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水--記游興城

作者: 刀片兒

導讀D1(2005/07/09):早上起來,大雨滂沱。和LP在沈陽站附近的沃爾瑪集合,隨便買了一點東西就上了N114次列車。一年以前去筆架山的時候坐的就是這趟車。當時在游記當中形容它是“是一輛運動在沈山線上時速在100公裡以上的大型桑那浴箱”,不過這次由於全省普遍降雨的原因,倒也沒有了這種感覺。經過了大約4個小時,下午1點多的時候到了目的地——興城。還好,事前最� ...

D1(2005/07/09):早上起來,大雨滂沱。和LP在沈陽站附近的沃爾瑪集合,隨便買了一點東西就上了N114次列車。一年以前去筆架山的時候坐的就是這趟車。當時在游記當中形容它是“是一輛運動在沈山線上時速在100公裡以上的大型桑那浴箱”,不過這次由於全省普遍降雨的原因,倒也沒有了這種感覺。經過了大約4個小時,下午1點多的時候到了目的地——興城。還好,事前最擔心的事情——下雨——並沒有發生,並且當地是艷陽當頭。出了出站口,就能看到站前的那座袁崇煥的雕塑,手持寶劍,英氣逼人。還沒有等我仔細端詳一下,旁邊一下子就上來好幾個來我們住店的。由於來之前在網上看了不少的功略,知道這裡距離海濱還有一段的距離,所以也就和他們敷衍一番。出了車站,我們順著路標直奔古城,這時候,LP的肚子卻開始咕咕的叫了起來。在通往古城不遠的路上,每看見一個飯店她就要進去,不過依我的意思,准備到城裡面再吃也不晚。當拐了一個彎,古城的城門映入我們眼簾的時候,LP的飢餓症狀得到了有效的根治,興奮的心情一下子就把飢餓感衝得煙消雲散,蹦蹦跳跳興奮得和一個小姑娘一樣。走到古城下,四周是叫賣的聲音,還有幾個老爺子悠閑的坐在城下,恍惚置身於30年代北方小城。這裡是古城的西門,外面的甕城保存得還十分完整。走進城門,古城裡面沒有一座高層現代建築,所有的建築都在兩層以下,唯有古城中心的那座鐘鼓樓,無論從那個方向,都不難看見。這種保護措施,又為古城保留了不少古色,要知道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是想要就有的,而這種古色古香的小城卻是毀一個少一個。剛在城裡面沒走幾步,一個騎三輪車的大叔就向我們答話,讓我們坐車游覽。先是被我們拒絕,而後又幾次與我們答話,態度還極其和善。後來弄得我實在是不好意思,就坐上了他的車在城裡轉了一圈。那個大叔特別的實惠,四門、文廟、城隍廟、將軍府、周宅都逛到了,我們還可以隨便的下車照相什麼的,其間還給我們做了詳細的講解。雖然現在記不得什麼了,但是當時聽得是津津有味。古城邊長一千米,有四個城門,中心有一座鐘鼓樓。這裡面城隍廟不收門票,裡面供奉著佛教與道教的神明,聽導游大叔說是佛道共存的一座廟宇,不過在裡面我看到了不少的和尚卻沒有看到道士。將軍府已經變成了興城博物館,我們沒有進去,不過外面的那個影壁卻吸引的我們的注意力,中間是一個“福”字,左右兩邊分別是葡萄與葫蘆的樣式,也不知道的什麼意思,大概是多子多孫?文廟是興城古城內的最大的建築群了,不過由於在哈爾濱時去過一個特大的文廟了,所以說對這個興趣也不是很大,不過文廟門口的一個下水裝置到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聽導游大叔講,這裡是古城的排水裝置,自古就有的,這時候有幾個人下了去,他又不失時機的說現在大家都把它當作出入城的快捷通道。周宅現在是興城古城游客中心——一個和歐盟合作的項目,不對游人開放,大門緊閉上書“耕”“讀”二字,我們扒著門縫往裡面看去,就是一個標准的四合院,門口兩側的石雕精致,一看就知道這裡原先一定住著大戶人家。說不定和我們倆個一樣,都是“大眼睛,雙眼皮兒,一看就是講究人兒”。嘿嘿。轉了一大圈,花了10塊錢,最後我們在熱鬧的南門著陸了。由於鐘鼓樓到南門一段是步行街剛才沒有走到,我們奔著步行街上的兩個石牌坊就過去了。這兩個石牌坊建於明崇禎年間,目的是為了鼓勵祖氏抗擊滿清。不過事與願違,最後祖氏還是投降了。兩個石牌坊一高一矮,上面的雕刻異常精美。一路上有不少的商家,全都是仿古的門面,很多比較熟悉的品牌的招牌,到這裡一點都不一樣了,全部變成了木雕的,看過去,還真不是那麼回事。出了南門,這一段路上也是異常的熱鬧,各種小攤分布馬路兩邊,和想像中的小城景像一模一樣。好多小時候吃過的東西在這裡都再一次看見,比如有一種在透明的大缸子裡面循環的制冷的飲料,明知道是一種色素含量極多的東西,可是在離開那天還是仍不住誘惑買了一杯,重品小時候的味道。在這裡我們解決了中午飯,當然是路邊小攤。奇怪的是,這裡只有涼皮,沒有擔擔面。順著這條路一直走,過了一條馬路,到了1路汽車的車站。這輛汽車直達海濱,一路上看到了不少各大機關單位的療養院。原本我們想順著海邊找一個住宿的地方,不過剛進了第一家賓館,就被告知客滿。這時正好出現了一個拉客的小伙,把我們介紹到了釣魚台村的家庭旅館,看看環境還可以,價格也不貴(40元),雖說離海邊遠了點(步行15分鐘),不過來回坐三輪也只不過才2元,於是就住在了這裡。而後那個小伙又把我們送進了海濱浴場。那天的太陽還不是很毒辣,甚至可以說有點冷。我們就坐在海灘上,吃著剛買的螃蟹和蝦爬子看海。海鮮不算貴(螃蟹10元;蝦爬子10元3斤),只不過這個季節的海物不肥,不過真的是很新鮮。沙灘上就有人提著筐來回的叫賣,買了以後海邊也有人給煮。方法第一次看見,一個大鍋什麼都不放,就連水都不放,海物扔裡面就煮,不到五分鐘就OK,打開鍋蓋,香氣撲鼻。當地人說,這樣煮能保持原味,新鮮。這裡的沙灘,不算是特別出色,有些地方的碎貝殼多了些,有些扎腳,但是也能讓人接受。不太好的是,海水看起來不是很干淨,有些地方翻著泡沫,上面還有一些垃圾。當然這些地方雖然也在浴場裡面,但都沒有人來游泳。聽海水一次次的衝刷岸邊的聲音,可以使人的心境一下子的平和下來。當你懷著這種心境,你會全然忽視周圍的環境。請允許我介紹具體的情況:岸邊水裡嬉戲的人們,動作變慢,慢到什麼程度請參考吳宇森的慢鏡,其中還夾雜著孩子與美女的特寫;有人上岸甩著頭發,滴落的水滴被陽光反射著,就像吳氏電影中如水銀泄地般的彈殼一樣;突然一聲槍響,人們的速度變得正常起來,開始尖叫、慌亂。一人站起來大聲的朗誦詩歌:馬啊,你四條腿兒,大海啊,你全是水。K,竄到王晶那裡去了。突然,幾個雨點打斷的我的胡思亂想,不是又要下雨吧?這一陣子的雨可是下了不少,並且不時聽到有人被劈死的消息,想到這裡,還是收拾收拾東西,打道回府吧。在屋子裡面呆了一會,才發現這個屋子不通風,不過還好有空調不至於那麼熱。洗澡的地方是共用的,太陽能熱水器。洗完澡,我們繼續吃海鮮,直到吃不動。雨一直沒有下起來。D2(2005/07/10):早上起來,直奔碼頭。到地方發現來晚了,上午去菊花島已經沒有船了,要想坐船只好等到下午2點了。LP說正好沒船,如果有船要是不去還不是那麼回事,這回沒船也就安心了。在碼頭吹了會兒海風,想想還是去浴場游泳去吧。直到今天我才算是領略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真正含義了。雖然浴場的門票很便宜(5元),可是剩下的就不是像門票那樣了。換衣服居然要2元,就是一個小鐵亭子,進去以後,門口的那塊破門簾還在隨風飄擺,裡面連個掛衣服的地兒都沒有。出來後,打聽一下,淋浴5元,存包10元,游泳圈有20元的,也有15元的。與其這樣,還不如門票收的多點,其他的服務搞得好點呢。那天的太陽那個毒啊,曬得沙灘不敢落腳。找了一個沙質較洗的地方,躺下開曬。對了,還有昨天沒有消滅的海鮮,又被LP拿到了沙灘上吃。我們下水的時候正好在落潮,走出去很遠水才剛剛沒腰,並且這裡的水底是越往裡面走沙子越細,走出大概30米左右,就和泥差不多一樣了。開始我還擔心一下子突然漲潮,不過看看周圍有N多的人,也就不那麼緊張了。這個深度,對於我們倆個旱鴨子來說,正好。我還抓了一把下面的沙子,給LP畫了一個小花臉,玩著玩著她就忘了,直到後來上岸。沒想到這東西干了以後還貼的挺牢實的呢。浪有節奏的拍打著救生圈,LP坐在游泳圈上感受著上下的顛簸,偶爾來一個大浪,都要驚呼“過癮”!我還在水裡面穿了幾下,嗆了好幾口水,又鹹又澀。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的開始漲潮了。我們的活動地點隨著漲潮離岸邊越來越近。海浪把那些海底的碎貝殼又衝上了岸,下水時比較扎腳的地方,這時也變成很柔軟的沙地了。我們大概在水裡面泡了3個多鐘頭,上來後也沒有去衝淋浴,在太陽底下直接風干了。這大概也是後來時候,渾身暴皮的主要原因。三礁攬勝,在海濱浴場的盡頭,是用橋與小亭子把三塊礁石連到了一起。人工與天然相得益彰,到上面去憑海臨風是個不錯的選擇。上面還有賣海星的,很大個,也很便宜。據老爸說這個景點是新開發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他老人家來的時候,還沒有這個景點呢。有趣的是,在這裡碰到了幾個當地的人在討論著菊花島,說是“不去一輩子後悔,去了後悔一輩子”。聽到這些,我們的心裡咯噔一下,更平靜了。旁邊還有一個礁石堆,上面有一個什麼廟,一點意思也沒有,生硬的很。回來的路上,在大門口看到了那個上書“古城在望”的牌坊,特別的親切。因為在我很小的時候曾經和老媽一起在這裡照過一張相片。回家以後拿出那張相片,再比較此次照的相片,發現周圍的變化實在是大,原先很荒涼的地方,現在已經布滿高樓,原先的一棵棵小樹也長大成熟。是啊,屈指一數,原來已經數不過來了,再借來LP纖細的手指才數出,原來快20年咯。寫到這裡,俺不由得罵自己一句,真他娘的是個愛觸景生情的男人,那天看到此情此景,竟不由自主的病倒了。這個難受啊,還好村口飯店的魚香肉絲和大菊花啤酒,才使我從病魔中暫時掙脫出來。警告大家,不要隨便的吹海風,很容易感冒地。D3(2005/07/11):熬過了一夜,身體好受多了。今天是離開這裡的日子,雖然菊花島沒有去上,但也算不虛此行。回到了古城南,又吃了一次那裡的涼皮和炸裡脊。就當我們再一次徜徉的古城,撫摸歷史的時候,下雨了。再一次用那兩張過期的學生證登上了回家的虎躍快客。一路上多晴少雨,傍晚到了沈陽,卻再一次大雨滂沱。是雨送我們走,又是雨迎我們來。但願今年不要發水。2005.07.18~2005.07.22


精選遊記: 葫蘆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