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楠溪江山靜觀水之痕

作者: 上海小子.

導讀楠溪江,溫州永嘉境內,南北縱貫,這裡是魏晉時名震一時的“風流王謝”的故裡。我在讀書時就讀過謝靈運的山水詩,就猜想著“永嘉”一定會很美,因為只有不一樣的景致才能孕育出“疊疊雲崗煙樹斜,彎彎流水夕陽中”那樣美好的詩句。行駛在蜿蜒曲折的臨江公路上,一路欣賞楠溪江的秀麗美景。路的兩旁豎立著一個個巨大的廣告牌,寫著“楠溪江,山水詩的家鄉”,� ...

楠溪江,溫州永嘉境內,南北縱貫,這裡是魏晉時名震一時的“風流王謝”的故裡。我在讀書時就讀過謝靈運的山水詩,就猜想著“永嘉”一定會很美,因為只有不一樣的景致才能孕育出“疊疊雲崗煙樹斜,彎彎流水夕陽中”那樣美好的詩句。行駛在蜿蜒曲折的臨江公路上,一路欣賞楠溪江的秀麗美景。路的兩旁豎立著一個個巨大的廣告牌,寫著“楠溪江,山水詩的家鄉”,這倒是體現出了溫州人的精明,一句話便使得游人覺得似乎也沾染上了幾分詩韻。

闖入桃源境界

石桅岩是楠溪江景區的門戶所在,就如同在一塊石岩上的幾個鐫刻的大字——“漸入佳境”,這裡正是美妙旅程的開始。

石桅岩景區的入口是小三峽,買票進門,卻被前面的一湖綠水擋住了去路。兩岸重山掩映,湖水彎過峽谷不知有多遠,怎麼進去呢?忽然從峽谷中盡頭劃來一支小舟,原來是來擺渡我們這些有緣人的。坐在船上,兩岸的峻嶺不斷的後退,那一潭綠水看不到底,手放入潭中,水從指縫間流過,清涼透骨。

小三峽並沒有很長,不一會兒我們便棄舟登岸了。大體上石桅岩是個山谷,走在這靜謐的山谷中,看著兩邊的奇峰秀色,聽著路邊小溪的嘩嘩流淌,真是好像踏入了一個世外桃源。走著走著,忽然寂靜的山道上“哞”的一聲,一頭母牛帶著兩頭小牛悠閑的從對面散步過來,它們是這裡的主人,我們只有把山道讓開,讓它們先過。它們慢悠悠的走過去,正眼都沒看我們一眼。

竹筏江游

不知道當年謝靈運來過獅子岩沒有,而眼前的這獅子岩,卻活脫脫是一副優美的山水詩畫。喚來一排小竹筏,撐傘坐在竹筏之上,筏老大身披蓑衣頭戴竹笠搖槳筏頭。竹筏毫無聲息地駛離岸邊,在平緩的江面上徐徐漂下,心情也隨著水流緩緩的舒展開來。偶爾穿過一片急流,筏身會有些許的顫抖,江水湧了上來,漫過我的雙腳,引起同行女孩們的一兩聲驚呼。在清澈的江水、清爽的江風中,頭靠在竹椅上,閉上眼,聽著周遭的水聲、風聲、岸邊竹林的嘩嘩聲,不由得羨慕起撐篙的筏老大來,每天可以與這樣的美景做伴,會是如何的寫意生活!

行至下游,江上回轉的筏子漸漸多了起來,一排排的竹筏來來往往,但在這寬闊的空間裡,沒有一絲喧雜得感覺。由於是逆流而上,筏老大們撐得很辛苦,碰到急流險灘,還要跳入江中拖著筏涉水而行。盡管如此,上游漂下來的和下游拖上來的筏老大們還是大聲的打著招呼,江上不時傳來他們爽朗的聲音。

深藏的絢麗

去十二峰的時候,天氣很好,陽光明媚,遠山在晨霧中若隱若現,山谷中有大片的農田和油菜花,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氣息,很清爽。

沿著山路拾級而上,路過一個小亭,從亭中可以聽到隆隆的水聲,看到前面山頭飛瀉的瀑布。亭旁有小路蜿蜒而下,直通瀑布的盡頭——一汪淺潭。雖然水勢不大,但靠近了,仍然可以感覺到水波的震動。在陽光的折射下,瀑布上有幾條彩虹若隱若現,雖然說不上絢麗,但已經足夠驚艷了。返得山上,才發覺小亭的名字叫“橫虹亭”,想必是亭以瀑名,的確貼切極了。

我們繼續前行。據說山谷中藏有九段瀑布,雖一脈相承,卻各有千秋韻味,故有“九氵祭”之稱。我想,是否是龍生九子、化身於此呢?可惜我們一路過來,只顧驚訝景色美麗,卻忘了細數瀑布的個數了。不過這其實並不重要——沿途美景,又何止九個之多?

印像中的第二瀑,是一個驚喜。寬寬的水簾順著石壁傾下來,如同一個寬寬的銀幕,遮上了一層珍珠串成的彩簾,晶瑩流動,後面映著的影片隱隱約約,令人有撥簾入戲的衝動。再往上走幾步,突然有一汪碧水停在眼前,只見鱗鱗的波光慢慢的延伸開去,一直沒入郁郁蔥蔥的深處。這汪碧水與剛才的瀑布相諧相應,一靜一動,真是相得益彰的造化。

經過了這些瀑布,小路也開始曲折而下,引著我們到了半山腰的一個山谷,這裡竟然深藏著別樣的秀色。山谷很大,被群山環繞,卻有農田、牛羊、村舍,甚至還有教堂,讓人豁然開朗!原來在這遙遠的深山裡,還有如此般安詳的境地,村民們耕作不輟,生活平靜、無爭。

楠溪尋古

山水詩源

楠溪江風景之美,自古就已聞名。東漢末年和三國時代,就有傅隱遙、梅福等一些求仙問道的人來此隱居。劉宋時期,謝靈運在此寫出了中國第一批山水詩。稍晚一點,蕭梁時期的陶宏景,曾在楠溪江的大若岩等地修煉,他在《答謝中書書》裡描寫此地的風光“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歷代詩人對楠溪江山水吟詠不輟,蘇東坡贊嘆道:“自言長官如靈運,能使江山似永嘉。”李清照南下溫州,到楠溪江,寫下了著名的《武陵春》:“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耕讀文明

秀麗的風景、肥美的土地以及江上的舟楫之利,楠溪江地區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聚棲,其後歷經百越時期,漢末兩晉始為漢化,到南宋則形成了獨特的耕讀文明。

由於環境的封閉,在千余年蒼海桑田、星轉鬥移的大變遷中,楠溪江保持著相對的獨立和穩定。在楠溪江沿岸的谷地裡,仍星羅棋布著數百座晚唐至明清時期建造的古村落,如蒼坡、芙蓉、岩頭、楓林、東皋、蓬溪……這些村子散落在山麓水濱的農田之間,掩映於林蔭竹叢中,青瓦粉壁,屋舍儼然。在這些村落中,鎮南芙蓉古村和鎮北的蒼坡村非常奇特,芙蓉古村按“七星八鬥”修建,蒼坡村卻以“文房四寶”來布局,保持了宋代的原貌。村口古柏參天,村民淳樸好客?而住宿在農家亦頗有情調。


精選遊記: 溫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