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譯名趣談

作者: 落花無語

導讀隨著中國商品經濟的不斷發育和全球貿易一體化的趨勢,國外的商品陸續湧入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於是國內越來越容易見著各種各樣的外國新鮮東西,由於香港這個大陸與海外的天然紐帶的作用,許多商品都是通過香港再進入內地或是說早已在香港立足多年後才進入內地,因此在許多東西的譯名上中港兩地有統一的地方但也有許多不同,對比一下很有意思。 先說相同的: � ...

隨著中國商品經濟的不斷發育和全球貿易一體化的趨勢,國外的商品陸續湧入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於是國內越來越容易見著各種各樣的外國新鮮東西,由於香港這個大陸與海外的天然紐帶的作用,許多商品都是通過香港再進入內地或是說早已在香港立足多年後才進入內地,因此在許多東西的譯名上中港兩地有統一的地方但也有許多不同,對比一下很有意思。

先說相同的:

“可口可樂”(CocaCola)和“百事可樂”(Pepsi-Cola),這些都是經典的譯法了,這兩個牌子在華語地區的迅猛發展得益於其所標榜的美國文化也有賴於它們這兩個既表達音譯也讓華人聽著吉利的譯名。在最近的百事可樂電視廣告裡,劉翔飛馳電掣孤身救美最後利用百事可樂汽水罐將S.H.E成功搭救,猶如一部好萊塢大片,典型地說明了百事所標榜的美國個人英雄主義文化和眾人皆喜的圓滿結局。

風行世界的家居品牌“宜家”(Ikea)是根據粵語發音的音譯而來,卻也十分契合這個品牌的經營內涵,也是一例音譯與意譯成功結合的典範之作。“宜家”進入內地開店後沿用了這一譯名,其實若從普通話發音的角度出發,“宜家”和“Ikea”差異不小,但是這個名稱也獲得了認可。類似的還有許多,比如男士奢侈品牌“登喜路”(Dunhill)、日本的“佳能”(Canon)和“理光”(Ricoh)、美式快餐“麥當勞”(McDonalds)等都是香港根據粵語發音的轉譯,但是好聽好記好義,所以在內地的中文譯名依然沿用。

再說相異的:

和“肯德雞”同屬於百事餐飲集團旗下的另一品牌“必勝客”(Pizza-Hut)也進入內地多年了,其加盟店和連鎖店全部采用這個統一的名稱。Pizza-Hut的中文直譯就是“餡餅屋”,顯然這比較俗,但是“必勝客”這個名稱也是讓不講粵語的華人覺著拗口,差異太大,所以國內的許多地方就直接管Pizza這種東西叫“匹薩餅”或“比薩餅”,反正聽著就是外國的餡餅。不過這種意大利特色的肉餡餅並不是那座因斜塔出名的比薩小城(Piazza)的獨家特產,只不過是讀音相近而已,不要搞混。

摩托車(motorcycle)這樣東西我們接觸的時間應該不比香港人晚,所以早就有了固定的譯法,“摩托”+“車”,音譯+意譯。香港則叫“電單車”,有點看不懂了吧,可能早期的香港人看到不用踩就能跑的單車理所當然認為是電動的。

Sofa這種泊來品進入中國的時間也很久了,根據讀音轉譯中文為“沙發”,香港也是這種情況,不過跟著粵語的發音譯成了“梳化”,其實是同一種東西。所以在香港或是珠三角地區講“梳化”,那就是“沙發”。

到香港一游,如果有人和你提到“士多啤梨”、“車釐子”、“芝士”這三樣東西時,不知你是否知道所指何物?其實是很常見的東東,分別是草莓(strawberry)、櫻桃(cherry)、奶酪(cheese),根據粵語的發音譯成“士多啤梨”(strawberry)、“車釐子”(cherry)、“芝士”(cheese),這是香港近百年受英國殖民統治所造成的語言西化現像,在香港人的日常口頭用語中,還有很多類似的現像。比如,“很有面子”說成“好有菲士(face)”,“小事一樁”講成“小K士(case)”。

最後來看看各種轎車車款的譯名:

作為奢侈消費品的外國轎車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後逐漸進入了國人的視野,但在資本主義的自由港香港,各種車廠品牌款式早已經登陸多年。進入中國市場後,很多也沿用了香港的譯名,像“保時捷”、“法拉利”、“寶馬”、“雅閣”、“思域”等;有一些原本不同後來逐漸統一,像“勞斯萊司”(Rolls-Royce)內地原來譯成“羅爾斯-羅伊斯”,“奔馳”(Benz)香港原來叫成“平治”。還有一些則保留著兩地原先各自的譯名稱呼,像“馬自達”(Mazda)、克萊斯勒(Chrysler)、沃爾沃(Volvo)在香港的譯名分別是“萬事得”、“佳事拿”、“富豪”。這一點對比起來也有點意思:香港的譯法是盡量將洋名中式化,而國內的譯法還是保留洋名的味道。

最近豐田將旗下豪華品牌Lexus的國內譯名由沿用多年的“凌志”改為“雷克薩斯”,另一款車“霸道”(Prado)譯為“普拉多”。不知是否因為洋味名字更容易討國內有錢人的歡心。開個玩笑,造此辦理,“豐田”本名(TOYOTA)也干脆譯成“圖尤他”好了。


精選遊記: 亳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