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發現(一)曼古

作者: 爾嘿

導讀泰國發現序 泰國是什麼?這個問題我以前沒有認真思考過。即便是對像我這樣自以為有世界視野的中國人,泰國也似乎只是個可有可無的偏安小國,既沒有發生過影響世界的大事,也沒有出現過叱吒風雲的人物。提起泰國想到的只有雌雄難辨的人妖表演,一個在擁堵道路上手舞足蹈指揮交通的警察,水上集市,還有一個熱愛中國文化的詩琳通公主。這一切我十幾天的泰國之行� ...

泰國發現序

泰國是什麼?這個問題我以前沒有認真思考過。即便是對像我這樣自以為有世界視野的中國人,泰國也似乎只是個可有可無的偏安小國,既沒有發生過影響世界的大事,也沒有出現過叱吒風雲的人物。提起泰國想到的只有雌雄難辨的人妖表演,一個在擁堵道路上手舞足蹈指揮交通的警察,水上集市,還有一個熱愛中國文化的詩琳通公主。這一切我十幾天的泰國之行都沒有看到,然而我卻發現了一個鮮活的國度,其實它並不遙遠,原來它很親切。

因為工作忙,臨上飛機的時候也沒有時間看朋友從網上下載的攻略。飛機從上海出發,五個小時後就到了曼古。

已過午夜,從機場到市區的高速路上車輛很少,兩邊也沒有太多的霓虹閃爍,看到廣告牌上一些沒有任何聯想的泰文才意識到英語在這裡並不是第一語言。路已經是很多年前修的了,略顯老態。市區的夜市居然還很熱鬧,吃東西和賣貨的小攤都在營業,好像很多人不需要天明上班。

SUK11和PAUL

通過網上預訂的SUK11是一間在自助旅行人中頗有名氣的旅館。查閱證件後前台很快辦好了入住手續,領我們上樓到房間前還送了兩瓶飲用水。我問:本地自來水可以喝嗎?他答:他們(指政府)說可以,但我從來不喝。

SUK11可能是由一般辦公樓或學校改建,樓梯兩旁的牆上是客人的塗鴉,頗多溢美感謝之詞。中間的木條過道和房間外的木裝飾刻意布置成舊時小街的感覺,還辟有讓客人可以席地而坐看書發呆的榻和別致的燈。房間內沒有多余的東西,顯得寬敞整潔,沒有電視卻有仿木屋檐形狀的掛衣架,熱水充足,冷氣充沛,充分理解和滿足像我們這些預算不充裕又要求干淨方便的旅行者的需求。

一覺醒來下樓就餐,早點已擺在前廳(早餐含在房費裡)。旅館提供准備工作不復雜但可滿足客人營養需要的西式茶點和水果,由客人自助選用。

就餐的人不少,音樂柔和。我們找位置坐下,一邊品嘗著可口的早餐,一邊瀏覽前廳的布局。廳有兩層高,從上面垂下一個老式的吊扇,牆上的畫和裝飾物也都是舊物,給人一種質樸的美。不同的桌椅擺設劃分出了幾個風格的區域,不僅可以就餐,聊天、看書、發呆,在這裡過一整天都不會感到乏味。旁邊有計算機可以上網和倒照片,價格寫在牌上,由客人使用完後自己投錢在旁邊的盒子裡。飲料也是一樣,除了早餐時段免費供應外,其余時間由客人自取自付。

小店具備了大店才有的精心和細致,SUK11不大卻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泰國旅游業的發達。

前廳就餐也提供了客人相識聊天的機會,就這樣認識了PAUL。

PAUL生在印度長在美國,思想行為已經完全美國化了,卻想著把生活和工作轉到亞洲來。其原因並不是由於文化尋根故土難忘,完全是因為這裡作為外國人生活比在美國循規蹈矩的日子精彩得多。在美國中部的小城平時下了班沒什麼活動,在這裡卻可以夜夜笙歌,周末外國社團還組織如探險徒步之類豐富的室外活動。西方人的身份和優勢可以在這裡得到充分的體現,工作容易找又受人尊敬,難怪很多像PAUL一樣的外國人樂不思蜀寧可在這異鄉不願回到故鄉的小鎮過平淡的生活。

在中國何嘗不是如此,早些年有《圍城》中不過一年就由營養不良的土農民被上海租界的油水滋養得身寬體胖趾高氣揚的法國警察,近些年來同樣是外國人在上海引領消費潮流並成為享受本地最好生活的主角。不服不行,誰叫外國人就是比亞洲人會玩呢,這裡的深層原因值得另外細究一番。

城市感覺

曼古的路面擁堵出了名,使用地鐵和輕軌是很好的選擇。因為是私人投資,輕軌費比一般公交貴因而人不多。車廂整潔干淨,乘客從衣著看絲毫不遜於上海。突出感覺是泰國人很安靜,沒有像在中國般到處都喧鬧,到處是接手機大聲叫喊的人。再仔細觀察又發現他們大多面部安祥,行色從容,不似在經濟高速發展中的中國人總是顯得有很重的壓力,猜想其中有宗教文化的影響。車窗外有不少的綠意,現代化的寫字樓高低錯落,形狀規整不像很多上海的大樓張牙舞爪。

經過現代化經濟發展的洗禮,城市已經很少有傳統的印記,表面上看和多數經濟發展的亞洲都市相差不大。忽然有一點悲哀,如果到處越來越相似,除了簡單的身心放松之外,人還能從哪裡找尋旅行的樂趣呢?真希望在這相似的表像下能發現更多的不同,更多的本地特點。

皇宮和皇室

來曼古旅游者必到的地方就是大皇宮了,一下子原來在“世界之窗”裡看到的金塔仿制品變成了真貨。真品和贗品的天壤之別是真品根植於它所在的土壤,有一種無可替代的氣場或者說精神。大皇宮是泰國皇室自三百年前簽都到湄南河下游的曼古後歷經數代集聚國家財力建設的成果,和中國的故宮相比這裡少了威嚴,多了一種平和。廟宇和皇宮建在一起,相比之下更加精雕細鑿,金碧輝煌,可見泰人對佛的崇敬勝過對君王的敬仰(當年的《西游記》劇組就在次取景拍的西方極樂世界大雷音寺)。宮裡有時能看到中式清服的人像雕塑,顯示兩國間交往的源遠流長;還有建於十九世紀末融合了西式建築園林藝術和泰國傳統的行宮,代表著當時的泰西合璧。

泰國是亞洲國家中為數不多的主動引進西方文明的國家,電影《安娜與國王》對這一點有所表現。當時的國王明白西方力量強大,不改革是死路一條,允許自由貿易,力主新政使國家免於被殖民的命運,後來的君主立憲改革保留皇室並延續至今。比較中國近代史,也許正是因為泰國並不強盛,所以能清楚看到自己的弱小和懂得如何在新世界中立身的方法,而中國曾經的強大和厚重的傳統恰恰做不到這一點,拒絕改變的結果是備受凌辱。

來之前就聽說泰國有兩件事不能挑戰,一是佛教,一是皇室。原先不明白現代社會人們為什麼還甘願奉稅給特權人物供其享受,到了泰國才逐漸發現他們並不是不勞而獲,皇室可看作一個文化公司,只是皇室成員從事的工作不公開招聘。

國王每天准點通過電視向大家致辭,皇室成員經常從事文化推廣活動,這要換其他明星都該收出場費;泰國各處有不少以皇室命名的公共機構如學校、醫院甚至警察局,這裡有品牌使用費;皇室把自家住處(皇宮)開放辦旅游也該收參觀費。當然這些錢換以政府撥款而非商業形式入帳。國王和王後是最大的明星,曼古很多街道中央有王後的畫像(免收廣告費),皇室還主動辦多種慈善如把殘疾人組織起來制作工藝品,以這樣的方式維持和提升其品牌價值。當然他們也注意為人師表,行為檢點,這點他們比英國同行做得好多了。結果是皇室作為維持文化向心的存在給各方都帶來好處,受到一般民眾的尊重,不像在英國那樣遭到越來越多的非議。

旅游、東方和西方

曼谷有一條著名的靠山路,到這裡你就找到了中國各種洋人街的原型。這是一條因西方自助旅行而興旺起來的街,遍是便宜的旅館、西式的餐廳和售賣民族特色物品的小店。中國不過在重復一條全球化的道路。

旅游業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可謂大,積極和消極的影響都不可小視。據說旅游業是泰國最大的產業,隨及帶來其它衍生服務業的發展。其實泰國的服裝電子加工業甚至汽車裝配都不差,可在一般人的印像中泰國人的形像並不為佳,男的就想起人妖女的就想起妓女(還好最近出了位網球高手),這當然是出自偏見可誰能說這不是旅游業發展的副產品呢。

到泰國才發現這裡民風比中國淳樸得多,人的思想也要保守一點。開放和保守並存是泰國的一個特點,政府把旅游不可避免的開放限制在一定的地理區域,讓西方人盡情在這裡釋放其善或惡的本性,但有些聲色場所不允許本地人進,以減少對傳統的負面衝擊。

全球化的潮流中,處於弱勢的東方被有意無意地按照西方的要求塑造自己。傳統文化中被西方看中的就得到發揚,否則就可能面臨消亡的境遇。泰式按摩就是這樣的例子,本來不過是放松身心的一種方式,本地人的消遣之一,逐步因旅游而急速發展,有了專門的學校,成了大賺外彙的工具。

旅游的發展讓東方很多瀕臨滅絕的文化得以延續(比如中國麗江的納西古樂,京津的諸多曲藝),因其中挖掘出吸引游客的經濟利益,但我總以為其中有一種虛假的成份。如果一種藝術或生存方式已經被最廣大的受眾拋棄,只能以一種售票演出的方式靠游客的獵奇得以維持,倒不如留下影音資料放在博物館裡後就讓它們自生自滅真實得多。

人妖是一個更加有趣的現像。以男性演飾女性歌舞在東方歷史並不鮮見,中國的男旦也是一類,但用激素變身可是近代的事。可能是這一特色剛好滿足了西方人的某種心理,隨著旅游業的發達而畸形發展。

這種心理到底是什麼?也許可以從《蝴蝶君》中一句著名的台詞中找到線索。蝴蝶君在法庭被問到為什麼向同居密友欺騙自己的性別時說:在你們西方人眼裡,所有的東方人都是女人。

現今社會西方的強勢和東方的弱勢就好比是傳統意義上的男人和女人。女為悅己者容,按照男人的喜好扮演自己的角色。近年女權主義的興起讓傳統弱勢的女性終於可以逐漸擺脫男人的壓迫,兩性的關系重新調整,東方經濟的崛起和發展也將讓西方重新審視兩者的關系。

拈花的微笑和異鄉的華人

差春騷有一個聽上去有些讓人想入非非的中文名字,LP網上說是一個可以避開曼古喧囂的小鎮,從曼古向東只有一小時的車程。

雖然對小鎮所有知識不超過網上的寥寥數語,但以為到站買張地圖看看也就知道個大概了。沒想車站既沒有地圖也沒有各種旅游幫助,而且站台上服務人員的英文差得很。還是一個賣報的老先生能講上幾句,告訴我們鎮上有一家非常出名的寺院,到那裡許願據說非常靈驗,老先生還幫我們聯系了到那裡的摩的。

我們來的時機不巧,正趕上寺院改建,佛像也被移到了臨時的場地,但這絲毫不影響人們摹拜的虔誠,也許沒有了主持和大殿的巍峨他們和佛更加接近。他們獻上鮮花,雞蛋,把金箔貼在佛像上,跪拜,誦經。他們是泰國最普通的民眾,衣著整潔,態度穩重,而且有很多年輕人,可見佛教仍然在社會中發揮重要作用。

雖然各個宗教的教義不同,有兩點卻是相通的,就是保持對上天的一種敬畏和讓人在神的世界找到內心的平安,所以人們到廟觀、教堂或清真寺,暫時脫離塵世的紛繞,定期清潔自己的心靈。

泰國信佛的人超過百分之九十,在這點上泰國人比中國人幸福。很多中國人沒有敬畏,所以做起事來可以不擇手段,物質上迅速增加的同時疲憊的心靈卻找不到安慰之所。相反很多的泰國人物質並不富裕但活得滿足,這多少和他們有信仰有關,讓我相信幸福更多是一種找尋心靈滿足的過程。

想起佛,就想起拈花的微笑。這微笑洋溢在多數泰國人的臉上。

從佛的世界出來,沒想到走幾步居然是一個有漢字匾額中國風格的寺廟。走進去才發現這不是一個寺廟,而更像一個祠堂,更具體講是一個眾神雲集的地方。在這裡各種中國人的崇拜和迷信均找到落腳點,既有關公和觀音大士,也有財神,灶王爺,藥王,八仙等等。眾神濟濟一堂,彼此相安無事,這是我見過的最奇妙的鄉火之地。

遙想當年,多少華人背井離鄉,他們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多數人也不是胸懷大志,只是因為家鄉太苦才要到異鄉討生活。他們把各自的神靈作為心靈寄托帶到這裡,在香火中喚起童年的記憶,在異鄉尋找屬於故鄉的氣息。

華人在東南亞的經濟中占用重要地位,把持著很多國家的重點行業,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在異鄉立住腳必須要能吃更多的苦,華人又善於勤儉持家,圈子裡的人相互扶助,共同發展。但同時華人生活封閉,不多和當地人交往,容易給人形成只顧賺錢不問他人死活的印像,遭到當地人的嫉恨,經常在各種政治動蕩中成為犧牲品。

泰國的情況稍有不同,雖然歷史上也發生過限制華人入境事件,相比之下泰國是最不排華的東南亞國家,也許和當地人信仰佛教生性寬容有關。如果再往早看,翻開泰國的歷史,泰國和中國的關系一直很緊密。泰人原先生活在中國雲南廣西一帶,大約公元六世紀大部南遷,和緬甸文化滲透撞擊,逐漸形成獨立的王國,我也是在和當地人的聊天中才突然意識到雲南傣族族名中隱藏著它的血統。

二十世紀初為了躲避家鄉的災禍大批華人來到泰國,據官方統計目前的人口有11%是華人,比例相當高。發大財的畢竟是少數,多數人還是規規矩矩過日子。很多華人改泰姓,和本地人通婚,融入了當地社會,講華語的越來越少,只是因為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兩國交流增加才又開始學習華語。

由於地緣關系和通婚頻繁,華人和泰人並不容易從外表分出來。這一點和北美非常不同,在那裡眼睛和皮膚的顏色時刻讓你在別人的眼光中記得自己是中國人。長期對中國文化的隔離和淡漠讓很多本地的華人更加認同自己是泰國人,他們承認自己祖先來自中國,但除此之外的聯系就很少了。

其實一個人來自哪裡,祖先之間有什麼恩怨,文化根基是什麼之類到底有多重要呢?只要他過得開心,和周圍人相處融洽,他或者想保持祖先的文化傳統,或者不想都是他的自由。

這就夠了。

(續二清邁)

(續三KOLAN)


精選遊記: 曼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