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印像--阿巴克霍加麻扎(香妃墓)

作者: mayinghai

導讀喀什印像初識新疆是《花兒為什麼這麼紅》,對喀什的印像則是《冰山上的來客》。對於帕米爾高原的向往,我和老婆終於來到了喀什。喀什是維語“喀什葛爾”的漢譯。表示玉石彙集的地方(或者表示玉石般的地方)。喀什距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市1473公裡,空中飛行時間1小時40分鐘,所以人們常用“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國的大,不到喀什不知道新疆的廣闊”來比喻,她是我們國� ...

喀什印像初識新疆是《花兒為什麼這麼紅》,對喀什的印像則是《冰山上的來客》。對於帕米爾高原的向往,我和老婆終於來到了喀什。喀什是維語“喀什葛爾”的漢譯。表示玉石彙集的地方(或者表示玉石般的地方)。喀什距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市1473公裡,空中飛行時間1小時40分鐘,所以人們常用“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國的大,不到喀什不知道新疆的廣闊”來比喻,她是我們國家最西的一座市級城市。

對於初進喀什的我,道路旁的建築除了維族民居,就只有伊斯蘭清真寺了,兩根粗大的柱子撐起方型的門廳,門廳上面那對稱的圓拱托起一輪新月;行色匆匆的路人除了“古藍丹姆”(其實“古藍丹姆”是塔吉克族的人名),就是“阿米爾”了,服飾多樣、色彩鮮艷,繡工精致的四楞小花帽帶在每個人的頭上;趕著驢車的維族大爺就像動畫片中的“阿凡提”,頭頂綠色小帽,右衽斜領、長袖無扣,腰系方形長帶。處處都透出從所未見到過的純正維族特色和伊斯蘭風格。

看過《還珠格格》的人,一定記得“香妃”。香妃就是喀什人,維族名伊帕爾汗,是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阿巴克霍加的後人。阿巴克霍加的先人在伊斯蘭教的教史和南疆政權的建立都有著濃重的一筆。我們帶著好奇(有一點獵奇)首先來到了香妃墓。

香妃墓位於喀什東北郊的浩罕村,進入墓園首先是小禮拜寺,先是彩繪的天棚,用著名的風雕沙刻手法描繪著美麗、神秘的南疆,包括白沙山、流沙河,卡拉庫裡湖,慕士塔格峰和紅其拉甫(維語:雪牆)等地方的自然風光和一些民風、民俗;在一角上,按伊斯蘭教的教義擺放著“吉那孜”、白布等一些喪葬用品,向游人們敘述著維族風俗的另一面。退出小禮拜寺,往西走就是教經堂了,

原先是培養、選拔阿訇的地方,但經過歲月的洗禮,有些破舊,以至於土牆需要用木柱進行支撐了,給我更多是歲月滄桑的感覺。走過一扇小門,就是大禮拜寺了,寬敞的院子裡有著兩個水池,是給信徒大淨、小淨用的,禮拜寺主體內一根根油彩斑落、靠麻繩維系的木柱處處提醒我,這座建築已經有500年的歷史了。

香妃墓的主體在禮拜寺的右側,外型方整內含圓圜,四角大圓柱撐起頂部的大圓拱,上面頂著一輪彎彎的新月,外牆貼著顏色鮮艷的琉璃片,是一座典型的伊斯蘭宮殿式陵墓。墓室內設計巧妙,當時沒用一根柱子、一塊磚石。圓圜的牆壁是空心的,即使墓室內空氣得到流通,又使室溫恆定。墓室內築有半人高的平台按家族的輩分和性別排列著五代72人大小58座墳丘。在後排的東北角落裡有一個用大紅稠布包裹著並伴以蝴蝶節的魚脊型(維族形容成嬰兒的睡床,寓意從哪兒來回哪兒去)墳丘,墳前用維、漢文字表明她的主人是阿巴克霍加•伊帕爾汗。

而維族講解員更多的是介紹阿帕霍加和他的父輩的歷史功過,是他們最先將伊斯蘭教的教義融入到原先當地維吾爾族信奉的佛教中,最後在南疆推廣正統的伊斯蘭教。這裡的禮拜寺與別的禮拜寺有著相同的布局,相同的作用;但最大的區別在於它的柱子上雕刻著佛教的聖物--“蓮花”。

教經堂的圓拱上沒有了常見的伊斯蘭教新月,而是佛教的筒閣。這是世界上的唯一,這也是阿帕霍加家族的魅力。“這些細節已經沒人注意了,原因就是長眠在旁邊的‘香妃’”。維族導游略帶個性的補充道,“請記住這裡是阿巴克霍加麻扎”。


精選遊記: 喀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