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跟團游韓國——朝鮮的傳統

作者: 來的都是客

導讀第三天終於進入了首爾,計劃先去景福宮,但車去連停車場都排不上隊。導游果斷告訴司機先去青瓦台,原來現代的總統就住在過去的皇帝的後身兒。車過青瓦台大門司機慢下來,再向前有個轉盤,停了車,但人只能在那個轉盤邊照相,哪裡看到真正的青瓦啊。只好在回程時於車窗裡向外照了一張相。車停在離大門很遠的地方,導游說:我們走過去快一點,讓司機去等候停車� ...

第三天終於進入了首爾,計劃先去景福宮,但車去連停車場都排不上隊。導游果斷告訴司機先去青瓦台,原來現代的總統就住在過去的皇帝的後身兒。車過青瓦台大門司機慢下來,再向前有個轉盤,停了車,但人只能在那個轉盤邊照相,哪裡看到真正的青瓦啊。只好在回程時於車窗裡向外照了一張相。車停在離大門很遠的地方,導游說:我們走過去快一點,讓司機去等候停車場的位置。與中國著名的旅游景點一樣,景福宮圍牆外的林蔭道上排著數排的准備進入宮內參觀的游人。當地人也很多,特別是孩子,從幼兒園到高中生,都是學校組織來的,應該是秋游吧。我們從國立民俗博物館的門進入景福宮(我覺得線路也很重要,特別是講究秩序的景點,如何進入對理解它很有影響),等於是從旁門進入,從後向前看,感覺很是零亂。在網上查韓國還有昌德宮、昌慶宮、慶熙宮、德壽宮等等傳統建築,但導游說景福宮是最大的,但下車之前,給大伙打預防針(可能從前帶中國團的經驗吧):景福宮是韓國最大的傳統宮殿建築,但千萬不要和北京的故宮比,只有故宮的十分之一,而且曾經兩次火焚,雖然有修復但也只保留了十分之一。兩個十分之一下來,我算了算,就算我們花兩天時間看北京故宮(每天二十四小時不休息),共計48小時,十分之一,看4.8小時,再十分之一0.48小時。果然導游給我們在裡面的時間大約是40分鐘,足足可以看完了,在交泰殿,大伙還脫了鞋進殿去坐了坐。再轉天去韓屋村,下著雨,打著傘,人很少。南山谷是朝鮮時代,文人雅集之處,1998年,將分散在首爾各地各種傳統式樣的房屋遷建在這裡,這與七十年代中國景德鎮的做法,可能因為是純木結構或者技術較晚進或者工作態度比較認真,總之比景德鎮那些遷建的徽派民居完好細膩。這個景點是免費的,政府遷建這些建築並非只為留存它們,更重要的是在其中存活韓國的傳統文化,在各個季節都將輪換地試演制作篩子、莞草席、燈心草席、紙鳶等工藝,舉辦展覽、講座、演出等等。可惜的是我們只能有匆匆半個小時,只能見到房屋,這種旅游已經過時了。管理韓屋村的韓國中年男人很不友好,有些游客如在景福宮一樣脫鞋進屋,見廊下有一朋膠質的韓式船鞋,以為是供游人試穿的,便穿上行走,那男人大叫,讓一干游人目瞪口呆(一來話不相通,二來沒想到會遇到這麼沒教養的人)。老人有些氣憤:當年的高麗棒子就是這樣,他們還看不起中國人呢!因為導游再三再四地說過韓國是一個大男人主義的國家,這些來自男女平權受到主流話語支持的中國的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們,在家裡從來是不肯低頭的,卻跑到韓國來親身經歷了一個掃地男工憑白地叫罵(從語氣上聽起來)那氣憤是可想而知的。看韓國只看房子遠遠不夠,無論如何要想辦法離團去看一場在本土演出韓國歌舞(可惜沒有看到《英雄兒女》中的長鼓舞),行程中有華克山莊的歌舞表演也是自費,只有半場是韓國的,後半場是艷舞,要50多美元。出門前查到的首爾有不少專門的傳統藝術劇院在演出,選了一個離市中心最近的“韓國之家”,並記下了它的英文名字“Korea House”和交通方式“地鐵3、4號線忠武路下車,從3號出口朝筆洞醫院左邊路近,步行2分鐘”。這裡每晚都有兩場演出(除周一外),票價是29000韓元,關鍵是純粹!1997年中韓建交5周年時,韓國在北京演出了一台傳統的舞蹈,印像深刻,這次特意帶了當時的說明書,打算如果打聽不清路,便拿出來幫助溝通。韓國之家模仿景福宮的慈慶殿,據說是韓國唯一傳統式的瓦房。本館海鄰館裡有可以一面欣賞傳統音樂一面喝茶的嘉樂堂,以及可以品嘗傳統飲食的韶華堂。而沿山路屋坡頂還有三個別館:聞香樓、綠吟亭、聽雨廳:亦是餐飲之所。整個建築安詳靜宓,只有簡單的韓國樂器發出著簡單的音符在空氣中飄動。脫團而逃特意早一些,為的是品賞一下這裡的氣氛,中國的茶飯館們也造古典氣氛,但苦於沒有這麼大的環境,只好一味在屋裡造作(可能有大的所在,但不是我輩可以進去的)。為了記錄與同團隊員不同的經歷,我一鉚勁兒,把數碼相機的錄像功能開發出來了(什麼叫狗急跳牆)。在中國,對聯是懸在大門兩側,再多是兩兩相對,以大門為中心,對稱地對懸在兩側的廊柱上。在這裡表面看也是所有廊柱上都懸著“書法作品”,每一句的文意都出自中國,然而細看竟難以稱之為“對聯”。抄下嘉樂堂正面的全部(從對面觀者的右至左):山含淺黛抱城頭、彩毫題句碧籠沙、醉眼看花紅漾繡、巾影清如唐畫意、(大門)?華澹得宋詩情、偶看高文擊酒壺、(上麻下匕)論先輩分詩品。雖然大門左右的兩句對仗很好,但總共七句如何對呢?或者朝鮮沒有對聯之說吧。韓國之家沒有一個懂中國話識中國字的服務員,幸好我打出了票價29000元,指給他們,知道我們只看演出不吃飯(好像飯要30000元),買票時竟還要我寫出自己的名字,好在沒要護照。看演出的都是旅游團,但是日本的,還有十幾個西方人,中國人沒有見到。但說明書有中國的,查國內的韓國游線路也都沒有此處,而且現在也不辦個人自由行,不知道,他們印中文的說明干什麼。表演的說明以韓、英、日、中四種文字組成,紙是銅版的,但制作很粗陋(好在是免費的),有的字跡是印的,有的則像是打印上去的,而且還是針式打印,格式自然也不整齊,開始以為只有中文部分是這樣添加的,仔細看來,韓、英、日文也有這種情形,而有些中文也是以前就印上去的。搞不懂,可能是出於節約吧。演出的順序是:宮廷鼓舞,在傳統的韓劇中都能看到,莊重典雅,是儀式性的舞蹈,很佩服韓國能夠這麼完整地不經善意改造地保留下來,中國藝術家們會覺得沒有表現自我的創造性。女子說唱,該女子手執折扇,據說能夠一人擔當一百個角色,發音獨特,只有一個男子擊鼓伴奏,已登記為世界無形文化遺產,是韓國重要無形文化財產第5號。後來在船上,一個韓國人說就是韓國的京劇。扇舞,也是韓國和朝鮮都喜愛表現的一種民間舞,但很明顯是經過現代編排的,華麗無比。雙人舞,我不喜歡,完全現代編排,但男子舞姿有1997年演出中看到的閑良舞的痕跡,書生舞蹈在中國已經失傳,韓國也是僅存,可惜沒有看到。羌羌水來,是中秋節民間女子的一種歌舞游戲。1997年來中國時譯為“羌羌水月來”,這次相見十分親切,特別注意到女聲的伴唱不斷重復“qiang qiang sui lai”。傳統器樂合奏,稱始納味合奏,包括了伽?琴、玄鶴琴、奚琴、牙(雅)琴、笛(橫、豎)、杖鼓、鑼八種樂器,很是熱鬧,與看演出之前在韓國之家裡聽到的完全不同。三苦舞,實際是日文寫做“三鼓舞”,一個舞姬打三面鼓,又稱為“三苦舞”可能因為它是宗教舞蹈的緣故,以擊鼓的激越節奏警示眾生的意思。四物戲,原來聽說韓國的四物戲以為與“戲劇”有關,其實它與“游戲”有關,四物是鼓、長鼓、鑼、小鑼,農民邊奏連跳,連帶著甩動頭上的長綢,盡興游戲,這種自娛自樂的活動歷代各地都會有個別的天才能夠發明出高難動作,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都由簡單的動作構成民間自己快樂,看的應該是這種樸實,而變成藝術家的東西則只是炫技了。好在四物戲和羌羌水來都保持了這種簡單,與宮廷鼓舞保持莊重一樣,正是我想看的。



(車窗外的青瓦台)



(景福宮的煙囪)



(韓國之家(Korea House)的泡菜壇)


精選遊記: 首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