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甘肅青海(下)

作者: 兩只小鴨

導讀西游記—甘肅青海(下)2006年5月5日 途中一覺醒來,火車仍在河西走廊上向東飛奔,太陽已經升得老高。我們即將離別戈壁綠洲,進入祁連山脈的南部,那裡將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色。祁連山脈的北部,河西走廊,敦煌、武威、張掖、酒泉,河西四郡一個連著一個,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城市曾經繁華一時;而祁連山脈的南部,柴達木盆地,西寧和德令哈,城市的規模都� ...

西游記—甘肅青海(下)2006年5月5日 途中一覺醒來,火車仍在河西走廊上向東飛奔,太陽已經升得老高。我們即將離別戈壁綠洲,進入祁連山脈的南部,那裡將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色。祁連山脈的北部,河西走廊,敦煌、武威、張掖、酒泉,河西四郡一個連著一個,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城市曾經繁華一時;而祁連山脈的南部,柴達木盆地,西寧和德令哈,城市的規模都比山北小。所以,論及歷史人文,無論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武威的天馬,還是酒泉的葡萄美酒夜光杯,都要比默默無聞的山南精彩很多。但是論及自然景觀,山北卻無法與山南相提並論,僅一個青海湖,就足以讓山北那麼大片的戈壁黯然失色,還有柴達木盆地的鹽湖、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使山南吸引了眾多的旅游愛好者。至此,本次西行旅程的甘肅段已基本告一段落,如果說前半部分是人文之旅,那後半部分就是自然之旅啦。我們原來曾設想在甘肅的張掖停留,游玩馬蹄寺、臨松瀑布和大佛寺,然後從張掖坐長途汽車翻過祁連山脈,直接進入青海。但是這樣的話,要占去整個白天的時間在車上度過。迫於時間有限,就選擇坐火車走夜路的方式,沿河西走廊返回蘭州,再去青海。從敦煌到蘭州,再經西寧至青海湖,我們順時針圍繞著祁連山繞了大半圈,雖然比不上徒步轉山的藏民,但至少也代表了我們對這座在中國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山脈的崇敬之情了!這樣的行程,雖然要走一段回頭路,但是考慮到上海到敦煌沒有直達航班,考慮敦煌鐵路的遲遲不開通,考慮7天的時間限制,考慮回滬的交通工具等種種因素,我們認為已經是自上海出發,游覽甘肅和青海的優化方案了。本次未涉足的甘南地區今後可以與四川串成一線,而同樣未能去到的青海西部則理所當然成為了我們下次青藏線的首發地嘍。12:58,T194次火車到達蘭州。出站後,我們立刻尋找火車站附近的平涼路汽車東站購買去西寧的長途車票。買到票,放心了,走到不遠處平涼路口牛大腕牛肉面吃飯。好大一碗牛肉面啊,味道鮮美,才5元,真爽!14:20,長途車發車;17:00,到達西寧車站。與負責我們青海行程的司機張師傅會合後,考慮到時間已經不早,打消了在西寧晚餐的念頭,立馬跳上車,直奔青海湖。在市區的那段路挺堵的,正好讓我們看看市容市貌,還見到了“西鋼”的廠區。張師傅介紹說西寧不但是個繁華的省會城市,還被稱為“夏都”,是個避暑的好去處呢。在這裡,要特別介紹一下我們的司機:張師傅四十歲不到,身著一身迷彩服,顯得十分精干,他曾在青藏線當過汽車兵,對一線可以說是了如指掌,且能說會道,在後來的行程中其實還擔任了導游、講解員的角色。跟車不久,我們就迅速作出了下次由青藏公路進藏的決定。:)出了市區,車子駛上109國道青藏段,也就是青藏公路。青藏公路1950年,為支援解放軍和平進軍西藏,政府組織解放軍和各族人民群眾動工搶修並於1954年12月25日正式通車。青藏公路全長1937公裡,全線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柏油公路之一,也是目前通往西藏路程最短、路況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雖然海拔高,但高原面系古老的湖盆地貌類型,起伏平緩,適用於各種車輛。青藏公路是世界上首例在高寒凍土區全部鋪設黑色高等級路面的公路,被稱為"世界屋脊上的蘇伊士運河",擔負著80%的進藏物資的運輸。公路起自青海省西寧市,途經格爾木,翻越四座大山--昆侖山(4700米)、風火山(4800米)、唐古拉山(埡口海拔5150米)和念青唐古拉山;跨過三條大河,通天河、沱沱河和楚瑪爾河,穿過藏北羌塘草原,在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與川藏公路彙合。沿途景觀有草原、鹽湖、戈壁、高山、荒漠等,雖然比不上川藏線的險峻秀美,但對於從小生長在零海拔地區的我們來說,也是充滿著未名的誘惑和無盡的好奇。一路上海拔不斷升升升,氣溫不斷降降降。到日月山日月亭的時候,襯衣已經抵擋不住傍晚的寒氣,大家紛紛套上衝鋒衣褲。日月山的赤嶺是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分界,是東部農業區與西部牧業區的分水嶺,是祁連山與昆侖山的分界。山的東西兩側自然與人文景觀迥然不同:山麓東邊是村落點點,梯田阡陌的農區;山麓西邊是廣袤蒼茫,牛羊成群的大草原。難怪一千多年前文成公主進藏之時,一路都未曾落淚,而過了日月山以後,放眼望去,已經是一派茫茫藏區的景像,才切實感覺到了遠離故土的滋味。傳說文成公主的眼淚彙成了這條倒淌河。不過,倒淌河現在已經成為了一條小溝,沒有游覽的必要,還是讓那美麗動人的故事留在我們的腦海裡吧。到了山頂,大家以平整筆直的青藏公路、高原傍晚的落日、遠處的連綿雪山,以及“海拔3650M”的指示牌為背景,拍下在青海的第一張留影。到達青海湖151基地是晚上8點半,寒風四起,好冷。似乎對雅丹的沙塵暴還心有余悸,大家都很擔心明天的天氣。我們事先預訂了青海湖賓館的房間,據說這是青海湖最高級的賓館了,每年環青海湖國際自行車賽的運動員都是下榻在這裡的,大堂裡還懸掛著國家領導人的照片。剛到高海拔地區,雖然還沒有傳說中的高反發生,但也明顯感到了不同,賓館裡的兩層樓梯已經走得有些氣喘,於是,在基地對面的小飯店裡搓了頓飯後,就早早回房間了。 回房間後,又有一個新的問題產生了:聽說到了高原後,先不要洗澡,否則很容易感冒,而在高原一旦感冒就很麻煩。為了這該不該洗澡的問題,思想鬥爭了好一會兒。心裡想著,不過是海拔3200米嘛,過幾個月還要翻5000米的唐古拉山呢,抱著試一試自身抗高反能力的目的,最終還是洗了,好舒服啊!2006年5月6日 青海湖可能因為洗了澡的緣故,昨晚睡得很香。清晨六點不到,就起床看天氣,嗯,今天應該是個大晴天。於是,按照昨晚計劃,愛好攝影的隊友把所有能穿的統統套在身上,去湖邊拍青海湖日出。吃了早餐,出發開始我們夢想中的青海湖環湖游。 青海湖被《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為“中國最美的湖泊之首”,是中國集中了三個之最的湖泊:最大的內陸湖、最大的鹹水湖、最美麗的湖,青海省因此而得名。她以浩瀚、秀麗、神奇而著稱,是大自然賜予青藏高原的一面巨大寶鏡。青海湖,古稱“西海”,和東海相對,並設西海郡。面積4456平方公裡,湖面海拔3196米,東西長106公裡,南北寬63公裡,環湖周長360公裡,湖水最深處達39米,平均水深19.15米。今天,我們的行程計劃是順時針繞湖一周,加游查卡鹽湖,晚上返回西寧。因為是五月初,不是游覽青海湖的最佳季節,湖邊草原上的牧草還是黃黃的。(回來後看了電視了解到,今年推行退耕還牧,每年的七八月左右那一望無際的金黃色油菜花和碧藍的青海湖水相交融的完美景像,已經再也看不到了。)而那碧藍的湖水,湖面似乎高出了湖岸很多,仿佛從天上瀉下的一汪聖泉,好奇妙的感覺。經過這次旅行的最高點——海拔3871米的橡皮山後,我們來到了游覽的第一站茶卡鹽湖。一走進鹽廠的大門,眼前便是白花花的鹽湖湖面,就像冬天的北方剛下完大雪時的情景。鹽廠工作人員介紹說:這裡的湖深4-15米,出產的鹽天然無污染,純度夠高,只需加碘,就是成品食用鹽了,這些高品質的鹽出口需求相當大。根據計劃開采下達的600噸指標,每年中都有一段日子全廠放假休息。而按照這個指標,可以開采600年,而且鹽可再生呢。湖中心的鹽由專門的采鹽船運到碼頭,再從碼頭送到車間加工,而湖周邊的鹽則由小火車來運送,他們都是24小時輪班的。參觀期間,不時地有小火車在軌道上開來開去,滿載著一鬥鬥白花花的鹽。回青海湖途中,在司機張師傅的推薦下,我們在大水橋的天府飯店解決了午飯問題。聽說這飯店是這一帶最出名的一家,口味確實不錯,而價格卻要比151基地周圍實惠很多,難怪門口停了許多跑青藏公路的大卡車,應該都是老顧客的吧。吃完以後,到達第二站鳥島。鳥島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要的水禽棲息、繁殖地,由蛋島和鸕鶿島兩部分組成。每年數萬只水鳥在此棲息、繁殖,萬鳥翔集、遮天蔽日,蔚為壯觀,被稱為“鳥的王國”,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一踏進鳥島,時不時地有鳥兒從頭頂飛過,它們對上島的游客是如此親切。參觀蛋島時有個有趣的現像,感覺自己就像站在一個四周透明的蛋裡,透過密封的玻璃蛋殼向外張看島上的情形。蛋島是鳥兒產蛋、孵化的區域,草叢裡、沙地上遍布白色的鳥蛋。把游客隔在房裡觀看是兩全其美的方法:即滿足了游客的好奇心,又防止鳥兒被打擾,給它們一個安靜的環境孵化後代。鸕鶿島和島上的其他區域則是開放的。看著那些鳥兒時而歡快地飛向萬裡晴空,時而在碧藍的青海湖游水嬉戲,自由和歡快的情緒感染了每位游客。張師傅告訴我們,原來鳥島上有近10萬只鳥,近些年來越來越少,去年遭遇禽流感,更是雪上加霜,現在頂多剩近萬只吧。聽了這話,真感到遺憾和痛心,不知我們該為此做些什麼呢?離開鳥島,大約2小時的車程到了西海鎮。這是個整潔的小鎮,金銀灘和曾經是原子彈研究基地的歷史使她聲名遠揚。參觀了研究基地和爆破現場後,開車到鎮上,在50年代為原子彈功臣們建造的將軍樓留下合影。結束西海鎮的參觀,也結束了青海湖的游覽,師傅載著我們回西寧市區。從昨天傍晚行進在青藏線上,到今天一整天的環青海湖的游覽,那莽莽逶迤的山脈、浩瀚無邊的草原、悠然自得的犛牛、翩翩飛翔的鳥群,使我震撼,有一種自然升騰的感受,將伴隨著我的旅途記憶悠久而長遠。2006年5月7日 塔爾寺今天13:20將搭乘東航MU2153航班回上海,所以行程安排就是西寧郊外著名的塔爾寺。塔爾寺:藏文名稱貢本賢巴林(十萬獅子吼佛彌勒洲),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湟水流域的宗喀蓮花山,距西寧25公裡,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宗喀巴一生刻苦鑽研佛經,又曾游學於西藏、印度,造詣甚深。他有感於當時盛行的紅教之種種弊病,力倡宗教改革,制定了清規戒律,排斥幻術,禁止取妻,崇尚苦修。為了和紅教區別,他們穿黃衣戴黃帽,於是形成了一個新的黃教。他死後,弟子中有兩位最佼佼者,得以世世“呼畢勒罕”(化身)轉生,傳其衣缽——這就是後來的達賴和班禪。據傳宗喀巴誕生時,從剪臍帶滴血處長出來一株菩提樹,這株菩提樹有十萬片葉子,每片葉子上都有獅子吼佛像一尊。藏歷土羊年(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宗師的母親以菩提樹為核心建成蓮聚塔,金猴年(1560年)高僧仁青宗哲堅贊在蓮聚塔左側建成彌勒佛殿,先建塔,後成寺,漢文始稱“塔爾寺”。寺設四大學院(顯宗、密宗、時輪、醫明),聞思五明,修持四續,傳承文化,遐邇聞名,成為喇嘛教的麥加。我們看到的塔爾寺不是一所寺廟,根本就是由寺廟、殿堂、僧舍組成的山莊!介紹資料記載:塔爾寺占地面積600畝,建築面積逾10萬平方米。主體建築52座,殿堂、僧舍9300余間,鼎盛時期僧眾3600名,現在也有近600名。參觀殿堂建築,聆聽藏傳佛教淵源的同時,我們也欣賞到壁畫、堆繡、酥油花這塔爾寺藝術三絕。酥油花:酥油花作品有點像蠟像,原料是用的凝固的酥油。藝僧在酥油中摻和不同的礦物質,形成不同的顏色,用不同顏色的酥油來雕刻,塑成大幅的作品。由於凝結的酥油熔點相當低,人手掌的溫度就足夠讓酥油融化了,所以,酥油花的雕刻一般是在一年中最寒冷的三個月中完成。在雕刻的時候,藝僧面前放有一盆冷水,如果手的溫度稍微高了一點,就需要把手放到冷水裡面泡一會,等手的溫度低了,再開始雕刻。可想而知,幾乎是完全凍僵的雙手來辛苦完成這個雕刻工作啊!塔爾寺酥油花館裡的大幅展品每年更換一次,當年比賽前三甲的作品才能被放進展館,那些作品所表現的宏大場面、所刻劃的生動人物讓人贊嘆不已。堆繡:估計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刺繡吧,看上去非常有立體感。不過現在塔爾寺僅在大金瓦殿還存有18幅堆繡作品。據導游介紹,制作手藝是已經失傳了,現在的堆繡,做不出立體的效果了。壁畫:這些壁畫絕大部分是繪於布幔之上的,而不是傳統的牆壁或者木板上。這個壁畫的原料,也是使用了特殊的礦物質,經過幾百年至今,顏色還非常鮮艷,沒有絲毫退色的痕跡,真是神奇。古往今來,塔爾寺以其獨特魅力,不斷吸引著廣大朝聖者和旅游觀光者不遠千裡前來朝拜、游覽。很多虔誠的藏民,完完全全是靠自己的雙腳,自帶干糧,並且一路磕長頭過來。所謂磕長頭,又叫等身長頭,磕的時候,全身伏地,再起來。一般來說,都是走三步,磕一個頭,就這樣一直磕到塔爾寺。並且,即使他們已經到了塔爾寺,還會在殿門外繼續磕長頭,直到磕滿十萬個為止。為了方便計數,他們手中都拿著一串念珠,每磕完一百個,拈一下念珠,這樣,十萬個長頭數起來會容易的多。至於為什麼要磕十萬個長頭,據說是因為塔爾寺的菩提樹有十萬片葉子,每片葉子上都有佛像,那麼,磕十萬個才相當於是給菩提樹磕了一個頭。只有當十萬個長頭磕完後,他們才會進殿朝拜,獻上哈達,給酥油燈添上自己帶的一點酥油,並捐獻自己的一點心意。 塔爾寺殿閣前有許許多多的磕長頭的藏民,他們身下的木地板剝落磨損的相當嚴重,導游說這殿閣的地板每半年就要修整漆刷的。或許他們的這些行為是不可理解的,然而這就是他們內心中的追求,是支持他們的動力。塔爾寺對於我們可能只是一個旅游景點,而對於他們來說卻永遠是聖地。但信不信佛又何妨?其實,人人都該保有一顆從善的心靈,擁有一份堅定的信念,這樣就都可以享有一個有意義的人生了,不是嗎?“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全文完)



(青海湖日出)



(晨曦裡的青海湖)



(桃花盛開塔爾寺)


精選遊記: 青海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