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春行走秦晉-常家莊園、晉祠、喬家、平遙

作者: wenyue222

導讀2006-03-37天蒙蒙亮的時候起床,鑒於今天的行程緊張,我放棄了去“郝剛剛”的念頭,就在火車站附近隨便喝了一碗羊雜湯,湯端上來是淡的,正准備讓伙計端回去,再一看桌子上放著調料罐,原來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啊,好險,差點鬧笑話。加點調料,味道果然鮮美,尤其是裡面的羊肝,那叫一個嫩。現在回想起來,仍忍不住咽口水。吃飽喝足,買好晚上去平遙的車票,� ...

2006-03-37天蒙蒙亮的時候起床,鑒於今天的行程緊張,我放棄了去“郝剛剛”的念頭,就在火車站附近隨便喝了一碗羊雜湯,湯端上來是淡的,正准備讓伙計端回去,再一看桌子上放著調料罐,原來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啊,好險,差點鬧笑話。加點調料,味道果然鮮美,尤其是裡面的羊肝,那叫一個嫩。現在回想起來,仍忍不住咽口水。吃飽喝足,買好晚上去平遙的車票,將行李寄存在太原火車站,我們坐上901路,目標是榆次的常家莊園,車子慢吞吞晃悠悠地開著,一小時之後到達榆次老城,再換12路,這開往郊縣的公交車相對自由一些,可以在路邊招手攔車,乘客也可隨意下車,只要“吼”一聲,司機就停車開門,有趣。50分鐘之後,我們順利到達“常家莊園”,迎接我們的是高大威嚴的門樓和凜冽的大風,真TMD氣派啊!走過二丈五尺寬的拱型石橋,穿過七丈二尺高的堡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條長長的街道,南北宅院緊靠,洋洋灑灑60多萬平方米,雖然現在修復開放的只是原規模的四分之一,但是這恢宏的氣勢足夠讓我們咋舌了。常家莊園既有北方民居之大氣,又有江南宅院之秀麗,深宅大院裡的磚瓦檐壁、門楣窗欞都異常精美,以小見大,含義雋永。常家宗祠裡供奉歷代常氏精英,門前的石獅,兩側的磚雕和石刻值得仔細觀賞。從宗祠出來順右手走進靜園,靜園占地120余畝,是在原常家的杏園、棗園、桑園、花園和菜園等“後園子”的基礎上修建起來的,當然這只是別稱,不是真的菜園子哦,實際它是常氏家族休閑、游樂、陶冶情操的場所。因為游人很少,莊園的講解員警惕性非常高,我們一接近她,她就不講了,氣死我啦!這是牆上的石刻,香爐、書卷、筆硯代表著文房四寶,松梅竹寓意氣節高雅,湊近了看,就連箱龕上的鎖扣也雕的非常精致呢。靜園門前正中是磚雕的八卦影壁,兩邊各有兩塊寓意於畫的磚雕,比如小貓撲蝶的諧音指代“耄耋”,可惜我拍糊了,剩下幾幅的含義我不記得了,慚愧!繞過影壁,來到獅園,在樹木和花草錯落叢生的林子裡,散布著許多大小不同、石質多樣、形態各異、風格迥然的獅子,這只大獅子因為被10世班禪撫摸過,所以帶著靈氣,我們也上去沾沾光。走過綠藤纏繞的連廊(其實那些藤蔓植物還沒有發芽呢,我總不能說枯枝覆蓋吧,估計再晚一個月來就沒問題了),就是靜園的腹地了。靜園裡的小橋流水、亭台樓閣,假山疊石是不是很像江南園林呢?小泉叮咚如琴如瑟,故取名“琴泉”,小溪曲折繞石,是為“曲溪”,而觀稼閣前的沼余湖則是靜園之水的主景。倘若沒有這一溪一泉一湖,眼前的景色將會枯燥乏味很多,山水相依,不僅增添了靈動的韻味,而且將各個園子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了園中有園的格局。

觀稼閣下面有一棵百年棗樹,被人纏上了紅綢子。登上最高的建築觀稼閣,近觀庭院深深,遠眺山脈綿延,心裡想的是:你們家可真有錢啊!老媽說,這麼大個家,得出動多少人打掃啊?我說;要是來個路盲,非迷路不可。哈哈! 常家莊園的特色可用“一山一閣、兩軒、四園、五院、六水、九堂、八帖、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來概括,從布局上看,主體建築以雄渾方正的北式庭院為主體,每個正院均分內外兩進,每所裡院正中都建有一座木結構的牌樓,飛檐鬥拱小巧玲瓏。牌樓兩側各有磚雕花牆。每個院落中觸目可見的磚雕各具特色,絕無雷同,既有傳統的“百壽圖”、“吉祥圖”,又有飛鳥走獸,花卉草木,造型優美,線條嫻熟,刀法細膩,均為清代磚雕精品。不知不覺竟然逛了2個多小時,看看這錯落有致的27院,想想人們常說的:侯門似海,似乎體會到什麼。遺憾的是我遺漏了莊園中的杏林清代名人名聯帖、石芸軒法帖、聽雨樓法帖和御筆廳四十四帝後帖,希望其他朋友不要和我犯同樣的錯誤。常家讓我最不爽的是後街的另一側貼著許多媚俗的婚紗照,巨幅的劇照,還有一家挨著一家的所謂“常家飯館”,極不相稱。回到太原,吃飽喝足趕去晉祠。太原火車站附近有804,806,856等多部公交車可達,太原的公交車有個特點,終點站的停車場並不上客,必須走到站台上才行。我們三個傻乎乎地在停車場等了半天,不見發車,跑到調度室一問,才知道等錯了地方。所以朋友們如果你們所在的城市停車場也上客的話,記住這條不適用於太原。晉祠有些遠,路上需要一個小時,下車後立馬有無數個野導游如蒼蠅般將我們包圍,這些蒼蠅定力極好,鍥而不舍地跟著我們走了很久,不停地在我們耳邊嘮叨“這裡是古跡,你們進去自己看不懂------”,有個小蒼蠅居然挑釁地問我:“你知道晉祠是為誰而建?”我kao,太小看我了吧,我不搭理你,你以為我好欺負啊?我說:“ 晉祠 ,初名唐叔虞祠,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小蒼蠅還不死心,“那你知道聖母殿裡供奉的是誰?”哎喲,你還來勁了,我回敬她“唐叔虞的母親、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女兒邑姜。”小蒼蠅看出我的不耐煩,又跟了我一會終於飛向別的獵物。耳根清靜了,心情也開朗起來,來太原晉祠是最值得游覽的景點,不僅因為它悠久深厚的歷史,還因為1300多年前的太原留守李氏父子起兵前曾在此祈禱,而他們的李唐王朝將中國帶上了封建王朝的鼎盛,我隨後將去古城長安朝覲。

晉祠的確切建造年代已經無從可考,但從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昔智伯遏晉水灌晉陽,其川上朔,後人蓄以為沼。沼西枕山際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於水上”來推算,至少也有1500年的歷史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晉祠基本上是北宋時期的風貌和格局。進入晉祠,首先看到的中軸線上的水鏡台,始建於明朝,是當時演戲的舞台。從游人的視覺來看,首先入眼的是寫有“三晉名泉”的後台,結構上為重檐歇山頂,轉過去才是正面的舞台,為單檐卷棚頂,三面圍廊,這樣的布局倒是具有迷惑性,前後相反饒是有趣。“水鏡台”語出《前漢書·韓安國傳》之“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由晉祠名人楊二酉所題,檐下鬥拱參差,梁枋間描龍繪風,人物百態,只可惜無法登台細看,如今頤和園裡的戲台就是照搬原樣於此。

從水鏡台向西,有一條晉水的干渠——“智伯渠”,因為春秋末期,晉國世卿智伯引汾、晉二水灌晉陽開鑿此渠而得名。通過智伯渠上的合仙橋,便是金人台,也稱蓮花台。金人台四角各立鐵人一尊,每尊高兩米有余,表情生動傳神,威武雄壯。我和其他游人正忙著給每一尊照相,就聽一個導游說:“你別拍那個,那個最醜,要拍拍這個。”原來眼若銅鈴的金人為1913年補鑄,其余三尊才是北宋的真品,尤其西南隅的一尊,鑄造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雖經八百多年的風霜雨雪,仍锃亮如新,光可鑒人,游人爭相撫摸他,我當然不能免俗,摸摸他圓鼓鼓的肚腩,“嘿,哥們,小女子這廂無禮啦!”穿過對越坊及鐘樓、鼓樓就到了獻殿。因為有個男導游聲如洪鐘,所以蹭聽得比較詳細。此殿原為陳設祭品的場所,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梁架簡潔,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層平梁,既簡單省料,又輕巧堅固。除中間前後開門之外,四周無壁,均築堅厚的檻牆,上安直柵欄,使整個大殿形似涼亭,顯得格外利落空敞,八百多年只經過1594、1955年兩次大維修,至今保護完好。

出得獻殿,抬頭便是聞名海外的魚沼飛梁。古人以圓為池方為沼,這一方水中魚兒嬉戲,所以取名魚沼;至於“飛梁”,就是東西連接聖母殿與獻殿,南北兩翼下斜至岸邊的十字型橋梁。飛梁始建年代不詳,但至少北魏時已存在。《水經注·晉水》曰:“山海經曰:懸甕之山,晉水出焉……後人……蓄以為沼,結飛梁於上。”梁思成說:“這樣的結構,在中國建築史上,乃是惟一的孤例。”信步寬闊的橋面,倚欄眺望,四周古樹參天,鳥鳴啁啾,意境幽遠。

過橋即是聖母殿,前臨魚沼,後擁懸甕危峰,難老泉和善利泉分列左右。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盤龍八條,傳說為宋代遺物,由整根木頭雕刻而成,怒目利爪,鱗片層層,須髯根根,可見當時工藝之精湛。可惜保護不力,顏料剝落,灰塵覆身,裂紋縱橫,我真擔心哪一天盤龍不堪重疾,毀身跌落廊下。很幸運地,我們又遇到了一個好導游,深入了解了聖母殿的歷史。此殿創建於北宋天聖年間,是現在晉祠內最為古老的建築。殿高約十九米,重檐歇山頂,面寬七間,進深六間,殿身四周圍廊,是現存古建築中最早的一個實例。聖母殿采用“減柱法”營造,殿內外共減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頂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內十分的寬敞。可能是為了保護文物吧,聖母殿的鐵柵欄緊鎖,殿內別無照明措施,我只好伸長脖子,恨不得把腦袋鑽進柵欄裡,借助微弱的天光看一看殿內四十三尊北宋泥塑人像。聖母邑姜,身著鳳冠霞帔曲膝盤坐正中,面目端莊,其余四十二尊侍從像對稱地分列於兩側。前列的宦官屈膝微恭,低頭不敢正視聖母,帶著皮笑肉不笑的表情,耳朵卻不由自主地支楞著,仔細看看就會發現宦官的內側耳朵比外側的大。33個侍女手中各有奉,侍奉著生母的梳妝打扮、飲食起居以至奏樂歌舞等等。右側第四個頭戴紅花的侍女是精品中的精品,對著聖母的右臉含笑盈盈,另一側的左臉則是抑郁愁容。當然,門外的我只能對著她的右臉想像笑容下的愁苦和無奈了。這些塑像造型生動,姿態自然,讓我看到了一群終生被幽禁在深宮,失去了自由,埋葬了青春的女性。

聖母殿左側是難老泉亭,八角攢尖頂。難老泉水從亭下石洞中滾滾流出,常年不息,晝夜不停,李白曾寫下“晉祠流水如碧玉,傲波龍鱗沙昔草綠”的佳句。不過,現在汩汩冒出的是自來水。泉亭往上是水母樓,歇山式屋頂,內塑水母娘娘坐像及侍女,屋頂內有壁畫,不要忘記抬頭觀望。泉亭以下的亭台忘了名字,這個小和尚全身青苔,唯有頭頂被游人摸得光溜溜的,看到一個猥瑣中年男在此洗手又洗臉,擤鼻摳耳,洗得興起還擦起皮鞋,我在上面恨得咬牙切齒,奉送他白眼和鄙夷無數。聖母殿右側是著名的周柏隋槐,周柏相傳為西周時所植,樹身向南傾斜約與地面成四十度角,歐陽修贊曰:“地靈草木得余潤,郁郁古柏含蒼煙”,這絕對是貨真價實的千年老樹精了,我們摸摸自己的眼睛,再摸摸樹身上的“龍眼”,希望老樹精保佑我們耳聰目明哦!隋槐依舊身姿挺拔,力托著周柏散枝開葉,將亭台樓閣掩映在濃蔭疏影中。這生機勃勃的古樹連同長流不息的難老泉水、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

晉祠之美在於她的人文薈萃,山環水繞,古樹和樓榭交相映襯,若不是老媽和阿姨說累了,我還會在此多停留片刻。回到太原,坐火車到平遙,夜宿德升源,一宿無話。2006-03-28清晨,我們在平遙古城裡閑逛,都說古城已經十分商業化,我妄想趁她還在睡夢中去尋找一絲往日的氣息。沿街的店鋪大多門戶緊閉,但是這一家挨著一家的客棧和“平遙牛肉廠家直銷”讓我失望,客棧上不倫不類的英文讓我又好氣又好笑,比如住宿叫staying,餐飲叫drinking & eating,直白得可以,也不知道在裡面舞刀弄叉的老外作何感想?部分門面尚在修葺,估計整修之後又會被掛上“客棧”或“平遙牛肉”之類的牌子。看著這滿眼的牌子,我心生悲哀。拐進小巷子裡,多數宅院是簡單的青磚黑瓦,狹長的巷道深處傳來雞鳴狗吠的聲音,伴隨著刷牙洗臉的叮當聲,甚至夫妻拌嘴和小兒哭鬧聲,我知道這才是平遙老百姓真實而平凡的生活。孩子們騎車去上學,清脆的車鈴聲喚醒了古城,無數或大或小的電瓶車,三輪車從一條條巷子裡魚貫而出,古城繁忙的一天又要開始了。走過協同慶、雲錦成、天元奎,看過日升昌、金井樓, 路過縣衙,鏢局,我已經沒有心思去看任何一場現代人的表演。

本來按照我的計劃,上午去看雙林寺和鎮國寺,但是阿姨對喬家大院念念不忘,而且昨晚就在電話中興奮地告訴家人說要去看喬家,我不弗長輩的意願,去了一趟喬家。喬家是晉商大院的迷你版,藏在一條窄巷裡,人暴多,在這裡蹭導游是絕對沒問題的。老媽和阿姨因為剛看過喬家大院,所以饒有興致地跟著導游逛,不時還要就劇情發表高論,我則對院子裡的雕梁畫棟比較感興趣。因為喬家不是我想看的地方,加上我不喜歡的演員陳健斌甩了我喜歡的演員吳越搭上了我討厭的“木頭”蔣勤勤,所以就沒什麼好寫的了。回到平遙,找了一輛“跳跳車”送我們到雙林寺,佛經記載,釋迦牟尼涅槃於雙樹之間,圓寂之後,雙樹頓開白花,稱為“雙林入滅”,中都寺由此改名為雙林寺。最先迎接我們的是天王殿廊檐下的四大金剛,這四大金剛不是老老實實的站在殿內,而是一字排開矗立在殿外,怒目圓睜,威猛嚴厲,令人望而生畏。無論站在哪個角落,總有一尊金剛以灼灼逼人的目光注視著我。

穿過天王殿,北面坐落著釋迦殿,同兩廂羅漢殿、武聖殿、閻羅殿和土地殿組成第一進院落。到雙林寺,最大的看點是寺內彙集的2056尊元明時期的彩繪。這些彩繪全部被鐵柵欄圍得密不透風,就這樣還不夠,連鐵門也鎖著,我們無奈地隔著重重鐵欄觀看。十八羅漢是寺廟裡最常見的,雙林寺的十八羅漢則更多地帶有生活的氣息,有愁眉不展者,有笑容滿面者,有翹腳不羈者,也有正襟危坐者,有形容枯槁者,也有珠圓玉潤者,就連拗口的名字也變得通俗起來,好像他們不是遙遠的羅漢,而是生活中的平常人。武聖殿正中供奉著關羽坐像,關雲長赤面長須,氣勢凜然,四壁滿布懸塑,為關羽生前事跡,內容有“桃園結義”、“怒斬華雄”、“斬蔡陽”、“水淹七軍”等,不知道是我眼力不好還是才疏學淺,我只辨認出靠門右側的“水淹七軍”。竊以為,若是給關將軍配上赤兔馬和青龍偃月刀就更完美了。土地殿裡的土地神正如我心中所想一般,是一個慈眉善目的老爺爺,左右侍從為金童玉女,令人感到親切可愛。釋迦殿兩側有鐘樓和鼓樓東西相對,我興衝衝地手腳並用爬上鼓樓,結果樓上空空如也,只有當初固定鼓樓的釘子還在,失望之余拍下飛檐紅牆和唐槐一棵,這棵唐槐可不簡單,雖被雷劈成兩半,依舊枝繁葉茂,也是樹精啊!中軸線上第二進院落為正北的大雄寶殿和東西廂的千佛、菩薩二殿。大雄寶殿乃明初重建,是全寺中最高大的建築,很多木頭已經開裂了,外部磚牆略有損壞。以我少得可憐的建築知識來看,殿內屋頂為三進式方形藻井,因為殿內有和尚,我不好意思至禁令於不顧而拍照,要不然倒是可以請同事指點一二。殿內主像為“三身佛”,供桌前有金龍魚色拉油一桶,零食若干,佛主也是與時俱進啊。小和尚建議我們拜一拜,我想總不能白拜吧,干脆不拜,反正“佛主在我心”,嘿嘿。東側千佛殿,懸山式建築,面寬七間。主像為自在觀音,觀音姐姐一改端莊的坐姿,而是一足著地,一足踏於榻上,一手扶榻,一手搭膝,一附悠然自得的樣子。近看坐榻以上的部分,觀音好像剛剛坐定,遠看整體,仿佛以手支撐准備起身,動靜結合的觀音像令人嘆為觀止。左右兩側是韋馱和夜叉立像,不要小看了這尊韋馱,他可是雙林寺的形像代言人,介紹雙林寺的各種材料上都有他的身影。只見他重心立於左腿,右腿微曲,身體右傾,雙手好似拔劍出鞘,頗具動感,展現了孔武有力的護法神形像。殿內四周為懸塑和壁塑,五百菩薩分為數層,或坐或立,或駕祥雲,或騎異獸,密密麻麻地布滿整個空間。

菩薩殿與千佛殿相對,主像為千手千眼觀音,端坐於蓮花座上,下有蛟龍翻騰。觀音儀容豐滿端莊,身後的手勢千變萬化,塑造得十分纖巧而富彈性,讓我有撫摸這些胳膊的衝動。。四周懸塑四百多菩薩,足登祥雲,衣袂飄飄,呼之欲出。

娘娘殿為全寺中軸線上最後一座建築,殿內“送子娘娘”塑像系根據民間傳說所塑,清代曾重妝。東側小殿為貞義祠,內塑“睡姑姑”和“藥婆婆”塑像,乃民國年間重塑。從雙林寺出來,仍然沉浸在彩塑的氛圍中,如果可以讓我隔著鐵欄杆靠他們更近,如果殿內設置一點光源,我想我會更加滿足,我深深地佩服無名的古代工匠,感謝他們為後人留下了如此生動傳神的作品。路邊的白楊樹高大挺拔,抬頭仰望天空,不時有喜鵲棲息枝頭,不由自主地哼起了樸樹的白樺林:“來吧,親愛的,來這片白樺林------”站在路口等車回平遙,沒有時間去鎮國寺了,我知道自己無緣與五代的建築和彩塑,連同擦肩錯過的上下華嚴寺,淨土寺等遼金建築,成為我此行的遺憾。或許有遺憾的旅行更讓人記憶深刻,或許明年的這個時候,我會故地重游,再圓舊夢;上五台,訪大佛光寺,拜南禪寺,沿著梁思成的足跡朝聖。更多照片請看這裡http://www.easykan.com/bbs/dispbbs.asp?boardID=9&ID=614&page=1



(常家莊園)



(常家莊園-花園)



(晉祠聖母殿)



(雙林寺)



(雙林寺自在觀音和韋托)


精選遊記: 太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