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瑣記——從文字語言、行為語言和環境語言感受日本普通的老百姓

作者: lyr37

導讀2000年8月,和老伴到日本看望在名古屋大學讀博士的兒子。半個月時間,在兒子陪同下游歷了名古屋、東京、橫濱、奈良、大阪、神戶、京都等城市和其間的一些村鎮。看了都市風光、山野風光、港灣風光、著名學府、古寺名剎等等,給我印像最深的是日本老百姓。據說東北人把日本人叫做“小鼻子”,可是我見到日本老百姓的面孔和我們中國人的面孔實在沒有什麼差異,服飾 ...

2000年8月,和老伴到日本看望在名古屋大學讀博士的兒子。半個月時間,在兒子陪同下游歷了名古屋、東京、橫濱、奈良、大阪、神戶、京都等城市和其間的一些村鎮。看了都市風光、山野風光、港灣風光、著名學府、古寺名剎等等,給我印像最深的是日本老百姓。據說東北人把日本人叫做“小鼻子”,可是我見到日本老百姓的面孔和我們中國人的面孔實在沒有什麼差異,服飾也沒有什麼差別,穿和服的人有,但是比較少見。特別是機場、車站、城市、鄉村到處都是熟悉的漢字,因為這種原因,初到日本,容易有一種共同文字空間的親近感。

由於日本沒有像某些歷史上曾經采用漢字的鄰國,以清除漢字作為獨立或現代化的標志,所以今天在日本到處都能見到漢字便不奇怪了。日本漢字雖然讀法與我國不同,意義、用法和我國也不完全相同,但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可以估可以猜。雖然我對日語一竅不通,但是在日本看報,依靠其中的漢字,連估帶猜,居然還能琢磨出點意思來。譬如名古屋的《中日新聞》報道該市市長在天皇母親生日時,用公款買花送去,受到市議會質詢,市長公開檢討並退賠。這則新聞經過兒子串講就全明白了。

我和老伴住在東京的一家旅館,早晨來了兩位清潔工,嘰裡呱啦不知說些什麼,看她們推著工具車,是不是要我們出去一下,讓做清潔呢。我們試著往門外走,她們慌忙攔住,掏出筆在紙上寫了幾個字。從其中夾著的“灑掃”、“何時”等等,我們大致明白,她們可能是征求打掃房間時間的意見。我在紙上回答:“一會下去吃飯”,她們看了一下,互相交換了意見,先到別的房間整理去了。說話不通寫字能通,這種溝通訣竅日本人也知道。

日本人的一些動作行為語言也能拉近思想感情的距離,我們在名古屋住在守山區的一個居民小區裡,早晨和老伴到戶外散步。路很窄,聽到後邊腳步聲漸近,便讓了讓,一位中年婦女在超越我們時,回頭鞠了一躬。我在國內行路讓人不計其數,從無回報,今天無意中在日本實施了一次小小的禮讓,立即得到禮的回報。原來日本歷史上也曾有選擇地接受我國儒家禮義文化的影響,在他們現代化過程中儒文化沒有被拋棄,而是作為傳統被完整地繼承下來,成為日本現代社會文明的粘合劑。成為經濟騰飛的道德支柱。成為穩定社會秩序、協調人際關系、增強內部凝聚力的精神動力。

我們在日本,多次親身體驗到老百姓之間的相互尊重和關心。靜岡縣富士宮寂靜的鄉村公路邊,我和老伴想過馬路,遠處一輛小車疾馳而來,停在路邊等車過再過吧。不料小車到我們面前突然停下,從車窗裡伸出司機的手,示意我們先過。這位司機是敬老還是對我們先在路邊讓路做回報,不知道,我們享受了這位司機的禮讓。

在歧阜縣養老泉國家公園,我給老伴在瀑布前留影。旁邊的日本游客邊說什麼邊把手伸向我的相機,我以為他們要借相機,可是相機怎麼好借用呢。老伴看他們友善的表情,叫我把相機給他們,看他們到底要干什麼。他們讓我們倆以瀑布為背景站好,然後幫我們拍了一張合影。交還相機時還鞠躬告謝。這種好管閑事,平生還是第一次碰到,想一想,日本老百姓還真的挺關心人,包括素昧平生的老人。

行為的結果造成了環境,環境表達著行為人的思想感情,也具有某種語言的功能,姑名之曰環境語言吧。日本的環境語言在道德、學習、成就和生態保護等方面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像。

名古屋街邊停的自行車都不加鎖,長野縣木曾山裡的古鎮馬籠,街上菜攤無人看守,蔬菜一把把扎好,標上價錢,誰拿菜自己把錢放進錢箱裡,不是親眼所見真不敢相信。日本是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但是窮人也不少,衣裳襤褸的流浪漢在僻靜的路角街邊並不鮮見,東京街頭,夜深店鋪關門以後,一些無家可歸的人席地而臥,稍好一點的身下墊著紙箱皮。這些人困窘可以想見,但是我們在日本半個月,走過七個城市,走過許多鄉村,沒有見到一個討飯的,沒有見到一個偷搶扒拿的,這可能由於有比較完善的社會管理保障制度,加上良好的社會道德傳統起作用。

走在日本,到處都能感受到一種學習的氣氛。早晨天不亮,送報的就把當天的報紙送到訂戶家門口的報箱裡。地鐵裡乘客滿滿的,沒有浮躁的大聲喧嘩,多半是在閱讀書報。坐火車去奈良,在一個山林中的支線小站換車。這大概是我見到的最小的火車站,月台很短,經過這裡的火車只掛一兩節車廂。月台上裝了一個玻璃報刊櫃,等車的人可以隨意取出報刊來閱讀,火車進站時,再自動放回櫃中。這種環境無聲地傳達出,社會鼓勵並創造條件讓老百姓過一種有學習的生活。

學習和充實精神的目的是追求成就。中國人喜歡塑菩薩,日本人喜歡塑各行各業有不同成就的人的像。東京火車站前立著車站設計者的銅像。早稻田大學體育系曾經有位教師執教棒球隊,使棒球隊獲得全日本的冠軍,早稻田的人們給他塑了像永遠紀念。名古屋大學有位化學教授不久前獲得諾貝爾獎,學校為此樹碑紀念。日本的城市鄉村紀念像紀念牌紀念碑多,它們凝固著這個社會追求大小成就的歷史記憶,展示著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明乎此,就不難理解,日本雖然是人多地少的國家,但是在每天的工作時段,街上很少行人(銀座那樣的鬧市區除外),見不到游手好閑的年輕人。

不容諱言,日本有像新宿那樣縱情聲色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社會為什麼沒有沉淪,大概在多元的日本社會中,積極向上的精神因素還是主流吧。

日本在生態環境保護上,應該說挑戰是十分嚴峻的。國土面積38萬平方公裡不到,略小於我國的雲南省,是我國面積的二十六分之一。人口1.3億左右,是我國的十分之一。人口密度比我國高一倍半。加上經濟高度發達,可能破壞和污染環境的因素是非常多非常嚴重的。但是我們在日本沒有見到光禿禿的裸山,沒有見到髒兮兮的河流。神戶唐人街附近鬧市區的一個十字路口,街心花壇上簇擁著高大的蘆葦。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邊自由自在地搖曳著狗尾草。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荒草,著意引領人們返歸自然的神韻。

日本的綠化是徹底的,到處是樹,公園都是樹當家,不少是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制造著一眼不能看穿的幽深寧靜的環境氛圍,生產著新鮮空氣,調節著地方的氣候。沒有廣大群眾長期自覺的參與,環境保護做到現在這種水平是不可能的。我們這裡流行大而無當的種花種草不種大樹的城市廣場,只是一種奢侈的城市裝飾,烈日下人們趨避惟恐不及;在我的印像裡,國內只有長春的街心樹林在烈日下能為老百姓撐起綠色的巨傘,還有點返樸歸真,為城市營造綠肺的意思。

在日本的山野鄉村很難見到墳墓,日本人的墳墓都修建在山林裡,修了墓的山,只見郁郁蔥蔥的樹林,不見墳墓。我們現在許多產業性的墓地,大規模的毀林修墓。在一些大城市的郊區,一些昔日綠樹蔥蘢的名山現在成為堆滿灰色水泥的墓場,既煞風景,又破壞自然生態平衡。雖然其間也栽有松柏,但水泥縫中長不高大,有的甚至限制樹高,剪去樹頭,不許樹蓋了墓。據說經營墓地獲利豐厚,所以在一些地方,灰色的山頭連著灰色的山頭,其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綠化的發展,這是值得我們注意並深深為子孫後代憂慮的事情。我在日本木曾川邊的一個村頭樹林裡,看到一個家墓群,一家若干代的骨灰同葬一墓,石塊組裝,每個家墓占地1平米左右。隨著時間的推移,死人會不斷增加,墓卻不會增加了。墓群毫不張揚,出了樹林,就什麼都看不見了。這種節約土地保護森林、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子孫後代生存資源的觀念是比較超前的。

通過文字語言、行為語言和環境語言,感受日本普通的老百姓,覺得日本還是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東西。由於歷史原因,中日關系十分復雜。歷史問題要解決,軍國主義要反對,友好關系要發展。對日本普通老百姓在現代化過程中形成的一些有用經驗也要不帶成見地學習。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