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火車

作者: lilif

導讀一直想知道早期的火車為啥是被漆成綠色的。也許那時的火車就和郵局一樣擔負起“使者”的角色,拉著人們從起點到終點。而人生也就在這樣的奔赴中漸漸地磨去大半。在歐洲乘坐過類似國內豪華列車“朋巴迪”。歐洲也給這樣的列車冠名為“頭等艙”,相當於飛機的級別。於是一切都和綠皮火車截然相反。首先外觀是被設計成銀色嵌紅線條的子彈頭型;內部則以銀色為基� ...

一直想知道早期的火車為啥是被漆成綠色的。也許那時的火車就和郵局一樣擔負起“使者”的角色,拉著人們從起點到終點。而人生也就在這樣的奔赴中漸漸地磨去大半。在歐洲乘坐過類似國內豪華列車“朋巴迪”。歐洲也給這樣的列車冠名為“頭等艙”,相當於飛機的級別。於是一切都和綠皮火車截然相反。首先外觀是被設計成銀色嵌紅線條的子彈頭型;內部則以銀色為基調配舒適的可調空的軟沙發座;每節車廂特意設置了一或二套商務四人位置。整列火車另設吸煙車廂,同時每個座位都可以無線上網。酒吧和小賣部被掛在整列火車的最後,對跑長途的旅客來說在那裡慢悠悠的喝上一杯足以解旅途勞頓。這些夠現代的了!然而乘坐“朋巴迪”或“頭等艙”的乘客的臉上都少見笑容,似乎都是在真正的“商務旅行”之中,滿臉嚴肅和思考的表情。乘坐這樣奢華的列車舒適感在如此承重的環境和氛圍中被大大降低了。我忽然羨慕起車窗外慢慢駛過的綠皮火車來了。歐洲也有綠皮火車不過是以黃線條鑲嵌,而內部的座位則是綠色的硬座。歐洲綠皮火車的價格和豪華列車的價格大相徑庭,而且是站站停的慢車。於是在汽油價格漫天飛漲的今天精明的歐洲人則選擇這類綠皮火車出行。綠皮火車是隨意的,上車的每個人都無拘無束。你可以SAY HI 然後隨便找個空位坐下看書聽音樂發呆;你可以攜帶便攜式自行車上下班;媽媽們則可以帶上幾個孩子漫無目的地的來個火車自助游;老人們則可以坐上火車去走親探友打發時光。曾經在一趟荷蘭—德國的火車上遇到十多個六七十歲的老人,一打聽原來她們都是德國人,每天坐著火車去荷蘭一家語言學校學荷蘭語。綠皮火車每到一站總有人上上下下頗為熱鬧。由於綠皮火車間隔時間短、班次多,線路又延伸到歐洲的角角落落,連接著村鎮和城市,綠皮火車已經成為歐洲平民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回想自己從童年至今都來回奔波在火車上。深感人生就像一列火車永遠是從一個起點到另一個終點,又從另一個終點回到起點。有時生活是無奈的,但我們又不得不繼續。不知何時開始中國火車的顏色把坐火車的人劃分成不同的等級。綠皮火車永遠是慢車,價格也是永遠面對民工和城市貧困階層。而紅色的火車卻成了雙層城際列車穿梭於各旅游城市之間,被城市新貴和小資及商務人士喜愛。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以人的不同文化、工作、習俗等等將火車或其他運輸工具劃為不同等級似乎有“種族歧視”之嫌。但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這樣的劃分又是不得不和必然的。國內許多電影曾經都以綠皮火車為媒介如《玉觀音》、《周漁的火車》、《天下無賊》。。。。。。在過去的年代綠皮火車載著我許多記憶從人生的一站抵達另一站。我怎能將它忘懷!和那種豪華雙層火車相比我更願意選擇綠皮火車。雖然那裡是嘈雜的、悶熱的;空氣中充滿香煙味、尿臊味、男人的汗臭味和小孩的嘰哇鬼叫可那裡也充滿了人間的親情和友善;雖然那裡危機四伏,多只賊眼覬覦著你,但那足以鍛煉和提高你的識別能力和智商!至少比在那種豪華列車裡面對面那些假惺惺、做作的來得真實!其實生活也就像在綠皮火車裡一樣。無從考證綠皮火車的歷史,只記得它在文革中起了非凡的作用,載著成千上萬的革命小將奔赴祖國各地。從文獻記錄片和畫報上看到那時每列綠皮火車被革命小將們填得嚴嚴實實,無論在行李架上或座位下都能見到他們或躺或坐的身影。即使是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革命小將們依然意氣奮發、鬥志昂揚,而綠皮火車似乎也被感動超負荷地工作。文革結束後綠皮火車又擔負起眾多知青返城的重任。滿載返城知青的綠皮列車帶著他們那顆對過去難以忘卻對未來又躊躇滿志的心離開了邊疆、離開了他們曾經愛過、恨過的那片土地。改革開放後綠皮火車則又見證了許許多多勤勞而勇於開拓的普通人們奔走於天南海北,從貧窮走向小康。而今綠皮火車雖成為民工專列,但在邊遠的南疆或西藏它們仍擔負起旅游專線的作用,在那裡綠皮火車的生意正紅火著吶!我喜歡綠皮火車,因為我幻想著哪天我會在綠皮火車裡巧遇《天下無賊》。或者像《周漁的火車》裡的周漁那樣遇見了她夢中的情人,於是創造出N種的故事和N種的悲喜交加的結局。在綠皮火車上你可以無拘無束,或許你會遇到N個總經理;也沒有人會責怪你和別人吹牛;對面的大嫂或阿姨會讓你嘗嘗她們家鄉的特產,這時你最好別用“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思維方式去回應,因為她們沒像你所想像的那麼復雜、不可信。事實上綠皮火車給予我們更多的則是那種經濟合算的價格及在火車運行中所衍生出種種事件和人物,這些才是綠皮火車能生存至今的根本原因。(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與筆者聯系)



(歐洲之星城際列車)


精選遊記: 慕尼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