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

作者: 一生的牽掛

導讀朋友說,你很幸運,第一次來就趕上了今年太原的第一場雪。太原,在中國歷史上並不是一個很顯眼的城市,它的輝煌在宋趙以前,出過幾位皇帝,又稱龍城,還有一個名字--並州,因為是夾在兩條山脈(太行和呂梁)之間。汾河穿城而過,於是建了幾座橫跨橋,起了很好聽的名字,城不大,人也不多,但道路顯得很擁擠,車多,而且好車多,朋友介紹說,近幾年山西確實� ...

朋友說,你很幸運,第一次來就趕上了今年太原的第一場雪。太原,在中國歷史上並不是一個很顯眼的城市,它的輝煌在宋趙以前,出過幾位皇帝,又稱龍城,還有一個名字--並州,因為是夾在兩條山脈(太行和呂梁)之間。汾河穿城而過,於是建了幾座橫跨橋,起了很好聽的名字,城不大,人也不多,但道路顯得很擁擠,車多,而且好車多,朋友介紹說,近幾年山西確實因“煤”富了一大批人,北京車展上的好車大部分讓山西人買來了,那些煤販子出去買車都用塑料編織袋裝錢,網上還流傳一個不起眼的山西人要把看不起他的車模一起買走的故事,想,很有可能。

看來是不能編輯了,我把最後一段跟在這裡吧,也算是個完整的事。

(五)

出來已近三天,多少有一些思鄉之情了,要朋友訂了晚上回程的車票,對他說,最後一天,不要陪我了,自已轉一下,從酒店的房間裡找到一個乘車卡,“中國儒商第一家--常氏莊園”,就它吧,在榆次,那裡還有一個老城,一起看看也不錯,洗漱完畢,出發。

常家莊園位於榆次西南東陽鎮車輞村,距榆次17.5公裡。車輞由四個小自然村組成,四寨中心建一大寺,與四寨相距各半華裡,形成一個車輻狀,故名“車輞”。

車輞常氏始祖常仲林於明代弘治初年,由太谷惠安遷此為人牧羊,到清康熙、乾隆年間,七世祖常進全開始經商,八世祖常威率九世萬已、萬達,從事商業活動,贏利頗豐,逐漸使常氏成為晉中望族,晉商中的一支勁旅,開始大規模地營造住宅大院。常萬已在車輛村建“南祠堂”,立“世榮堂”,以村西南為軸心,向東、南發展;常萬達在村北建“北祠堂”,立“世和堂”,由東向西毗連修建,成一條新街,俗稱“後街”。從清康熙年間到光緒末年,經過二百余年的修築,常氏在車輞整整建起了南北、東西兩條大街。街兩側深宅大院,鱗次櫛比,樓台亭閣,相映成輝,雕梁畫棟,蔚為壯觀。共占地一百余畝,樓房40余幢,房屋1500余間,使原先四個自然村連成了一片。有諺曰:“喬家一個院,常家二條街。”常氏宅院的建設規模當時稱為三晉民居建築之首。

不是很有名的一個地方,淡季,人很少,朋友說,好多太原人都不知道這個地方,他們去二十次喬家大院,也來不了這裡一次,全是些老房子,看來宣傳力度不夠,蜂擁是國人的特點,去一個鮮為人知的地方和去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地方,即使收獲很大,自豪感裡也少了一些。

古城,無非也就是些牌樓、飛檐、高牆、深屋、匾額,花雕,這裡應有盡有,與喬家相比,常家竟然把四個自然村合為一個,足以想見其財力的雄厚,常家是中國對外貿易的第一家,以茶發家,代代恪守“學而優則賈”的家訓,源源將優秀的文化人才輸送到商界,亦商亦政,自然層次不同,文化與財力相結合,就有了這一大片的輝煌。尤其那個花園,南方園林的精致在這裡得到最極致的體現,難怪常家人自豪地說這是個“可燕居、可耕讀、可修身、可遐想、可觀賞、可瀏覽、可悅心、可詠嘆”的“八可”之地,朋友說,這個花園的池塘裡種的蓮花都是從泰國買來的,與我們常見的荷蓮迥然相異,奇美。

在太原的幾天裡,看了太多老房子,古建築,榆次老城都讓人有點審美疲勞了,太多地沉湎於歷史未必是件好事,那時代的東西畢竟有那時代的特征,精巧也罷,蒼桑也罷,無不帶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覺,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再多的留戀也阻止不了歷史前進的腳步,至於前進中的好與壞,只能等我們的後人去評說了,只要在路上,就要往前走。

太原,就寫這些。

(一)

平遙古城是很久以前就想來的地方,距太原一個小時的車程,路上行駛著很多大型卡車,路況不好,冬季,蕭條,工廠多,煙囪自然就多,處處灰蒙蒙的,天空不通透,路邊滑過的枯樹枝椏上間散落著一個又一個孤單的鳥巢。同去的朋友前段時間剛來過山東棗莊,談到山東人,最大的印像就是能喝酒,酒場規矩多,座次、勸酒辭數不勝數,說我們棗莊的消費水平也不高,他們夫婦兩人住什麼酒店,100元,什麼都有,對新城建設大加贊賞,新的喜人。

在平遙門口簡單吃了一點,牛肉,確實好吃,不過價格也貴,數得清的幾片,竟然要20元,都叫冠雲,不知真假。

太多的旅游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秩序,同時也改變了他們的思想觀念,他們已無舊時人們的古樸、善良,商品社會裡的種種價值觀念與狹隘的農民意識結合,必然會產生偷竊、糾纏和欺瞞,樸實,只寫在有年紀人的臉上了,年輕一點的無不拿著自己濃重的本地方言作為一種欺騙的資本,當地人也看不習慣那種油滑,嗤之以鼻,能躲開就躲開,實在不行了,才搭訕幾句,一聽說話,那些小販們也就沒有了舊有的熱情,繞開了,在中國的每一個旅游景點,獨行,很難。

請了一位塗著藍色眼影的小導游,女的,說,平遙古城始建於周朝,我不知道是不是最早的西周,如果是,得有三千年了吧,古城建築完全繼承了封建"禮教"和"習俗",中規中矩,嚴格講求方正,端莊,經緯分明,中軸對稱,恪守"禮制",充分展現了儒家,佛家,道家文化。我們是從北門進入的,迎面的大門很新,導游說是解放後重修的,原來的被日本人破壞了,城牆的土裸露著,很結實,牆外是護城河,沿河栽種著很整齊的樹木。

街道兩邊開著太多的店鋪,無不標榜著正宗、老字號、原汁原味。品種很多,真正仿古的東西倒也罷了,古色古香的櫃台裡擺著膠卷、電池、方便面等包裝很現代的東西,加上店員很時髦的服裝,總感覺很另類。手工的布鞋應該很好,掛一碩大的幌子,男人的大腳底中間有一個小小的女鞋,差別很大,顯示著男女自古就有的尊卑,想來人們業已習以為常,並不感到奇怪。只在門口等著走西口的哥哥回來,自然不太走路,倒也理解。漆器做的很精致,有錢的大戶人家應該能用到,布鞋很少人穿了,“正宗冠雲牛肉”,都正宗了就都不正宗了,就像都假了也就沒有真的一樣。本來只是做的比較精致的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東西,因為有地方特色,便成了紀念品,一成為旅游紀念品,價就高了,實用性就沒了,只能成為好奇又有錢的中外游客買回去後無處放置的“雞肋”。

市樓建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保存的還好,高高的門楣上面有兩個像形字,導游仔細講解了一下,才依稀辨出,“南喜北壽”,花5塊錢到城樓上去了一趟,往遠處看,層層疊疊的高屋檐很有特點,陡,成人字形或半坡狀,北方缺水,被視為財,雨水聚集流入院內,財不外流之意。有一個繡樓,大戶人家嚴格管教女兒或供奉佛祖用的,一般人家沒有。過去市樓就是明清一條街,導游估計是冷了,鼻子都出來了,說往前走都一樣,咱們回去吧,於是就回,風大,都冷了,走了一條小路,居民現在生活的地方,很亂,泱泱一個大門裡面擠住著十幾戶人家,擁擠不堪,這倒像極了北京,四合院一個大門,外面看很漂亮,進得門內,都是一條條僅容過身的通道,一堵堵牆把院子瓜分了,人,實在是太多了。

因為是淡季,處處都在修路、埋管線,路面很不平整,朋友說,旺季來的時候,這路上都走不動。特有的北方天氣,塵土飛揚,吹了一臉的土,水少和懶惰,臉色自然也就變成土色了,生活的艱難倒在其次。

(二)

洗去塵土,稍事休息。

全晉會館竟然是個飯店,印像中會館應當是外地人在某地開的一個俱樂部之類的組織,招待家鄉來的學子或者商家,一般由混出模樣來的鄉民捐資興建,交流本土信息,加深同鄉友誼。全晉會館延襲了一些,例如舞台、民俗展覽、文物圖片---在這裡都成了多少有點意義的昂貴的裝飾材料了,但畢竟是個飯店,商業的氣息就濃烈了一些,標簽太多,店員太多,怎麼看也不像印像中的會館。菜價很貴,一盤青菜12元,另外幾個盤子大一些的我都沒敢問價格。不過確實干淨,清爽,味道很不錯。鵝肝、牛肉丁放進窩頭的眼裡,嚼起來很個別,一個小籠屜裡放了三種顏色的又像水餃又像餛飩的東西,是三種粗糧,玉米、地瓜、高粱,叫“粗糧精做”,想來價格也很精致。

朋友說我喜歡熱鬧,因為舞台演出的時候我幾乎沒有安靜,而他們卻嫌亂,主持人一身古裝,胖胖的,發了財的樣子,還有扮了皇帝和格格的男女與觀眾做著互動節目,演出很精彩,應該是很熟練了,因為天天演,我們去的晚了,沒撈著看“晉劇”,是個遺憾。節目的最後是削面表演,幾個工作人員在舞台下方扯起一塊大布,兩名廚師各抱一大塊面往下削,削出的面片雪花一樣滑落,很壯觀,後來兩名廚師站在舞台的兩端表演起對削,面片飛的很遠、很急,據說也曾發生過削出的面片傷人的事情,看來不只是硬的東西可以傷人,軟的也一樣,例如面、舌頭、文章。

敬業的服務員一直送我們到門口,看我帶著相機,又領著我們轉了一圈,介紹了一些他們引以為自豪的東西,塑像、酒缸、酒瓶、蕎麥坊、老櫃台,的確能代表山西的一些本地特色,值得自豪。

馬踏飛燕的雕塑,在夜色裡顯得很孤獨。全國都一樣,昏黃的路燈,車來車往的街道,明滅不定的霓虹,飯店電話裡的女聲。

(三)

飯店供應的免費早餐,品種很多,味道也好,滿滿擺了一面牆,應有盡有。

等朋友的時間自己出去轉了一下,美特佳商場是山西人自創的連鎖超市,散布於太原很多的商業區,規模很大,有書賣,能在商業列強紛紛侵入中國的時候,占領一塊自己的領地,而且搞得紅紅火火,不容易。得一文化廣場是山西省最大的圖書批發市場,人不多,旁邊的國美電器商城正在利用周未搞促銷活動,幾個穿衣服很少的女孩子在一個臨時搭建的台子上跳來跳去,顯得很熱情。

我們到晉祠時十點多了,與昨天的風雪天氣不同,天空很晴朗,能看的很遠,今天是個好日子,結婚的人多,遇到幾個車隊,前後車是白的,中間是黑的,取“白頭到老”之意。先過晉祠賓館,朋友介紹說這是太原的釣魚台,是太原最高檔的飯店,樓不高,占地很大,花草很多,與公園無異,江總書記曾來住過。

晉祠始建於北魏,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這裡殿宇、亭台、樓閣、橋樹互相映襯,山環水繞,文物 薈萃,古木參天,是一處風景十分優美的古建園林,被譽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處國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園林,馳名中外。尤其是聖母殿、侍女像、魚沼飛梁、難老泉等景點是晉祠風景區的精華。祠內的周柏、難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晉祠是晉祠公園後面的一組建築,公園前面也有很多的內容,最顯眼的是一組銅像,李世民和他的幾個得力干將,沒有秦叔寶,因為他不是山西人(山東人),銅像是為慶祝太原建市2500周年於2003年建成的,重2500噸,寬9.5米,像征九五之尊,高6.99米,像征六六大順九九歸一,導游介紹的很詳細,一個小姑娘,我們還未停穩車就相跟著我們,不太漂亮,朋友說,就她吧,也不容易,後來看,這是個明智的選擇,她是我在太原見過的幾個導游中最敬業的一個,細致,耐心,知道的也多。

太原之所以叫龍城,是因為是個出皇帝的地方,從李唐開始到五代十國,皇帝很多,當然有些人有點牽強,像石敬塘,只做過兩天,武則天是唐初並州人,應該就是現在的太原,畢竟是中國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值得山西人驕傲,導游還提到了華國鋒,山西交城人,離太原很近,是個轉折時期為中國做了很大貢獻的人。因為皇帝出的多,趙宋建立後很害怕,為了遏制太原的龍脈,趙光義居然在太原的大街小巷,大肆設置“丁”字路口,至今仍有遺跡,心理安慰吧,不過好像也有點作用。

太原是唐高祖李淵起兵的地方,唐建立後,專門在晉祠院內建一寺廟供奉佛祖的師父燃燈和尚,有李世民的親筆字,因為少林和尚救過李世民,所以自唐始,佛教大行天下,太宗還特許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太原是個有太多歷史和故事的地方,廟內一個大門兩廂竟分別掛著慈禧和光緒娘倆的題字,導游說拍佛像不好,故未拍下照片。李姓自唐以後才開始光大,原因就是唐太宗將許多有功於他的臣民賜姓為李,一直延續到現在成為中國第一大姓。

過了好幾道門樓,才來到晉祠的正門前,朋友來的太多次了,沒進,我與導游進去的。門口有很多糾纏的小販,導游拉我手說別買,那些紅棗是從山東販來的,因為山西不產棗,是不是棗莊的我不知道。

進得門來,先是一個戲台,很久以前的建築,空地不大,前側面有一建築,導游說那是古時的包廂,平常百姓都是在站在台下看戲的,為了使聲音傳的更遠,舞台下也用了八對對扣著的大缸,利用聲波固體傳送原理,應該是與北京恭王府裡的戲台一樣了。

鑄造技術在宋朝很成熟,兵火戰亂竟使技術也退步了,可見穩定比什麼都好,幾個鐵人,宋時鑄造的最精致,看不到接縫,衣褶栩栩如生,民國時期造的那個就不行了,很粗糙,“一代更比一代強”,並不盡然。鄉民們說那個鐵人是晉祠的守護神,晉祠能完整保存至今,多虧了它,其實文革時這裡也受到過衝擊,附近鄉民竭力阻止,才免遭破壞,所以直到現在村民仍然可以自由出入,以感謝他們那時的堅決。

獻殿是村民個放置貢品的地方,全木結構,沒用一根釘子,木欄杆從上到下,四處透風,可以保證食物多放幾天,這就是那時的冰箱了。

立交橋,通達四個方向,中間高起,並不是現代意義的立交橋,原為木質,解決後為了保護,覆以石材,原木仍在條石下,可見。水圓為池,方為浼,浼內有彩魚,古人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魚沼飛梁”

聖母殿建於宋代,供奉的是周成王的母親,母以子貴,由此可見。殿門關著,只能從柵欄的縫隙看裡面的情景,聖母和服伺她的宦官、宮女,侍從的塑像裡有兩個最有名氣,一個是侍女,面部表情很奇異,從這邊看是笑的,從那邊看是哭的,民間說的陰陽臉,一方面強顏歡笑,一方面又難掩內心的痛苦,表達了那個時代那個階層特有的心理扭曲,據說梅蘭芳老先生專門至此閉門三天,揣摩這種表情以期融於自己的表演,三天後竟然無果而返,畢竟缺少這種生活經歷,藝術並不能模仿所有的生活。另一個是宦官,形像也很有特點,一個耳朵大,一個耳朵小,靠近主子的那邊的耳朵總是支楞著,生怕露掉什麼,所以大,另一邊放松些也就不長了,眼睛是我們常說的那種斜視,因為不敢正眼看主子,只能用余光覬覦主子的一舉一勸,如果大家注意一下,這種人現在生活裡也應該能看到,眼神躲躲閃閃的人,一般都有事。宋朝時的東西,至今仍然傳神,的確讓人驚嘆。

殿前廊柱上有八個木雕龍,顏色已經灰暗,神態依然生動。

“人要臉,樹要皮”,沒有皮的周柏能活到現在也得算是個奇跡了,不要臉的人是不是也可以活得更風光,得算是個引申出的笑談。全國現存第二高齡的樹,原為雌雄兩株,雌樹先死了,雄樹於是往雌樹的方向伸展,幸好有一株小柏樹生長起來,撐住了它寵大的樹干,否則就是傷及聖母殿了。樹長成龍的形狀,倒也像,中國人總把極致的東西想像成共有的喜愛,也算是一個特點。樹干處有一眼睛樣的樹瘤,導游說陰天時會滲出水珠,像人的眼淚,來的人應該摸一下,尤其是近視的人,對眼睛好,好些孕婦不遠千裡來摸它,表達對腹中胎兒的期待。很像眼睛,被摸的很光滑,手感很好,摸了一下。

水母樓有一個很動人的傳說。柳春英,嫁到一戶人家,體弱的男人卻於新婚當夜死了,於是成為克夫的像征,受到婆婆的百般刁難,當地缺水,於是被命每天去挑水,干這種只有男人才干的活,為了不讓她路上停下來休息,婆婆特意為她做了兩個尖底的桶,規定中途不許換肩,而且喝水只喝前桶,不喝後桶,說是不干淨。女子只能忍氣吞聲、默默忍受。一日挑水途中,遇一白胡子老頭,---受苦人總能遇到這種人,牽一白馬,要求飲馬,女子心善,同意了,老頭臨走送她一馬鞭,交待,回去後放在家裡的水缸裡,沒水了就往上提一下,提多少,水漲多少,只是不能將馬鞭拿出缸外,否則將有大禍,女子將信將疑,帶回去一試,果不其然,自此免受挑水之苦,全村人亦同享其樂。狠心的婆婆卻看不下去了,一日趁她梳妝之際,將馬鞭提出缸外,水湧缸而出,滔滔不絕,馬上就要淹掉整個村子,情急之下,柳氏拿一蓮花蒲團,蓋缸而坐,水方止,而她也不敢再起,自此坐化成仙了。

水母樓裡供奉的塑像就是一梳妝未整的女子坐在水缸上,水自缸底流出,哺育著周圍的人民和土地。水奇好,產稻香,米蒸熟後,珠圓玉潤,油光锃亮,此即為名聞全國的“晉祠大米”,偌好東西,卻不能成為貢品,據說是因為皇帝們厭用其身下流出的水澆灌而出,不潔,因此尋常百姓才可以享用,百姓感懷其德,逢其生日,農歷六月十五,舉辦大型廟會,祭祀不斷,傳至今日,逢廟會日,晉祠不收門票,游人百姓均可自由出入,參觀膜拜。出來後朋友說,出晉祠大米的地只兩畝左右,產量極少,大部分被送到北京了,不知真假。

水母樓前是難老泉亭,一大水井,有聲出,不像湧水的聲音,導游說過去水湧很高,近些年來由於濫采地下資源,導致地下水流失,水質與水量已遠不似從前。

水自水母樓流出後,形成一條小河,河道裡生長著綠色植物,據說水恆溫,才有此景像,李白來過,寫過“晉祠流水如碧玉,傲波龍鱗沙草綠”的詩句。河道前段有十個小涵洞,以過水,被分成兩段,有“三七開”的傳說。宋朝時兩個相鄰的村莊爭水,縣官無法仲裁,聽人妙計,將水分為十段,設一油鍋,扔進十枚銅錢,召兩村村民,曰,誰拿到的錢多,誰分到的水多,油燒熱後,一青年奮不顧身,跳入其中,撈得七枚銅錢,出鍋後,即亡,於是該村分得七成難老泉水,另一個沒有勇士的村民只能用剩下的三成,村民建一石碑,立於涵洞前,以示紀念,尚存。“三七開”被毛澤東自嘲後,廣為傳播,想即源於此。

晉祠裡樹很多,兩棵高大的楊樹很顯眼,在所有的樹種裡,楊樹是最不被人看好,在旅游區很少見,多生長在路邊或尋常百姓家,質軟,命短,不可大用,一般30年就糠而死了,獨這兩棵,已生長了47年,仍然威嚴,參天聳立,導游說這是陳毅元帥手植的,像征了他不屈不撓的性格。

天下所有的王姓均發源於山西,故王氏旺族在晉祠裡建立了王氏祖廟,發展至今已漸成規模,正殿叫“子喬祠”,殿檐下掛滿了海內外王氏名人送來的匾額,“四海一家”等等,兩壁廂是王氏名人的事跡展覽。有一個傳說,原無王姓,東周時期,姬晉為王子,因批評勸諫周靈王,而被貶為庶民,人問其姓,無從答,恥於暴露皇族身份,用“王子喬”搪塞,“王子喬裝”之意,自此王氏衍生天下,子喬亦成為王氏祖先被人供奉至今。正門楹聯第三字合起來正是“姬晉”。王氏發源傳說很多,此為其一。

(四)

如果不是張藝謀拍了那部電影,喬家大院可能還吸引不了這麼多的國人,在訪古之余還有一種窺視的意思了,其實喬家規矩很多,從第一代起就嚴禁納妾,有錢而不張揚,才是喬家得以興盛的主要原因.

喬家大院位於祁縣喬家堡村正中。這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建築群體,從高空俯視院落布局,很似一個像征大吉大利的雙“喜”字。整個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築面積3870平方米。分六個大院,內套20個小院,313間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臨街,四周全是封閉式磚牆,高三丈有余,上邊有掩身女兒牆和了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顯得威嚴氣派。其設計之精巧,工藝之精細,充分體現了我國清代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具有相當高的觀賞、科研和歷史價值,確實是一座無與倫比的藝術寶庫,被專家學者恰如其分地贊美為“北方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難怪有人參觀後感慨地說:“皇家有故宮,民宅著喬家。”

停車場很先進,打卡的,拐過幾條布滿商販和飯店的街道,往北一拐,才能看到大院的正門,胡同很窄,如果不是這麼有名,它就是深藏於市井中的一普通民宅,只是院牆高了一些而已,大門正面一青石上刻有”古風”二字,遒勁有力,門對著的是一幅磚雕的百壽圖,字字不同,很吸引人,兩邊是左宗棠的題字“損人欲以復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這些話估計現在有許多人都不明白了.四十元門票,四十元導游,進得門來,先往北拐,進入老院,先看到的是影壁,磚雕,很多內容,導游講的太快,記不清楚,只記得”豆腐”是”都福”之意,營養之余也有像征意義,喬家是靠做豆腐起家,這樣看來,不算牽強.西走北看,就是電視上常看到的喬家大院了,三進深,一層比一層高,寓連升三級之意,其實喬家無人做官,在這裡也是一個更加發財的意思吧.

喬家大院已經被辟為祁縣民俗博物館,內容很多,隨照片提及,不在此贅述.

大院自清同治年間始建,幾代人不斷擴展,才成現在規模,如果不是日本人入侵,應該會發展的更好,文革中也沒有受到破壞,應該感謝那時已被充公,當成了革委會和軍管辦的辦公地點,否則,現在的我們只能從老照片上感慨中國民居藝術的輝煌了.

有一幅對聯寫的很好,為了記下,各拍了一張,放大後能看到.

“讀書既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獲報自然夢穩心安”

這種心境不是每個人都能有的,固然也可以說成是一種心理安慰,但是功利心對哪個社會都絕對是個損害。

喬家祠堂建的不高,導游說只有做大官的人才能建高祠堂,喬家沒有官員,所以只能是那個高度.不過裝點的很講究.石雕是漢白玉的,有李鴻章的題字,“仁周義溥”,這個人看來是驚動了很多大官的.連慈禧都命山西巡撫題贈匾額,“福種琅環”,以表彰喬家在她落難時的救助,看來老佛爺的字不怎麼樣,不然應該親自題寫.

各院的門匾很有意思,拿筆記了幾個:“彤雲繞”、“慎儉德”、“書田歷世”、“讀書滋味長”、“百年樹人”、“惟懷永圖”、“為善最樂”、“居之安”、“治福多”、“建乃家”、“靜觀軒”、“梯雲篩月”,與房子結合,都有一定的寓意.

喬家三寶要提一下,九龍燈,中間有鏡子,在龍頭上點上蠟燭後能照的很亮,據說是老佛爺西逃時賜給喬家的,落魄到那個地步還不忘記奢華,這個女人,也真夠可以的了.犀牛望月鏡,底座的犀牛是用鐵犁木雕成的,這種木頭很稀少,很重,在水裡會下沉的,是喬家從南方購進的,共有大中小三個,現在都在。萬人球,其實就是一個做成球形的鏡子,應該需要很高的技術,不然不會在這裡成為寶物,說是喬東家能坐在屋裡看清所有人的動向和表情,相當於現在的攝像頭吧。

導游走的很快,匆匆帶我看了一遍後,就離開了,我自己又回去走了一圈,半個多小時就八十元,心終有不甘,游人不多,幾個院落空蕩蕩的,倒有一種陰森沉重的感覺了,想這種地方,還是適合那種穿長褂,拄拐棍,留著長胡子的老年人住更合適,門太多了,房子進深都不大,主屋的南牆是雙層的,冬暖夏涼,煙囪很多,造型很好,冬天用來冒煙,夏天用來通氣,說是最早的調溫設備,類似於現在的空調.

不想讓朋友久等,出來了,看到了一支不短的隊伍,穿古裝,抬轎子,吹喇叭,應該是民俗表演,群眾演員,亦莊亦諧的,挺有意思.

晚飯後無事,問大堂副理――-坐在門廳裡的那個,”太原晚上哪裡好?”她盯了我一下,眼神怪怪的,我說夜景,她才放松下來,說汾河有燈,於是問清路線,去了.燈光布置的不錯,沒完全打開的樣子,不太容易構圖,拍了幾張片子,感覺並不好,太冷,拿三角架的手冰涼,河裡結了冰,沒有燈光的倒影,白白的,像雪.朋友後來介紹說,那裡夏天才好看,草是綠的,花是紅的,音樂噴泉的水是動的,河面是五彩繽紛的,人是走來走去的.



(平遙古城)



(李世民和他的朋友)



(木雕龍)



(大紅燈籠高高掛)



(馬踏飛燕)

(五)

出來已近三天,多少有一些思鄉之情了,要朋友訂了晚上回程的車票,對他說,最後一天,不要陪我了,自已轉一下,從酒店的房間裡找到一個乘車卡,“中國儒商第一家--常氏莊園”,就它吧,在榆次,那裡還有一個老城,一起看看也不錯,洗漱完畢,出發。

常家莊園位於榆次西南東陽鎮車輞村,距榆次17.5公裡。車輞由四個小自然村組成,四寨中心建一大寺,與四寨相距各半華裡,形成一個車輻狀,故名“車輞”。

車輞常氏始祖常仲林於明代弘治初年,由太谷惠安遷此為人牧羊,到清康熙、乾隆年間,七世祖常進全開始經商,八世祖常威率九世萬已、萬達,從事商業活動,贏利頗豐,逐漸使常氏成為晉中望族,晉商中的一支勁旅,開始大規模地營造住宅大院。常萬已在車輛村建“南祠堂”,立“世榮堂”,以村西南為軸心,向東、南發展;常萬達在村北建“北祠堂”,立“世和堂”,由東向西毗連修建,成一條新街,俗稱“後街”。從清康熙年間到光緒末年,經過二百余年的修築,常氏在車輞整整建起了南北、東西兩條大街。街兩側深宅大院,鱗次櫛比,樓台亭閣,相映成輝,雕梁畫棟,蔚為壯觀。共占地一百余畝,樓房40余幢,房屋1500余間,使原先四個自然村連成了一片。有諺曰:“喬家一個院,常家二條街。”常氏宅院的建設規模當時稱為三晉民居建築之首。

不是很有名的一個地方,淡季,人很少,朋友說,好多太原人都不知道這個地方,他們去二十次喬家大院,也來不了這裡一次,全是些老房子,看來宣傳力度不夠,蜂擁是國人的特點,去一個鮮為人知的地方和去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地方,即使收獲很大,自豪感裡也少了一些。

古城,無非也就是些牌樓、飛檐、高牆、深屋、匾額,花雕,這裡應有盡有,與喬家相比,常家竟然把四個自然村合為一個,足以想見其財力的雄厚,常家是中國對外貿易的第一家,以茶發家,代代恪守“學而優則賈”的家訓,源源將優秀的文化人才輸送到商界,亦商亦政,自然層次不同,文化與財力相結合,就有了這一大片的輝煌。尤其那個花園,南方園林的精致在這裡得到最極致的體現,難怪常家人自豪地說這是個“可燕居、可耕讀、可修身、可遐想、可觀賞、可瀏覽、可悅心、可詠嘆”的“八可”之地,朋友說,這個花園的池塘裡種的蓮花都是從泰國買來的,與我們常見的荷蓮迥然相異,奇美。

在太原的幾天裡,看了太多老房子,古建築,榆次老城都讓人有點審美疲勞了,太多地沉湎於歷史未必是件好事,那時代的東西畢竟有那時代的特征,精巧也罷,蒼桑也罷,無不帶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覺,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再多的留戀也阻止不了歷史前進的腳步,至於前進中的好與壞,只能等我們的後人去評說了,只要在路上,就要往前走。

太原,就寫這些。


精選遊記: 太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