,至今仍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朽的典籍瑰寶.只是,當初負河圖而出的龍馬,至今已不知到了何處.相比於後世因馱佛經東來而倍受推崇的那匹白馬,龍馬大概也會倍感不平的了吧.

光武帝陵

光武帝陵當地人又叫作劉秀墳.於蒼松翠柏間掩映著的一堆荒塚,這便是近兩千年來光武帝的唯一棲息之所了.光武帝陵園中的古柏很有特點,據說是因為當年的開國元勛雲台二十八將後來都化作了參天大樹守護在了帝陵周圍.以至於今天光武帝陵中不多的一些景致也全部都集中在了樹上,反倒是這座墓園的主人,卻靜靜地躺在那堆荒塚之中,漸漸地被游人冷落遺忘了.

千唐誌齋

千唐誌齋大概算得上是此次洛陽游的最冷清最蕭條的景點了,下午兩點多鐘到門口時甚至發現連工作人員都還在關門午休.諾大的一座庭院基本上看不到人影,路邊的雜草檐間的蛛網說明這樣的狀況也已遠不是一天兩天的了.作為一處專門收藏墓誌銘的景觀這也很容易理解:一般人誰會有那麼大興趣去關心那些與己無關的冰冷的石刻碑帖呢?更何況它離洛陽又是那麼的遠!不過其間收藏的墓誌多達千余件,以唐代為主也間雜有少量其他朝代的,嵌滿了好幾個房間和庭院的牆壁.細細看去,每一件墓誌都描述著一個曾經是活生生的生命,盡管墓誌本身有繁有簡,有長有短.銘碑本身有大有小,有精致有粗糙.那些生命生前也有富有貧,有貴有賤.甚至還有很多不知其姓名來歷,只用一句"不知其何許人也"就輕輕帶過了的.但今天,他們終於被彙集在了一起,不分地位也不分年代,沒有歧視也沒有差別,平等地共同擁有這一方小小的空間.對他們中的每一個人來說,或許這也是個無奈的別無選擇的卻仍可以接受的結局了吧.

金谷園

每當讀起杜牧"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墮樓人"的題金谷園詩句,眼前便會浮現出一幅小樓夕照落紅如雨的凄美畫面.也久聞金谷春晴是著名的洛陽八景之一.雖然現在已不是春天,但還是滿懷希望地去尋覓了一番.從地圖上看金谷園應該離火車站不遠,但問了很多當地人都說不知道,也有人說如今的金谷園已經變成了一個單純的地名,昔日那座曾是石崇舊宅,綠珠故居的園林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雖然還是不能相信昔日的洛陽八景之一今天只是徒有虛名,但因時間關系終於還是放棄了原有打算沒有再深究下去.只能徒嘆"流水無情草自春"了.後來在一本野史小說中無意中看到綠珠仙去後曾賦詩一首,中有"紅殘鈿碎花樓下,金谷千年更不春"之句,在慨嘆人去樓空之余,也不由佩服起綠珠千年前的先見之明和准確預言了.

函谷關

從千唐誌齋回洛陽的路上曾想讓司機對照著地圖按圖索驥,去尋找地圖上標明的漢函谷關遺址,領略一下當年秦漢雄關的險峻和巍峨.但終於也沒能如願.問路時當地人的話太難懂,而司機大概想著早回洛陽所以也只是敷衍而不肯出力尋路.後來便胡亂指著一處斷壁殘垣說那便是函谷關遺址了.雖然無論如何也不肯相信這便是使那六國聯軍逡巡而不敢進最終聞風而散的秦時邊關,但終於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只能放棄了.

天子駕六

天子駕六車馬坑位於市區王城廣場的地下,那應該是座東周時期的車馬殉葬坑.當時只有天子才可以乘坐的六匹馬拉的車,其地位大概會相當於現在只有領導人才能乘坐的空軍一號了吧?而其他如諸侯可以乘坐的四匹馬拉的車,以及士大夫可以乘坐的兩匹馬拉的車.除了馬匹的多少以外,其他似乎就沒什麼太大的區別了.聯想到現在各種各樣的依級別而配備的大小不等豪華不等貴賤不等的轎車,你不能不感嘆上古時人的樸素與單純.而這裡面的馬匹,無論當時只是士兵的坐騎,還是士大夫諸侯的車力,甚或是天子的御駕.無論當初如何馬隨主貴,如今皆已是空留白骨一堆,徒使後人嗟呀的了.

王城公園

王城公園中種植了大片的牡丹,但因為季節不對,所以也只能試圖通過不同的葉片去勉強分辨不同的牡丹品種了.但那條長長的鑲滿歷朝牡丹詩詞碑刻的長廊還是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像.徘徊在長廊中,吟誦著不同時代不同作者不同風格的牡丹詩詞,似乎也能有一種繁花似錦口齒噙香的感覺.這也算是對錯過牡丹花季的人們的一種體貼和補償吧.

後記

又拖拖拉拉寫了一長串,回過頭來一看覺得有些地方像是在故意挑刺.或許走馬觀花般地游洛陽就好像是拿著放大鏡看一塊古玉,初入眼簾的反而會是那些瑕疵吧.但不管怎麼說這總是有違初衷的,所以又作了些刪節.希望以後還能有機會重游洛陽,也衷心的希望洛陽這座古都能夠憑籍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擺脫舊有的負擔和束縛,克服現有的種種缺點,在新時代重獲新生,再放異彩.


精選遊記: 洛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