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走雲之南(3)、通往石林的紅色之路

作者: yilumuge

導讀去走雲之南(3)、通往石林的紅色之路作者:驛路牧歌 在昆明辦完公差,我便與同事商定下了雲南之旅的計劃,先購到了下午7點從昆明飛往西雙版納的機票,剩下這一白天的時間,昆明朋友就在熱情地為我們籌劃著這一天的游程。他首先推薦去民族村和世博園,但這些今人建造的景點對我們來說遠沒有那自然的景點具有誘惑力,加之時間的倉促,我們便選擇了去到石林。 � ...

去走雲之南(3)、通往石林的紅色之路作者:驛路牧歌

在昆明辦完公差,我便與同事商定下了雲南之旅的計劃,先購到了下午7點從昆明飛往西雙版納的機票,剩下這一白天的時間,昆明朋友就在熱情地為我們籌劃著這一天的游程。他首先推薦去民族村和世博園,但這些今人建造的景點對我們來說遠沒有那自然的景點具有誘惑力,加之時間的倉促,我們便選擇了去到石林。

早就聽說,從昆明到石林的公路被譽為“紅色之路”,這裡的“紅”是指公路的顏色。只是今天真正踏上這條紅色之路時,才徹底領略到了其真正的含義所在。

雲南是片紅土地,地質學家是如此解釋的:因為雲南大部分地區屬於亞熱帶和熱帶區,熱量和降水都很豐富,干季和濕季界限分明,得天獨厚的濕熱條件和茂密的植被,加之海洋沉積的喀斯特地貌,使得土壤裡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又因為豐沛的降水天長日久地浸洗著富含鋁、鐵等金屬離子的石灰岩原始母質,導致那些易溶礦物質大量分解和流失,氣候的溫熱又加速了土壤中鐵的氧化,化學反應中較差的鐵鋁氧化物殘留在土壤中,染紅了這片土地,而眼下這條昆石公路便是來源於這些被染紅的紅土。

這樣來解釋這條紅色之路,當然是地質學家的觀點了,我當然不滿足於此。昆明朋友講,每逢雨季,雨後路旁的積水都像鮮血一樣的紅。雖然我這次沒有機會看到這些了,但我相信。就像雲南名稱的得來像傳說中所說的是因為漢武帝元狩年間奇遇“彩雲見於南中”、瑞氣騰騰而得名一樣,我相信這條彩雲之下的紅色之路流淌著的是中華民族的鮮血。

眼下這條昆石公路是滇緬公路的延長線,而上千公裡的滇緬公路,是抗日戰爭時期我國唯一的一條暢通於陸地的國際通道。它是滇西18個縣10個民族20萬民眾,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僅花了8個月時間,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築就的一項抗日救亡的民族工程。它被世人稱為“中國繼萬裡長城和京杭大運河之後的又一偉大工程,是世界史上的又一奇跡。”

車子在平坦的路面上急速行駛著,車窗外的陽光和熙地照射著大地,遠處有蒼翠的青山和綠水,天上湛藍的背景下有悠閑的白雲,車內是同事們談論石林的激動的歡聲笑語,似乎這腳下的路雖然有過滄桑的一頁,但已都成了一個遙遠的過去。誠然,如今的游人,在盡情地徜徉於忘情的山水之間時,還能有多少人能用心地讀讀這隱匿在自然山水之間裡那些厚重的歷史帷幕呢?

再往前追溯數千年,腳下這條滇緬公路,幾乎是與傳說中雲南名稱的得來在同一段歷史時刻,它還有著其更加深厚的歷史淵源。

歷史上,在我國的北方,曾有一條譽滿中外的絲綢之路,而在我國的南方,同樣也有著這樣一條“絲綢之路”,這就是橫亙在雲貴高原上的“茶馬古道”。而這條路便是當年其中的一支,被稱為“蜀身毒道”。它建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北接四川,南入緬甸、泰國,再到印度、阿拉伯半島。也被今人稱為“西南絲綢之路”,比起那條西北的絲綢之路要早出幾百年。

想到這裡,我再也無法去相信地質學家那蒼白無力的解釋了。這紅土地,這紅土地上的紅色之路,連接著的,應該是中華民族的血脈。這又使我想起了雲南18怪中的1怪:鐵路不通國內通國外。適逢此時,昆明朋友正指著路邊半山腰上正在蠕動著駛出山洞的雲南小火車講述著雲南的這種“怪”事。

我知道,那是以窄軌著稱的滇越鐵路。與滇緬公路相反的,這條滇越鐵路是當年法帝國主義為掠奪雲南這塊紅土地上的寶藏而強迫30萬華工用自己的血淚和白骨修築的一條掠奪之路。那是“一根鐵軌一條人命”、“一顆道釘一滴血”鋪出來的。從上個世紀初開始,到1910年完工之時,竟有7萬多華工的生命慘死在這崇山峻嶺之間。當年,法國每年從這條鐵路鯨吞暴利達1000萬法郎之多。就在這車輪趟過之處,浸透的是中華民族的血和淚。

沒有想到,在去到石林的路上,竟律動出這樣厚重的民族重負。看著車上同事們談笑風生的神色,我沒有理由去責怪他們。是因為,在今天,這裡當年曾發生過的那一幕幕血淚史實,早已成為了不會再來的歷史。茶馬古道成了今人憑吊的風景,滇越鐵路也早已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滇緬公路也煥發出了其勃勃的生機。我只是想說,記住這片紅土地,記住這條紅色之路,便不枉於這次雲南之旅。


精選遊記: 石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