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的六天七夜(四)

作者: Noel_luo

導讀九點鐘出發去大寨,據說那裡的梯田更美更壯觀,走石板小路行程約四個小時。九點半經過一號景點,在那裡又遇到那位穿著迷彩服的先生,這位自稱是深圳土著的先生跟在那群扛著“長槍短炮”的攝影隊伍裡,他們雇了壯族MM為他們挑器材行李並且兼任他們的臨時模特兒,他們要一路走一路拍到大寨,而我們則必需今天原路返回時間不容耽擱。告別了他們我們繼續走在這條連 ...

九點鐘出發去大寨,據說那裡的梯田更美更壯觀,走石板小路行程約四個小時。九點半經過一號景點,在那裡又遇到那位穿著迷彩服的先生,這位自稱是深圳土著的先生跟在那群扛著“長槍短炮”的攝影隊伍裡,他們雇了壯族MM為他們挑器材行李並且兼任他們的臨時模特兒,他們要一路走一路拍到大寨,而我們則必需今天原路返回時間不容耽擱。告別了他們我們繼續走在這條連接大寨的唯一通道,前方有一個大水塘,根據龍脊旅游的宣傳資料介紹這應該就是雨蘭水庫了,只是它的大小和蓄在裡面的水怎麼看也不像是一個水庫,過了水庫上的水泥橋來到了一個涼亭,遇到了兩位穿著裙子的瑤族姑娘,她們問是否需要帶路,我們都記得臨出發前阿蒙給我們的熱情提示,不要輕易讓這些人帶路,她們一般不要求帶路的錢但要去她介紹的地方吃飯,那地方或者就是“砍人”的地方,拒絕了她們的好意後繼續上路。

路上種有田的地方就是梯田,仔細看看就會看到有人隱身在叢叢田地裡辛勤勞作,沿著石階上坡下坡,走下這條長長的下坡路再往上走就有一個寨子,一座座黑漆漆的吊腳樓密集地樹立那裡,應該就是中六村了,下坡路很輕松只是一想到回來時還要經過這裡心底不免有點發虛,十一點到達了中六村。

中六村是一個瑤寨,村子裡的吊腳樓隨著歲月的流走沾染了滄桑的痕跡,無論是瓦頂還是樓身都是一樣的黑一樣的破舊,是那樣的一致,晾曬在屋檐上的紅辣椒就成為這黑漆漆裡唯一的點綴了。

據阿蒙介紹從中六村出發到大寨會有很多岔路,而當地人為了賺取這一副業所帶來的經濟收入一般是不會指路的,於是就讓那位早就纏著我們的瑤族阿姨為我們帶路。跟在瑤族阿姨的身後出了村不斷地上坡上坡,把我們累得氣喘吁吁,然而那位穿著裙子的瑤族阿姨卻步履平緩悠哉游哉,就像是在平路散步,手裡還拿著冰棍烙餅邊走邊吃。

路上遇到了村裡的人在林子裡砍樹,十幾個人扛著被剝了皮的大樹往上搬,那樹少說也有十幾二十年的樹齡,就因為村裡的人要建新房子被砍掉了,看著喘息著的人們看著裸露著的大樹,你的生命從此結束。

小腿漸漸發硬,瑤族阿姨說田頭村到了,田頭村有三個景點,她指著遠處山腰用黃土壘成的地方就是一號景點,我們望著那高高在上的觀景台不免覺得有點泄氣,但為了不虛此行一股作氣,上,足足花了十分鐘。

一號景點台居高臨下,多看到的是梯田的側面,二號景點就在遠處那三座有序地排列著的梯田上。去到阿姨的妹妹家已經是下午一點半了。這家建在田頭村相對較高點上的屋子也是一家家庭旅館叫紅梅,窗外可以俯瞰梯田,偌大的樓房裡就我們幾個客人,老板娘告訴我們這裡剛建好沒多久,二樓的住房還沒有搞好,要我們下次來的時候到她這裡住。我們就著廚房裡僅有的那幾樣菜點了幾個,然後就准備在老板娘為我們做菜的間隙跑去二號觀景台。

從紅梅到二號觀景台有十幾分鐘的路程,由老板娘的小孩帶著我們,小男孩斯斯文文一副書生氣,鼻粱上架著一副裂了一個眼鏡片的眼鏡,他告訴我們從家裡走到學校要花半個小時,現在在大寨讀初中, 希望讀完初中可以繼續讀下去,然後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山裡人走路真是不一般,邁開兩條有點機械的大腿緊跟著還是被落後。

二號景點台在山邊微微突出,前面那座大山上的梯田依著山形而建,層層疊疊確是這兩天見到的最為壯觀的梯田了,這裡又有一個七星伴月,翠綠色的星星在這滿眼金黃的一片裡特別醒目,只是月亮卻不在旁邊。山底分布著四五個寨子,寨子與寨子之間相隔不遠,其中建有一個小型運動場的就是小男孩就讀的學校了,那裡也就是大寨。看著這群寨子,那晾曬在外頭的紅辣椒依然是寨子裡唯一的點綴,寨子裡的狗吠聲、雞叫聲和農家的閑聊聲不時從山底傳來,同時也傳來了一份安靜一份舒適一份詳和。不知道明年通往大寨的馬路開通後是否還是這樣一派怡然?

回到紅梅老板娘已經做好飯菜擺在桌子上等著我們了,老板娘的手藝不但比我們預料中要好甚至還美味過阿蒙家所做的。於是西紅柿炒蛋、白瓜炒肉絲、清炒白菜和紅燒豆腐全被我們一掃而光。匆匆吃完已經是三點鐘,必須馬上起程趕在天黑前回到平安村。

埋頭走在歸途多了一份趕路的心情,在中六村與瑤族阿姨分了手繼續走著,那坡,那下山的坡現在變成上山的坡,咬咬牙並不似想像中那般辛苦就到了頂。半路還遇到從平安村送客人到大寨然後自己往回趕的壯族MM,我們於是緊跟著她的步伐,行進的速度馬上提高了。 終於在天黑前我們看到了阿蒙家外那新刷的耀眼的黃色了。

今天又是一個筋疲力盡的日子,躺在陽台的竹椅上仰望明月,我們預言今天可能是進入花坪自然保護區的熱身。


精選遊記: 桂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