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得意馬蹄疾――南昌廬山5日游

作者: 金剛石加岩石

導讀8月30日,一個炎熱的秋日。近幾個月生活和工作的雙重折磨下,我覺得應該出外旅游放松一下心情,充充電了。這次出游目的地就是傳說中的清涼勝地-廬山。經過一夜狂奔千余裡來到第一站——南昌。南昌英雄城也,也是中國四大火爐之一。一下車頓覺陣陣熱浪迎面撲來,空氣中滿是燥動的塵埃,滿大街的樟樹也都耷拉著腦袋臃懶而落寞。樟樹是南京的市樹,相傳當地人生� ...

8月30日,一個炎熱的秋日。近幾個月生活和工作的雙重折磨下,我覺得應該出外旅游放松一下心情,充充電了。這次出游目的地就是傳說中的清涼勝地-廬山。經過一夜狂奔千余裡來到第一站——南昌。南昌英雄城也,也是中國四大火爐之一。一下車頓覺陣陣熱浪迎面撲來,空氣中滿是燥動的塵埃,滿大街的樟樹也都耷拉著腦袋臃懶而落寞。樟樹是南京的市樹,相傳當地人生女兒時必定要在門前種上樟樹,過了17、8年,樟樹大了,媒人會估量樹齡的大小而前來提親。待到女兒出嫁的時候,會把樹也連根拔走。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樹也是如此,換了地方會否水土不服凋謝呢?凋謝了怎麼辦?會把女兒送回娘家嗎?看著大街上湧動的人流,我不是在杞人憂天嗎。穿過全國第三大馬路——八一大道,來到素有“西江第一樓”之稱的滕王閣,依城臨江,瑰偉絕特,因“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一篇雄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而得以名貫古今,譽滿天下。王勃的《滕王閣序》,膾炙人口,傳誦千秋。文以閣名,閣以文傳,歷千載滄桑而盛譽不衰。今之滕王閣乃仿宋建築,依城臨江,瑰偉絕特,樓高7層,加上2層石台階共9層取95之尊的含義。登上50米的樓頂,極目遠眺搜尋那“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感覺,在薄薄的雲霧帳籠罩下,在“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中領略“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的惆悵。早就聽說南昌夜景迷人,由於時間的關系,我們選擇游覽新區的秋水廣場。秋水廣場以音樂燈光噴泉引人注目。主噴高度達128米,是南昌市一靚麗景觀。人們可一邊欣賞音樂一邊觀看騰王閣美景。在閃亮的音樂映襯下,一條條變幻的水柱狂扭的蛇腰,不停擺弄各種造型,迎來觀眾的高呼,一時間音樂驟停,天地間維見水汽蒸騰,世界仿佛迷茫一片不見眾生相。第二天,從《廬山戀》的美夢中驚醒,原來已到廬山腳下,換了專車,我給自己找了個頭位坐在司機旁。廬山南山大道270到灣,在司機的揮灑圓轉類似太極的瀟灑中,讓我立刻體驗一回比迪斯尼木馬更刺激、更爽的興致。山上草木郁郁蔥蔥,雲霧淡淡似無,只有當你感受到南昌的酷熱,才體會到廬山清涼的珍貴。我們今天游覽的是廬山的一線景區,如琴湖——山上最大的人工湖,水源之地,湖面寬闊,湖水幽深,波平如鏡,是為如琴也,也是當年張瑜和郭凱敏久遇重逢而游泳相會處。沿著湖邊就到了“長恨春歸無覓處”之“花徑”了,我是懷著朝聖的心情漫步花徑的,到了花徑深處就是白居易草堂了,草堂在群山的簇擁之下是那麼的落寞而孤傲不馴,對游人破壞它的“芳菲盡”而獨占花魁尊榮的叱責。游山就是要爬山,在揮汗如雨的躑躅慢行下,走過一系列景點;錦繡谷、仙人洞、三寶樹、黃龍潭等。只有當你走得很累很累,坐下歇息,面對空曠的山谷,習習山風吹拂,塵世間的一切煩惱不自覺又會湧起,而你置身此時此景此地,會讓人產生長住此地脫離梵塵,讓時間停頓、世界靜止的念頭。看日出是游山的精華所在,我約好的士,4:30起床、4:45出發、5:00來到廬山觀日出的最佳處——含鄱口。夜色漆黑、寒意逼人,山口以聚集了20、30人。我選好地點、架好相機,對著萬丈懸涯,深深呼吸了一口帶著淡淡花香、清新怡人的,人生最美的時刻莫過與此,滿懷希望的等待,你不知道將會呈現在眼前的是怎麼樣的一種美景,憧憬的盼望令人興奮。等啊、等啊,有點等不足,於是我拉開架式用最優美的姿勢打了一套太極拳,感覺那個心情就別提有多爽了,真有一種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驕傲。漸漸的,山色更加清明,太陽慢慢從五老峰升起,純淨潤潔,讓人憐惜,沒有雲彩與之爭輝而獨享眾人之朝拜。漸漸的游人慢慢散去,我坐在“含鄱亭”,靜靜的看著空幽的山谷,遠眺重重山巒,腳底下不知名的黃花的清晨的微風中綻放著生命的容光。在含鄱口乘纜車20分鐘,然後沿著狹窄陡峭的山路潛行半小時就到了著名的大口瀑布,大口瀑布因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而名,成為游客到廬山必游之地。抬眼望去,山體裂口處,一道白練磅礡直下,在灰青的山色映襯下顯得特別的清爽。站在池邊,水霧撲面,涼絲絲的,十分清爽,心情更舒暢,細細品味著飛瀑,看水擊石面,分散聚合,翻滾飛舞,不斷形成千奇百怪的形態。如此壯美的景觀,深藏於廬山之中,更顯出廬山內在的深邃清幽之美。

廬山別墅群,是另外一道亮麗的風景,清碧有如漫天翡翠的廬山松林裡,蜿蜓的長衝河邊,那錯落有致、風格各異的幢幢別墅有如彩色的朵朵蘑菇,散落在波峰浪谷中;別墅追求陰涼地勢,造成了一種有機的自然生長的群體環境,產生了渾然一體而又生氣勃勃的景致,靜謐而空靈,竟是如此美妙地融合在一起群的出現,是西方建築文化的具像體現,又是在廬山獨特的地理環境中所出現的產物,是建築藝術與幽美環境的完美結合。廬山本仙境,景色何秀麗。時間飛逝,該是道別的時候了。下山我們走的是北麓,相傳當年毛主席下山時,每轉一個灣就仍下一根火柴,最後一共仍了4盒火柴,途中還吸了4支煙,396道灣也。望著窗外淡淡的雲霧,盡情的體驗那種“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暢快感覺。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