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全程游記-----(對歷史典故感興趣的朋友不要錯過哦)

作者: 莊生曉夢

導讀華山游記本來頭天決定登山的,但突然狂風亂作,下起了雨夾雪,真是天公不作美,正在沮喪之際,沒想到第二天天氣奇好可謂雨過天晴,艷陽高照,我們把東西一收拾,就急急忙忙地出發了,我們下午四點到了火車站,坐了大概兩個小時的車,終於來到了華山腳下,大家在山腳的旅社下租了一間房子,每人十元,暈暈沉沉的睡了過去。 是夜,山下涼風陣陣,被子裡冰涼潮濕 ...

華山游記本來頭天決定登山的,但突然狂風亂作,下起了雨夾雪,真是天公不作美,正在沮喪之際,沒想到第二天天氣奇好可謂雨過天晴,艷陽高照,我們把東西一收拾,就急急忙忙地出發了,我們下午四點到了火車站,坐了大概兩個小時的車,終於來到了華山腳下,大家在山腳的旅社下租了一間房子,每人十元,暈暈沉沉的睡了過去。

是夜,山下涼風陣陣,被子裡冰涼潮濕。我朦朦朧朧的睡到十一點半,被一陣敲門聲吵醒,知道該走了,於是爬起來收拾了一下,乘著月色出發了。

我們計劃夜爬華山,早觀日出,白天看景,晚上看星。真是天隨人願,晚上的星星格外明亮。今晚的行程大約二十公裡,計劃在早上六點時爬上海拔2100米的東峰看日出。我早在來之前就聽說華山景色迷人,山上諸峰挺立,危岩絕壁,清泉飛瀑,蒼松勁立。更加上其氣候多變,有雲華山,霧華山,雨華山,雪華山等奇觀。又聽說華山系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中華,華夏皆是以華山而得名。所以想好了在山上時一定要睜大眼睛,滴景不漏。

我們由華山峪口進山,兩岸谷壁陡立,我拿手電照了照,什麼也看不見,只隱隱聽見水流聲,谷內有一巨石,刻有魚石兩個大字,旁有:“光緒十年六月六日(1884),山內蛟起,衝裂巨石至此,中見魚形,首尾皆具,其事不知所在,因異而識”數字,所謂魚石,並不是說石的形狀似魚,而是只在面西的斷石上呈現黃色魚型,其首尾完備,姿態活躍,栩栩如生。經後人考察,認為魚石是從東邊山上崩落下來的,從魚石上行曰百米,可見篆刻在石壁上直徑達一米多的“壽山”兩個大字,相傳為陳摶所書,在上行數步,即到王猛台,王猛是東晉永和年間人,少年時應家貧,曾隱居華山讀書,後任尚書令,曾助前秦統一北方和西南的廣大地區。據說王猛台上有將校台,是王猛在此屯兵的遺跡。往南行曰2.5公裡,有石門當路,這是第一關,我們在此休息了片刻。我抬頭望了望天,只見月亮只一月牙大小,剎是可愛。漫天繁星和山中燈火交相輝映,一時分辨不出那裡是星星,那裡是燈火。惶惶忽忽中好像又回到了兒時,在那夜涼如水的夏天,我躺在院子裡,看著那繁星點點,在無憂無慮的童年中一夢便去了上古。一陣涼風吹來我打了個寒戰,看見周圍的山路,不由得訕笑,兒時的歲月是再也回不去了。

我們繼續前行,山路更加曲折,行了不遠就到了希夷峽和石門,這就是第二關。希夷峽原名叫張超谷,後因陳摶在此托骨安葬,宋太總宗當初又賜名陳摶為希夷先生,故而在陳摶去世兩百年以後,更名張超谷為希夷峽。峽的旁側有一長方形巨石,名“石鑿”。是陳希夷在端拱二年(999)夏,令弟子賈得升鑿的。據說,一日他對弟子說:“汝可於張超谷鑿石為室,吾將去”石室鑿成後。陳摶手書數言,上書宋太宗:“臣摶大數有終,聖朝難忘,已於今年二月十二日化形於蓮花峰下張超谷中”等語,果然,如期而逝,希夷死後,七日內肢體猶溫,有五色雲閉塞洞口,彌月不散,且有香氣飄出,河中巨石上所題“雲霞洞”洞上“雲樹生香”等大字就是根據此傳說而來的,此地有一巨大石塊從中豁開,若斧劈成,因而有鐵門之稱。由石門南行一公裡至桫欏萍,因為附近有菩提樹,此樹又名桫欏樹,所以又叫桫欏萍。谷底路絕,山路崎嶇。有詩為證:“小憩桫欏萍,手扶桫欏樹,仰見上方雲,時向人間去。”相傳此處的桫欏樹為陳摶所栽,後被清光緒年間的山洪所衝沒,現在看見的樹乃後人所栽,此桫欏樹,樹頂如花,葉七如掌,又名七星樹。在桫欏萍南可以看見“小上方”和“大上方”,“上方”是道教術語,是指“天界”這裡曾經道士雲集,依山遠望,其路好像掛在了懸崖峭壁上,次路怕只有神仙才上的去,怪不得古時的道長皆長壽,這樣的路不知道有多鍛煉身體。

由桫欏萍南行不遠即到藥王洞,此洞是供奉孫思邈的。距藥王洞一澗直隔,有個山谷叫“白鹿龕”,是傳說中魯女生修道的地方,魯女生不食五谷八十多年,但是一天卻比一天年輕,健壯。一日突然與故人告別,乘白鹿隨王母升天而去,故名白鹿看龕。後人做詩“雲中跨白鹿,心知魯女生。乞我一丸藥,相將游太清。”

從白鹿龕南行,經過路成之字型的十八盤,便來到了毛女洞,相傳毛女原是秦始皇宮中的宮女,名叫玉姜,當年秦始皇在酈山為自己修墓,把玉姜從宮中挑出來作為自己的殉葬品—----陪葬宮女,玉姜得知後,便和另外六名宮女一起逃到謂南躲在尤河谷裡的六泉姑,其他六位宮女在此死去,後來玉姜就逃到了華山,她住在一個山洞裡,遇華山道士谷春,谷春教她餓了吃松子,渴了喝泉水,天長日久,玉姜體生綠毛,行走如飛,所以後人稱玉姜為毛女。“毛女洞”中常有樂耳的鼓琴之聲傳出,為毛女感慨生世所彈。

過了毛女洞十八盤,即到了一處風景幽雅的山澗小盆地,俗稱青稞坪,可能因為此處生長青稞樹而得名。青稞樹葉浮蒼點黛,密集在坪上。聽說這裡每到雨季,泉水淙淙,瀑布轟鳴,風景十分優美,故被稱為“小蓬萊”,登臨到此,華山勝景可知一半,可惜是晚上,看不大真切。

進山至此,跨過石拱橋,繞過東道院,四下無路,但見不遠處光滑石壁上深鑿“回心石”三個大字。相傳,元代隴西人賀元西在華山修路時專門開鑿石洞,他鑿成一個便被別人強占一個,最後他不得不帶著他的兩個徒弟在西南峰下的長空棧道為自己鑿石造室,當他由兩個徒弟拉著在空中日夜鑿洞時,徒弟們以為師傅的本領只會鑿洞,跟他學不到什麼,變心生歹意,將繩子砍斷,匆忙下山,想另投新師學藝,當他倆跑到回心石的時候,突然看見賀元希從山下迎面而來,非常吃驚,以為遇到鬼魂,急忙跪地求饒,此後三人繼續鑿洞,修成道功,後人將二徒回心轉意的地方叫做“回心石”。同時也表示華山路險,從此開始沒有勇氣者,可以回心轉意。回心石之上便是華山第一險境千尺峒。這裡峒壁直立,其間僅容二人上下穿行。坡度為70度,從上到下共有370多個台階,皆不滿足寬,登山時向上仰視,一線天開。我們手抓鐵鏈,小心翼翼的攀上了頂,見一個只容一人的石洞,此洞名“天井”我們鑽出天井後,看見一平台,台上刻寫“太華咽喉”大概是形容這裡的路形猶如人的咽喉食管即窄,又突,而且還長,若從此處堵住,上下就會絕路,真正領教了什麼叫“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過了千尺峒,向北折即到了“百尺崖”只見這裡危石聳立,直插雲表,令人望而生畏。峽的兩壁幾乎就要貼在一起,中間卻被兩塊石頭撐開,人從兩塊石頭下鑽過,心驚膽戰,生怕石塊從兩壁間掉下來,此石又名“驚心石”果然名不虛傳。通過“驚心石”懸著的心才放下來,再回頭看,原來上下卡著兩塊石頭,所以能安然無恙,因此後面的這塊石頭被稱為“平心石”。

過了群仙觀,上行大概兩公裡就到了“老君犁溝”這是一條臨崖深溝,此溝深不見底,石級依壁臨溝而過,傳說這裡原來沒有路,是老子駕著青牛用鐵犁開的,形如耕地時留下的犁溝,所以被稱為“老君犁溝”又叫“老君離垢”用道教的話說,就是離開塵垢到達仙境的意思。這裡地貌復雜,估計是被山水長期衝蝕形成的。

從北峰往南走,不遠處便是“仙人砭”。“仙人砭”與“擦耳崖”相連,這裡一邊是懸崖絕壁,一邊是萬丈深淵,人行至此,身體需緊貼崖壁,惟恐下墜,往往使崖壁擦耳。我們小心前行,一會便到了蒼龍嶺,因其嶺脊青黑,蜿蜒盤旋,如同蒼龍騰空而得名。它是華山峪和黃莆峪的分水嶺。兩邊山谷,深不可測,另人心驚目眩,不敢側視,嶺脊上下高差約500米,坡陡在45度以上,有46級台階。龍的頭角是一片已經風化的斜豎著的石頭,龍的尾巴是底下的都龍廟,人可以從龍口中穿行。據說唐朝元和十四年(819年),韓愈因阻諫,得罪了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吏,在赴任途中曾登華山,當行至蒼龍嶺時,因為害怕無法下山,而放聲痛哭,將所攜物品拋於嶺下,並作書與家人訣別,華陰縣令聽到此事後,親自同人去接,將其灌醉,方得以抬下山。嶺上還有好事者刻有“韓退之投書處”。我記得《太華山記》對這一哭也有描述說昌黎所以痛哭,是因為這裡的山水景色美到極至,筆所不能繪,脈所不能傳,惟有痛哭,才足以抒發其心中所感。我個人更傾向於後者,真是“真名士自風流!”但不管哪種說法,此山道險峻,可見一斑。這時漫天的繁星猶如在眼前。清晰可辯,可謂手可摘星塵。我們休息了一會,繼續前行,來到了“通天門”,也就是“金鎖關”我們聽說再有半個小時就要到山頂了,故放緩了腳步。這時,天邊有些發白,我不知聽誰說的太陽快要出來了,急忙一路狂奔,只一會就來到了峰頂的朝陽台。此時山頂以聚了一些人。我隨便找了一個地方坐下,一只大白貓跟了過來,肥肥壯壯的,不時的看我一眼,在我身邊來回尋覓著。山上風大,只一會我便冷的發抖,後悔沒有帶瓶二鍋頭上來。正在後悔中猛的一抬頭。突然看見天邊出現一抹紅暈,仿若初戀少女的臉旁。拌著幾道霞光,太陽羞澀的躲在裡面。我極目遠眺,只見東峰山體俏麗,松柏參天,遠處的雲層分為了灰白,青綠,橘紅,到血紅等多種顏色,太陽在雲層裡掙扎著,跳躍著。有點像難產。經過一陣陣痛,突然露出個頭來,染紅了大半個天。大家歡呼起來,仿佛聽見新生兒的哭泣,只一聲,便響徹天際。

從觀日亭下來後,天以基本亮了,我們南下來到了東峰南側的下棋台,傳說五代時,趙匡胤與陳摶在此下棋。輸掉了華山。後來趙當了宋朝皇帝。,華山便可以不向朝廷納糧,東峰之東北有巨崖直削,黃白相間,旭日之下,赤光燦然,遠處望去,形如巨掌,所以名為“仙人掌”,相傳是“河神巨掌劈山”的掌跡,我想這裡的崖壁,應該是在物理風化作用下,逐漸產生裂隙,垂直裂隙處易被水衝蝕,久之成了細溝,再加上水流與岩石之間的化學反應,遠遠看去,最大的五條色帶向是巨人的手指,不由的使人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們由東峰難下,折而往西,目標是華山最高峰南峰。途經雲梯,看見有幾個男生爬上去了,我業躍躍欲試,此梯成90度,台階只有幾個腳趾的寬度,我抓住鐵鏈拼命往上爬,爬到一半時,腿腳發軟,鐵鏈晃來晃去,腳也踩不太實,一時間進退兩難,幾欲打退堂鼓,最後看看腳下的峭壁,想想下去比上去更難,再加上天冷,手有點發腫,很難抓住鏈子,我想不能再耽擱下去了,一狠心咬咬牙,繼續往上爬,好不容意爬到頂,感嘆一句,“差一點爬不上來了”說完後心裡發虛,有再世為人之感。

經過升表台的西側,穿過石樓門,便是華山最險景-----長空棧道,此道開鑿在南峰腰間,上下皆懸崖峭壁,由於有了前面的教訓,我只是趴在台子上望了一望,只見石壁上刻著“懸崖勒馬”“雲開益蕩”等警試之語。離開長空棧道後,我們繼續向南峰出發,途中經過一個大小僅可容人的石洞。洞上提“避詔崖”三字。相傳此洞是陳摶為了躲避宋太宗宣詔而藏之地,陳摶隱居時說:“一片野心都被白雲留住,九重寵詔,休叫丹鳳獻來”我不由的感嘆古人的閑雲野鶴,仿佛千年以後,先生依然笑臥此崖間,自稱臣是山中仙。我們爬到南峰頂上,見上立一碑書“華山極頂2160米”碑邊有一小池子,號稱“仰天池”。站立峰巔,舉目四眺,萬峰凌立,俯視峰下,黃土高原,渭河平原,黃河涇河渭河,盡收眼底。想起金庸老先生在華山極頂論劍,得此神奇之地,定能揮灑自如,笑傲江湖,彈指間數百個春秋,嘆古今多少英雄,留名在此,與山齊壽,與天同高!

我們繼續西行,爬過一小峰之後,又翻嶇嶺,隨即登上西峰,西峰又稱蓮花峰,從遠處眺望,山頂恰似一支直插藍天含苞待放的花蕾,有如青色芙蓉,而翠雲宮前有巨石又仿若蓮葉,怪不得要叫蓮花峰呢!,翠雲宮是西峰上唯一保存完整的建築,分前後兩殿,上下兩層,四周全用石條砌成,周圍古松參天。後殿供有三聖母像,宮院內有偏門,門外就是斧劈石,神話傳說三聖母就是被壓在這裡。其石如斧劈,斷而為三。我爬到石下看了看,石內有人形巨模,說是三聖母被壓在此留下的。劈斧石旁有一巨斧,約兩米,上題“仙家寶斧,七尺有五,賜予沉香,劈山救母。”十六個字。我們找了塊石頭坐了下來,看四周怪石凌立,有的像獅子,有的像大熊,有的像生氣的人臉,我們甚至還找見了蠟筆小新的頭像,這些石頭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抬眼望去但見雲天一線,風雲相同。我們休息了一會,開始下山,下山的路要難得多,本來回去可以坐索道,但大家為了多看一會風景,仗著年輕氣勝。誰也不想坐,我們手腳並用,小心翼翼的往下爬,大家一路急行軍後,在金鎖關氣喘吁吁的休息,我站在金鎖關,回首北望,蒼龍嶺更加奇險,雲台峰倍覺秀麗。一陣清風徐來,我腳踩萬山,只見四周白雲繚繞,耳邊松青鳥鳴,有如臨仙境之感。我看著天邊的雲彩,想起紫霞仙子說“我相信有一天我心愛的人會踏著七彩雲鬥來接我…”想著想著不由的痴了,一聲嘆息從心底蕩漾開來,我下意識的絞著雙手,四肢冰涼。我本不是多愁之人,但在這高處不勝寒之地,意會覺得人生如夢,悲喜自在人心。忽然一陣歌聲打斷了我的思緒,我抬頭望去,原來是個挑山工在給我們唱歌,只見他臉色黑紅,幾條深深的皺紋仿佛刻在上面一樣,手裡拿著幾個喝完了的礦泉水瓶子和幾張皺皺巴巴的一元錢,面前的擔子裡堆得滿滿的貨物。他昂首挺胸唱著自編的華山歌,我聽著他渾厚又略帶沙啞的嗓音,不由得搖了搖頭,暗笑自己生在福中不知福,他唱完後,我們給他了一瓶礦泉水和幾元零錢。他連連感謝,說要再唱一遍,走之前,我充滿敬意的和他握了握手,真誠地祝他日後生活如意,他也祝我一路平安,我在心底笑了笑,想一定會平安的,而且會永遠平安!

從五雲峰往下,路更加難走,我在心底叮囑自己一定要踩實了再往下走,經過了蒼龍嶺,百尺崖,千尺峒這幾段最難走的路後,我們在桫欏萍小憩。站在萍上,只見這裡諸峰羅列,古松青翠,山鳥啼鳴,向北眺望,八百裡秦川盡收眼底,我四處隨意走走,見萍上有個通仙觀,一路上我是逢廟必拜,在這裡當然也不例外。我急忙進去抽了枝簽,哈哈,上上簽。我掛著得意的笑容走了出來,心想,不管這裡是哪路神仙掌管,我都祝他香火旺盛。

下面的路就好走多了,可是經過這一天的勞頓,我的兩條腿好似灌了鉛似的,每走一步,腳都仿佛踏在針尖上。我咬咬牙,放慢速度,緩緩的走著,此時山中的景色又是一變,周圍的石頭仿若很多高手正在對決,一招一式有模有樣,我若是古代的俠女,定在這山中隱居,潛心研究這些石頭的招式,領悟大自然的變化之妙,十年之後,重出江湖,必然是一代大俠,名動天下。說不定還是哪個門派的開山掌門呢!想著想著不由的咧嘴笑出聲來,周圍的人問我笑什麼,我看他一眼,說:“傻笑呢!……”

就這樣,我一路走走停停,浮想聯翩,終於在下午六點半左右蹭到了山腳下。我喘著氣坐在路邊,看著高高的華山,一時間恍如隔世,心想真是“眼前無所見,半是青山半白雲;胸中無所得,幾經滄海幾桑田。”此行不虛啊……總有一天,我還會再來領教它的險峻,只是日後投入染缸,舊地重游時,能否找回如今飄灑的心境呢?想到這裡,不由的一聲嘆息,在落日的余輝中一步三回頭的離開了華山。

《當夜黑,遺漏典故之處頗多,其中穿鑿附會者更是數不勝數,為君一笑,如有筆誤,姑妄聽之:)》莊生曉夢


精選遊記: 華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