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版榆林行

作者: liudouyu

導讀懷舊版 榆林行母親是陝北榆林人,常提起榆林古城牆的滄桑,桃花泉的甘甜,還有可口的塞上美食,可惜三十多年我卻無緣與古城謀面。2005年國慶期間,因老公在榆林出差,也就攜母攜子去了趟榆林,了了這三十年的遺憾。 10月2日晚十一點十五分我們乘坐4769次安康開往神木的火車出發了,一夜無語。清晨醒來,窗外已是一片塞外風光,無定河河水靜靜地流淌著 ...

懷舊版 榆林行母親是陝北榆林人,常提起榆林古城牆的滄桑,桃花泉的甘甜,還有可口的塞上美食,可惜三十多年我卻無緣與古城謀面。2005年國慶期間,因老公在榆林出差,也就攜母攜子去了趟榆林,了了這三十年的遺憾。

10月2日晚十一點十五分我們乘坐4769次安康開往神木的火車出發了,一夜無語。清晨醒來,窗外已是一片塞外風光,無定河河水靜靜地流淌著,山坡上一排排的窯洞真是獨特,點綴其間的綠色讓我們並無印像中那黃土滿天的景像。

母親安靜地注視著窗外,那熟悉的景色或許將她的記憶帶回了童年,兒子則在一旁看書,對他而言,出游就是快樂,不管去哪。

3日早上11點20分火車駛入榆林站,老公前來接站。一下車感覺些許涼意,塞外的風是涼的,可天卻是出奇的好,來時西安陰雨綿綿,這裡卻秋高氣爽,藍天白雲。榆林的出租很便宜,5元錢就到了,住在三星酒店東洲大酒店。草草吃了頓午飯,就開始了我們的榆林之行。

第一站,我們到了萬裡長城第一台――鎮北台,“鎮北台”顧名思義就是威鎮北方的意思,建於明萬歷三十五年,是榆林巡撫塗宗浚為保護紅山馬市貿易設立的一個觀察哨所。它是明長城最大的了望台,被譽為萬裡長城第一台。與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共同稱為“長城四大雄關”。

臨近仰望,一座四四方方的墩台,那種雄偉,那種滄桑和那份威懾,依然存在。

鎮北台東西有長城相連,共分四層。在第四層頂部中央,原建有磚木結構的了望哨棚,毀於清末。 現在的鎮北台是1990年重修的。

我們急切地登至台頂,極目遠望,方圓數十裡景物盡收眼底。天氣非常好,所以視野非常的開闊。古人曾經形容登上鎮北台叫做“高明壯麗”,我們現在是深有體會。向北望:漫漫黃沙中綠色點點,傳說中的大漠就在眼前。正下方,是過去老的款貢城遺址,是當年雙方進行會談、會晤的一個場所。東北方還可以看到當年長城的遺跡,是用夯土築成的烽火台,在當年,它和鎮北台是連在一起的,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防御體系。站在這樣一座雄偉的長城上了望,陣陣強風中依稀能聽到匈奴鐵騎隆隆的馬蹄聲,那個金戈鐵馬的年代雖已遠去,你仍能感受到漢族將士握戟持槍的雄壯。風吹草低,天地蒼茫!

向南望:農田阡陌縱橫,車流滾滾,沙柳成行,一座樓房林立的現代化城市正在興起。 俯視台下:綠洲紅石峽碧波蕩漾,好一個塞上江南.

在歷史上,榆林一直都是漢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劫掠的古戰場。先後有魏長城,秦長城、隋長城和明長城在這裡修建。明代中期,榆林只是一個軍事要塞,當時的指揮中心在綏德,有重兵駐守,榆林一有戰事,便派人快馬去綏德報信,然而綏德距榆林有兩百多裡路,等到援兵趕到,蒙古騎兵搶掠完畢早已離去。因此,明成化年間便把指揮中心搬到了榆林。

自從明代榆林被定為九邊重鎮以來,明王朝曾下詔讓全國各地的人員戎裝支援。隨著榆林軍事地位的確立,來自各地的將士移師榆林,榆林人口迅速增長,從某種意義上說榆林應該是一個移民城市,鎮北台的修築便是一種標志。

在鎮北台台頂,看到古城牆的斷壁殘垣,我就有一種莫名的感動,下來就迫不及待想去觸摸,想去感受,母親說她小時候經常爬城牆玩,也很勇敢地攀爬著,當登上那土城牆時,一種滄桑,一種曠遠的懷舊之情油然而生。與鎮北台相距不遠的就是有塞上碑林稱號的紅石峽。 紅石峽又名雄石峽。東西對岸紅岩對峙,楊柳成蔭,長城穿峽而過,榆溪河奔騰其中.《榆林府志》上說:紅石峽“山皆紅石,環列若屏障,落日照之如霞起 ”,“山之兩崖,飛湍電轉,紅影外浮”,“峽中榆柳蔭映,鳧鷺唼呷”。所以游人說,紅石峽風景幽美,像是江南,又似仙境,被稱為萬裡長城第一勝景。

關於紅石峽的起源,《榆林府志》說:宋朝時,榆林這一帶歸西夏國管。當時紅山有股泉水自穴中湧出南流。西夏國王李繼遷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派人障水別流,鑿石為穴,埋葬祖先,復引水其上。因此,在紅石峽水庫的普濟橋東側原立碑一座:“西夏王李繼遷葬乃祖彝昌於此。”現碑已毀。

紅石峽東崖有宋元古剎雄山寺。廟門在峽南,內有石台階。寺依山傍水,復道飛檐,樓、閣、亭相望。殿宇都是懸崖上鑿的石窟,約十多個。有“天門”、“地門”各一,都是隧道。“天門”從寺通至峽頂,中間有一閣叫“翠然閣”。從石崖內登台階而上,站在峽頂俯視寺內廣澤渠,只見水圃成蔭、宛然如畫。“地門”從寺內通到峽底榆溪河岸邊,人們通行時須彎腰行走。寺內有石刻佛像,工藝精巧。峽兩岸普渡橋飛架東西,勢若長虹。峽內樹木青翠,群花爭艷,流水清冽,景色宜人。夕陽西照時,如紅霞冉冉升起,故名“紅山夕照”,是榆林八景之一。

紅石峽名冠邊塞,舊時文官、武將、儒士來榆林,必在此地設宴諷詠唱和。因此,東西石壁題刻極多,題詞、題字、碑、碣大小多達160多塊,似一天然碑林。諸家書法各放異彩,字大者達6米,小者不及寸,真、草、隸、篆俱全,更有少見的蒙文石刻。真是文采飛揚,堪稱壯觀。峽底,黃沙漫漫,清清的榆溪河緩緩地流淌著,母親坐在亭內休憩,兒子則在沙土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我和老公坐在一株斷枯的樹枝上,欣賞著,體味著,對面崖面上太陽照耀在一塊塊的石刻上,完美精致。晚餐在榆林古城風味餐廳,吃了這裡有名的拼三鮮、頭腦、南瓜餅、馬蹄子、榆林豆腐等小吃,很對胃口。榆林人好賭,小小餐廳裡,每桌都備有骰子,游戲之,娛樂之。10月4日想去成吉思汗陵看看,自由行嘛,也就說去就去,包了一輛車,一天500元。路途中母親與司機師傅熱情地攀談著,從兒時的經歷、風俗到風味小吃話題還真不少。沿途全是半沙漠化的草土地,在經過一片高聳挺拔的胡楊林後,成陵到了,只可惜正在翻修大殿,只有祭壇一座,有成吉思汗的戰旗、戰帽、戰徽。"伊金霍洛"為蒙古語,意思是"主人的陵園"。據傳說這塊陵地是成吉思汗自己選中的。相傳七百多年前,成吉思汗率領大軍西征,路經鄂爾多斯高原。他看到這裡山清水秀,草木繁茂,頓時被這美麗的景色所陶醉。在贊嘆留戀之際,手中的馬鞭子掉在地上。成吉思汗坐在馬背上,沉吟了片刻,說這裡是:"衰亡之朝復興之地,太平盛邦久居之地,梅花幼鹿成長之所,白發老翁安息之地。我看這個地方很美,死後就把我葬在這裡吧!"於是部下將他馬鞭掩埋在地下,上面立起敖包。成吉思汗去世後,部將們從六盤山千裡迢迢,准備把他的遺體、衣冠、逢帳運往蒙古故地安葬。當靈車經過伊金霍洛一帶時,車輪突然陷入泥濘之中,無論多少人馬拉車,還是紋絲不動。這時人們想起成吉思汗生前說過的話。於是就把這個地方作為祭祀的陵地,並留下500戶"達爾扈特人"專門侍奉和守衛成吉思汗的陵寢。本想在鄂爾多斯大草原上騎馬奔馳一番,只是騎的馬太小,也沒有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不好。途中在一座蒙古包前合影。趕時間就前往紅堿淖,沿途都是一望無際的沙漠,或穿行於高高的胡楊林中。秋色中淡黃的樹葉,暖暖的午後陽光照射進車內,讓人有了一種慵懶舒適的感覺。到紅堿淖時車被一四十多歲中年男子攔下,說吃他家的紅魚可免費游玩紅堿淖,心想紅魚反正要吃,就隨他去了。聽說這裡的魚肥大鮮美,要了兩條,很貴90多元,味道還算好。當走進紅堿淖時,總有一種亂亂的感覺,不知茫茫沙漠裡會有這一汪湖水,回來看照片,大家都說,如果不指明,還以為在哪個海邊戲水呢。這裡是陝西境內最大的內陸淡水湖泊,有“沙海明珠”之稱。湖面面積 60平方公裡,煙波浩淼,景觀別致。在這裡你可以盡情享受陽光、沙灘和湖水,還可觀賞沙鷗、天鵝和湖中自在的魚群,十分愜意。十月份天已有些涼,許多游樂設施都停了。夕陽西下,靜靜的湖水,不知名的小鳥在空中翻飛著,有些戀戀不舍。

回榆林時,天色己漸漸黑了,兩邊魆黑,天空清亮,點點星光掛在夜幕中,遠處城市的燈火似乎在召喚著我們。

10月5日,想去佳縣白雲山看看,早上10點30分乘中巴車,大約兩個小時到達白雲山,白雲山白雲觀,又名白雲廟,位於佳縣城南的白雲山上,瀕臨黃河,婉蜒跌宕,景色壯觀。因廟依山而建故得名。這裡白雲繚繞、松柏蒼郁、廟宇林立,是全國著名道教聖地,西北最大的明代古建築群。白雲山的壁畫系宋代和明代作品,極其珍貴。民國36年(1 9 4 7 年) , 農歷九月初九, 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至白雲山,同群眾坐在一起看" 反徐州 "。看完戲,對陪同他的佳縣縣委書記張俊賢說:"白雲山廟觀,這是古代文化寶貴遺產,政府要重點保護,不准破壞。"白雲觀建築和壁畫得以保存至今。在這裡人的心有了種平靜和安寧。在走進三清殿時,導游說這裡有北鬥七星、南鬥六星殿,可轉運。老公一直時運不濟,便上香祈禱事遂人願。本來一切隨緣,可導游說凡事人助神助,或許就成了,還真是,如今調動之事也辦了,轉運了嗎?還有待時日。

匆匆結束,老公給導游30元,她過意不去,送我們一袋佳縣紅棗。佳縣沿黃河地區是中國北方紅棗的最佳適生區,有悠久的紅棗栽培歷史,是中國紅棗名鄉。

回來路上前面有車禍發生,堵車兩小時,兒子則在旁邊土堆上玩耍,倒也自在。

10月6日是我們榆林古城輕松游。一大早我們先來到榆林最高建築凌霄塔,門票5元。凌霄塔是一座磚木結構的九層樓閣式塔,平面呈八角形,高41米,矗立於八角形台之上。塔身一至四層是宋代在唐塔殘址上重修,全磚結構,其上各層則為金代重建,磚木結構。每層正面各辟拱形洞門或直橇窗。四層至九層,鬥拱、飛檐皆為木制。從第五層開始,各層高度逐層遞減,外部輪廓亦逐層收縮,給人以輕盈挺秀之感。 凌霄塔最大的特點,是在塔身第四層中心部位豎立一根直達塔頂的木質通天柱,並依層位用放射狀八根扒梁與外搪相連。這樣的結構國內現存僅此一例,極其可貴。該塔結構既不同於一般木塔,也有別於一般磚木結構塔。 在微微的細雨中,閑庭優步般地逛了榆林古城,青磚的街道,窄窄的小巷,濃濃的陝北口音,讓母親很是感慨。榆林主要街道是三條,當地人分別叫做一街,二街,三街,一街是山坡上的一條老街,刻意保持著原貌,最大的看點是七座跨街的騎樓,國內非常少見,有6座都是中國式的,只有一座鐘樓是中西合璧,非常有特色。一直想去綏德看看綏德的千獅橋,這次沒去成敗,在老街看到有賣綏德小石獅,很喜歡就買了對,100元左右,有美術家評論說:“綏德石獅有一種大匠氣概。表現了生活中最可愛、最生動的一種神韻,是真正的寫意傳統,純正的民族特色“。

沿著碎青石鋪就的小巷,隨母親來到她兒時的舊居,雖說這裡已經易主,母親仍能從點滴中清晰地回憶著過去,六十年前的煙囪、六十年前的倒蒜桶,還有這屋裡屋外的氛圍,時間在此刻仿佛凝固了。榆林的煙囪可真多,照片中兒子好像走進了武俠小說的煙囪陣了。

出了老宅,沿著榆林老城牆,我們慢慢地體味著。站在東城牆上可以俯瞰榆林城,遠眺榆溪河。城裡、城外的落差很大,城內地勢很低而城外較高,估計是由於城牆依山勢而建的緣故。在長年的風沙侵襲下,城外裸露的地面被覆上了一層厚厚的沙土,看來這裡沙化已經比較嚴重了。由於年久失修,老城牆很多地方已經坍塌,絕大部分的牆體面磚已經剝落,露出了夯實的黃土,向人們訴說著戰爭的滄桑和歲月的流逝。由於榆林城地處當時守衛北疆的最前沿,出於防御的需要,每個城門都建有堅固的箭樓和甕城,至今仍保留得比較完整。下午五點坐神木至西安軟臥回家,第一次在火車上有自己的空間,一老一小興奮異常。


精選遊記: 榆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