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間:武夷山散記

作者: 醉翁之意

導讀引子“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講得就是武夷山的景致,沒來武夷山就聽說了九曲溪和三十六峰的秀麗風光,很是向往。當時一來交通不便,二來口袋沒錢,三來時間不允許,第四點也是重要的一點:更無閑情逸致。翻開《福建省公路交通圖》,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則,找尋著武夷山的位置。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位於閩北的崇安縣(唐朝時設崇安場,� ...

引子“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講得就是武夷山的景致,沒來武夷山就聽說了九曲溪和三十六峰的秀麗風光,很是向往。當時一來交通不便,二來口袋沒錢,三來時間不允許,第四點也是重要的一點:更無閑情逸致。翻開《福建省公路交通圖》,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則,找尋著武夷山的位置。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位於閩北的崇安縣(唐朝時設崇安場,宋朝時升場為縣,寓意之:崇山峻嶺,安樂吉祥)境內,與江西省的東北部接壤。離南平地區有170多公裡,距邵武市100多公裡,均有公路相連。是福建省的十佳風景名勝區之一。武夷二字的由來始於殷商末年,當時的養生家彭祖來到了九曲溪畔,有感此處山清水秀,就定居了下來。後來他的兩個兒子,彭武、彭夷成了這一帶的首領,山民們為了紀念他們的功跡,就用他們的名字來命名這裡的地名。而武夷山的自然風光有哪些特色?與其他的名山大川有何不同呢?清代著名學者丁耀先在他的游記裡是這麼記載的:武夷山之異於他山者有三,凡山多雜石砂土壘成,茲一峰一石,千仞無纖土,松竹蟒葦,沾石而生,一異也;他山,山山水水各為一區,此則石根、壁筍,各浸水中,看山不用杖而用舟,二異也;凡山或排列或分聚,此則峰溪相環,九折萬壯,山前以後山為廊,山石以前山為障,遠不半舍,往復不窮,三異也。前人的概括雖妙,但太過深澀。據去過武夷山的饒玲說,春季去天氣較冷,游山尚可,玩水就不好玩。阿菁也去過,也是極力推薦夏天的妙處,既可防暑降溫,又能盡興地游山玩水。可是難得逮著這麼個時機,就顧不上冷熱的問題啦,當機立斷地帶了幾件衣裳和一架傻瓜相機,匆匆忙忙地上路了,像是趕赴約會似的。從泉州出發去武夷山,一者可以到福州坐“武夷快專列”到南平,再轉車崇安。二者廈門有多趟經過邵武的火車,下車後有直接到武夷山九曲溪碼頭(地名:星村)的班車。我選擇了從廈門坐火車到南平的路線。一是第一次坐火車,希望感受長一些;二是順路到南平訪一訪老同學,見識一番閩北風情。一、 旅途序曲(一)  這一天是一九九○年三月一日的早上九點鐘,在具有俄式建築風格的泉州車站裡,開往廈門的班車隨著剪票員擴音喇叭的一聲大喊:廈門的、廈門的!人群成無規則狀地奔向剪票口,就像逃荒似的,亂成一鍋粥。手臂箍著紅袖章的工作人員,強制、粗魯地維持秩序。我的身旁有一位頭發鬢白的老大娘,獨自一人來搭車。我幫她拎了行李,她告訴我,家人要陪她,她堅持自己偷偷跑去廈門看女兒,她現年已有六十好幾,曾是泉州實驗幼兒園的老園長。她有些頑童般地說,讓她們先大吃一驚,然後再喜出望外。我扶她上車,剛好是我的前座。我的鄰座正好是認識她的孩子家長,姓林,在泉州郵局工作。她稱老大娘為黃園長,我們三人就這樣一路“話仙”(注:聊天解乏的意思。泉州到廈門路程100多公裡,一般要走三、四個小時左右,如果到福州有200多公裡,車程要五、六個小時)。汽車在同安停下來吃午飯,看看時間來得及,我建議她們到縣城的街上去吃,又干淨又便宜。上車時,一位穿著紅色毛衣的女孩向我們起來,“阿姨!請問現在幾點啦?”一幅學生模樣的她著急地問道“我要趕13:30的火車,不知來得及嗎?”她還告訴林阿姨,她是第一次到廈門火車站,不知道要怎麼走?林阿姨指了指我,對她說:“應該來得及,現在還沒12:00啦,這位小伙子也到火車站的,跟他一起走吧。”“可我也是第一次坐火車,連在哪裡買票都不曉得。到時還拜托幫忙買票。”我邊說著邊向黃園長問路。“這得看司機了,有的班車的終點在梧村,對面就是火車站了。如果走湖濱南路的總站,你們就要在湖濱東路下車,沿東路直走就是了。”黃園長像對小朋友一樣地看著我們,“聽明白了嗎?”“聽明白啦。我知道怎麼走啦,到時跟著我。”我對她說,這時才詳細地看了她一下,一頭齊耳的學生式短發,時時遮掩著她的面龐。“好的!”她低著頭整理行李,我又發現她帶了好多東西。黃園長的女兒住在蓮花新村,班車經過時,當我們要扶她下車,她卻矯健地走到車門,還一直交待我要照顧那位女孩。不一會兒,到了湖濱路口,我對她說:“我們也到了,下車吧。”她忙著提行李,我幫她提了一袋,告別了林阿姨,下車後她才記起要了我的地址。“你去哪裡?”我問她。“邵武!家裡有事回去一趟,當時來學校時只坐到集美站,這次還好碰到你們。你去哪裡?”她說話的聲音很動聽。“南平,是要去武夷山的。”我把東西換了下手“那麼你家在武夷山附近嘍,一定去過吧!”她搖了搖頭“沒有!我經常在外念書,還沒去過。我家在建陽的麻沙鎮,離武夷山40公裡左右,咦!你應該往邵武走更近啊。”“是啊,我還想到南平找同學,哎!你在泉州哪裡念書?”我沒話找話說。“泉州農校!嗯,你的普通話說得挺標准的,閩南人講的普通話很多都聽不來。”她認真地看子我一下,“是泉州人吧!”“也是也不是。不過閩南人是正宗的,這次是我的第一次坐火車。長這麼大還不知道火車裡面是怎麼樣的啦?”我們遠遠地看到了火車站高大的時鐘,正好敲了十三下了,耳邊不時傳來列車的汽笛聲和隆隆作響的富有節奏感的馳騁聲。她開始著急了起來,我幫著看行李,她擠到了售票窗口買票。她的火車票是13:30到邵武的,我到南平的車票是17:42,時間充足。她和我互相留了聯系電話、地址後,就急匆匆地進站去了。這就是我們的第一次萍水相逢,她的名字叫:吳愛紅。(二)火車在電影、電視上,或在現實中都不陌生,一個火車頭連著十幾節車廂,呼嘯而過地奔馳在鐵路上。那年五歲時,父親曾經帶我到廈門來看火車。小孩子總是愛幻想的,每當聽大人們津津樂道地講起乘飛機、坐火車的趣事,都是非常地向往。總是希望那種不一樣的體驗和感受,特別是父親曾經走過七個省的風光,尤其那耳熟能詳的桂林山水。今天,我終於向自己的夢想跨出了第一步,這一步整整等待了十幾個年頭。這張寫著K392次13車90座的火車票,對我來說意味著零的突破。也正是第一次,“代價”是沒帶杯子和水,口渴得厲害。晚上聽著單調的鐵軌輾壓的聲音,坐著硬磞磞的席位,興奮地度過了我旅行的第一天。到達南平站,是第二天的拂曉,這座山城依然沉睡著。一條清澈的閩江對岸就是南平城了,傍山臨江的街道顯得狹窄幽長,山坡上的房子卻是錯落有致。在街的前頭,一座不起眼的大院落便是南平汽車站。再往裡走,只有一間小吃店開著門,熱氣騰騰的蒸籠裡有饅頭、包子,鍋裡煮的是稀飯和面條。店裡一對母子正在吃著稀飯,講得是帶有口音的閩南話,坐下來一問,是來武夷山玩的漳州人,小伙子叫陳斌,陪母親出來旅行。吃完早飯,在南平寂靜的街道上,到處走走。經過打聽才知道,南平糧校離這裡還很遠,行程中的訪友計劃,因為有了同伴就改在回來的時候。而開往崇安的第一班車要在8:00以後,這樣我們到達武夷宮時,已經是下午啦。二、武夷山水武夷宮車站只是一間平房,空蕩蕩的公路邊是過往車輛的依靠站。我們一下車,不知從哪裡冒出了幾輛改裝的小型龍馬車,走來些招徠客人的村姑,原來都是私人旅社的。我們還是讓一位能說會道的女孩拉上了車,這間旅社位於武夷山的幔亭峰下,三姑石邊的蘭湯村,和國營的幔亭山房相隔不過數米,名號:蘭湯旅社。是這位女孩的父親,一位開竹筏的師傅自己辦的。這裡環境優美、條件也很好。用陳斌的話講,床被干淨衛生,價格也不錯(每晚六元,還包早飯,四碟菜僅收一元錢)。看過房後我們訂了二樓的房間,向主人家買了張地圖,熱情的女孩還給我們“規劃”了一番,她說:武夷山的山以六六三十六峰著稱,風光秀麗甲東南;水以三三九曲溪聞名,明亮透澈清如玉。唐末五代初,杜光庭的《洞天福地記》裡,就把武夷山列為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稱為“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刻在伏虎岩上)。整個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共分為:九曲溪(玉女峰)、雲窩(天游峰)、武夷宮(大王峰)、水簾洞(鷹嘴岩、大紅袍)、桃源洞(三仰峰)、碧石岩、溪南七個景區。你們下午時間最好是先去水簾洞(鷹嘴岩、大紅袍)景區,明日再游天游峰、九曲溪-玉女峰中心景區,第三天登大王峰,觀日出,爾後武夷宮、幔亭峰。最後她告訴我們,游覽武夷山的要點概括起來就一句話:不坐竹排等於白來,不上天游虛此一游。(一)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放好行李,正准備按照女孩的建議去水簾洞時,細心的她告訴我們要帶把雨傘,可能會下雨。水簾洞,又名:唐曜洞天,位於景區北部的峽谷之中,洞壁高、寬各有一百多米。因為崖頂突出,受自然界的變遷侵蝕,形成了這寬大深廣的岩洞。據說頂上有兩道飛泉奔瀉而下,至半空中散作紛紛揚揚的水珠,灑落洞前形成水簾,故名。可是我們來時卻逢上了干旱期,飛泉不見了,崖壁上只露出一個神秘的洞口。再仔細一瞧,依稀能見著一絲一絲的水線,飄至谷底就沒了蹤跡,也許到半空中就風干了。據書上介紹,在這水簾洞的崖頂上有三座教堂,分別叫作:清微洞真人觀、三賢祠和屋不施瓦。這三座教堂裡如今還居住著山民,他們取水時就用一根粗大的麻繩綁著水桶,垂向水簾洞前接水飲用。為了一探此洞,我們從谷底向上攀爬了幾條山道,都無法找到傳說中的三教堂和水簾洞入口。走來走去,往往又回到另一條道上,始終沒有向上的小道。本想到了涯頂,可以一邊欣賞群峰秀麗的山景,還能和山民們一邊用山泉水沏泡武夷岩茶。現在卻是滿頭大汗,又口干舌燥,還好下起了小雨。陳斌帶著老人,不便繼續尋找,只好向另一目標進發。“你們瞧,那不就是鷹嘴岩嗎?”從水簾洞沿著路標,我們不知走了多少山路,我終於在一處拐彎的山道上,遠遠地望見了那塊形似老鷹嘴的岩石。興奮的我們加快了速度,此時雨下得越來越大了。經過一道拱形小石橋,到了地圖上標明的天車架,據說太平天國兵敗時,一些殘兵敗將歸隱於此。我們在這裡稍作休息,補充補充食物。陳媽媽有點失望地說:“這就是武夷山啊,怎麼盡是山,連個水簾洞景點都名不符實的…這裡荒郊野嶺的,游人也少,我們還繼續走嗎?” 此時老在眼前晃悠的鷹嘴岩也隱去了身影,看看天色不早了,雨也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大家都有打退堂鼓的願望,只好半途而廢了。當我們回到蘭湯村的時候,雨總算停了下來,一時霧氣升騰,遠處的山峰白雲繚繞,真是美極了。陳媽媽顧不上勞累,拿出相機讓我幫他們拍了張合影。房東的女兒在門口和她妹妹打羽毛球,大人們正准備晚飯。我望著頭頂的幔亭峰和眼前的大王峰發呆,此時我想起了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對啊!喝酒去……(二)無限風光在險峰早上清脆的鳥叫聲,吱吱喳喳地把我喚醒。可能是昨夜農戶家自釀的米抽後勁太大,此時晨曦已經透過窗簾照進了床頭,一貫早起的我有點睡過了頭。推開窗戶,鳥兒撲地一聲飛走了,迎面吹來了一股些許寒意的風。向外望去,大王峰的王冠在陽光的照耀下,變得金黃金黃的,今天是個好天氣。我們還是坐當地人的代步工具-三輪摩托,來到了武夷山的精華地段-天游景區。在售票處買了門票,過“雲橋”,進“雲路”,入了石門就到了雲窩。顧名思義,這裡傍山臨水,景色秀麗,因春冬兩季的早晚,常有雲霧在此彌漫、飄浮,久久不散。雲窩的左邊是伏虎岩,在寬大平整的摩崖上有著巨幅石刻:“升真元化之洞”、“武夷洞天”。沿溪前往還有“問樵處”的題刻和宋朝所建的“叔圭精舍”的大門遺址。繼續向前過“崢嶸深鎖”門便是茶洞了。茶洞又名幽微碧玉,據說附近的山岩上是產茶的最佳地點,唐宋明清有許多士子、隱者在此隱居品茶,所以這裡就有了這個高雅的名字。茶洞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洞內在晌午時分有陽光照入,子夜之時又有月色光顧。據說在這裡的最早建築是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的石堂寺,寺院現在已崩塌損毀,後來重修的叫陷石堂寺,移至松鼠澗底。沿著茶洞的磴道攀登八百多級台階,就是天游的峰頂了。這是一段險峻的山道,山高路陡,陡峭的崖壁上硬鑿出這一級級的道來,台階的兩側只有簡單的鎖鏈,讓人攀扶前進。懸空的延伸崖沿上有個護欄加固的觀景台。站在此處視野開闊,只是覺得腳底生風,心驚肉跳又清爽刺激,。底下是清澈見底的九曲溪,只只漂流的竹筏就像一片片灑落水中的竹葉。峰頂上飛瀉而下的山泉,成了條條美麗的水簾。這等景致只能在半道的中亭才能放心地欣賞,因為臨淵的台階常常給人一種驚心動魄的感覺。陳斌的媽媽有點恐高,加上氣力不足,他們就半途折回了。我繼續氣喘吁吁地拾級而上,不敢瞻顧身旁的風景。到頂後在涼風習習的吹撫下,才回轉身來看看走過的路,山底下的人們渺小得只剩個小點。蜿蜒曲折的台階有如山脊上深沉的皺紋,昂首前望一座重修的道觀,孤零零地立在了山峰的最上方,這就是天游觀,大門上的匾額寫著四個字:遨游霄漢。這間兩層的道觀,現在是售賣旅游工藝品的商場,不大的廣場周圍也排滿了各種攤位。顯眼的地方擺放著一架望遠鏡,我走近一看,這是觀賞對面崖壁的“武夷船棺”的最佳位置。懸棺是把去逝的先人棺槨,懸掛在遠離地面的峭壁上或岩洞裡。這種源自荊楚文化的喪葬習俗-僰人懸棺,為什麼能一直流傳到閩北這蠻荒之地?還有這懸棺是如何放置上去的?如今依然是個謎。目前有各種傳說和考證,有地殼運動水位下降說、有山頂懸索鑿洞說、有滑輪定位說。總之這只是我們無法知曉的一種當地習俗而已,與我們常見的入土為安的正統土葬習慣不同罷了。也許正如傳說中的那樣,他們的先人認為,這樣離天較近,靈魂比較容易升天輪回。還有可能是當時全國並未完全統一,這些古越族人保留了具有自己特點的民風民俗。後山也有條下去的山路,遠了點但沒有上來時的陡,而且又能通往桃源洞。這條路也是當年蔣介石游覽天游峰的入山處,破舊的石柱上依然橫跨一塊石匾,字跡已經無從辨認,據說是蔣中正的題詞。下到一覽台,我走錯了山道,孤身一人在荒野之中,焦急地尋找著人煙。在一處住著一位老人的馬頭村,才問明了往回走的路線。這種情景跟我當年在連城冠豸山的石門湖迷失方向非常相似。返回到一覽台才發現這裡原來有紅色的箭頭標志,我剛才其實是擦身而過。沿著箭頭所指小徑前行,三步一回,五步一折,只見一群亂石擋住了去路。這裡就是北宋時期被滾石壓塌的石堂寺,重建後又稱陷石堂寺。在一塊巨石斜倚處有個洞口,裡面一片漆黑,狹窄得只容一人彎身而過,越走越寬暢。繼續摸索前行,又沒路了。想往回轉時,石頭上刻著:疑無路。從此處翻過,又有一石刻:問津處。沿著問津處往前,一座石門呈現眼前,門上寫著對聯:喜無樵子復觀奕 怕有漁郎來問津 這副對聯取自兩個典故:上聯說的是武夷山下一位上山打柴的樵夫,在這裡遇到兩位仙人下棋,站著看了一會兒,回家時才知已是三年之後;下聯講的是陶潛的《桃花源記》的故事,武陵源的一個打魚翁,無意中誤入了一處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從石門進去,果真是豁然開朗,一片空曠的谷地,種滿了桃花。樹映下的小屋,有用茅草搭蓋的棚舍,有用木頭構建的房屋,很有意境,可惜出來迎客的,不是“不知有晉”的山民,而是景區開辟的小賣部的售貨員,我買了個畫著彌勒佛的小葫蘆。在這裡稍作休息後(吃了午飯),才搭上個去游九曲溪的伴。(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我們出了石門,沿著低處走過松鼠澗,溪邊就是“三三秀水”中的六曲啦。六曲雖然僅僅是武夷碧水丹青中的一彎溪水,卻是這九曲山水中最華美、最具文化底蘊的一段。據《武夷山志》記載:六曲的岩上有下城高庵,朱子為之書匾曰“溪山第一”。如今的寺庵已隱化於自然,惟留有下城高岩上這二十多方的摩崖石刻,其中最能震撼人心的是,朱熹手跡的“逝者如斯”。遙想當年的朱老夫子,望著眼前的一泓曲水,發出了那聲著名的嘆息:逝者如斯夫……萬物皆隨而出,如斯然也。是啊!流光歲月就像眼前的這條溪水,晝夜流淌,緩慢湍急,永無回頭,怎不令人感嘆呀!下城高岩又稱響聲岩,站在這裡長嘯一聲,就會傳來空谷回聲,余音縈繞。望著幽幽的空谷,仿佛就是那綿綿的歷史長河。游人於此不禁都要思考,怎樣才能在過往的時空中找到自己的回響呢?我想當年的朱子,也許是在這裡參透了人生,才會只領著那麼點薪金,卻願意在這世外桃源中呼嘯山林。從此六曲也就成了他光顧次數最多的地方,留下的墨寶遺跡也就最多。沉思中,在同伴的催促下,才記起該去泛舟九曲溪了。在閩北山區的舟,確切地講是竹筏。坐竹筏(也稱竹排)一般要到星村碼頭,從星村九曲順游直下二曲的玉女峰。由於景區的管理原因,排工們還不是正式員工,所以這些原來的鄉民,還可以隨意地承載客人。我們乘興從六曲逆流到了九曲,然後再一路飄流而下,談妥的是景區統一價:每人4.73元,我們兩人給了十元錢,淳樸的撐筏師傅,特意跑去開票,還找了五角四分錢(注:這張單據至今我還保存著,第二次坐時已漲至47元,第三次是100元了)。撐筏師傅告訴我們,竹筏是從遠古的獨木舟脫胎而來的。一般用4~5根去了皮的毛竹,烤制捆扎而成的,長8~9米、寬約1米,吃水淺、浮力強,可坐兩人。簡單的筏上,擺放著兩塊家常的竹凳。我們坐穩後,師傅竹稿一點便離開了六曲,逆流而上。途中水淺處,筏工師傅干脆下水推筏而往。隨著他的指點,看見了遠處的三仰峰,三仰峰是武夷景區的最高峰,這也意味著我們到了七曲。在八曲水域,他給我們講了“雙乳峰”、“和尚背尼姑”、“童子拜觀音”和“磨盤峰”的故事,他講得天花亂墜,我們看得似是而非,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本來就不是凡夫俗子所能揣測的。過了八曲,就是九曲的星村碼頭了,筏工師傅竹篙一拄,調轉了方向,順勢漂流,只見他或在崖壁上、或在深水中,這麼地左一下右一點,看起來不費吹灰之力。我在他手把手的調教下,居然也能運用自如。不知不覺中又回到了六曲,遇到了上午迷路時的那群台胞,我們互相地呼喊著、回應著、狂叫著,整座山谷都回蕩著我們的歡聲笑語。崖壁上的“空谷傳聲”題刻顯得特別醒目。五曲的石門塢、四曲的仙釣台、三曲的船棺和二曲多情的玉女峰,一一在我們的竹筏前,穿梭而過,使人目不暇接。上得岸來,玉女峰前的景區工作人員正在向游客講述著一段大王和玉女的愛情故事。據傳在很久以前的遠古時期,有一年的春季,一場特大的山洪在武夷山泛濫成災。咆哮的洪水衝毀了良田,淹沒了房舍。山民們被困在了屋頂岌岌可危,這時從遠處漂來了一排竹筏,筏上是位高大、英俊的少年,濃眉大眼的他,救出了危難的山民。人們感激地擁立他為大王。等洪水退去後,他和鄉親們重建家園。為了不讓肆虐的山洪再次威脅、危害百姓,大王帶領大家辟山鑿石,硬是從大山中開鑿出一條彎彎曲曲的水道,把桀驁不馴的洪水,治理得服服帖帖,讓它按著人們的意願行洪。這就是九曲溪的由來,從此為害四方的洪水,開始造福著這裡的人們。一天玉帝的女兒玉女,聽到凡間傳來悠揚的歌聲,撥開雲霧一瞧,碧水丹青的幽澗深谷中,男耕女織。人們幸福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玉女不禁動了凡心,偷偷下凡來到了九曲溪畔,在白胡子爺爺的撮合下,與大王情訂終身。定情時,玉女拿了一頂情絲縷縷的金紗帽給了大王,大王從懷中取出一顆金印給玉女作為信物。沒想到被人間為非作歹的鐵板仙上天告密,玉帝和王母在無法勸回女兒之下,惱羞成怒地把他們化作了兩座山峰,並把告密的鐵板仙也點成一座鐵板峰,橫亙在大王和玉女之間,讓這對痴情男女永世不得相會。鄉親們見狀後,悲憤地把玉女帶下凡的梳妝鏡投入九曲溪中,頓時變成一座鏡台,使這對有情人可以朝夕地從鏡面裡看到對方,而他們互訴衷情的途徑就是山峰腳下的九曲溪。回到蘭湯,陳斌母子已經帶著失望回家啦。空曠寂寥的山村,下起了夜雨,村民們除了打牌就是睡覺。屋內,阿婆整臉的皺紋,寫滿了歲月的滄桑。她微笑著用那難懂的方言,試圖與我交流,我順著她的嘴形,一問一答,而不去探究,到底講的是什麼。就這樣我們在此特定的時空中,各說各話地交談著,此刻我想起了奶奶和外婆。(四)山登絕頂我為峰寂靜陰沉的早晨,我從武夷宮沿著當年徐霞客入山的路徑,去攀登“山中之石,莫麗於大王,正笏自雄,凌霄直上”(明朝張於壘的《武夷游記》)的大王峰。大王峰又名紗帽岩,海拔530米,雄居於九曲溪口。那盤旋而上的蜿蜒石階,是登臨峰頂的必經之路,曾被徐霞客稱之為:武夷三險徑之首。我沿著台階數到1600級時,已是大王峰的峰麓了,仰望間,可見峭壁上巨大的題刻:居高思危。往前是一道岩罅,看起來好像無路可走。但是走進裂罅,卻有一道石階可供攀援,越往上爬越覺得窄小,只容一人縮身通過,而且根本不能轉身。如果稍微胖些的人,只能望頂興嘆啦。過了此處就是山腰了,這裡有處茶室。我在這裡休息了一會兒,又沿著被稱為鳥徑的山道向大王峰頂進發。走了一陣子,眼前橫臥著一塊巨大的岩罅,寬約一米多,深達數十米,最底處有股山泉的嘩嘩聲響,這就是傳說中的投龍洞。相傳自宋朝以來,皇帝曾先後遣使來此祭山,在此投送金龍玉簡達二十多次。據考證這是道教文化的道場,皇帝把祈求上天保佑王朝和天下太平的祭祀文章,書寫後裝訂成冊投入龍洞內。過投龍洞右轉,道路開始寬闊了起來,因下過雨,山路泥滑,還好有這些常年受雨水衝刷而裸露出的樹根,才不至於滑倒跌落。踩著犬牙交錯的樹根網,我終於攀上了平整的峰頂,舉目四望,惟余茫茫。此刻我脫口而出的是一句忘了在哪裡讀過的詩: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尾聲趕上九點的班車,經建陽、建甌(古稱建州,福建省就是取自福州和建州的首字而成的)兩縣,回到南平是下午兩點多,買好車票後,來到了位於九峰山腳下的東嶺路27號。“老母雞!在嗎?”這是他上中學時的外號。“醉龜!怎麼會是你呀”一臉驚訝的他,和我擁抱在一起。在上學時,逢酒必醉的我,酒後又因喜歡朗誦《龜雖壽》(曹操),所以得以這個外號。別後相逢的我們,在他的帶領下游了南平的九峰山和橫跨閩江的懸索橋(此橋全長325米,主跨200米,索塔高43.2米,是福建省第一座橫跨閩江上游的懸索橋,也是我國目前最大跨度的懸索橋)。爾後在閩江邊的菜館裡,兩瓶武夷特曲就著麻辣的飯菜,讓我們盡興而歸。酒後的我據說又吟唱了,那首與我有些淵源的《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成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永志。1990年3月14日初稿1990年6月18日修改2006年8月18日整理



(竹排聲聲)



(大王峰和玉女峰)



(武夷山水)


精選遊記: 武夷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