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印像

作者: 傷心小箭

導讀古人喜歡寄情於山水,自古城市也常以"山南水北"為陽,"水南山北"為陰.故天下因洛水而得洛陽,由淮河即得淮陰,沿漢水衍化漢陽漢陰,經華山頓生華陰華陽.長江亦不例外,今上游的四川瀘州古名"江陽",古下游的江蘇暨陽今名"江陰".如此偌長的一條江邊有多少城市?竟得此二地得其陰陽,也真此二處之大幸了.李太白至武昌笑作"孤帆遠影",蘇東坡臨赤壁高歌"大江東去",重慶、宜昌、岳陽� ...

古人喜歡寄情於山水,自古城市也常以"山南水北"為陽,"水南山北"為陰.故天下因洛水而得洛陽,由淮河即得淮陰,沿漢水衍化漢陽漢陰,經華山頓生華陰華陽.長江亦不例外,今上游的四川瀘州古名"江陽",古下游的江蘇暨陽今名"江陰".如此偌長的一條江邊有多少城市?竟得此二地得其陰陽,也真此二處之大幸了.李太白至武昌笑作"孤帆遠影",蘇東坡臨赤壁高歌"大江東去",重慶、宜昌、岳陽、武漢、九江、安慶、蕪湖、南京、鎮江紛為史上重港而鎮守一方,下游的江陰歷來卻都是獨扼長江入海要塞,而古時啟東、海門一片還是汪洋大海,故稱江陰為"江尾海頭",倒也合理(枚乘在其《七發》中,曾描述“廣陵海潮”:“浩浩皚皚,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其波湧而雲亂”;郭璞《江賦》中亦道:“鼓洪濤於赤岸,揚余波於柴桑.).而《太平寰宇記》也稱之為“三吳襟帶之邦,百越舟車之會”。一旁的朋友興致很高,確是如此,每次去長江上的港口,像我們這種人,自然對其是很有感覺的.

老車站前的是徐霞客塑像,身俱白衣,闊首遠望.余由種種原因是未能去得晴山堂,一直甚憾無緣親謁祖師,此時一見,確不好抬頭相迎.祖師20歲游太湖至54歲雲南抱病的萬裡遐征,歷行16省,在明時也真難得,今亦笑吾輩不如.念其之“吾荷一鍤來,何處不可埋吾骨耶?”語,誠為吾之座右銘也.終生不入仕途,則為於之願效仿.錢牧齋曾為祖師作傳,雲:“徐霞客千古奇人,游記乃千古奇書”。此固然是贊美,然其並未知祖師遠游之根本目的,僅重其游跡和文筆罷了.確實,“昔人志星官輿地,多以承襲附會”而“山川面目多為圖經籍所蒙”,吾真應“窮九州內外”而“以身許之山水”也.

直奔長江,不意卻先至黃山湖,因其歷史、面積,未能稱奇,吸引我們的倒是郭璞草廬和其旁的一片樹林,鬧中求靜,一片自得.《晉書·郭璞葛洪等傳》雲:"璞以母憂去職,蔔葬地於暨陽,去水百步許。人以近水為言,璞曰:“當即為陸矣。”其後沙漲,去墓數十裡皆為桑田。此說甚奇,不過《葬經》也在堪輿先生那裡一脈流傳.憾璞為參軍,曾為大將軍王敦算命(敦圖謀反,奪取司馬氏之權).璞測算的結果是王敦必敗,氣敦將其殺之,至於"墓碑生金"確是難考.今南京玄武湖上有其衣冠塚,鎮江金山腳下又有其一,惜上回未能即尋.堪輿經典《撼龍經》中有" 山行有斷脈不斷,直至江陰大海邊。海門旺氣連閩越,南水兩夾同抱纏。"的句子,可見江陰之盛,確非空穴來風.而旺脈終是未能到對面的靖江了.

光顧著和朋友掉書袋,差點貽誤行程,急上直轉江陰博物館.大門精細,兩個狻猊更是調皮,館園內卻是"百草豐茂",和幾尊炮台相映成趣了,看應是多年未除.不論如何,還是要對得起裡面那"暨陽古韻"四個大字的.館員告知平常此處是門可羅雀,皆因門票之害,難也.究其歷史,新石器時代,先民已聚成村落,繁衍生息。3000多年前,土著文化與中原文化融合,為吳文化之組成部分。春秋戰國時期,曾經是吳公子季札的封地,後為春申君黃歇的采邑,故有"延陵古邑"、"春申舊封"之稱.江陰先後為郡、為國、為軍、為路、為州,建置多經變化,終到今天.經濟的發展為其注入了一針強心劑,至於詳述"錫澄分治"卻又不是余此游的目的了.

鵝鼻嘴也應在眼前不遠了,遂步行前往.靠山臨水,在江南也算得上雄奇.棧橋曲折難行,緩濤拍岸,微風拂面,端的是一份恬淡.而那靜靠岸邊的渡江戰役第一船,不知其是原物還是復制品了.真正壯美的並不是那"江尾海頭"的巨石襯托下的大橋,而應為亂石臨江的那份瀟灑.昔日蘇子曰:"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復歌:“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可今日卻沒有好酒做伴了,不知為何,每次臨江總有些許豪情滿天,真讓旁邊的游人貽笑大方.試想上游長江的宜賓之水寬不過江南之運河,竟能過三峽,衝湖口,直奔東海.真如範公所雲洞庭之"浩浩湯湯",恰似星爺口稱之黃河"一發不可收拾".可惜現在年少,終不能學蘇子"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了.

江水渾黃,還好有大橋掩瑕.另側陳元帥的詩大抵是不錯的,"江陰天塹望無涯,廢壘猶存散似沙,客過風興敵惶急,軍民游擊滿南華。"而由"子胥過江口"想到伍子胥也頓時百感交集,吳國能成其為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有兩說,此處取其一),進而威名華夏,此公也是功不可沒.無怪呼梅村泰伯廟祭堂中也有伍員一地.

在南宋紹興十六年(1146)江陰便設立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可見其經濟與戰略地位.倭寇的出現,卻使得後來的明政府采取了一項重大的錯誤政策,也就是開始全面地絕對禁止民間海上貿易的海禁政策.但倭寇的活動並沒有如明政府一些官吏們所想像的那樣被"絕對禁止",自江蘇、浙江蔓延到福建、廣東,在嘉靖四十年前後最為猖獗,直到隆慶年間才漸漸被蕩平。此時的江陰似乎早已元氣大傷,之後,江陰港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自不能如前了.在“片板不許入海”的閉關鎖國政策前,江陰在哭泣,中國在流淚!正如大禹治水,堵不如疏,也亦像上世紀的那場抗日戰爭,退,沒有路;進,才是途.而對平民百姓而言,永遠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興盛的江南在明清被政府屢抽重稅;破國的南明在清初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血戰"……無人敢忘.《古文觀止》中記載的江陰縣典史閻應元在劉良佐軍前作:"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義。將軍胙土分茅,為國重鎮,不能保障江淮,乃為敵前驅,何面目見吾邑義士民乎?"的高呼擲地有聲,其情不亞揚州之史閣部,正是"顧其樹立,乃卓卓如是!",哀其墓在小石灣應已不可尋也. 面對長江,余心潮之起伏,竟不能止.

余思未消,車至文廟.見其抗清三傑--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之塑像再起敬,想起抗日期間那一句話:"鐵打的江陰縣,紙糊的南京城",遂見江陰之剛,暨陽之烈.轉至大成殿、明倫堂、欞星門,與天下文廟無一不同.大成至聖先師和四配、十二哲端然安坐.江陰書院之興,進士之盛,有此文廟之功了.朋友急推前往江蘇學政遺址,正遂吾願.

《支離破碎的江蘇》一文中說:"清朝的江蘇巡撫居於蘇州,兩江總督不時指手畫腳,而漕運總督和河運總督也不是省油的燈。"的確,"巡撫駐蘇州,學政寓居江陰,貢學又在江寧。更糟糕的是名望僅次於直隸總督的兩江總督設於江寧,而全國最有錢花的民用衙門河運總督和全國最具戰略價值的漕運總督居於淮安".但有此學政,能主持全省8府3州秀才的考試,開啟文風,蒙化民眾, 仍是江陰之幸.綠色的"江蘇學政衙署遺址"八個篆體大字較為顯眼,實勝過了那道嶄新的"天開文運"石坊.進入儀門,被兩旁的綠化驚訝,如此多大樹能得以保全,真幸事也!中山紀念塔只是略有耳聞,朋友講述了其來歷:孫中山先生受袁世凱之命,擔任全國鐵路總辦的職務時,視察江陰黃山炮台,進城後在桐梓堂發表演說,要求江陰修建馬路,發展交通,引進文明並號召"叫全國的文明從江陰發起",想在那時,應是煞為振奮人心.四組雕塑栩栩如生,其一的劉墉是為人所熟知的.這些也是清代江陰官場考場風情的再現了.裡面的"狀元亭"古意猶存,"美術照相"和"中山公園"舊式大門也頗合我意.僅心中神往的"心經碑"被人鎖住,難得一觀道松所書那龍飛鳳舞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了.

人民路的東首有組坐北朝南中西合壁的建築群,細看原為原國民黨江陰要塞司令部舊址.第三進最為華美,是西式二層摟的小洋房,牆柱主要用紅磚砌成,且嵌出多種圖案,氣勢雄渾又格調風雅.還記得那篇著名的"我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野、三野百萬雄師在鄧小平、陳毅總前委指揮下,東起江陰、西起九江段發起了強渡長江的偉大戰役"的新聞,國軍在長江兩岸擺出了與解放軍決戰的架勢,且把海軍主力統統集結在長江下游的蘇皖江面,給僅擁有機動性很差的木船的解放軍渡江帶來很大困難.因為江陰至安慶的長江江面,是國軍立體防線的最重要的地段,防區劃為5個指揮區,分別駐在江陰、鎮江、南京、蕪湖、安慶.其中拱衛上海的江陰要塞司令部在當時愈顯其戰略地位.但4月20號江陰要塞舉行的起義,把大口徑的要塞炮掉轉炮口猛轟國軍脊背,京滬鐵路(南京--上海)隨即被解放軍切斷,湯恩伯的長江防線西線崩潰.渡江戰役也已定勝敗.可見江陰要塞起義能讓渡江戰役速戰速決有著決定性意義.成王敗寇,歷史自有人評.湯恩伯54歲病逝時,“最憐墓草青還在,風雨年年愴客魂”的詩句可真是對其末路凄清的嘆息.

尋找適園只為一睹傳說中王羲之的《換鵝碑》,南街33號,苦覓卻發現是政協,自是難以進入了.憤怒之余,奪路疾進來到興國寺塔這座七級浮圖,頂為尖形,多為戰亂破壞和歲月變遷之故,不過這反而為其添色(旁一居民介紹是因直奉軍閥大戰江陰時,奉軍要塞炮台發炮擊中殘塔之巔,致使塔頂被毀,但六層以下仍為宋朝原物).新布置的園林倒是一般.有點喜歡這座塔了!似乎有微微傾斜,但卻有蘇州虎丘雲岩寺塔之妙!過去報紙曾做過青陽悟空寺華藏塔的報道,悟空寺那有凌統的墓,自然比較神往.可眼前這興國寺塔也有足足八分古意了.

翻過小巷來到最後一站---劉氏兄弟紀念館.門口的老頭在賣票的時候硬是要問我是從哪裡來的,余友詫異,問其故,他們原來在做統計,留言薄上果有不少山東、安徽、浙江、河北的游客筆跡.看來三劉的人氣是大大勝過江陰博物館了.六個展室,各有文章.半農是魯迅的好友,魯迅發明了個"猹"字,半農卻發明了個"她"字,一首《叫我如何不想她》讓人記憶猶新:"

天上飄著些微雲

地上吹著些微風

啊!

微風吹動了我的頭發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亮戀愛著海洋

海洋戀愛著月光

啊!這般蜜也似的銀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魚兒慢慢游



燕子你說些什麼話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樹在冷風裡搖

野火在暮色中燒



西天還有些兒殘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華的最大的成就應是《光明行》和《良宵》,而主要的貢獻在於民族器樂創作上.小時侯上音樂課就在想劉天華和阿炳有沒有一點關系,阿炳是無錫的,劉天華是江陰的,都以二胡出名,時代也很接近。後來有人跟我說劉天華之前二胡沒有正規的作曲,只有民間小調.但他當初被蔡元培聘到北大不是因為二胡,卻是因為琵琶。猩紅熱終結了才子的一生,猶為可惜!雖說劉北茂之名稍遜於半農、天華,可也赫赫有名,也是一位二胡聖手,且為"改進國樂"不遺余力,奔走一生.故居展出的大量珍貴生活用具、手稿等實物,是對他們人生的生動再現.古代有曹操、蘇軾均是一門三父子,千秋共比高.而劉氏三兄弟的故事卻又是一個新的傳奇.

天空不像來時那麼晴朗了,漸漸開始暗了下來,我們知道歸程已到了,不舍的上了離開江陰的車,路上,我還在想沒能去得的春申故跡的君山和紅豆相思的顧山,,心中膜拜的晴山堂與延陵之祖的季子墓……下次來這片神奇的土地時,我又會感受到怎樣的一份新的江陰·印像?

附:"山南水北"為陽,"水南山北"為陰之說只是通例,並非防之四海皆准,如"漢陽"便在漢水以南 ".


精選遊記: 江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