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悠悠晉水長

作者: (蘋果)

導讀或是從沒來翻越太行山的緣故,地處山東的我,對太原、對晉祠是很陌生的。在印像裡,除了面食和煤炭,想像不出山西的樣子,也不知太行山下風土人情,對晉陽古城更是一片空白。晉祠也是一樣,只知其名,不知其意,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迷。到太原的第二天,吃完早飯,便乘車匆匆趕往晉祠。 晉祠位於太原市西南的懸甕山下,距市區25公裡,乘車不過半個多小時。隨著晉� ...

或是從沒來翻越太行山的緣故,地處山東的我,對太原、對晉祠是很陌生的。在印像裡,除了面食和煤炭,想像不出山西的樣子,也不知太行山下風土人情,對晉陽古城更是一片空白。晉祠也是一樣,只知其名,不知其意,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迷。到太原的第二天,吃完早飯,便乘車匆匆趕往晉祠。

晉祠位於太原市西南的懸甕山下,距市區25公裡,乘車不過半個多小時。隨著晉祠臨近,遠遠望見一片古風濃郁的建築群,在蔥郁的青山下,在茂密的樹影裡,透著莊重和威嚴。來到晉祠外,只見高高的圍牆裡,一片參天古樹旺盛生長著,好像有“滿園春色關不住”的意境。而這建築群之上,樹冠之中,浮著濃濃的紫氣,顯出一派幽靜和神秘。

來到晉祠,聽過導游介紹,才知道這祠堂的來歷。晉祠,是晉王祠的簡稱,是奉祀西周初晉國第一代諸侯唐叔虞的祠堂,春秋末期屬晉陽古城一部分。唐叔虞是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因封地在唐,所以叫唐叔虞。叔虞在唐執政期間,帶領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深受人們的擁護和愛戴。他去世後,為懷念他治國有方、造福百姓的功績,人們便在晉水源頭建祠廟祭祀,稱為唐叔虞祠。其子繼位後,因境內有晉水,遂將國號改為晉,這樣第一代諸侯王叔虞的祠堂也改名為晉王祠。盡管晉陽古城在北宋年間被毀掉了,但晉祠卻幾近完整地留下來,經過各朝代的修繕,逐步形成今天的規模。

整個晉祠坐西向東,依山而建,整個中軸線呈東西方向。晉祠的莊重和胸懷,在晉祠的朱色大門就可見一斑。這渾厚巍然的晉祠大門,沐浴在霞光裡,與霧靄中的山影對應起來,顯露著凝重。三道拱形的門洞,打開了晉祠深幽。大門上方,懸掛著陳毅元帥題寫的“晉祠”匾額,字跡剛勁有力、飄灑雋逸。

進了門來,舉目一覽,只覺眼前一開,別有一方洞天展現在面前。院裡古木參天,樓閣幽靜,亭台閑雅,清風拂面,讓人覺得有高山流水的清幽。迎面是一處古色古香樓台,名叫“水鏡台”,檐下懸有橫匾,上題“三晉名泉”。據說“水鏡”的意思,就是忠奸是非在水鏡中一照便世人皆知。在正面看不出這是什麼建築,轉到背後去看,原來是一處古戲台。這個戲台看似與其他戲台無異,其實有它獨到的玄妙:戲台下埋著幾口大缸,能通過共振原理增加音量。這也算最早的擴音設備了。只見台前有一楹聯:笙歌韻管弦,皆是寫炎涼世態;艷質回風雪,罔非傳冷暖人情。雖說寫得工整,可看罷讓人覺得心情有幾分慘淡。

沿中軸線西上,便是金人台,又名蓮花台。這是一處磚石結構得方形平台,中央有一個小小的琉璃瓦閣樓,四個角各有一個兩米多高威武的鐵人武士。這就是流傳久遠的晉祠鐵人。為何要鑄造鐵人,相傳的各種說法不一,有的說為鎮水防止水災,有的說為了鎮守晉祠。盡管說法和故事很多,但從鐵人胸前銘文看,布施者本意還是求平安,保持基業百年不衰。

過了“對越坊”以及鐘鼓樓,往前就是獻殿。該殿是祭祀聖母邑姜的享堂,其建築獨特之處在於,頂部是單檐歇山式,而檐下為立柱,前後敞亮,四周無壁,其形若亭。據說整個建築沒有一顆鐵釘,鬥拱相接、卯翹相連,異常堅固。在這個大殿裡稍適休息,在通透涼爽的風裡,可以想起家鄉那穿堂風,感到久遠的親切。

緊靠獻殿是一處國寶級建築——“魚沼飛梁”。古人把方型水池稱為沼,圓形水池稱為池。“魚沼”是水池的名,有3米深,水流很大,是晉水第二源泉。飛梁就是跨水的橋。不過建在這水池上的橋,是一座造型別致的十字橋,橋下無橋墩,由34根石柱支撐。據說這孤例建築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眼前就是晉祠的主殿——聖母殿了。這個古老、壯觀的宋代建築,宏偉壯觀,氣勢恢弘,古拙豪放。大殿高19米,重檐歇山頂,殿的四周建有回廊。殿前有8根粗壯的殿柱,每柱上盤有一條生動的木龍,形態張揚、霸氣。據說這是我國最早的木雕藝術品。殿中神龕裡,端坐著頭戴鳳冠,身著蟒袍,神態嚴肅的聖母。這就是唐叔虞之母邑姜。殿中還有42尊神態各異的宋代侍女雕像,栩栩如真。整個大殿修舊如舊,保持著古老的本色,把千百年來的滄桑顯露得一覽無余。這聖母殿與獻殿、“魚沼飛梁”被稱為“三大國寶建築”。

在聖母殿的一側,是千百年來與聖母相依為命的難老泉。只見清潭池邊,一道泉流從半壁的漢白玉龍口中噴湧出來,白練直瀉潭底,跌水聲打破了祠院裡的寧靜。不知這難老泉是不是真的永遠不老,但晉水第一源湧流多年,養育了不老的晉文化。人們沒有忘記難老泉長流不息的功勞,將其與形似臥龍的周柏,聖母殿中的侍女塑像譽為“晉祠三絕”。

在這主軸景線上,並沒有見到晉王唐叔虞祠。按照路上的標志尋去,原來唐叔虞祠在晉祠的北部,坐北面南,是一處獨立依山而建的廟宇,雖說不如聖母殿高大,但氣勢浩然。登上25級台階,進入高聳的山門,穿過前院,後院裡便是叔虞殿。來到殿內,走上前來,瞻仰神龕中身穿蟒袍、手持玉圭的叔虞座像,雖說年歲已久了,但那帝王之氣猶在,雄心壯志猶存。到了叔虞殿,見了晉王像,心想算是見到晉祠的主題了。

晉祠原本是祭祀唐叔虞的專祠,為何主建築由唐叔祠變成聖母殿,而整個晉王祠最終變成了以儒、道、釋文化為內涵的奉祀祠廟建築群?為弄明白這件事,還頗費了一番周折。據考,這變化是宋朝以後的事。宋初,趙匡胤弟兄三攻下晉陽城後,怕晉陽出“真龍天子”爭奪宋朝天下,便焚毀古城以“斬斷龍脈”。同時又大修晉祠以“積功德”,保大宋江山千秋萬代。這趙家皇室的後代不僅封唐叔虞,還加祀叔虞之母邑姜,給予聖母的稱號,並在祠內鑄鐵人以加威儀,建聖母殿以顯母貴,把風光更多地給了邑姜。這樣晉祠成了以聖母殿為主體的布局。到金元時期,由於在晉祠求雨甚靈,人們誤將聖母當作水母、水神,大肆供奉,又變晉祠為廣惠祠和晉源神祠,而叔虞母子倆反而被遺忘了。直到清康熙年間,有人才考證清楚水母原來是聖母,遂還其本來面目。不過在這期間,或是寄晉陽中興的期望太多,或是求得國泰民安,大批的道家及儒家其他建築紛紛興建,晉祠也就變成了包容多種文化的建築群。

尋看晉祠,發現這裡不僅是莊重古樸祠堂,還是秀麗雅致的風情園林。晉祠依山而起,挾有晉水源頭,山清水秀,花木茂盛,顯著神奇的靈性。晶瑩流水在蒼郁古樹的掩映下,在古老的河道裡流淌,寧靜之中顯現出一幅美好的畫卷。難怪李白留下了“晉祠流水碧如玉,百尺清潭寫翠娥”的詩句。

晉水潺潺,如千古不盡的源泉,灌溉了晉陽大地,造就了燦爛的文化。到了晉祠,才知道晉陽古城曾有的輝煌,知道不少朝代的更迭,歷史上發生的大事,都與此地有關。像戰國趙襄子,漢文帝劉恆,北齊高洋父子,唐朝李淵父子,五代李存勖、石敬瑭、劉知遠等都是從晉陽起家,楊廣在未稱帝前也長期在晉陽任晉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淵、李世民父子在晉陽反隋起兵前,曾在唐叔虞神像前祈禱,滅隋後因起家於唐叔虞封地古唐國,故將國號取名為“唐”。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國號,就是這樣來的。

晉祠的殿堂樓閣亭台榭甚多,景點神采各異,綺麗迷人,而每一處都載有一段歷史。來到晉祠,猶如讀一本很古老的書,盡管有許多生僻,甚至難以明白,但是只要來了,就會有不少收獲。

(2004年5月22日)


精選遊記: 太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