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遞明、清民居建築群(之二)

作者: lianshan

導讀西遞位於安徽省黟縣東南部,地理坐標:東經117°38′,北緯30°11′,村落面積12.96公頃。西遞村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彙聚。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築為木結構、磚牆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築布局相宜。� ...

西遞位於安徽省黟縣東南部,地理坐標:東經117°38′,北緯30°11′,村落面積12.96公頃。西遞村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彙聚。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築為木結構、磚牆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築布局相宜。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建築色調樸素淡雅,體現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環境營造方面的傑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西遞村是一處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該村源於公元11世紀,發展鼎盛於14-19世紀。20世紀初,隨著我國封建宗法制度的解體,西遞村的發展也日趨緩慢。由於歷史上較少受到戰亂的侵襲,也未受到經濟發展的衝擊,村落原始形態保存完好,始終保持著歷史發展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現保存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西遞村被國家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單位,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文化遺產桂冠。

西遞舊稱西川,三條溪流由東而西穿村而過,因水聞名;又因在村西1.5公裡處是古代的驛站,又稱“鋪遞所”,西遞之名由此而來。據胡氏宗譜記載,西遞胡氏始祖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公元904年,唐昭宗迫於梁王朱全忠的威逼,倉皇出逃,皇後何氏在行程中生下一個男嬰。時有新安婺源人胡三宦游於陝,秘密將太子抱回徽州婺源考水,將其取名昌翼,改姓胡。昌翼即明經胡氏始祖。

1047年,胡昌翼後代胡士良因公往金陵,途經西遞鋪見其地群山環抱、風景秀麗、土質肥沃,遂舉家從婺源考水遷至西遞。從此在西遞耕讀並舉,繁衍生息。1465年後,西遞人口劇增,西遞胡氏祖先“亦儒亦商”躋身於徽商行列,西遞的財富迅速積累,大量的住宅、祠堂、牌坊開始興建。1573年──1620年西遞村重修了會源橋和古來橋,並在兩橋之間沿河渠建造了一批住宅。胡仕亨後代在其舊居基址上建起敬愛堂後,西遞的中心就漸漸地從東邊移至會源、古來二橋之間。1662年──1850年,胡氏家族在經商、仕途上一帆風順。西遞在人口、經濟和建設的發展達到鼎盛階段。胡氏24世祖胡學梓(字貫三)曾經營36家典當行和20余家鋪莊,遍及長江中下游各大商埠,資產折白銀500余萬兩,財力居於江南巨富第六位。其家在西遞建有祠堂(追慕堂)和宅第數處,胡貫三不僅經濟實力雄厚,而且與當朝宰相曹振鏞結為親家,地位相當穩固,為迎接曹來西遞,還在村口興建走馬樓,村中建迪吉堂等建築,以示其榮,以顯其富。

明清兩朝,西遞胡氏進入仕途,實授官職的有115人。稟生、貢生、監生多至298人,這種由儒而商、由商而官、官商結合的途徑,使西遞胡氏宗族的財富急劇增加。清乾隆年間西遞發展至鼎盛時期,全村約有600多座宅院、99條巷子、90多口井。

中國黃山旅游資訊網 www.chinahuangshan.com webmaster@chinahuangshan.com


精選遊記: 黃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