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忘懷的石林--------我的三次雲南之行

作者: 往往

導讀無法忘懷的石林--------我的三次雲南之行 1967年,我們借文化大革命大串聯的東風來到雲南,因石林名氣很大,幾個同學一商量,“走,去玩玩。”剛剛十幾歲的中學生,經歷了大革命的洗禮,倒是什麼都不怕。不像現在的孩子,被家長管的,到家門口都不認識家的大有人在。我們只是打聽到石林大概在路南縣,離昆明不到100公裡,就上路了。那時根本沒有旅游車,再說我們也� ...

無法忘懷的石林--------我的三次雲南之行 1967年,我們借文化大革命大串聯的東風來到雲南,因石林名氣很大,幾個同學一商量,“走,去玩玩。”剛剛十幾歲的中學生,經歷了大革命的洗禮,倒是什麼都不怕。不像現在的孩子,被家長管的,到家門口都不認識家的大有人在。我們只是打聽到石林大概在路南縣,離昆明不到100公裡,就上路了。那時根本沒有旅游車,再說我們也沒有什麼錢。記得那時昆明有法國人建的窄軌火車(現在還有),是從昆明到河口的,可直接到越南。所以當年雲南人是出國容易出省難。我們就坐了一段小火車,在哪下的火車我已經記不得了,當然下車以後離石林還有相當長的路,這一段就靠步行了。

我們5、6個大男孩、女孩,高高興興的在公路上走著(記得是土路),不知疲倦,也不懂得害怕。餓了,就鑽到路旁的玉米地裡,掰幾個成熟的玉米,拉過些玉米秸,點著了用棍插上玉米在上面烤,也不知玉米是否烤熟抱著就啃,每個人都是一嘴黑,那香味終身難忘,可惜我以後再也沒有嘗過那樣香的玉米了。當然現在的人是不可效法我們當時的作為的。那 是在特定環境和特定年代的一種“造反”,或者說是“反叛”行為。從上午走到下午,我們來到路南縣軍分區,解放軍叔叔知道我們步行了幾十裡了還沒吃飯,就請我們吃了許多米飯,因為不是開飯時間,所以沒有菜了,我們是就著鹹菜吃的米飯,那米飯香噴噴的,大家都吃的狼吞虎咽,真是世界上最好的米飯了。記得大籠屜裡高高堆著的米飯,白的閃亮,香的誘人,能吃上這樣的米飯在當時真感到幸福的不得了。

吃了飯,有了力氣,我們就又往石林去了。天黑前,我們終於來到了阿詩瑪的故鄉石林了。在那個黑白顛倒的年代,連石林也被當作四舊,高高崖壁上雕刻的“石林”兩個字被人用黃泥糊上了,我們決定恢復它的本來面貌。於是,四個男生開始疊羅漢,一個踩著一個的肩膀沿著崖壁向上站起,最高處的人終於夠得著字體了,就用手把上面的黃土摳掉,那真是精彩的一幕,我趕快拍下了那難忘的鏡頭,可惜年代久遠,相片已經找不到了,但我後來再到石林,看到鮮紅的“石林”兩個字時,總要和同行的人講述我們這段難忘的經歷。

那時石林並不買門票,來的人也很少。抬眼一望,面前一大片怪石平地而起,凸石群峰,重重疊疊,如柱如筍,偉岸成林,蔚為壯觀。步入其間,更是峰回路轉,奇石錯落,曲徑通幽。走走看看,天色暗了下來,那形態奇異的石峰變得黝黑詭異,石林裡邊是沒有燈的,我們也沒有手電,不知是誰搞來了幾根蠟燭,我們於是秉燭前行。

在搖曳的燭光中,我們小心翼翼的走過石橋,從石縫中迂回攀爬,路不好走,又是黑天,常常傳來同伴大驚小怪的呼救聲,不知什麼鳥在空中掠過,發出凄涼的叫聲,加上山風吹過石林發出異響,真有點讓人頭皮發麻,汗毛倒豎。好在我們人多,又都是初生牛犢不懼虎的年齡,所以點著鬼火一樣的蠟燭,穿行在漆黑的峰林中。當時幾乎沒有別人,即使有,也都在賓館中不會出來。其實我們到真不須害怕,因為我們自己就是幽靈,如果有人碰上我們,才會嚇得魂飛魄散呢。行走間,一輪明月升了起來,我們也剛好來到一個峰頂。月光下,眼前石峰攢聚,如劍戟排空,莽莽蒼蒼,儼然一片林海,蔚為壯觀。更加上叢山之中有飛瀑直瀉,閃著銀光,不遠山泉彙聚成明鏡長湖,圓月倒映在湖面上,讓人恍惚以為是在天宮。我們幾人坐在巨石上,吹熄了蠟燭,盡情的享受著石林清涼神秘的月夜,這一切我今生都無法忘懷。因為這幾乎是我們青春期最浪漫的旅途了。 第二次來石林是和學校同來,時間過去了30多年。這次我們在導游的引導下,細細的看了石林公園,它舊名李子箐,相傳有人於隆冬遙見石上有李樹二株,結實鮮紅,晚不及收,次日尋之不復見,故稱李子菁。這次我們游覽了大石林、小石林,游走於石徑、石廊、石門、石洞、石橋中,卻再也找不到當年感覺了。這裡不再是無聲的石世界,它被驚醒了,到處是拿著擴音器的導游,說著同樣的解說詞,如果石峰有靈,一定受不了這樣的喧鬧呢。 我又看到了高高石壁上“石林”兩個字,描得鮮紅,心裡有一種久違了的感覺。總覺得它比當年的字體大些,不知是否是我的錯覺。告訴同事們我們當年的壯舉,大家表現的很平淡。是呀沒有當年的實地體驗是不會有我那樣激動的。如何爬到那麼高的地方,現在想來也覺不可思議。 步入“大石林”區,繞過石屏,只見朱德同志一九六三年留下的摩岩題刻“群峰壁立,千峰疊翠”八字赫然在目,從這裡開始了我們尋幽探勝的腳步。穿過曲折的壁間狹道,突然視野開闊,一片如茵草坪呈現在你的面前,四周石峰比肩屏列,拔地而起,如劍穿天,我雖來過,還是被這樣的氣勢震懾了。同行的人也都發出贊嘆之聲。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就了這凜然威武、陽剛豪壯的石林的雄健美,自有一番激發人們向上的力量。前人題刻有“拔地擎天”、“天造奇觀”、“群岩湧翠”、“頭角崢嶸”、“雲石爭輝”、“異境天開”、“天下第一奇觀”等等,正是從人們從不同角度抒寫了自己的感受和對石林的愛慕。 沿著“林”間小路蜿蜒向東,仰見兩峰同擎一巨石,似有欲墜未墜、千鈞一發之感,行人須從危石下經過,不由得快步衝過。惴惴不安地回首相望,那危石竟絲紋未動,千百年來,這塊巨石就生在這裡,單擺浮擱,懸而不落,不由對“持重無言”的“南天砥柱”平添敬意。進至“且住為佳”處,有崖洞如廳似屋,下設石桌、石凳,欄外有水一泓,可以小憩納涼,順手揀一小石扣桌,這石桌會鏗然作響,聽似古樸的鐘聲。“一線清泉”在距石室不遠處彙為狹長的劍峰池。四周石峰高聳,層層疊疊,密如刀叢;池中一峰突起,如利劍刺天;池色澄碧,如翡翠鑲嵌山間。從這裡順游廊迂回,橫跨石橋來到上面的平台,俯視劍池,只見天光雲影,群峰秀色,盡納湖底。想到當年,我們在這裡賞月,潔白的月光似流水一般傾瀉,給了人們多少想像的空間。 在導游的指點下,你會看到“天造奇觀”、“彩雲深處”等31處題刻,漫步其中,只覺得奇景迭出,異境天開,使人心動神馳。幽蘭深谷是大石林石峰高差最大的地方,高達50余米。步哨山為石林的最高點,海拔1875米。 我們由池邊小道攀援而上,手足並用,小心翼翼過了天橋,就來到達蓮花峰頂。此峰雄踞劍池之濱,高出水面三十余米,峰頂巨石橫臥,石片上翹,簇成一朵盛開的蓮花。盤旋而上,即可登上峰項,極目四望,千峰萬壑,縱橫交錯,往下一看,不免心驚肉跳,人如坐刀山劍叢之上。下的山來,向東北行進,小道曲折深長,石景變幻無窮:這裡是奇石世界,那些石有的擠成狹縫,有的疊成洞窟,有的形似雙鳥,有的如羔羊依偎;忽見一小像雄踞高台,又見鳳凰迎風梳翅;導游還會指點你看一怪石,叩擊不同的部位,就發出高低不同的音響。 你如攀援“天梯”,就可節節登高,幾經曲折,就達“望峰亭”。憑欄遠眺,那巍峨俏麗的群峰宛如林海,莽莽蒼蒼,盡收眼底。此時人會有博大而豪放的胸襟,你會以為自己就是指揮披堅執銳的萬千鐵騎的將軍,真有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豪情壯志呢,眼界為之開闊,精神也為之振奮。 當我們來到小石林的時候卻感到了它與大石林完全不同的風格。如果說大石林是雄壯,小石林就是秀美。這裡林木青蔥,地勢平坦,有桃、李、梅、杏、山茶,艷麗的花朵不時從崖間探出頭來。給奇石世界帶來了勃勃生機。姹紫嫣紅的花朵點綴了草坪,四周矗立著奇峰怪石,那些石仿佛是有生命的,有的似牛似獸,有的若蘑菇叢生。當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個被人寫在詩歌中,唱在山歌裡,拍在電影中的撒尼少女“阿詩瑪”。那部電影我看過許多次,尤其喜愛裡邊的歌曲“馬蹄響來玉鳥唱,我陪阿詩瑪回故鄉。”那歡快優美的旋律總會把你帶到年輕的時光。勤勞美麗、風韻天然的少女“阿詩瑪”就是在圓形的碧池之旁的一座石峰,它頂端呈淡紅,身背籮筐,宛若身材苗條富有青春活力的撒尼少女。人們給這個少女注入了無限的生命力,大家喜愛她,是因為“阿詩瑪”喚起了撒尼人對幸福、自由、愛情的向往。時代改變了,但人們對幸福的追求世世代代都不會改變。我們學校的年輕老師都換上撒尼少女的服裝,身背一筐鮮花照了相。真是很美。 沿著賓館前的林蔭小道,沿階而下,這石壁上,有摩岩《石林歌》一首: 何處飛來怪石叢,盤根竇竅郁玲瓏。 森森棱棱鐵騎列,千門萬戶曲澗通。 崖窟層層鎖玉關,羊腸鳥道苦難攀。 恍疑紫雲天上落,五丁把住留人間。 危磴高峰真鬼斧,球琳琅玕奚足數。 中有一線清泉流,老藤穿壁苔痕古。 這詩寫的貼切,更有趙樸初《石林》詩:“高山為谷谷為陵,三億年前海底行;可惜前人文罕記,石林異境晚知名。”三億年前的汪洋大海,由於海底抬升,大自然的刀斧神功造就了被譽為“天下第一奇觀”的石林。給我們留下多少美景和難忘的回憶。這就是我無法忘懷的石林,在這裡我多次為它的美陶醉,更留下了我們青春的夢想和快樂。



(大石林)



(石林)



(小像)



(阿詩瑪)

(小石林)



(小石林)


精選遊記: 石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