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的故事

作者: tlguhua

導讀橋似乎是國人最先發明的。中國多江河湖泊,因此橋也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中國之大,各地的地形人情各有不同,而橋也就因地置宜,各成其色。印像中江南的橋最多,最好,也是運用的效率最高的。曾經去過許多名橋:廬溝橋太霸氣了,趙洲橋顯得滄桑了些,風雨橋過於典雅,花橋失於雕細,那及這江南的橋,古樸,淡雅,不用精雕細刻就已使人心馳神� ...

橋似乎是國人最先發明的。中國多江河湖泊,因此橋也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中國之大,各地的地形人情各有不同,而橋也就因地置宜,各成其色。印像中江南的橋最多,最好,也是運用的效率最高的。曾經去過許多名橋:廬溝橋太霸氣了,趙洲橋顯得滄桑了些,風雨橋過於典雅,花橋失於雕細,那及這江南的橋,古樸,淡雅,不用精雕細刻就已使人心馳神往了。這正如江南的女子,嬌小,明媚。未施粉黛卻光彩照人。

江南的橋數不勝數。小橋流水人家,人從橋上走,水在橋下流,一切都是很平常的是。橋在江南已不在是交通工具那麼的簡單,它也成為了美的標志。江南的橋並不是孤零零的存在的,它與四周建築的結合是十分融洽的。“春城三百七十橋,夾岸朱樓隔柳條”。難怪旅美畫家陳逸飛先生將周莊雙橋繪成的油畫《故鄉的回憶》能夠馳名中外呢。

江南的人民是智慧的,一座座橋在他們的手裡成了一件件工藝品。在江南橋與水,橋與人,橋與船的結合是美淪美奐,充滿意境的。雖然廬溝曉月也是十分的絢麗,但那有江南的橋詩意昂然呢?“小橋夜靜人橫笛,古渡月明僧喚舟”。在江南,一座橋就是一首詩,一個傳奇。楓橋有月落烏啼的詩境,斷橋有白蛇許仙的愛意,葬花橋有黛玉葬花的靈韻。

江南的橋固然多姿多彩,我又是生於江南,長於江南的,可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橋是單調,陌生,不通人情的。

我的童年是在農村的外婆家度過的。在村口有一條不算是太寬的河,照列也是有著一座橋的。那是座竹木橋,不寬,窄窄的,沒有任何的修飾,更談不上典雅古樸。在記憶中那橋和平地差不多,橋連著路,路接著橋。我最多只是在閑著無事時拊在橋欄上孩子氣地往河裡吐口水。而在橋的對面卻有著一片林子,我的童年大都是在林子裡捉鳥度過的。

每次當我走過橋去林子裡玩時,外婆總是只會在橋邊呼喊我的乳名,等著我回去吃飯。外婆是從來不過這竹木橋的。我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只是聽父母說自從外公死後外婆就在也沒有走過這竹木橋了。於是每次我玩耍回來時總會看見外婆在橋邊笑呵呵的守侯著。

直到後來我才從小伙伴的嘴裡知道了外婆不過橋的原因了。原來在村子的習俗中喪夫守寡的女子是不能過這竹木橋的,否則整個村子就會遭殃。外婆年輕的時候就從橋的對岸嫁到這裡來。而在我出世的前一年外公就因病離去了,只留給外婆一間老屋和這古老的習俗。外公死後,外婆也真的再也沒有過這竹木橋。盡管外婆的娘家就在橋的對面。

外婆的堅貞也獲得了鄉鄰們的稱贊。他們對外婆的尊敬就如同對古代烈女潔婦般。我想那時如果還流行樹貞潔牌坊的話,外婆也一定能夠名垂鄉裡。鄉鄰們是友善的,也是自私的,他們為了自己心理上的幸福將這種習俗強加於外婆。而外婆似乎樂於遵守和接受。只是我經常可以看見外婆站在橋邊向遠處了望,經常可以聽見黑屋裡外婆的哭泣。我是知道外婆的,在外婆的心理終是想走過這橋的。

如今,村前的竹木橋也早已拆了,換成了現代化的高架橋,南來北往,車水馬龍。村子裡的習俗也早已作古了,年輕的寡婦可以自由的出入。然而外婆卻已離我遠去了。我親愛的外婆呀,你終究是無法走出這座你生命中的橋。

其實我的外婆和中國千千萬萬個普通農家婦女一般,勤勞,質樸,善良。我至今也無法知道外婆的名字,一如我始終無法回憶起那竹木橋的名字。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