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江西兩城市

作者: 濁酒半杯

導讀行走江西兩個城十一月初,秋高氣爽,去了江西省的兩個地級市,一個是吉安,一個是贛州。 說到吉安,其實名聲在外的是井岡山,而對吉安市人們反而比較陌生。因為以前去井岡山, 很多是從樟樹站下火車然後坐汽車進山的,很少逗留。其實井岡山是吉安市的下轄縣級市井岡山市的一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革命聖地,有關井岡山的文章很多,我不想贅述,總的感覺是其人� ...

行走江西兩個城十一月初,秋高氣爽,去了江西省的兩個地級市,一個是吉安,一個是贛州。

說到吉安,其實名聲在外的是井岡山,而對吉安市人們反而比較陌生。因為以前去井岡山,

很多是從樟樹站下火車然後坐汽車進山的,很少逗留。其實井岡山是吉安市的下轄縣級市井岡山市的一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革命聖地,有關井岡山的文章很多,我不想贅述,總的感覺是其人文價值大於景觀價值。如果有時間,吉安城裡的兩處景點還是可以去的。一個是白鷺洲,白鷺洲立於市中心贛江的江心之中,以前曾把此洲描繪為“江分二水,吞波吐瀾,砥柱江心”,但現在整條江可能在枯水期,河床暴露,成片沙洲,只有涓涓細流和斷斷續續的水面,已無當年景像,只有無限滄桑。白鷺洲的聞名其實在洲上的白鷺洲書院。白鷺洲書院創建於南宋淳佑元年(公元1241年),其後幾百年間人才輩出,如一代英豪文天祥。宋代大理學家程頤,程顥也曾在此講學,理宗皇帝曾親書“白鷺洲書院”匾額。現尚存雲章閣(明萬歷二十年即公元1592年重建),風月樓(清同治十年即公元1868年重建)兩座古建築。登三層之風月樓可四眺江岸,江水,沙洲及周圍諸山。白鷺洲現為江西省重點學校白鷺洲中學所在地,進去參觀購門票六元

另一個是青原山淨居寺。距市中心七公裡,自古為省內名勝,南宋詩人楊萬裡稱其為“山川江西第一景”。歷代留下多處詩人騷客興游所詠手筆和詩章,顏真卿書“祖關”,文天祥書“青原山”,黃山谷書長詩碑為青原山墨跡三寶。淨居寺是佛教南宗六祖弟子行思於唐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創立的禪宗寺院,後發展成南宗七祖,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年的歷史,現建築是七十年代重修的。但行思和尚手植的兩株柏樹還活著,還有三百年以上香樟等老樹幾十棵,像這樣被這麼多古樹懷抱的寺院甚為少見。修復後的淨居寺保持了明代風格,其布局極有特色,大雄寶殿四方環水,天王殿與大雄寶殿之間由三孔石拱橋連接,水池內是放生的魚龜,如此獨具匠心的寺院建築格局我還沒見過。進寺院門票才一元還供香,但仍有不少當地人衣冠楚楚卻不願出這區區 一元錢,不管看門和尚善言相告仍長驅直入,和尚無奈雙手合掌口念“阿彌陀佛”,隨他去吧!

贛州是江西第二大城市,是贛江的起點,源於南嶺的章水和源於武夷的貢水在贛州城下彙合,始成贛江,贛字就是“章”字與“貢”字的組合。贛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因為保留大量宋代文物和遺跡所以也稱其為宋城。贛州市名勝古跡眾多,如作半日或一日游可去的地方有兩處。

一, 通天岩:通天岩位於贛州城西北七公裡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風景區。這是一處丹霞地貌的石窟景區,保存著自唐宋以來的摩崖造像358尊,北宋至民國的題刻128處。我國的石窟造像大都分布在河西走廊,山西,河南一帶,南方地區較為少見,而通天岩則是南方最大也是地理位置最南端的一處石窟群。通天岩石窟分五個岩洞區,忘歸岩最為獨特,一洞穿丹霞而過,岩壁留有王陽明五言詩一首“青山隨地佳,豈必故園好,但得此身閑,塵寰亦蓬島。西林日初暮,明月來何早,醉臥石床涼,洞雲秋未掃。”因王陽明曾在洞中結廬講學故有“醉臥石床涼”句。通天岩最為精彩,因為這裡的崖壁上雕鑿著八尊唐代佛像,是石窟群中最早的造像作品。特別是其中的一尊雙手和十觀音造像,身體婀娜,衣褶流暢,面慈目善,栩栩如生,沈從文先生稱其“造像一絕,價值連城”。值得一提的是,蔣經國先生1939年~1945年曾在贛南生活了六年,任國民黨江西省第四行政區督察專員,保安司令兼贛縣縣長。通天岩廣林禪寺保存有“蔣經國避暑山房”。1946年蔣經國陪同蔣介石游覽通天岩,蔣介石發現寺院三面環山,地勢險要,不被外人注意,於是密令當時江西省主席王隆基將原方丈室的雙桂堂改建成一棟二層小洋房,打算將愛國將領張學良轉囚於此,後因解放軍已進逼江南,老蔣的這一計劃沒能實施。

二, 宋城牆及八境台,郁孤台:贛州城內最有價值的宋代遺物是古城牆,這是全國唯一保存完好的宋代磚城牆,現尚存3600米城牆及城門四座,炮台兩座,1996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全國保存較好的古城牆有西安,南京,荊州,臨海,平遙等。但這些城池的磚牆都建於明洪武年以後,包括北京長城,甘肅嘉峪關。而贛州古城牆建於北宋年間,現發現最早的銘文磚為北宋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早明洪武三百年。現存宋城牆處章水與貢水彙合處,隨地形呈銳角型走勢,中流砥柱,蔚為壯觀。八境台即位於城牆尖角處,因登上此台可觀贛州八景故名。原建築始建於宋,是木結構但屢遭火毀,現建築系1987年復建,鋼筋混凝土結構,共三層,與國內其他一些仿古樓閣建築風格雷同,因過分偉峨和修飾,古風無存。但八境台所處位置還是得天獨厚的,眼前就是八景之一的“二水環流”,加上蘇東坡曾親臨八境台並先後兩次作序題詩八首,所以就名聞遐邇了。郁孤台位於古城牆西南端的小山上,始建於唐,1982年按清代樣式復建,局部保留了磚木結構,沒有雕梁畫棟倒也樸實無華。名郁孤台,一是周圍林木郁郁蔥蔥,二是所處的小山頭孤傲獨立。樓台大門有一副楹聯“郁結古今事,孤懸天地心”,說盡了人間滄桑。與郁孤台聯系在一起並名聲大振的是辛棄疾的一首詞《菩薩蠻》“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這是辛棄疾在贛州任江西提點刑獄時登臨此台留下的千古絕唱。毛澤東,江澤民曾手書此首《菩薩蠻》。到郁孤台的古人還有蘇東坡,岳飛,文天祥,王陽明等,今人有董必武,郭沫若,李鵬等。


精選遊記: 贛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