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滇西到甘南(六)美麗的藏居和碉樓

作者: nj老菜

導讀六、美麗的藏居和碉樓還是在中甸時,從報道中得知丹巴有大塌方的危險,導致了公路交通的障礙。這使得我拿不定主意,是按原定計劃走八美到丹巴,還是繞行從東先去四姑娘山。於是每到一地就打聽往丹巴的交通情況,還打電話去丹巴問詢。得到的消息總算是令人放心了,雖有險情,但於交通無礙。所以我們的行程不變,順利地到達了丹巴。 丹巴的海拔已是一千多米了, ...

六、美麗的藏居和碉樓還是在中甸時,從報道中得知丹巴有大塌方的危險,導致了公路交通的障礙。這使得我拿不定主意,是按原定計劃走八美到丹巴,還是繞行從東先去四姑娘山。於是每到一地就打聽往丹巴的交通情況,還打電話去丹巴問詢。得到的消息總算是令人放心了,雖有險情,但於交通無礙。所以我們的行程不變,順利地到達了丹巴。

丹巴的海拔已是一千多米了,氣溫也高了許多,當我們背著行囊找到住處時,已經是汗淋淋的。時間尚早,大家商量後決定出去耍。上得街來,還未等Z打聽,一輛小面就停在了身旁,“去甲居嗎?”,正合我們意,談好價格,抬腿上車。原來司機就是甲居人,介紹了那裡的情況,並說帶我們進去不要門票,前提是我們要成為道路工程監理,於是司機按各人形像分派,我們搖身一變成為總工、經理、技術員各式人等。

1、甲居的房屋

到了甲居大門,司機和經理與售票員交涉後順利通過,不過,很遺憾地無法請漂亮的丹巴美女做講解員了。

車子開到一藏居前停下,這房是司機的哥哥家,是棟新樓,正處於裝修的尾期,准備接待五一的游客。這棟新樓與甲居其它的房舍風格完全一致,主人說這是規定,挺好。樓有三層,一個大院子,樓的牆體為石砌,而內部全部是原木,到處充斥著新木的香氣。工人正在忙碌地進行彩繪,所以又彌漫著刺鼻的油漆味。我們急於看風景,就直奔樓頂平台。

登臨樓頂,甲居盡在眼前,西面背臨一高山,大金川(大渡河的上游)從東邊的山腳下向南流去。整個甲居位於山坡的一凹處,房舍順著山勢由高處而下,或單獨一棟,或幾戶緊靠,高高低低,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要謝謝司機帶我們來的這棟樓,地勢極好,高度居中,上可望高山,下可觀金川,房舍一覽無遺,風景盡在眼底。

這次旅行,一路走來,看到了各式各樣的藏族房舍,它們的風格各樣,材料各種,顏色各異,真是豐富。試舉例如下:

中甸,房形單列,夯土為牆,牆極厚,坡頂,內可儲物,只在木制品上彩繪。

鄉城,房形呈方,夯土為牆,平頂,外牆通體刷白。

稻城,石牆,平頂,外牆原色,門窗色彩使用簡單。

八美(道孚),喜用木楞為牆,且以紅色塗刷,窗飾漂亮。

丹巴,石牆,用黑紅白色橫向塗刷,間以原色,顯出多層,平頂,但在樓頂的拐角處砌有凸台,門、窗、欄杆的色彩繁多。

幾乎所有的藏房在內部均大量使用木材,有的柱子直徑極大,雕刻,彩繪,花樣色彩繁復精美。房屋的下層養畜(為了保暖和方便照料,但吸收了現代意識後,有的新房已將養畜與居住分開),上層住人,最好的房間用於供佛,頂為平頂,一是少雨,一是可當曬場(缺少平地)。房屋的窗又分為大窗和小窗,分別用於干熱河谷與高寒山區,但無論大小,窗的裝飾總是以其細致的雕刻,多色的彩飾,最引起人們的注目。

總的來看,無論房屋的形式怎樣,因地取材,因景著色,具是各處遵循的原則。所以,當這些不同的藏舍出現在不同的地貌、植被、氣候的背景上時,總是能與自然和諧地相溶在一起,也體現了藏族獨特的審美意識和在這荒僻高原的生存能力。

甲居的的山坡上遍布梯田,樹也極多,樹與田層層疊疊,盡染翠綠,從高坡上階梯而下,直到河邊,獨具風格的多彩樓舍又參差散布在綠中,構成極具觀賞力的畫幅。

起風了,山用風穿過林而生的呼聲,去應和身旁河的濤響。建在山、河之間的藏房佇立無語,我也無語,只是用心去領略景色,沉溺於給我的享受中。

回到丹巴,上街逛逛,在城區一臨山處還真有滑坡塌方的跡像,那一段的居民已經搬走,交通也受到限制,並且隨時有人觀察以防出險。我們在危險區外找到一家小飯店,好好地吃了一頓,也算慰勞自己罷。自從離開中甸後就沒換洗衣物,似乎味道也不對了,晚上更是大洗一氣,准備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天。

2、中路的房屋與碉樓

又是早起,還是昨天的司機,車發中路。中路鄉在丹巴以東往小金的路南,過跨越小金川的橋上山即是,不過上山的路正在修築,小面只好停在橋頭,約好下午來接我們的時間,然後要用自己的兩腿上山了。

早晨,曉光初照,石塊鋪成的山路走起來也輕松,不覺已登高許多。幾個上學的女孩子走在我們前面,很想趕上去與她們搭話,可是我快她們也快,前面活潑的身影一跳一躍,丟下一串脆靈靈的笑聲,讓我只能用目光追隨,無奈只好歇腳。

回望山腳下,小金川細細窄窄地泛著光,遠方的墨爾多神山在層層迭巒後,被雲遮霧障,不見真像。朝前看,陽光從山巔斜射下來,一束束的光將山坡上的樹林映照得或明或暗,掩映在綠叢中的房舍上飄著縷縷的淡煙,早起的牛在大口地吃著路邊的草,晨光將它勾勒出一圈金色的輪廓。早晨清新的空氣使人覺得心胸一派靜爽,“你好”,我與下山的老鄉打著招呼,“來啦”,老鄉的這種口氣似乎是見了熟人,也許像我們這樣的游客見多了,所以沒有一點好奇。

邊走邊看,不覺已經到了中路,這兒的藏房的外形樣式看起來並不如甲居那樣整齊,並且相對集中。在村裡的路上走著,不時地與散放的雞、豬、牛相遇,互相行注目禮後相安無事地通過。突然我發現了一頭可愛的小豬,毛色燦爛,色彩很是與當今的時尚類似,喊住楊同學,經他鑒定確認後,進行拍照,准備回去後提交毛發處理行業,作為樣板標准。

這兒家家有個院子,亂石砌的牆,不高,不時有院裡的枝枝藤藤或伸或攀的出牆來,有的還開著紅紅白白的花,給冷色調的石牆添上了生氣。中路有著大片的平坦,有的種麥,一壟壟的綠,將大塊的田加了橫或豎的條紋;有的植果,用石塊壘起矮牆,將滿園盛開的繽紛圍住。一婦女正在樹下彎腰使鋤,旁邊一幼兒席地坐在鋪開的衣服上,用烏亮的大眼注視著我們。一片耀眼的菜花,一個身著紅衣頭帶遮陽帽的少女也在黃花的映襯中忙碌。這些全是很好的場景,給我們這些游手好閑的人提供了視覺享受資源。

一棟高大嶄新的樓,也是正在裝修掃尾,也是准備五一游客,待上了樓頂平台,發現也是絕好地景色觀賞處。這樓在村落的邊緣,隔著一片田地,對面就是一高山,山坡緩緩而上,坡地上的景色與甲居差不多,不同之處就是中路有了碉樓。

在樓頂,放眼看去,視力可及的約有八座碉樓,高度約有十幾米,皆為四方形狀,高高低低地分布在周邊山坡上下,有的完好,有的已經缺損。歷經數百年滄桑,准備為保衛家園而戰的碉樓,而今依然高高挺立,在遍山的綠色中,仍顯出一絲當年的殺氣,不知乾隆年間的金川之戰是否曾在此廝殺。

看到不遠處有一寺廟的尖頂,准備去看看,於是與樓主人約好中午在這兒吃飯,然後往寺廟走去。順著田地間曲曲彎彎的小徑走,逐一經過農田、房舍、碉樓,靠近了寺院。一只狗站在房頂上衝著我們在狂叫,似乎不可能從那麼高跳下,所以我們徑直走進寺院裡。喇嘛不在,殿堂門關著,只有幾個小孩與老人在坐著。我們亂轉轉看看,說了幾句,便往回走,准備吃中飯去了。

回去的途中,突然不見了Z,張望後發現他蹲在一處田埂邊,用相機在拍著什麼,走攏後才發現他對蒲公英產生了興趣,那一球球白色的絨狀植物成了靜物作品。

回去後,主人端上了滾熱的酥油茶,在這些年的游歷後,我喜歡上了酥油茶,雖然味道與平時習慣的截然不同,但確是在那氛圍裡最有味道的飲品。中飯也很好,四菜一湯,主人不要錢,在推拉後也只收了30元,他在丹巴文化局工作(姓名遺憾地給忘了)。那棟四層樓是中路標志性的建築,應該很好找。

3、梭坡的碉樓

下山後已經午後2時,司機也在等著我們,上車開往梭坡,地點在丹巴以南的大渡河旁。丹巴碉樓最集中的地方就是梭坡,並且那裡碉樓的數量最多,形狀也最多,有四角、五角、八角,最多的是十三角碉樓,那會是什麼樣子?

到梭坡的路是最差的,在過了一座索橋後就是土路。一輛拖拉機在我們車的前面,那駕駛員正努力地設法將拖拉機開上前方的陡坡,在幾次嘗試失敗後,硬是靠幾個隨車的小伙子推,才將拖拉機開了上去。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小面又得停下,再次徒步上山。

順著一條長著許多柳樹的山路到了碉樓附近,一塊石碑上寫著關於碉樓的介紹,一面石牆上有“打土豪分田地”幾個字,紅軍來過這裡?高處有人聲響,抬頭看去,幾個游客正在一座碉樓的頂端。

碉樓是用大大小小的石塊砌壘而成,石塊並沒有經過很好的加工,粘合物也就是普通的黃泥,碉樓下寬上窄,用木料分成若干層,雖歷經數百年風雨,甚至地震,至今依然佇立,也算奇跡。不過,年歲已久的碉樓還是現出衰老,崩塌的頂部,長長的裂縫,有的已經傾斜,有的內部隔層已經坍塌。我們進了一座,一老鄉守在門口,要2元一人,說是鄉裡的規定。

踏著搖搖晃晃的梯子上了兩層,每層只是用幾根圓木為梁,上鋪點木板,顯得破敗不堪。抬頭上望,到頂還有很高,看這個樣子,我們也不敢再往上爬,小心翼翼地退了下來。

據稱梭坡有28座碉樓,但眼前能看到的也只比中路略多幾座,也許還有一些在山的另一側。十三角的碉樓也沒見到,只看到一座八角的。山下就是大渡河,在河對岸的山上也有一些碉樓,在冷兵器時代,這樣的易守難攻的地形和堡壘,可以在此一夫當關來扼守要道了。

可能上午的過程使大家累了,都沒有了繼續登高上山探訪的欲望,晃晃悠悠地下山回去了。在丹巴的包車共160元。

4、丹巴的美女

丹巴美女早已名聲四溢,楊同學也在前幾天就開始念叨。待到了丹巴以後,他就兩眼放光左顧右盼,全方位地“獵色”,期盼與美女進行四眼對視。不過,連我也替他遺憾,楊同學沒發現仰慕已久的對像。他怨恨地歸咎,美女們肯定已經被人挖掘出山,從事GDP增長工作了,空留養育美女的山水與彩樓。

唉,且活剝崔詩一首以贈楊君:

美女已乘汽車去,此地空余藏zàng彩樓。

美女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山歷歷甲居寨,芳草萋萋金川洲。

日暮溫柔何處是?丹巴城中使人愁。

可是,在甲居、中路與梭坡,所見女子(無論中、青、少)且不論容顏,就身材而言,皆是苗條挺秀端莊,倒也給留下了許多想像的空間。



(甲居的藏寨)



(中路的山景)



(中路的山景)



(高山下的光、環)


精選遊記: 丹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