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古鎮--黃龍溪

作者: 左牽黃

導讀黃龍溪在機場所在的雙流縣,離成都不遠,不到一個小時便到了。短短半天的時間,要去成都附近兜個圈,似乎剩下的只有黃龍溪了。而且,看過幾個江南古鎮之後,希望借機了解一下四川平原的古鎮。進入黃龍溪的牌坊,便看見一派大興土木的景像,鐵管和防護網攔住了直通古老街市的台階。三輪車夫不失時機地湊上來,提出二元錢送上一程,理由很簡單:“你看,路這麼� ...

黃龍溪在機場所在的雙流縣,離成都不遠,不到一個小時便到了。短短半天的時間,要去成都附近兜個圈,似乎剩下的只有黃龍溪了。而且,看過幾個江南古鎮之後,希望借機了解一下四川平原的古鎮。進入黃龍溪的牌坊,便看見一派大興土木的景像,鐵管和防護網攔住了直通古老街市的台階。三輪車夫不失時機地湊上來,提出二元錢送上一程,理由很簡單:“你看,路這麼爛”。與江南幾個古鎮不同的是,這裡暫且還不收費,是完全開放的。於是乘了三輪車,到古街外的另外一個牌坊。牌坊前是一道深溝,周遭滿是老房拆毀後的廢墟,磚石瓦礫散亂在四處。繞過深溝,進入三叉街區。後來發現,穿過牌坊側旁一片架了幾個小孩游戲設施的空地,便可以到達江岸。雖然已經十點多了,街道兩邊的店鋪大多還關著門,看網上的地圖,知道古鎮並不大,決定不去問路,只管信步去走。於是揀了中間的街道。走了幾步,狹窄的水泥路便拐了彎,右側是水泥圍牆,左側出現一座似乎已經傾斜的平房。平房的側牆也有些頹唐,倒是一米多高的基石,帶了濕濕的混濁土紅色,顯得十分厚重,上方的白灰牆給木柱子齊整地劃分成一個個格子,湊成許多個規則的幾何圖案。幾棵大樹的枝條,粘著開始枯黃的葉子,似乎在極力觸摸凹凸不平的房頂,為古老的平房(老宅?)平添了幾分滄桑。又拐了一個彎,進入魚鰍巷,看到的是同樣萎靡不振的老屋子,其中一間的門楣上居然釘著一個顏色退化了的黃色木牌子,上邊是用油漆寫著“軍屬光榮”幾個字,落款居然是“華陽縣人民委員會贈”。後來在面河的另外一個牌坊上看到一副對聯,說“色別青黃活水巧分三縣,身經風雨老榕俯瞰雙流”,才隱隱約約覺著這裡原本大概是“三(縣)不管”的地界。沿魚鰍巷向江岸方向走上不幾步,便看到小學的招牌。原來水泥圍牆裡邊是孕育未來棟梁的地方。緊挨者小學圍牆,則是一座寺廟,叫“古龍寺”。從側門進去,首先看到的是觀音殿。供奉的觀音躲在玻璃櫃裡,披了紅衫,如果不是背後陽光般四射的手臂以及搭在手臂上的紅索,以及那方正飽滿的面龐,還以為是一個眉心點了守宮痣的村姑呢。塑像的玻璃櫃前是一個供案,上邊擺了些更小的塑像,兩邊還各擺了兩瓶常年不敗的假花。沒有人進來,但兩位老人卻克盡職守,分坐在入口兩邊的桌子後邊,其中一張桌子上攤著功德簿。觀音殿外掛了手寫在白紙上、用塑料紙包裹了的兩個對聯,一個是“罪大惡極,莫過口業”,一個是“居心作惡誰替你救苦救難,回頭向善何須我大慈大悲”,應該是發人深省的。還有一副,說“非空非有觀自在,無人無我見如來”,也頗耐人尋味。觀音殿前有兩棟樓房。一棟是廂房,斜對著已經在東南方向的太陽,五六個形容枯槁的龍鐘老太正坐在屋檐下的竹椅上,享受略帶些暖意的陽光。正面的樓房也是兩層,樓下似乎是齋堂,樓上大概是僧舍,檐下掛滿了床單之類。觀音殿後邊有一棟,也是僧舍,僧舍前的小長方形院子裡架了一口鐵鍋,下邊燃了柴火,鍋裡是紅色的、凝固了的蠟。幾個老人坐在房檐下,搓著棉花或者什麼,粘在竹簽上,顯然是用來做蠟燈的,好賣給香客供奉在佛和菩薩面前。觀音殿東側有兩座大殿,一座供奉彌勒,一座供奉著佛祖。前邊的大殿東北角,有一個小小的洞窟,裡邊供奉了一尊小小的菩薩。洞窟的上端是裸露在外邊的巨大的榕樹根塊,很有些柬埔寨安哥窟Preah Kahn寺的風格,只是古龍寺的老榕還沒有來得及將根部深深地嵌在殿牆裡。齋堂東側也有一棵巨大的古榕樹,甚至要在院子裡豎起兩根盤龍柱,架住東已經東南方向的兩條遠比普通樹干都要粗壯的橫枝。需要支撐的樹枝大概已經開始枯萎,枝杈上已經沒有了綠色的葉子。老榕枯枝又像是粗大的釣竿,正在探門樓高高翹起的飛脊。門樓其實就是古龍寺的入口,俗稱山門的地方。入口很矮,雖然中等身材的人如我不用產生“既在矮檐下”的怨懟,但山門二樓設的茶亭則讓人感到奇怪,至少有些厚此薄彼的感覺。茶亭裡擺了竹幾竹椅,有兩個男性,五六十歲的樣子,俗世裝束,叉了腿倒在不高的竹椅背上,居高臨下,似乎在輕蔑地觀察著開始湧入寺院的游客或者信眾。出了門樓,便是一條古色古香的舊街,已經十分熱鬧了,兩邊的小店也都開門迎客。回望門樓,如果不是“古龍寺”字樣的牌匾,幾乎不能相信那裡面會是另外一個世界。與古龍寺門方向並行的,是一條窄窄的巷子,叫上河街。整條上河街都被開膛破肚,翻起來的泥土不規則地堆成一綹綹,遮擋了坑裡新鋪的管道。兩邊的房子似乎都十分古老,或者單純的年久失修,有些住了人,有些則似乎是空宅,森森的有些陰冷。屋檐下的木柱,大多也都扭扭歪歪的,只有墊在木柱下端的石塊,雖然沒有了泥土的遮掩,卻毫不掩飾泥土常年給予的濕潤。從一條更窄的橫巷拐到河邊,發現河邊擺滿了竹制的沙發和竹制的茶幾,偶爾有人坐在那裡,打牌、搓麻將或者只是呷一兩口玻璃杯裡的清茶。向北去便是碼頭。碼頭上有一座面河的牌坊,上邊有那幅三縣雙流的對聯。江岸上停靠了一些快艇和游船,說是可以去十分鐘水路之外的大佛寺,卻乏人問津。附近還有一座更大的船,龍骨尚且搭在木架上,只有幾根桅杆高高地矗立著,帶些氣像。站在江岸的矮牆邊,從桅杆的隔離出來的空間望過去,發現這裡正是一條水路的三岔口,對岸的陸地像一只笨重的短吻鱷,嘴探進河水裡,額頭上架著一棵大樹。從裸露在外、交錯扭曲的根節看,應該也是榕樹,只是已經沒有了葉子,而枝條則十分蓬密。這邊熙熙攘攘的,對岸則仿佛另外一個世界,只有一條小小的漁舟,躲在突入水中的鱷魚嘴背後,居然勾勒出些許“野渡無人舟自橫”的古人詩境來。從碼頭往古龍寺相反方向去,依然是排滿了店鋪的老街,只是靠河一側擠滿了餐廳,大都在對街的門口擺上幾個水盆,讓騷動不安的黃拉丁魚在水盆中攪起水花,吸引慢悠悠踱過的游客的眼光。這條叫復興街,小街的另外一邊,藏著一座規模要小上很多的寺廟,叫潮音寺。門口供了“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中庭奉了“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正殿自然是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多少有些零亂。一位三十來歲的女人,肩頭裹了黃色披風,頭上蓋著黃色圓帽,百無聊賴地從小院子的一隅出來,穿過小小院子,然後從那面用竹篾篩子護持的大鼓前走過,與門口售賣佛經、念珠一類東西的女人用方言聊著什麼。不由得懷疑這裡應該是尼姑庵,但願不是騙取香資的野寺。復興街北端,是另外一個寺,叫“鎮江寺”。離開碼頭有百來米,卻緊挨著江岸。入口排了代表風調雨順的四大天王,裡邊像一個小氣的四合院,兩個俗家裝扮的中年婦女捧了碗,在專注地饕餮各自的午餐。鎮江寺門口靠江岸一側也有一棵古榕樹,枝杈上系滿了紅綾。繞過古榕,到鎮江寺後,與碼頭那邊相似,沿江岸也擺滿了竹椅,時近中午,雖然太陽不是特別燦爛和溫暖,但游人驟然多了許多,圓幾上除了麻將和紙牌,還多了些茶杯或者碗碟。靠近剛進老街時看到的廢墟,有一座吊橋,架著鋼板,偶爾有摩托車開過,便劇烈地搖晃一陣子。一位老太太穿了退色了的藍布衫,背著竹簍,慢騰騰地到對岸去了。對岸停著有幾台車,周遭似乎是什麼果樹林,已經落了葉,光禿禿的。更遠的地方應該有一條公路,不時傳來汽車飛馳而過的聲響。於是重新回到復興街,隨意進了一家餐館,要了一斤黃拉丁,先後點了三盤據說當地的青菜,一掃而光,然後回頭吊橋頭,一路打聽著,經過擠出塵土飛揚的工地,終於回到停車場近旁的牌坊。已經過了中午,但游客還在不斷地湧進來。(2005.12.3)


精選遊記: 亳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