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濟南名泉(4)

作者: _sd10008888874471

導讀五龍潭五龍潭也叫烏龍潭、龍居泉、灰灣泉,是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它位於濼源橋北,東距護城河西岸百余米處,南與趵突泉百米相距。 五龍潭潭池石砌,南北規整。長70米,寬35米,水深4米余(一說9米),潭池溢水標高25.80米,常年湧水,久旱不涸。相傳,昔日潭深莫測,每遇大旱,禱雨輒應,故元朝初年,在潭側建廟,內塑五方龍神,此後便稱五龍潭。前幾年,濟南大 ...

五龍潭五龍潭也叫烏龍潭、龍居泉、灰灣泉,是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它位於濼源橋北,東距護城河西岸百余米處,南與趵突泉百米相距。 五龍潭潭池石砌,南北規整。長70米,寬35米,水深4米余(一說9米),潭池溢水標高25.80米,常年湧水,久旱不涸。相傳,昔日潭深莫測,每遇大旱,禱雨輒應,故元朝初年,在潭側建廟,內塑五方龍神,此後便稱五龍潭。前幾年,濟南大旱,百泉俱干枯見底,唯五龍潭底仍存10余平米水面,潭中大量魚、龜蹤跡不見,但罕見死亡。近年恢復噴湧後,魚、龜再現,大者長度近米,因此估計潭底有大型地下溶洞存在。04年潭底大面積塌陷也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

五龍潭周圍共有濂泉、月牙泉、官家池、天鏡泉、潭西泉、古溫泉、西蜜脂泉等大小泉池29處,共同組成五龍潭泉群,為歷下十六景之一。個人認為單以泉水而論,尤勝趵突泉泉系。

濂泉原在濟南濂泉胡同2號院內,俗稱“陳家池子” ,現位於五龍潭公園西北隅。 泉池以塊石砌岸,呈不規則形式,長、 寬各約20米,深2米。泉畔建有寒玉亭、濂軒等,以水廊相接 。周圍修竹郁森,巧石秀立, 花木蔥蘢。為公園西北部的一小景區。由於泉水湧出旺盛,於夏日常能破池而出,號稱“清泉石上流”,是老濟南最讓人心馳神往的景致。

月牙泉為民國《續修歷城縣志》所著錄的濟南名泉之一,原在濟南東流水街南首路東。據清代王培荀《鄉園憶舊錄》記載:“月牙泉 ,在西門外北巷中,形似初月,故名.水極清澈,有王氏宅臨泉,隔一牆,內有巨池,蓄紅魚數十頭,長幾丈余,粗如巨桶,不知養自何年.” 該泉曾於1964年予以整修,擴大水面,泉池周圍砌以高低錯落的太湖石,水中立一高達4米的太湖石,由於此石恰好建在泉眼上,所以泉水延石而上,從高約一米的山石頂端噴薄而下,形成“泉中泉”奇觀,非常壯觀。

官家池原在濟南裕宏後街 1號院內,今位於五龍潭公園內裕宏泉東。該池據說由“官府”命名,故名“官家池”。泉池由天然石壘砌,呈不規則形式,長約6米,寬約4米,深3米。泉水由泉池底部上湧,而後從池東岸石上溢出,跌落生產渠。此處是附近居民汲水的一大熱點。

天鏡泉,又名江家池,為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記》所著錄的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是“五龍潭泉群”中的第二大泉。因明嘉靖監察御使江浚曾世居泉畔,故稱作“江家池”。萬歷時,山東提刑按察副使張鶴鳴以其水面如鏡,改稱現名。該泉池原在江家池街北首,與醴泉相對,今位於五龍潭公園南門西側。池呈正方形,長14·5米,寬13·6米,深1·4米,以料石砌岸。泉水由池北排水口內流出,經潭西泉,入五龍潭。泉池原為放生池,池內蓄養的鯉魚、鯽魚達數百尾。

潭西泉位於五龍潭西,岸邊有一石刻,上書“近水樓台”四字。

古溫泉,為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詩》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記》所著錄的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屬“五龍潭泉群”。因泉水冬夏恆溫,古時稱“溫泉”;而濟南人又因其年代久遠,習慣稱它為“古溫泉”。濟南市園林部門先後將該泉和與其毗鄰的靜水泉、洗心泉連在一起,擴建成長18米、寬8米的泉池,共稱“古溫泉”,並在泉上修建了水廊、雙亭,使其成為五龍潭公園南部的主要景觀。

西蜜脂泉為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詩》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記》所著錄的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原位於共青團路45號關帝廟院內。泉池周圍用石塊壘砌,長5米,寬1·7米,四周圍以石欄杆,中架石橋分隔為二。泉水甘甜如蜜,勝過東蜜脂泉。明晏璧做詩贊曰:“西池泉味比東強,何必天寒割蜜房。莫道脂甘能悅口,試將一飲勝天漿。”

玉泉,位於濟南五龍潭公園東南側約20米處。泉池由自然石壘砌。水由石洞中湧出,隨石溪蜿蜒東流。該泉水質優異。近些年來,時常有附近居民來此汲水,形成該公園的一大景觀。



(濂泉)



(月牙泉)



(五龍潭)


精選遊記: 濟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