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情茹夢一園間——七月水晶

作者: Elaine_Hula

導讀婦孺皆知的上海城隍廟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年後),廟內祭奉城隍神秦裕伯(明太祖敕封秦裕伯為上海縣城城隍神)和霍光(漢大將軍博陸侯)。老爸每次過年時就會對他當年除夕和伙伴們等在城隍大殿前等看城隍老爺換新衣的經歷津津樂道。 上海開埠後,城隍廟及其周圍老城廂地區商賈雲集,市場繁榮。到這裡可以覓到許多生活必需品,特別是一些日用小商品,什麼瓶 ...

婦孺皆知的上海城隍廟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年後),廟內祭奉城隍神秦裕伯(明太祖敕封秦裕伯為上海縣城城隍神)和霍光(漢大將軍博陸侯)。老爸每次過年時就會對他當年除夕和伙伴們等在城隍大殿前等看城隍老爺換新衣的經歷津津樂道。 上海開埠後,城隍廟及其周圍老城廂地區商賈雲集,市場繁榮。到這裡可以覓到許多生活必需品,特別是一些日用小商品,什麼瓶塞啊、筷子啊、頂針啊……細到老百姓生活的每一個角角落落。整個商城保持著中國古老的城鎮街市風貌,大小商店鱗次櫛比,各種商品琳琅滿目,老少顧客熙熙攘攘。現在的城隍廟更是凝集了各地的風情寶物:野趣的抬花橋、嘉定的民俗畫、舶來的的莫師漢堡。每當華燈初上,老城隍廟流光異彩、璀璨瑰麗;若逢假日,更是行人如織,人氣鼎盛。

外地游客喜歡聚在珠光寶氣的華寶樓下,笑靨如花地合張影;新新人類在卡通的自助照相機上,來張率性自然的即時貼照片;金發碧眼的人們聚攏在九品芝麻官的跟前,與這胖乎乎的大木偶一起樂不可支……

老城隍廟內,彙集了眾多的上海地方小吃,綠波廊的特色點心、松月樓的素菜包、桂花廳的酒釀圓子、松雲樓的八寶飯……真可稱得上是小吃王國了。

提起小吃,就一定不能不提及老城隍廟的小籠包子。這裡的小籠餡足湯鮮,尤其是面皮,薄得可見其就裡,吃客絡繹不絕。巧火而蒸的南翔小籠最讓人領略到了江南的精致與秀氣——宛如一個個裊娜多姿含情脈脈的水樣美人兒,又如視之欲動粉嫩圓潤的粉蒸玉兔,遠觀近賞,兩相皆宜;小籠包子一定要趁熱趁燙吃,冷得熱的完全是兩個味道,滾燙噴香的小籠對於咕咕直叫的肚子來說絕對是擋不住的誘惑。看那剛出籠的小籠湯包裹在熱氣之間,嘟著的翹嘴,雪白的玉臉,用筷子輕輕夾起,晶瑩潤白猶如懸於筷尖搖搖欲墜的水滴;浸上少許香醋,就著醋上漂浮的姜末送於嘴邊,用齒尖輕輕撕破面皮,鮮美的滾燙湯汁瞬時迸射出薄皮滲淌於齒頰之間,鼓足兩腮用力一吸,接著便可閉起眼睛享受美味的濃香厚汁不斷溢滿口腔順著小籠皮褶從嘴角向下淌出的快感,若是再配以一碗紫菜蝦皮蛋絲湯,那才真真是鮮美絕頂。據說正宗的小籠出籠時會任取一只放定在小碟內,戳破皮子,以流出汁水裝滿一碟為佳,否則,便不能出售。

當年的城隍廟一帶還曾經因為推著獨輪車走街串巷兜售梨膏糖的藝人聞名。舊時上海,賣梨膏糖者,往往手敲小鐺鑼,唱著即興編的小調,把一個悠長的故事說到要緊關節處,就賣個關子猛地煞住,開始兜售梨膏糖。當然許多聽眾都是伸著脖子光聽不買的。那個時候,人們把這“說唱梨膏糖”叫做“小熱昏”。梨膏糖還頗有來歷,相傳為唐代名相魏徵創制:魏徵老母患咳嗽不願服苦藥,魏徵就把藥草磨成粉末加入梨汁煎熬,熬干後切成小塊,入口香甜,後人仿制,名曰梨膏糖。現在的梨膏糖發揮創新,有薄荷、胡桃、蝦米、松子、花生、百果、奶油、咖啡、巧克力等眾多品種,不僅治病,也開始作為糖果走進千家萬戶。

城隍廟最大的與眾不同是分成內園外園,而真正有看頭的,便是白牆之內的豫園花園了。北方的園林多為高官土財,粗獷豪放;南方的園林,多為文人墨客之所,講究的是精致玲瓏,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廳一堂都是極具匠心,總有一股山水詩畫的味道與意趣。拿這豫園來說,其巧奪天工正是令人叫絕,雖然面積不可與世界最大的皇家園林頤和園相比,但其移步換景、精巧細膩卻遠非頤和園所能比及。

豫園門口有兩只銅獅,一雄一雌,經年累月,全身鏽跡斑斑,但這兩只獅子的頭和腿卻十分的光亮。原來古代有“摸摸獅子頭,做事不用愁;摸摸獅子腿,做事不後悔”的說法。於是游人們便樂此不疲,到了這裡都要摸上一把。

我慢慢地踱著,腳步落在古老的石板路上,石塊與石塊撞擊的聲音親切而又恬淡。遙想當年穿著千層底的布鞋,一襲錦緞棉袍、一幅題字折扇、一把銅質水煙壺的人們,不覺浮想聯翩。

穿過幾道回廊便真正進入內園之中,錯落有致的亭台樓閣,襯著園中的一池池蕩漾碧波,格外嫵媚動人。江南之所以靈秀,全在於水,沒有水便少了生氣。這水雖不見底,卻也綠的可愛、綠的嬌憨,水面朵朵蓮花,成群的金紅鯉魚追逐嬉戲。置身其力,猶在畫中,每走一步,都會發現更生動的畫面,其中的樂趣,非親自領略不能體會。

這裡的古建築更具特色,千人千面,嘆為觀止!聞名遐邇的古戲台高十余丈,分三層,金碧輝煌,房脊上極生動的小獸,屋檐上異常精彩、玲瓏剔透的石雕小品……不勝枚舉的經典,演繹著高山流水的絕唱。

豫園給人最直觀的整體印像便是通透,園藝小品,曲徑通幽,一條碧溪環繞園中,幾座小橋隱逸在林間。那四時不敗之奇葩、嬉戲飛舞之蜂蝶草蟲,還有漏窗龍牆、樓台水榭、修竹湖石、曲徑回廊……流露出的無不是一股濃濃的古風,無不凝結著華夏民族上下5000年悠久的文化精髓。

豫園正門前是目前剛改造完畢不久的上海老街,步入老街,就仿佛回到100年前上海的繁華集市。這裡原名方浜中路,歷史上曾以廟前大街為名,彙集了一批上海最早的錢莊、酒肆、茶館、戲台、店鋪,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沿街人文景觀使其擁有豐富的商業文化底蘊。

現在的上海老街經過一場轟轟烈烈的翻修與重建,恢復了當年的花格窗、排門板,再配以屋頂上的飛檐翹角、絳紅的窗欞、烏亮的瓦片,突出上海老城廂的民俗風情;黛瓦粉牆,紅柱飛檐,重現了童涵春、老同盛、吳良材、萬有全、裘天寶、老上海茶館、德順酒菜館、春風得意樓、西施豆腐房、丁娘子布莊、榮順館、博印堂等百年老店,同時開設丹鳳茶樓、名醫堂等富有傳統特色的商鋪。老街和北側的“明星街”一起向您呈現出老上海商旅百業、市井百態的一幅“清明上河圖”,展示了老上海從明清向民國直至西洋文化湧入時期的一段歷史文化的演變。

信步沿老街一路走過,叫賣聲、吆喝聲不絕於耳,沿街的酒幌店幡在風中搖曳,生煎包子、蟹粉小籠的香味摻雜在紅木、檀香木的奇香之中流淌在空氣裡,一切的一切都彌漫著一股老上海的古樸風韻。

……

與別處的老城廂相比,上海的城隍廟另有一番韻味,多了一種濃濃的文化氣息。在城隍廟附近住了將近十年,一直偏愛地認為豫園是中國南方園林中登峰造極的經典作品、認為老城隍廟是上海甚至國內最有特色的集商業、旅游、文化於一體的老城廂。

如今,城隍廟地區正在進行大幅度的擴建改造工程,嶄新的城隍廟讓我在感受大上海繁榮都市氣息的同時,更領略和懷念石庫門老上海弄堂風情的舊夢。

永遠的老城隍廟,永遠的上海。

——七月水晶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