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布達拉宮游記

作者: caser

導讀普陀宗乘之廟 位於承德避暑山莊北部,建成於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普陀 宗乘”是藏語布達拉宮,依山就勢,逐層升高,氣勢磅礡,宏偉壯觀。 乾隆三十六年,為乾隆帝六十壽辰和皇太後八十壽辰之年,邊疆各少 數民族的首領都要集承德,舉行盛大的慶壽活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全國 民族大團結的局面。為了敬重各族信仰,團結各族人民,乾隆帝御旨建造 這座大� ...

普陀宗乘之廟

位於承德避暑山莊北部,建成於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普陀

宗乘”是藏語布達拉宮,依山就勢,逐層升高,氣勢磅礡,宏偉壯觀。

乾隆三十六年,為乾隆帝六十壽辰和皇太後八十壽辰之年,邊疆各少

數民族的首領都要集承德,舉行盛大的慶壽活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全國

民族大團結的局面。為了敬重各族信仰,團結各族人民,乾隆帝御旨建造

這座大型寺院。

當時,邊疆各少數民族大都尊崇藏傳佛教。拉薩布達拉宮是藏傳佛教

的一個中心。而藏傳佛教宣稱布達拉宮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觀民音菩薩

的道場據說有三處:一在印度,一在西藏,一在南海(浙江普陀山)。乾隆

帝認為,觀音發祥於印度,然後先到西藏為本土,所以在承建觀音道場便

“仿西藏,非仿南海”。普陀宗乘之廟是在漢族傳統建築的基礎上融合藏

族建築特點建造的,它是漢藏建築世術交融的典範。

普陀宗乘之廟布局分三個部分:前部包括山門、碑亭、五塔門;中部

包括琉璃牌坊、白台、僧房等;後部是主體建築大紅台及周圍其他建築,

大小共60余處,被包圍在雉堞銜連、依著山勢起伏而環寺一周的高大圍牆

之內。

漫步五孔石橋,進入藏式山門,便是黃琉璃瓦覆頂的碑亭。亭內豎著

三座石,以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分載《普陀宗乘之廟碑記》、《土爾

扈特全部歸順記》、《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三文。碑亭後是五塔門。五

塔門滿壁白色,上有三層藏式盲窗,下為三座拱門,門頂上有五座喇嘛塔,

門前有一對大石像,像征著吉祥和佛教大乘派的力量無邊。

順著石甬路沿坡而上,穿過拱門;循階直登主體建築大紅台。大紅台

全高43米,底座高18米,平面上1 萬平方米,在這寬大的基座上建起高25

米紫紅鈀的大台,故稱大紅台。牆上有6層盲窗,大紅台正中是6座琉璃佛

龕,龕內雕一大萬壽佛和許多小萬壽佛。大紅台中央稱“萬法歸一”殿,

為重檐攢尖頂方形大殿,上覆鎏金魚鱗瓦、脊獸、鐸鈴。共用黃14000 余

兩,殿內供有多尊銅刻佛像。

游覽了普陀宗乘之廟,可以說是像征性地瞻仰了西藏的布達拉宮。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