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跟團游韓國——走近朝鮮

作者: 來的都是客

導讀此處的朝鮮指的是開始步入韓國的歷史,這是我最想看的,歐洲、美洲的歷史也學過,但永遠都在書本上,沒有感受,朝鮮不同,傳統的朝鮮比現代的韓國更好理解,因為漢字!同逛街一樣,朝鮮也是一天一天地走近的,有點同意導游的這種安排:這是東方式的接近,像體悟“潤物細無聲”。 從臨津閣回到首爾,先拜黃金寺廟,來之前查了許久,竟沒有該寺的資料,導演也說 ...

此處的朝鮮指的是開始步入韓國的歷史,這是我最想看的,歐洲、美洲的歷史也學過,但永遠都在書本上,沒有感受,朝鮮不同,傳統的朝鮮比現代的韓國更好理解,因為漢字!同逛街一樣,朝鮮也是一天一天地走近的,有點同意導游的這種安排:這是東方式的接近,像體悟“潤物細無聲”。

從臨津閣回到首爾,先拜黃金寺廟,來之前查了許久,竟沒有該寺的資料,導演也說不太清楚,只說朝鮮時代皇帝每年要來拜。朝鮮是傳統的漢傳佛教國家,但幾天來在大街上、鄉村中,處處都是天主教教堂高聳的身影,黃金寺廟是見的唯一一個佛教寺廟。

與中國佛寺不同的是主殿(全寺也只有一個殿)座落在坡上,前身由石塊壘起,但不是對縫石砌,而是故意造出自然,山石交錯,雜草叢生,其它幾處點綴也有日本風格。而日式之上的殿卻儼然泰國佛寺的金碧輝煌,裡外高下均刷眩目之黃金,寺內空曠,而且進寺需要脫鞋。有趣的是殿旁的有釋加牟尼說法的群像,塑在一株經過修飾的松下松蓋正覆在佛祖的頭頂,幾個弟子圍坐在他的周圍,再外圈是拜台、小經幢和樹、草。這種形式還從未在旁處看過。

小小的黃金寺廟只停留了半小時,然後是逛街,好在明洞與南大門市場在一起,而南大門市場邊是韓國國寶第一號——南大門崇禮門,在天黑之前認真地在他的前面禮拜了一回。既然是國寶第一號,應該是所有古跡中最古老或者最具代表性的,首先它是首都的南門,是皇帝正面的大門,其次建成於1398年,正是朝鮮國勢即將走向強盛頂峰的時候,雖然僅為兩層木造樓閣,倒也威儀堂堂,據說原來還有城垣,20世紀初就拆除了(比中國還要先進些)。只是南大門廣場周圍一圈高樓,上面的霓虹燈、大屏幕電視紛亂地閃爍,更把南大門陷落在井裡,唯有就近坐在它的下面,仰頭望上去,些許獲得些崇高感。

第二天又拜訪了南怡將軍墓。車出首爾,開了兩個多小時,導演這幾天一直說韓國是一個農業國家,還真是如此,首爾大嗎,好像不久就走出去,出了城,除了小小的村莊外便是大片的稻田,稻田離不開的水也比比皆是,河是漲滿的,河邊雜七雜八地長著樹、草,都是沒人打理的自然。讓人費解的是韓國憑啥成了讓東南亞勁吹韓流的國家,這樣的現代化還是蠻歡喜人的。南怡島說明上說:1965年守齋閔丙燾(島上的說明寫的是:秀才閔炳道)以他勤勞的雙手和一顆愛心……雲雲,名字相的近字不同,如果是西文轉中文無所謂,而韓國不應該啊。“守齋”和“秀才”不知如何區別,在中國是古詞了,韓國也沒聽說保留下來,難道轉成形容詞啦。反正島屬於一位藝術家,不知道是藝術家很富有,還是韓國的土地很便宜,雖然島不大,但買個島,中國的藝術家恐怕不敢想。

南怡將軍,這位世宗大王時代的年輕將軍,屢立戰功,後來被奸臣所害,死時才27歲。墓是一個圓圓的墳丘,墓前的石人馬也不全了,但有一幢嶄新的追慕碑(1977年10月27日),據說南怡將軍祭也是韓國無形文化財的項目之一呢,墓正前方的牌坊上懸著一條“南怡將軍誕辰562年”的條幅。碑上絕大多數是韓文,但中間夾雜著漢字,可能是無法用韓文表達的內容吧:“奸臣柳子光”、“李施愛”、“工部判曹”、“王朝實錄”、“會寧府”、“鹹鏡道”、“一四四三”、“癸亥”、“世祖”、“睿宗”等等,有一處連續出現一串漢字的是一首歌頌南怡將軍的詩:“白頭山石磨刀盡,豆滿江水飲馬無。男兒二十未平國,後世誰稱大丈夫。”讓人想起開疆拓土的漢武帝時期的那些個不問出身、不講資歷的青年將領。

如果天假以壽,誰知他們還有什麼作為呢?忘著這位英年早逝者的墳墓,偏偏讓我想起另一位也是在27歲走完政治人生的俊才,他是中國的趙執信。他18歲高中狀元,唱榜之時語出驚人:果然京城有識得字的!(終於沒有讀錯他的名字:趙執shen)十年京官雖然沒有大的政績,但也是少年得志,春風得意。然而27歲因一曲《長生殿》罷官回鄉,活到八十余歲,除了游歷各地,詩歌酬唱之外,再無可言。南怡將軍如果27歲後再無仗可打,他又將如何渡過漫長的後半生呢?


(黃金寺廟)



(上燈時分的南大門)



(南怡將軍墓)


精選遊記: 首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