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池儺文化

作者: 半段槍

導讀貴池儺文化王文藝(安徽) 儺是儺文化的萌生點。儺源於遠士先民原始宗教意識和圖騰崇拜 意識,“萬物有靈”是這種意識的支架。早期的巫是儺活動的組織者。 原始先民都崇拜太陽,巫自稱是太陽神的神使。三皇、五帝無一不與 日、光、赤有關。像征太陽的神鳥是“烏”所以“巫”音讀著“烏”。 在甲骨文裡,“巫”寫著“萬”,一方面,它是由兩個“工”字組成, ...

貴池儺文化王文藝(安徽)

儺是儺文化的萌生點。儺源於遠士先民原始宗教意識和圖騰崇拜

意識,“萬物有靈”是這種意識的支架。早期的巫是儺活動的組織者。

原始先民都崇拜太陽,巫自稱是太陽神的神使。三皇、五帝無一不與

日、光、赤有關。像征太陽的神鳥是“烏”所以“巫”音讀著“烏”。

在甲骨文裡,“巫”寫著“萬”,一方面,它是由兩個“工”字組成,

說明巫是古代的工匠,是勞動者,工程專家,他們率領原始氏族部落

從事捕魚、狩獵、采集和建造等生產活動。另一方面,巫既然自稱太

陽神使,就需圍繞太陽旋轉,所以“萬”字有旋轉之像。巫所穿的裙

子,早期是紅色的,全用一休一休的飄帶組成,旋轉時紛紛飄起,形

成一個圓圈,這就是“萬”字的像形之意。因此,巫總是與舞聯系在

一起的。《說文》釋“巫”:“以舞降神者也。”王國維在《宋元戲

曲考》中說:“巫之事神,必用歌舞。”所以儺祭與舞的關系是很密

切的。較早的儺舞,從文字記載上看,出現天周代,《周禮》對之有

較詳細的記述:“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

盾,率百隸而時難(司儺)。”方相氏是驅儺的主角,這是儺舞的較

完整的記載。這種“時難”,到了漢代被定為常設禮儀,其驅鬼活動

十分隆重,有120 人的“子”,即少齡黃門子弟組成的舞隊,大方相

氏率領下,抬十二神出鬼沒獸在驅儺歌聲中跳躍起舞,這就是“方相

舞”,“十二獸舞”,不僅有獨舞,還有群舞,不僅有領唱,還有幫

唱。至隋,“侑子”舞隊嗇到240 人。舉行儺儀時,皇帝及王公大臣

陪同觀覽。唐代,儺祭的舞隊嗇到500 人,開元時,驅儺的樂器多樣

化,還出現專門的曲譜。唐朝段安節《樂府雜錄》分樂部為九部,其

中就有“驅儺部”。宋代的儺人數竟達1000多人,更為熱鬧。據宋孟

元老《東京夢華錄》所載,其中角色繁多,有門神、鐘馗、判官、將

軍、土地、灶神、小妹等,向世俗化方向邁進。其後的遼、金、元、

明、清,儺壇在世俗化方面不斷演進,終於在明清時代發展成為比較

成熟的戲劇。貴池的儺祭及其表演,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唐時對南北朝

的粱昭明太子神像的祭祀活動,貴池《杏花村志》載:“池故事,八

月十五日為梁昭明千秋……是日,諸家扮會迎神者,所扮為關壯繆、

為城隍、為七聖二郎、為玄壇。其扮也,則各為騎乘,奉面具。”晚

唐貴池文人羅隱曾寫詩雲:“秋浦昭明廟,乾坤一白眉。神通高學識,

天下鬼神師。”而貴池儺戲見諸記載最早者是明《嘉靖池州府志》:

“凡鄉落自(正月)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輪迎社神於家,或踹竹馬、

或肖獅像、或滾球燈、妝神像、扮雜戲,震以鑼鼓,和以喧號。群飲

畢,返社神於廟。”貴池儺戲至今只淬在佛教聖地九華山北麓貴池市

境內方圓百十裡山區的姜、杜、章、姚、劉等十幾個大姓氏族中。每

年只在農歷正月初七至十五演出。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