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的華山之行

作者: 小N

導讀大二那年的華山之行看著照片,想起了我第一次登華山的經歷,整理了一下,呵呵,獻給大學時候的伙伴們,特別是那已遠在泰國的Mai,謝謝你大二那年西行的一路照顧,謝謝你大學期間的肝膽相照,也謝謝上次在曼谷的款待,也謝謝Yui,什麼時候等你不用加班了,我再去看你們。 記得那一年我大二,經過不到一個晚上的商量,我們一行四人就收拾行囊,在國慶放假前幾天就� ...

大二那年的華山之行看著照片,想起了我第一次登華山的經歷,整理了一下,呵呵,獻給大學時候的伙伴們,特別是那已遠在泰國的Mai,謝謝你大二那年西行的一路照顧,謝謝你大學期間的肝膽相照,也謝謝上次在曼谷的款待,也謝謝Yui,什麼時候等你不用加班了,我再去看你們。

記得那一年我大二,經過不到一個晚上的商量,我們一行四人就收拾行囊,在國慶放假前幾天就偷偷溜出了學校,一路西行。還記得我們後來還有到平遙的計劃,可惜終究未能成行。

我們前後用了大約10天的時間每人花了不到1000元,從武漢到西安,上華山,再到洛陽,上嵩山,游龍門石窟……大學生時代,仿佛都有用不完的精力,有戰勝所有困難的勇氣。當時我們從武漢坐了17個小時的火車到的西安,花了2天游游遍了西安城及附近名勝,我們一口氣去了大小雁塔、碑林、陝博、秦皇陵、兵馬俑、驪山、華清池……那時候,我們在碑林裡裝作文人墨客搖頭晃腦的拼湊著詩句;我們在兵馬俑展館背著荷槍實彈的衛兵偷偷拍照留念;我們在西安城牆上幻想自己駕馭著四頭大馬的馬車巡視著城牆,從城牆左邊搖搖晃晃跑到右邊,又從右邊晃回左邊;我們在書雁門街上鬼鬼祟祟企圖刮地三尺尋找寶藏…還記得當年在回民街古董店裡的那對老夫婦嗎?把所有的珍藏拿出來給我們看。我這次去,還特意找了他們,不知道是我記性不好,還是商店早已由晚輩們掌舵,反正我沒有找到那熟悉的臉。當時買的兩個鼻煙壺,現在還珍藏在我的書櫃裡,我不時還翻出你們在華山上日出的時候拍得很像明星海報的照片看。還記得你們笑我躺下床還說著半句話就呼呼地睡著了。

前後兩次回到西安使我們吃遍了西安大街小巷的小吃,回民街上的烤肉和說不上名字的回族煎餅、路邊的麻辣燙、春發生的泡饃、老孫記的夾饃、解放路的餃子宴……還記得我們用2、3塊錢買了一大袋的水晶梨,死活也沒吃完。特別搞笑的是我們4個人在老孫記要了2碗泡饃2個夾饃,驚嘆這裡的碗都是海碗以及食物分量充足之余,看到旁邊一窈窕淑女一個人要了一海碗泡饃就著兩個夾饃在吃,你們對自己的飯量羞愧不已。

懷著對西安平靜的土地下面狂熱的寶藏的幻想,我們夜裡離開西安,趕到華山腳下。記憶中那時候的華山山門是很簡陋的,經過了破舊的山門後就投入到了漆黑的山裡,一路上沒有路燈,也沒有現在這麼多的村民的小店,記憶中甚至連像樣的洗手間也沒有一個。不記得我們當時帶了手電筒沒有,只記得當時的月亮很亮,腳下的路清晰可見。山上的夜晚月朗風清,樹影婆娑,甚是詩情畫意。

我們一路上借著月光前行,記憶中應該還滔滔不絕地談論著學校裡的風流韻事。一路上應該經歷著同樣的體力和意志力的考驗,現在已經記不太清楚了,只是記得我們走到回心石的時候,已經走了2個小時,然後不知道你們誰告訴我,到了回心石才完成了是三分之一的路,從這往上,就會越走越險,自古華山一條道,回心石上去,想回頭就很難了,走到這裡已經沒有信心的人就在店家喝碗山裡的豆花,歇歇腳就下山去了。年輕力壯的我們,自然是沒有被那三個字嚇倒,邊走還不時唱著軍訓時候學的軍歌給自己鼓勵。5點不到我們就到了北峰,望著依舊遙不可及的東峰有點泄氣了,還記得當時那些在我們很前面的人,不斷的從遙遙的通往東峰的路上給並不認識的後來者鼓勵,總聽到他們大聲呼喊“馬上就到了!”“後面的加油哦!”“我們看到峰頂了!”我想也就是這些鼓勵,讓我們堅持住並很快就到達了東峰的觀日台。

等待日出的時間是漫長的,也是人疲勞到了頂點的時候,當時山頂上人已經很多了,我們隨便找了個地方坐下,一會兒就睡了過去。山上的寒風和人們不時的虛張聲勢使我們不時從夢中驚醒,慌張地張開眼睛看看遠處的群山後面的天色。

等到天色漸漸變亮起來,躁動的人群使我們無法再安睡。6點鐘,天色越來越亮,突然天邊出現了一抹紅色的彩雲,人們驚叫起來,坐在地上的人紛紛站了起來走到前面去。可是這紅霞卻慢慢變暗了下去,一會又在那邊亮起,可是不多久又慢慢散去了。這樣來來回回被那天邊的一片雲彩戲弄著爬了5個多小時要看日出的人們的耐性。大半個小時過去了,有人變得急躁起來,說天都亮了,今天應該是看不到日出了。等到了7點,我們也有點絕望了,以為太陽已經出過來了。正待我們起來伸展著手腳准備離開觀日台的時候,山那邊的雲霞整個都陡然亮起來,不等大家回過神來,太陽就探出了紅紅小腦袋,應該是用驚艷來形容當時的心情吧,一切變得很恍惚。從太陽露出小小的一彎腦袋到撲通跳出雲海,整個日出的過程還不到1分鐘,美好的東西好像都不能長久啊。

待續……


精選遊記: 華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