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韓城

作者: 呂自歌

導讀初到韓城韓城,是個出名人的地方,漢之韓信、司馬遷,是其中赫赫者;也是歷史文化名城,“關中文物最韓城”,此言不虛。 大年初四,我乘車北上。經過4個小時的顛簸,於暮色中抵達了韓城汽車站。像許多城市一樣,韓城的老城由於種種原因,無法繼續發展,於是也像許多城市一樣,在距離很近的地方建設了新城。這之間的距離,給當地人帶來了不便也帶來了便利。 韓 ...

初到韓城韓城,是個出名人的地方,漢之韓信、司馬遷,是其中赫赫者;也是歷史文化名城,“關中文物最韓城”,此言不虛。

大年初四,我乘車北上。經過4個小時的顛簸,於暮色中抵達了韓城汽車站。像許多城市一樣,韓城的老城由於種種原因,無法繼續發展,於是也像許多城市一樣,在距離很近的地方建設了新城。這之間的距離,給當地人帶來了不便也帶來了便利。

韓城比較有名的除了他的歷史古跡,就是別具一格的民居了,這也是我此行的重點。被譽為“中國民居的活化石”的黨家村是其中的佼佼者。當我乘坐的客車行駛過老城時,隨處可見那些過去常見、現在卻很少見的老屋,門楣延伸出來的木頭上雕刻著“耕讀”、“和為貴”、“謙受益”的字樣,顯示出主人的志趣。講究點的人家大門上掛的是木刻的對聯,門楣上雕著精美的花鳥圖案,一般的人家就是貼的紙對聯了。

韓城的住宿很便宜,20元的標准間,有熱水有暖氣,頗令我有意外之喜。只是吃飯卻是個問題,因為過年,街上的飯館都關門了,據當地人講,很多店要過了正月十五才會開張。但是腹中的飢餓迫使我抱著一線希望在冷清清的街上尋覓。好不容易看見一家飯館有燈光透出來,試探著進去問,居然還在營業。吃了半碗當地有名的羊肉饸饹和一個餅,出得門來,嗯,渾身暖洋洋的。我由衷地體會到吃了飽飯後的那種滿足感,這種滿足感曾經使我們的祖輩父輩們擁有單純的快樂,可是現在誰還會單純地為吃飽飯而感到滿足呢?

走近黨家村

韓城黨家村古建築村落從1364年東陽灣改名黨家村至今,已有626年的歷史,被列入“國際傳統居民研究項目”,其保護範圍為:東自泌陽堡,西至西坊原邊,南起南原崖畔,北到泌陽堡北城牆50米處,總面積1.2平方公裡。

這批古建築經久不衰,保存相當完好。經建築學家考察認為:一是自然條件優越,該村依原傍水,位於狹長的溝谷之中,南北土原高達40 米以上。既減弱了西北季風的侵襲,又使夏天的涼風順溝谷吹過,是理想的冬暖夏涼的好處所。另外由於北原的紅粘土與南原的白粘土均不起塵,加之泌水繞行,空氣得到淨化,使黨家村的古建築數百年來一塵不染。

村中有建於600年前100多套“四合院”和保存完整的城堡、暗道、風水塔、貞節牌坊、家祠、哨樓等建築以及祖譜、村史,被專家稱為東方人類傳統民居的活化石。村中街道有“井”字、“T”字、“十”字形,一律青石鋪路,房屋建築多為“四合院”、“三合院”。

黨家村能完整地保存至今與歷屆政府和民眾多方重視與保護有關。當今黨家村共有333戶1300多口人,但近半個世紀以來, 房屋基本沒有大拆大改。保留了原有建築形態,是陝西目前發現的一處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古村寨。英國皇家建築學會查理教授認為:東方建築文化在中國,中國居民建築文化在韓城。

帶著這些書本上得來的知識,我坐上了去黨家村的過路車,車票5元/人。黨家村在韓城市東北9公裡,20分鐘後汽車將我留在了三岔路口。我抬眼四望,是北方農村特有的蒼涼的景色。田裡的作物早已收割完了,連收割後留下的枯萎的根莖,都一把火燒掉了,真是干淨,干淨得沒有人煙味。果林也是一片蕭索的冬季景像,那些干枯的枝條孤零零地伸向天空,然後定格,像一幅無名的抽像畫,像燃燒完的火把。

2公裡的路程對於我們這些已經習慣了出門以車代步的人來說,還是挺長的。不過不用擔心走錯路,“黨家村歡迎您”的標志牌沿路皆是,只要跟著走下去即可。到了黨家村的入口,我發現自己正站立在資料中所說的高達40 米以上的土原上。俯視峽谷,啊,一個古老的村落正靜悄悄地展現在我面前,如果不是身旁那深冬蕭瑟的景物提醒,我還真以為到了世外桃源呢。難怪黨家村歷經600多年,也無大的破壞,建在這麼一處避風有水的地方,除了交通不便,還真是個不錯的選擇。門票:30元。

游覽黨家村的感受我就不在這裡多說了,只講講我認為比較新鮮的地方。民居的大門都有門檻,不過這裡的門檻可是活動的,就是把過去常見的兩張條凳並排豎放,高度恰好。需要條凳或者進出車輛的時候,就可輕松取下。每一座宅院都是一處“三級跳”——正房最高,兩邊的廂房次之,門廳耳房最低。整個村落民居分為甲乙數級不等,等級越高,說明民居保存的越完好,價值越高。由於民居太多,我先看門口掛的分級的木牌,級別高的才進去,太低的就放棄了。

保存完好的民居就是讓人心生贊嘆,其中一戶民居門上那雕刻精美的琴、棋、書、畫四幅木雕是其中的代表作,我站在光滑的青石台階上,細細端詳良久,又回轉身來,舉目四望,恍惚中似乎回到了舊時光。此情此景,非筆墨所能形容。遇見這家主人出來做飯,頭發花白的老人家笑著寒暄:“來了?”我一邊笑著點頭,一邊四處打量這裡精美的磚雕木雕,兩不相擾,卻也有種溫暖的東西沁入心中。

登覽司馬遷祠墓

司馬遷墓與祠在韓城市城南10公裡芝川鎮南門外,有1路公交車可通。其東臨黃河,西枕梁山,北為立壁,南臨深壑,芝水環繞,屹立於懸崖峭壁之上,下有古車馬道,憑高遠望,氣勢宏偉,而司馬遷祠文物之盛,尤為韓城之冠,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因為東臨黃河,這裡的風和視野一樣,都讓人敬畏。經過芝陽橋,有路直通祠、墓前,路用大石鋪設,依山勢坡度逐級上升。大路上有“漢太史公祠墓”牌坊。祠用磚石依山勢築成四個高台,面積一個比一個廣大。每個高台之間有石級相連,層層上升,前面三個台上都有建築物,最後一層是磚砌的司馬遷墓。墓圓形,系元代修建。墓前有清乾隆年間畢沅題“漢太史公墓”墓碑,上有古柏,蟠若蛟龍。在太史公墓第三台磚砌的牌坊上題有“河山之陽”四個字,系出自司馬遷自傳中“耕牧河山之陽”之句。祠廟正殿有司馬遷塑像,方臉,長須,兩眉入鬢,現出嚴肅抱負不凡的氣概。

先抄一段書中的介紹吧:司馬遷,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今陝西韓城人,太史令司馬淡之子。他二十歲後開始雲游,足跡遍布祖國南北,到處采集傳說,考察風俗。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得讀史官藏書,他遍讀宮中藏書,搜集資料五年,於公元前104年開始著《史記》,後因李陵案牽連,被漢武帝處以“腐刑”,但他堅強的活了下來,在他55歲那年(公元前91年),終於完成了歷史巨著《史記》,這部巨著共130篇,52萬字,是我國第一部通史,並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影響十分深遠。魯迅曾盛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印像最深刻的是一步步走上來,感受到的是越來越高的空廓的視野,和越來越凜冽的西北風。尤其在最高處,視野最開闊之時,心中油然而生的竟是莫名的恐懼,這就是所謂的“高處不勝寒”嗎?為了拍攝畢沅題“漢太史公墓”的墓碑,我極力後仰,以至半懸在空中,這也是印像深刻之處。

坐落於整座山上的司馬遷的墓與祠,像征著後人對這位著名的史學家的敬仰之情,高山仰止啊,萬世景仰啊。

黃河岸邊走一走,也是很好的享受,雖然現在是黃河的“淡季”,雖然河床溝壑縱橫,水流有限,但她是我們的母親河啊,是我們幾千年歷史的見證。她猶如一個歷經滄桑如今老邁的老祖母,擁有更多的是回憶,看到她滿面的皺紋,使我們更加熱愛她。

韓城之旅結束。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