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邊那一葉扁舟

作者: 沙地黑米

導讀天邊那一葉扁舟沙地黑米 電影《亂世佳人》的英文書名叫Gone with the wind,有的譯作《飄》,有的譯作《隨風而去》,都很傳神,但有的時候,我很想譯作《隨風流浪》,好像這樣更能傳達出郝思佳亂世飄零的動蕩心境。流浪,是我們心中的隱秘,哪怕人沒有流浪,心也時常流浪著。很多的時候,我們都會有這樣的念頭,等我有了多少多少錢,我就要怎麼怎麼樣,這怎麼怎麼樣� ...

天邊那一葉扁舟沙地黑米 電影《亂世佳人》的英文書名叫Gone with the wind,有的譯作《飄》,有的譯作《隨風而去》,都很傳神,但有的時候,我很想譯作《隨風流浪》,好像這樣更能傳達出郝思佳亂世飄零的動蕩心境。流浪,是我們心中的隱秘,哪怕人沒有流浪,心也時常流浪著。很多的時候,我們都會有這樣的念頭,等我有了多少多少錢,我就要怎麼怎麼樣,這怎麼怎麼樣當中,最渴盼的,是跟心愛的人飄洋過海,找一座孤島廝守終生,至於在島上吃什麼,就懶得去想了,畢竟只是一種念頭,哪能想得那麼周全。

乘一葉扁舟遠走他鄉,是許多人揮之不去的夢想。這個夢想的由來,在西方可能是洪荒年代挪亞攜家人乘方舟逃難留下的記憶,在土耳其和亞美尼亞交界的崇山峻嶺,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上,人們發現了一艘大船的遺骸,由此相信了方舟的存在。

在中國,則可能是春秋時期範蠡攜美人西施,乘扁舟遁隱太湖的結局。中國歷史上的謀臣,多半都沒有好下場,猜得透帝王的心思,哪會讓你有好果子吃?屈原投江,商鞅車刑,賈誼早夭,荀或自盡,相比之下,範蠡算是不錯了,不但得以全身而退,還抱得美人而歸,也不知道前生從哪修來的福。生命困頓,世事難料,東西方民族不約而同都想到了舟,這說明什麼呢,說明無論是方舟還是扁舟,都不僅僅是逃生的工具,同時也是逃避的像征,寄托了人類渴望流浪,渴望浪漫的情懷。

說起跟舟筏有關的詩歌,歐洲當數英國人柯勒律治的《古舟子詠》,還有法國人蘭波的《醉舟》。前者描述一群水手,懷著對自由的向往乘舟出海,卻因射殺信天翁招徠報應,最後水手死絕,只剩一葉筏子在海上漂流,“自由之筏”成了“死亡之筏”。蘭波給《醉舟》賦予了更多的浪漫色彩,他寫這首長詩時,連大海都沒有見過,但這反而激發了他對海洋的無窮想像。他想像自己酒醉後變成了一條小船,穿越無數時間的河流,在汪洋恣肆的波濤中駛向永恆。蘭波後來果然遠走地中海、紅海和阿拉伯海,可關於海洋的詩,始終不如早年的《醉舟》寫得好。

對於心靈的流浪,我們的祖宗顯得很克制,舟筏更多的是做逃避用,逃避現世,逃避亂世,逃避離愁。端午節的龍舟,就不用說了,人人都會由此想到亂世中的三閭大夫。李白夠狂放的了,高興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但在那個君臣地位分明的年代,這位狂狷的詩人,郁悶的時間會更多,“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就是郁悶心境的寫照,也就是說“弄扁舟”是出於無奈。

柳宗元就更寂寞了,“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有意思的是,“蓑笠翁”本來是柳宗元的化身,因其意像獨特,竟成為後人不得志時效仿的形像,當年袁世凱下野,就曾扮做一蓑笠漁夫,在老家釣魚,還拍成照片四處分發,向舊部暗示自己還會東山再起,可謂用心良苦。相比之下,面對同樣的困境,蘇東坡的情懷要來得更加高遠,“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中國文人的舟子,很少駛往大海,目標盡管飄忽不定,但最終還是想駛向宦海,駛向中南海。

人是陸地動物,是陸地上最貪婪也最富野心的動物,不甘於陸上生活,想去體會水上的逍遙,就發明了舟筏,想去領略飛天的灑脫,又做出了飛機,這一切都寄托著人類遠走的夢想。人無法遠走時,遠方是神秘的香格裡拉,而一旦生活在別處,鄉愁又會變得分外凄美,這是生命中永遠解不開的雙結。

2005年3月



(竹筏)


精選遊記: 桂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