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遐想

作者: 永遠茂盛

導讀總以為外出旅游是件很“奢侈”的事,尤其是能跟眾多的同事們一起(近40人的大團隊),這一次我們也好好“奢侈”了一回。2005年9月的一天終於成行了。為什麼說是“終於成行”了呢?因為從本次活動的策劃、儲備、人員安排一直到道路交通、天氣、訂房等等准備好了所有這些細節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現在想來,花這麼長時間准備是值得的。如果你沒有去過天台山,或� ...

總以為外出旅游是件很“奢侈”的事,尤其是能跟眾多的同事們一起(近40人的大團隊),這一次我們也好好“奢侈”了一回。2005年9月的一天終於成行了。為什麼說是“終於成行”了呢?因為從本次活動的策劃、儲備、人員安排一直到道路交通、天氣、訂房等等准備好了所有這些細節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現在想來,花這麼長時間准備是值得的。如果你沒有去過天台山,或者你正想去天台山。遐想從這開始:

初識天台山和每一位外出旅游的人一樣,我們這次的天台山之行也是做足了功課。查閱了相當的關於天台山的資料:它是著名的游覽勝地,早在南北朝時代就名聞國內外,歷代不少著名詩人寫下了很多贊美天台山景色的詩篇。

9月的太陽還是火辣辣的,但這絲毫沒有減少我們去天台山的熱情。一路上的歡聲笑語足見我們是要蹩足了勁“鬧”到天台山的,領隊也絞盡腦汁的想一些招數來應對我們這號人,盡量讓每一位都high起來,笑聲、掌聲不斷。可畢竟眾口難調,再加上近5個小時的車程已經使大部分人的笑聲、掌聲透支了。

車上漸漸地開始安靜下來,大家都閉著眼睛休養,只有發動機的聲音表明我們的車還在行駛中。慶幸的是自己沒有加入這一行列。或許真正的享受從這一刻開始。瞥一眼向窗外望去,丘陵狀的青山一個挨一個,山不高,但長滿了灌木樹,或許那不能算是樹,郁郁蔥蔥。給路上的行人在這炎熱的季節裡帶來一絲絲涼意。每一座小山都能看到從山底到半山坡成金字塔型的種著水稻、玉米和各類蔬菜。小山與小山之間盡管只有一點點空隙,但也種滿了水稻,似乎這裡的每一寸地都顯得那麼彌足珍貴。一陣陣微風過後,金黃的稻穗掀起她那神秘的面紗露出迷人的臉蛋,在陽光中瑟瑟作響。你一定很難想像在離地面近5米的山坡上種著水稻,可在這裡卻隨處可見。“金字塔”尖盡管只種了一顆(因土地有限)青菜,那也是特別碩大。一片景像,好不美麗!這裡的一切似乎都在給過往的每個人一種無盡遐想。思維的跳躍也,想像的空間似乎一下子變的特別快、特別大。達爾文的“物盡天澤,適者生存”在這裡似乎你很快就能明白其中的精髓,沒有比“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更能形容這裡人們的生活狀況了。可我想,他們靠的更是自身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其實用“勤勞”和“勇敢”來形容這裡的人們是最恰當不過了。

我感謝這一刻帶給我的寧靜,感謝這裡的一切帶給我的感動。

天台山的人文

或許很多的旅游景點都有自身的人文景觀,可像天台山這樣活生生的廣為流傳的人物卻並不多見。而她區別與其他地區人文景觀點的另一個特點是:無論是活佛濟公,還是智者大師都是被神化的人,這與其他地區被人化的神是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即使是神化的人也掩蓋不住歷史的足跡,歷史讓他們停留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並不斷傳承給後代。

這裡首推的就是活佛“濟公”,這個在中國人心中有著深厚情感的人物就出生的現在的天台山。或許談起他的作為,就不得不提到他劫富濟貧、好行樂施的諸多事跡。不管這些事跡是傳說還是真實,既然歷史選擇了他來普渡眾生,接濟百姓,那麼作為後代的我們就沒有理由不向他頂禮膜拜了。其實那天並沒有去濟公故居,只是當時路過那裡時才使我突然有種想法。“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與其說歷史選擇了濟公,還不如說天台山養育了濟公這麼一個人。

到達天台山的第二天,我們跟隨當地的導游來到了“國清寺”,天台山之所以出名,還因為它是我國佛教天台宗的發祥地。坐落在天台山麓的規模宏大的國清寺,被認為是天台宗的祖寺。而天台山的勝跡,也主要集中於國清寺附近,稱為“國清風景區”。關於它的由來以及興衰成敗的典故因當時只顧欣賞其中的文物(因本人對文物比較感興趣),沒有細聽導游的講解,所以現在也說不上一二來,真實慚愧。不過有幾件珍貴文物我還是想向各位介紹一下。據說都是振寺之寶級的。其中就有一對是從現在的故宮博物院“請”來的用漢白玉雕成的兩尊獅,為什麼這裡不說贈送,而說“請”呢?其中的緣故只能意會不予言傳。兩尊獅,一公一母,公獅腳踩一個球,像征權利;母獅腳踩一個正在玩傻的小獅子,像征著母愛。歲月的輪回並沒有減輕人們對這兩尊具有強烈像征義意的漢白玉獅的崇拜。另一件鎮寺文物是一個香爐,也是從故宮博物院“請”來的,據說是當時有位地方官為聖母皇太後(慈禧)祝壽時獻給皇太後的。兩千多件的寺藏文物讓人贊嘆不已,個個都是珍品,件件都有來歷。跟著導游的步伐,來到一顆“古樹”下,只見這顆樹被幾個支架撐著,就像一個拄著拐杖的老人,倚在牆角裡靜靜地站著。從它那褶皺的樹干上可以依稀知道它的年輪。但使我們所有人都驚訝的是:這顆樹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這是一顆梅樹,就植在大雄寶殿左側的梅亭花壇裡,蒼老挺拔,傳為天台宗五祖手栽,俗稱“隋梅”。這大概是我國現存最老的一棵梅樹了。解放前,因照料不周,隋梅曾數度枯萎;解放後,經過精心照料,隋梅轉青,當花開時,疏枝橫空,暗香浮動。可惜我們去的不是時候,否則也能一觀這千年古樹花繁葉盛的景像了.......

天台山的人文不浮誇,它留給後人是一種精神,一種財富,傳承著它那特有的歷史文化。

天台山的自然

到達天台山是在中午,然而行程安排比較緊湊,下榻當地最有名的天台賓館,休息後不到半小時,就被領隊召集起,向我們這次旅游的第一個目的地---石梁飛瀑景區出發。一路上,汽車都是在盤山公路上行駛,導游告訴我們,有幸我們趕上了剛修建完成的通往景區的公路。可在我們看來那怎麼能說是有幸呢。公路都是在半山腰,一邊靠山,另一邊就是懸崖,而且有些地方的彎度接近180度。這給我們的駕駛員小顧的駕駛技術不小的考驗。也許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有了喜歡刺激的理由,紛紛感嘆不虛此行。

驅車近50分鐘,我們才到達目的地。游人較少,或許才剛開發的緣故。一條林蔭小道,曲曲折折,旁邊伴隨著一條小溪。管理員告訴我們逆水一直向前走便是石梁飛瀑了。這條小溪的流水正是從瀑布那裡流下來的。我們一行人走走停停,不斷地將身邊的美景收入在各自的相機中,當然我們的攝像師也時刻提醒我們隨時准備被“拍”的可能。大約半小時後我們到了飛瀑底下,其實瀑布濺起的水聲遠遠的就能聽見。在一塊平地上,領隊召集了所有人合影留念(這也是這次旅游唯一一張合影)。初看瀑布並不是那麼壯觀,但它的特色就在於石梁。這裡,兩山門立,山腰間一塊巨石橫空,銜接兩山,因這巨石頗似屋梁,故稱石梁,梁下有一飛瀑直瀉深谷。石梁飛瀑因此而得名。徐霞客在其游記中曾描敘:“余從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 當然因考慮到游客的安全,現在已經不能像徐霞客那樣“梁上行”了。也許少了那些驚險刺激,但多了幾分想像。雖然沒有巧奪天工之美,但也確是渾然天成之意。

如果說石梁飛瀑的動是源於巧的話,那麼天台湖的靜應勝於奇了。天台湖是一個實實在在座落在山頂的湖。湖面如鏡,湖水清澈,只可惜不能在湖裡泛舟。也許它的美,你不曾忍心劃破它帶給人那靜靜的遐想。偶爾有幾只飛鳥掠過湖面,也沒有駐足,它留下的依舊是寧靜。似乎這一切都那麼自然,就連那鳥兒也通人性似的。

自然的沒有一點修飾和造作,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天台山的行程兩天就結束了,也許你還未盡興(至少我是如此)。因為從它那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你就能體會到政府以及當地百姓對這種人文自然的重視,封閉並不是最好的保護,開放才能讓它傳承的更遠、更廣。無論從它那山坡上種著的水稻、從它那純真的人文歷史還是從那渾然天成的自然都帶給了我無盡的遐想。


精選遊記: 天台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