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美的地方:127天丹麥童話之旅——一個北大女孩在哥本哈根的生活與愛(16)(陝西師大出版社)

作者: victoria1110

導讀3月7日:“舍不得”和“舍得” 明天丹麥語期中考試,今天哪也不敢去,老老實實在家復習。 我對丹麥生活感觸最深的是他們的能源意識。在上個世紀的工業化浪潮中,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一樣,對能源進行了過度的開發,從而完成了早期的資本積累。而現在的歐洲人已經逐漸意識到能源的稀缺和寶貴,抬高相關產品價格是限制能源使用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拿普通的紙筆� ...

3月7日:“舍不得”和“舍得”

明天丹麥語期中考試,今天哪也不敢去,老老實實在家復習。

我對丹麥生活感觸最深的是他們的能源意識。在上個世紀的工業化浪潮中,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一樣,對能源進行了過度的開發,從而完成了早期的資本積累。而現在的歐洲人已經逐漸意識到能源的稀缺和寶貴,抬高相關產品價格是限制能源使用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拿普通的紙筆來說,丹麥是典型的洛陽紙貴,一本小小的拍紙簿就要10克朗,我前兩天圓珠筆芯“斷糧”,去超市一看,最便宜的筆芯也要十幾克朗,而且質量也不理想,同樣的筆芯在國內最多賣到一兩塊錢。最後還是同來的師妹支援了我三根筆,不啻為雪中送炭。

不過,歐洲人對於教育的投資確實很大,很“舍得”。就拿紙張來說,我所見過的公司職員大都是一張打印紙寫了正面寫背面,因為供應是有限的。而在學校則要寬松得多,在哥大圖書館打印資料是完全免費的,我們所有的電腦都和打印機相連,在圖書館的任何一台電腦上點擊“打印”,機房門口的打印機就開始工作了。雖然一個機房裡十幾個人都在一台打印機上取材料有時難免會弄混,不過畢竟還是很方便。這些打印出來的材料在看完之後就沒有多大價值了,圖書館的字紙簍裡有很多只打印了一面或者只寫了幾個字的廢紙。但我可能是由於平時和當地人交流比較多,了解他們的“洛陽紙貴”,覺得把那些紙扔掉總覺得實在是於心有愧。我喜歡把那些在學校打印出來的資料留著——這些資料通常在回家的火車上就看完了——用它的背面來做草稿紙。這些紙質量很好,在上面寫字很舒服,比超市裡賣的草稿紙好多了,我的好幾篇丹麥語作文都是在打印紙背面起草的。

從國內帶出來兩本印著“北京大學”的稿紙,成了我的日記本,我所有的日記都寫在上面。

3月8日:考試允許帶字典

這一次丹麥語大考比我想像的容易得多,我們班的美國女孩Eliza一個小時就交了卷,彼時我也已答完,正在借助字典檢查單詞的拼寫。半小時後,時間到了,大家一起交卷,沒有人拖延。

讓我驚訝的是,丹麥語考試居然允許學生帶字典。老師說,你沒有必要把字典上可以查到的東西死背下來,既然有人發明了字典,那麼我們為什麼不用呢。我的丹麥媽媽Elizabeth也說:我知道這些資料在哪裡可以查到就行了,我只需要保證在要用到某種知識的時候能以最快的速度查到,這就足夠了。我告訴她中國學生考試不允許字典,因為老師相信大腦是最神速的存貯器——要用的東西都存在大腦裡,才可以隨“調”隨到。她微笑著聳聳肩。

中午和同學大衛(David)聊天,又談到考試的事兒。我開玩笑說我想去你們美國讀PHD,但你們ETS的那個GRE考試太難,我不喜歡這種考試,所以至今也沒申請。他很認真地問我,你覺得GRE難在哪裡?我說當然是詞彙啊,GRE詞彙涉及面太廣太專,從人文藝術考到科技工藝甚至醫學用語,中國學生都得硬著頭皮啃好幾個月,其實那些單詞日常生活中幾乎用不上,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罷了。他說,那有什麼關系,我可以帶字典啊。在得知中國學生考試絕對不許帶字典後,他驚訝地“Wow”了一聲,偏著頭開始幫我考慮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十分鐘之後,他終於想出了一個最好的解決方案:他建議我先申請去一個准許學生帶字典考試的國家,在那裡報名GRE,這樣,我就可以輕輕松松地拿到GRE高分,用不著費什麼事。聽了他的建議,我笑著說,不錯,這樣我是可以不用背那些討厭的詞彙了,可問題是我得先打聽好哪個國家的GRE考試可以帶字典,然後再通過種種途徑申請出國,辦一大堆各種各樣的手續,額外還要承擔昂貴的旅行費用——耗的功夫恐怕得整整一兩年,用這時間來准備GRE,即使不帶字典也是綽綽有余了。不過如果有人真這樣干,恐怕可以上《紐約時報》教育版頭條新聞了。

正聊著GRE, Eliza正好路過我們身邊,她問我對上午考試的感覺如何,我說還行、不太難,她說,豈止不難,簡直是太容易了——特別當你可以用字典的時候。

3月9日:一部關於中國的紀錄片

打開電視,“國家地理”頻道,正播著一個關於中國黑客的紀錄片。

打開電視時節目已進行了一半,是對一位中國黑客的訪問。鏡頭用得很不規整,被采訪者的1/5的腦袋和肩部被切在屏幕之外,人物和攝像機也沒有像正常拍攝那樣處在同一水平線上,它們大約呈30°角,感覺很不穩定。編導把這個公開的訪問處理成偷拍的效果,但畫面沒有偷拍時的搖晃,顯然是制作者有意為之。

國家地理節目頻道有專門的音樂制作人給不同的節目配樂,其耗資恐怕是國內的一些紀錄片所不能比的。這部片子的鏡頭和音樂都語調透看一股神秘的調子。我想,從編導的角度考慮,這多半是因為“黑客”這一職業本身帶著濃厚的“不見天日”的地下色彩。

片中的大量資料如南京大屠殺、印尼反華、北約轟炸南聯盟大使館時中國學生在美國使館的游行等等,拍攝角度都非常獨特,是很珍貴的歷史記錄,在國內很難見到。不過,我想最難得的還是他們的策劃和對被訪者的溝通。眾所周知,“黑客”這一特殊群體大多在“地下”活動,要采訪到並和他們形成順暢的交流殊非易事。但在片中,黑客們在鏡頭前居然毫無顧忌地侃侃而談,神情輕松自然,紀錄片中甚至還有黑客們開會商議對某一網頁采取行動的情景。由此可見,該片的前期工作相當充分。

片子結構也頗值得玩味。一部紀錄片的結構主要由它的“隔斷(節目在進行到一個段落之後就要飛片花、插廣告來提示觀眾這一部分已經結束)”來凸現。非常遺憾,我沒有看到該片的前半部分,但就後來部分來說,只打了一次隔斷,把後半部分分為兩節:一節梳理中國黑客的發展史:從印尼反華到日本拒絕承認南京大屠殺到反對北約再到“9·11”事件;另一節總結電腦技術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從冷兵器時代的安全觀談起,一直談到當代政府大多成立了網絡安全部門,最後用的空鏡是中國的萬裡長城、天安門站崗的衛兵,以及江南水鄉垂釣的老人,畫面沒有出奇的地方,但解說詞卻耐人尋味。

?“幾十年前,中國曾築起一道萬裡長城,為的是抵御外來入侵,如今,它的防御功能已然毫無用處。……在電子時代,戰士們在退休之後,過起悠然垂釣的生活。在現代,每個人都是相互關聯的,不再像過去那樣孤立存在。”

這一段文字,從感性描述到理性分析,實際上談的是人類共有的關於這個時代的一點觸覺。我想,要制作出這樣的片子恐怕僅靠技術是完成不了的,它靠的是制作者胸中的丘壑,這一點,也是最值得我們的國內同行借鑒的。


精選遊記: 哥本哈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