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戰火與焰火間的生與再生

作者: 絲路上的歌者

導讀斑竹見諒,找不到金門板塊,就發到這裡來了 轉載注明:絲路上的歌者 更多游記照片去博子裡轉轉http://***/u/1224000293 金門這個面積僅150.456平方公裡的的小島,形狀像一個啞鈴,一頭連著大陸,一頭連著台灣,一頭連著戰爭,一頭連著和平。在國人的記憶裡,金門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小島,而仿佛成了一個記憶符號,一種歷史情節。曾經被戰火賦予生命地小島,如今在兩� ...

斑竹見諒,找不到金門板塊,就發到這裡來了

轉載注明:絲路上的歌者

更多游記照片去博子裡轉轉http://***/u/1224000293

金門這個面積僅150.456平方公裡的的小島,形狀像一個啞鈴,一頭連著大陸,一頭連著台灣,一頭連著戰爭,一頭連著和平。在國人的記憶裡,金門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小島,而仿佛成了一個記憶符號,一種歷史情節。曾經被戰火賦予生命地小島,如今在兩岸焰火地映射下得以再生。戰火與焰火之間,生與再生之間,凝聚了這個小島全部的歷史、現在與未來。

戰火造就金門以生命


金門,注定為戰爭而生,因戰爭而名。這個名字從一開始,就難以跟戰爭釐清糾葛,血與火的烙印,已經在金門身上印的很深。從明末到現在,金門的戰爭角色更是被固化,兩岸軍事對壘的橋頭堡,是金門存在的唯一理由。

生於“固若金湯”


因“固若金湯”而生的城池,在中國有兩個,一是西北的蘭州,一是東南的金門。當年漢武帝派霍去病經略西域,築城於現在的蘭州,取“固若金湯”之意,名為金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跟當時的天津衛、威海衛一樣,為了鞏固海防,防御倭寇侵擾福建,朱棣派江夏侯周德興在福建沿海設五衛十二所,因為金夏共扼福建東南入海口,位置重要,因此取其“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意,金門由此得名。

從漢代的金城到明代的金門,反映的是中國邊境防御重點的轉移。由西向東,由陸向海,中國邊境的多事之地,從此就再也離不開一片藍色。而金門,便是這藍色海防線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立於“統一中國”


自明末以來,“統一中國”四個字,就成了大陸與金門恩恩怨怨的唯一借口。金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始終是退台一方抗拒統一的軍事橋頭堡。

當南明王朝在滿清鐵騎下一潰千裡之前,鄭成功便把後路鎖定在了台灣。為保台灣一隅平安,他又將目光瞄准金門。當時的行政中心設在廈門,軍事大本營設在金門。自此,金門這個彈丸之地就被塗上了另外一層政治色彩:統一與抗拒統一。金門的命運,也就被牢牢的綁在了兩岸的政治大車上,容不得自己選擇。

歷史在輪回中前進。統一中國,目標不變,只不過較量的雙方由明清換成了國共。今天的金廈,統一中國的歷史主題,更可以形像地展現在各自的政治宣傳口號中。

金門對福建籍居民開放以後,從廈門和平碼頭出境,半個世紀地恩恩怨怨,彷佛就凝縮在不到1小時的行程中。大一統的歷史使命,也在不到1小時的行程中得以戲劇化重現。金門大擔島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八個大字,冷眼注視著對岸廈門環島路上的另外8個大字:“一國兩制統一中國。”十六個字,對望了幾十年,背後隱藏的,卻是金廈之間幾百年統與不統的糾葛。

名於“貢打冇惜”

“貢打冇惜”,是金門當地一句惡毒的罵人語言。意思是詛咒對方被飛來的炮彈打到。幾十年來兩岸的軍事對峙,深刻影響了當地人的日常生活。“貢打冇惜”反映的不光是當地人對戰爭的痛恨,還有麻木。而正是“貢打冇惜”這句閩南話背後的那兩場戰爭,使金門名於中國,名於世界。

當統一車輪轉到1949年的福建沿海時,歷史跟曾經一帆風順的駕車人開了一個慘痛的玩笑。古寧頭,在大金門島的西北角,如今這裡是一個風光如畫的旅游勝地。可在1949年的10月24日的那個夜晚,這裡對登島的解放軍來說,是一個夢魘。1949年,華東野戰軍以排山倒海之勢進入福建,將廈門輕取囊中。此時蔣介石已經退守台灣,金門作為國共對壘的橋頭堡,戰爭一觸即發。

由於在大陸主戰場上的勢如破竹,解放軍當中彌漫著一片輕敵氣氛。當第十兵團主將缺席,且摸不清剛從廈門海上撤走的胡璉兵團去向之時,指揮部倉促作出了進攻金門的決定。10月24日,華東野戰軍二十八軍第十兵團發起對金門的進攻,解放軍共分三批登陸。此時,解放軍又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進攻主帥把第二梯隊與第三梯隊的渡海船只,押寶在了第一梯隊返回的空船上。由於指揮調度不齊,登陸時間把握不准,第一梯隊船只在搶灘後全部擱淺,並隨後遭到國民黨空軍的轟炸。後續梯隊無船支援,登島部隊成了困獸。

面對敵人的裝甲戰車和胡璉軍團突然從海上出現,只有輕武器並且沒有任何補給的渡海部隊失盡了天時地利人和,苦戰持續了三天三夜,終於在寡不敵眾、前後無援的情況下,以9000多名解放軍全軍覆沒的結局而告終。

古寧頭戰役,是解放戰中的滑鐵盧。戰爭的結果,阻止了解放軍解放台灣的腳步,直接導致了今天的台海格局。如今,北山洋樓滿目瘡痍的彈孔已是觀光的景點,當年的槍炮聲已聞不到絲毫硝煙。洋樓裡的工人師傅們正在修繕,這裡是當年“共軍”登陸後的指揮中心,望著牆壁上密密麻麻的彈孔,好像在訴說著當時的場景:槍炮聲、吶喊聲、慘叫聲,眼前晃過的一幕幕,仿佛一下子把你帶回了1949年秋天血與淚的夜晚。

1958年,另一場戰爭拉開序幕。由於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不斷染指和蔣介石對福建沿海的不斷騷擾,毛澤東在事先沒有跟赫魯曉夫商量的前提下,做出炮擊金門的決定。8月23日,兩萬多發炮彈同時落在金門島內的彈丸之地,直接導致了三名國民黨高級將領的死亡。美國調來大批艦船前來恫嚇,一時間,大戰陰雲,籠罩金廈。事態隨後的發展有些戲劇化,危機過後,雙方的炮擊變成了一種政治化的符號。單日打、雙日停,打前通告,且多為空彈,這種戲劇性的戰爭,一直持續了20年。“貢打冇惜”便由此而來。

TIPS:

1.目前大多數大陸旅行社的行程中安排的翟山坑道與馬山坑道,正是八二三跑戰的戰爭遺址。但是作為重頭戲的古寧頭戰史紀念館,並沒有在行程中出現,游客最好在自由時間自己租車前往。

2.由於戰爭的遺留,金門島上還儲藏著大量彈藥,雷區也不在少數,沒有人走過的小路,要特別留心。


焰火賦予金門以再生


半個世紀的冰峰正在融解,因戰火而生又被戰火束縛住的金門,正在兩岸的焰火中得以重生。曾經的門戶之爭,變成了如今的門當戶對,曾經的地下堡壘,變成了如今的海上花園,曾經的枕戈待旦,變成了如今的化戈為犁……


門戶之爭變門當戶對


1979年,中美建交,金門廈門這一對門戶,停止了20多年的像征性炮擊。1984年春節,雙方開始用焰火代替炮火,向對方伸出善意的橄欖枝。自此,每逢春節、中秋,回響在金廈兩岸的隆隆聲,已經少了幾分殺氣,多了幾分暖意。

2001年1月2日,金門與廈門開通水路直航,截至到2005年底,已經有累計50萬人次通過這條水路穿梭於兩門之間。當年的余光中在《鄉愁》裡寫道:“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如今,淺淺的海峽依舊,但鄉愁已經不再是一張窄窄的船票,而恰恰相反,解決鄉愁的,才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2004年12月,大陸福建籍居民可以憑個人有效證件辦理赴金門地區旅游業務。2006年4月底,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訪問大陸。隨即5月3日,國台辦宣布大陸有關方面開放大陸居民赴台旅游。同年9月,福建籍以外的大陸居民被允許赴金門旅游,期限一個月。

2006國慶節期間,據廈門邊檢部門統計,廈金航線出入境旅客人數高達12570人次,比年同期增長39%,實現廈金航線開通以來,國慶黃金周期間出入境旅客人數首次突破萬人次大關。 同期大陸有33個金門游團共計658人次赴金門觀光旅游,其中,10月3日一天就有17個金門游團393人次趕赴金門,創金門游開通以來單日人數之最。

從1949年的兩門隔絕,到1958年的腥風血雨,再到如今的你來我往,金廈之間咫尺之遙的一對門戶,仿佛從一個事事提防的鄰居,變成了門當戶對的親家。

TIPS:

如何赴金門旅游

1.目前非福建籍的大陸散客還無法辦理去金門旅游的相關手續。

2.非福建籍的團體游客(20人以上),可先到國台辦申請,之後准備身份證戶口本去當地公安局照相,然後到廈門當地旅行社辦理相關手續。

3.福建籍的游客參加當地金門2日游,大概在800—900元左右,包括金廈往返船票、證件、旅行社責任險、行程中所列團隊餐(含1早3正餐)、旅游用車和行程內景點首道門票以及金門酒店標准雙人間住宿。由廈門往金門須辦理《大陸民民往來台灣通行證》,每件50元人民幣,一般在7個工作日內辦理完畢。先要填寫《大陸居民往來台灣地區申請審批表》,交驗本人有效的居民身份證、戶口簿原件及由出入境管理處拍攝的2寸標准照3張(一版20元)。

地下堡壘變海上花園


在炮火中誕生的,首先是金門的坑道。由於與大陸軍事對峙的需要,面積不到160平方公裡的小島,密密麻麻地建有各種坑道。著名的有金門島的翟山坑道,小金門島的四維坑道。坑道的建造四通八達,裡面還有水道相連,大的可以放下一整艘登陸艇。整個金門島,儼然是一座海上的地下堡壘。

如今,炮火中誕生的地下堡壘,在兩岸的焰火中,再生成了一座海上花園。比廈門還大一些的金門,人口只有6—7萬,工業、汽車、高樓,這些現代文明的像征,在島上都不多見。

一些廢棄的軍用機械被肢解轉制成公園中的藝術雕塑,原本草木皆兵、枕戈待旦的“阿兵哥”也成了金門人最好的鄰居和消費者。巨炮、殲擊機、登陸艇、碉堡與暗壕,正在金廈緩和的氛圍中死去,而逐漸蛻變成金門所獨有的城市標志。

“跑起來飛快,靜下來自在!”這句被金門本地人用來形容金門現狀的句子,暗示著金門的過去與未來。那個因為戰爭需要動員一切,跑步前進的年代,已經被莒光樓上看晚霞,慈堤上觀落日,中正公園賞薄霧的情景所取代。太武山上當年蔣介石激勵駐島守軍反攻大陸的遺訓“勿忘在莒”,也已隨著兩岸的焰火逐漸淡出金門人的記憶。

TIPS:

金門作為海上花園,有三種方式可以洞察它如今的閑逸。

1.騎行。金門島地形平緩、林木蔥郁,最適合騎上一輛自行車,在島上幾條著名的步道上徘徊徜徉。最有名的步道要數金寧鄉的中山紀念林區。這裡是一個有系統規劃興建的森林步道,林區內包括有森林游樂區、森林健行步道、環區步道等。 此外,金湖鎮的太武山步道,自太武山公墓北側玉章路口起至太武山上或深入“海印寺”,約莫有2公裡的路程,沿途林木繁盛,四季變化,令人賞心悅目,也是一處或騎或行的好去處。

2.戲浪。除了天然的綠色氧吧,在金門的西海岸和南海岸,或欣賞黃昏落日,或撒下一張漁網,撈起幾尾海魚,或拾起一片貝殼,追逐著白浪戲水,片刻寧靜,絕難讓人想起這些都是被鮮血染紅的地方。

3.觀鳥。金門慈湖的雙鯉濕地是觀鳥的最佳地點。翡翠科、雁鴨科、猛禽、及雜草間的鶯亞科隨時都會出現。漲潮後,淺水地還會不少水鳥集體休息或覓食。此處冬季還是最大的鸕鶿棲息地。此外,烈嶼島觀鳥最精華的路線位於西湖與陵水湖之間。順著海濱大道,不到兩公裡的路程就可欣賞到三、四十種鳥類。路的右邊有三、四個科管哨通往海灘,配合潮水可看到各種水鳥。


枕戈待旦變化戈為犁


當年的金戈鐵馬,變成如今的廚房上寶。軍事較量的殺人武器,成了饋親贈友的熱賣商品。一把金門菜刀,就是一部金門版的《戰爭與和平》,也是金門經濟在戰火中死亡,在焰火中再生的活教材。

當年的“八二三炮戰”,在戰火中只能帶給金門死亡,在焰火中,卻能給金門帶來財富。成千上萬的炮彈碎片,成為了制作金門菜刀取之不盡的原材料。早期金門人多為務農,鋼鐵原料又不多,打鐵店以打制農具為主。日本占領台灣末期,物資更為短缺,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後,金門地區廢炮彈殼暴增,最初制刀都是用炮彈碎片,因有些炮彈屬殺傷力強的爆炸型彈頭,以碎片制刀可以省去切割的麻煩。其後“單打雙不打”時期的炮彈則屬宣傳彈,不會碎裂,甚至連彈帶都可使用。

制造炮彈的鋼鐵質量極佳,以之打制出來的菜刀也特別鋒利、耐用,剛中帶韌的特性,即使切割硬物也不易變形。早年到金門當兵的台灣青年,返鄉時一定帶上幾把作為紀念,如今,更多大陸游客的到來,把金門的制刀業捧上了天。相比於自己父輩的枕戈待旦,如今的金門人更懂得化戈為犁的好處。

TIPS:

1.金門菜刀是金門三寶之一,另外的兩寶是高粱酒和貢糖(一說為陶瓷、面線和一條根)。在每到秋季高粱收成的時候,常可在金門的道路上發現農民將收成好的高梁鋪在大馬路上,除了曬谷,更讓來往車輛順勢輾過去殼,這便是高梁酒的原料。2006年11月中旬,廈門海關剛剛把高梁酒入關的數量限制,從2瓶提升到4瓶。

2.貢糖,顧名思義是先民敬奉朝聖的精品,這種“進貢”之典故雖然如今已無從考證,但貢糖的傳統制作手藝和上乘質量,卻已相沿流長。據了解,貢糖因符合古老風味,又不乏現代口感,使其像歷代貢品一般高貴,足以進獻帝王,因此謂之“貢”。更由於貢糖制作以人力捶搗,須持續不斷“打”,乃諧稱為貢。

3.金門消費比大陸略高,人民幣在金門暢通無阻,在廈門換是1:4,在金門可以以1:5的價格直接和商家購買商品。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